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祠堂的五大功能

什麼是宗祠?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祠堂有五大功能

1、尊祖敬宗,紀念祖先的場所,發揚祖先的愛國主義,艱苦創業的精神;

2、尋根問祖,接待來訪,聯絡宗親的場所,加強民族團結,發揚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3、道德教育的基地,通過祠堂文化內涵,匾額、楹聯、碑記,以及族規家訓,如愛國、孝悌、敬業、誠信、友善,勤勞、儉樸等道德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等,發揚文明道德、和諧友好新風尚;

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4、陳列書畫,閱讀書報,增進知識,聯絡感情,增進宗親鄰里情誼,喝茶聊天休閒,發揚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的作用;

5、民俗文化、民間收藏的陳列館,收藏陳列舊宗譜、舊碑記、舊石器、舊傢俱、舊農具,是新舊歷史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修繕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緩。

宗祠的意義有哪些?

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裡,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蔑視的姓氏宗族文化

宗祠,習慣上多被稱為家廟、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稱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徵。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修編宗譜、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

宗祠,除了作為祭祀場所之外,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堂號就知道本族的來源,紀念祖先功德。

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也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遠赴重洋,在海外定居,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一個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來。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海外華人則不斷翻新舊宗祠,聯絡故眾。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團結產生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