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中國古代史半壁江山的陝西,到底有多少帝王陵墓?

小龍談歷史


一部陝西史,涵蓋了一半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西安附近發現的人類活動遺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12萬年前;陝西有 80 餘座帝王陵,被稱為“東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數量還多,屬世界第一帝王谷。

關中平原

公元前700年,陝西關中的一個古老部族在黃河流域興建城市,設置官吏、軍隊,建立周朝。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陝西出現了許多不但生前叱吒風雲,創造了輝煌的地上文化,而且死後依舊創造了輝煌的地下文化的帝王。

帝王陵的選址

一個國家首都地理位置十分關鍵,首先它所屬的地區經濟一定要好,交通也不能太差,最好還能地勢險要,容易抗拒外敵。關中平原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又處在函谷關和崤山的中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西周建立到唐滅亡的近2000年間,先後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

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

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城在陝西,帝王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修在陝西。

帝王陵墓屬於國家重點工程,一般由當朝重臣主持,由最優秀的建築師、禮儀專家、藝術家等共同完成,其中選址是優先考慮的重中之重的項目。

包括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理、地質、土壤、水文等因素,以及陵址對國家、民族的長遠影響,以及政治、軍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廣是帝王陵的首選。

如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鄰渭河,山水地形俱佳,陵墓也不再稱“陵”或者“墓”,完全超越所有陵墓制度,而是直稱為“麗山”,遠比此前的王陵高大得多,儼然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皇家威嚴心態的充分流露。

歷史上盛世時期最多的帝王陵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足以說明陝西帝王陵墓影響之大,數量之多。

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據現在資料統計:陝西已確定帝王陵墓有44座:

春秋戰國時代(6):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秦朝(2):秦始皇、秦二世

西漢(11):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凌、漢景帝陽陵、漢惠帝安陵、漢宣帝杜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

十六國~北朝(5):前秦苻堅、大夏赫連勃勃、西魏元寶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靜帝宇文闡

隋文帝泰陵

隋朝(2):文帝楊堅泰陵、隋恭帝莊陵;

唐朝(18):唐高祖李淵獻陵、唐太宗昭陵、乾陵、唐中宗李顯定陵、唐睿宗李旦橋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肅宗李享建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德宗李適崇陵、唐順宗李誦豐陵、唐憲宗李純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莊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宣宗李忱貞陵、唐懿宗李漼簡陵、唐僖宗李儇靖陵;

唐十八陵分佈圖

以及西周 13 位帝王中的 7 位,秦朝的 23 位秦公,前秦的高祖符健,後秦的太祖姚萇和高祖姚興,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和宣帝宇文贇,共計 38 位。

以上合計 82 座帝王陵。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

古人相信人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也是豐富的、應有盡有,作為古代帝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帝王陵園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建設的,因此生前都城中有的,在陵園中也有。包括寢殿、便殿、門闕、宮牆、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漢時期還開始在陵園外設立陵邑,作為陵墓的附屬機構,讓帝王入土之後也有領地可以統治,實現其在世統治的延長。

五陵園地圖分佈

如西漢就有5位皇帝設定了陵邑,因此咸陽又稱“五陵原”。這5 座陵邑的住戶都是天下富豪或有較高地位的人,從全國各地遷到關中,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同父親一道從故鄉韓城龍門遷到茂陵邑的。五陵邑中的住戶大多官宦富戶,所以其子弟往往遊手好閒、惹事生非,成語”五陵少年“就是由此而來。

陵園中還設置有祭祀所用的“寢殿、便殿、廟“。

《漢書·韋賢傳》載:“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

陵廟的規模很大,周圍築有牆垣,內有正殿、殿門和闕等建築。陵廟的修建位置並不一致,漢代初期的陵廟並不是建在陵園附近的。如劉邦的高廟就建在長安城中,惠帝的陵廟建在高祖廟西側,文帝的顧城廟在長安城南。之後陵廟建於陵園附近,陵廟與陵墓的距離遠近不一,廟寢之間修建“衣冠道”。

《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

古人相信靈魂不死,所以凡事要先向祖先禱告,當時祭廟活動非常頻繁,除月祭外,各主要節氣慶典都要舉行儀式,遇到重要國家大事也要祭祀。與其在廟堂禱告,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為了方便認出祖先的墓穴位置,所以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土或者種樹作為標誌。到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封土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

秦始皇陵封土

從繼位之初就開始修建的帝王陵

《晉書·索靖列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

帝陵一般從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建設,要耗用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嬴政 13 歲即位就開始修建陵墓,多達 70 萬人參與修建,修了近 40 年還沒有修完,陵園面積達 56 平方公里有餘,要不是秦的快速滅亡,秦始皇陵的規模還會繼續修建,不斷擴大;

如漢武帝在位 54 年,他的茂陵就修建了 53 年,到晚年他人雖還健在,但茂陵地宮內的陪葬品卻已塞得滿滿的了,其陵園面積達 60 平方公里。

唐高宗乾陵

唐代帝陵是我國古代帝王陵發展的高峰,唐太宗昭陵陵區範圍竟達 200 平方公里,建築佈局嚴謹,隨葬品豐富,蘊涵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也正是因為古代帝王如此重視陵墓工程,陝西眾多的帝王陵中才出現了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以及3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用一條路串起帝陵 ——陝西規劃修建連接帝陵之路調查》,《陝西日報》2014 年 12 月 8 日

《考古與文物》

《漢書》


雨霽視角


顯然,問題提的沒水平。

1、輝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

2、一個省只佔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十分之一的江山,歷史也是同樣的比例。

3、歷史不是單純用帝王陵墓的數量來衡量的,質量更重要。

黃帝陵、炎帝陵廟、周秦國都、秦陵、漢陵、唐陵只是一方面而已。

《道德經》寫與道教第一福地終南山。

《易經》為周文王在伏羲基礎上推演結果。

先說下上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女媧伏羲源西北;

伏羲生於甘肅,甘肅有大地灣遺址。女媧陵在山西。華胥陵在陝西。

楚帛書《創世篇》說:雹戲“乃娶子之子曰女皇”。

《帝王世紀》說:“伏羲生於成紀”,即今天水市。

《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

北宋《新定九域志》: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山西洪洞,也有說山西芮城的,也有一些其他說法。

《楚辭·天問》載:后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王逸注:“洛嬪,水神,謂宓妃也。”

這位洛水之神“宓妃”即伏羲女媧氏之女,說明伏羲女媧氏與陝西北洛河洛商洛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陝甘寧晉的廣大地域。

《左傳·昭公七年》說:“陳,大皞之墟也。”“陳”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顯然,太皞是與伏羲同時代的東夷首領,太皞與伏羲是兩個人。

考古發現的山東北辛及大汶口文化等可能就是伏羲女媧部落後裔從陝甘向東遷移後的文化遺存(也可能為東夷太皞時期文化遺存),其傳說均為伏羲女媧族後裔陝甘帶去的(也可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稷下學宮爭鳴時流傳下來的。諸子曾經一度把齊國地名等對應過大九州,所以,山東境內有很多全國各地的上古傳說及地名)。

炎黃源西北

炎黃是傳說人物,居最早的史書記載是西北人。

《國語.晉語》《史記》: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

目前的說法是,姜羌一體,姬氐同源。

據傳黃帝築涿鹿城,有可能定都涿鹿。但目前的石峁城與山海經崑崙城的描述重合度非常高。黃帝建立的是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國都理應有一定規模的。

河南的是顓頊和火正重黎,與炎黃無關,那個有熊的說法更是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的。

另外,西北的還有如下人物:

華胥伏羲女媧神農軒轅大禹周秦,都是西北人。

華胥陵在陝西,伏羲故里在甘肅,女媧陵在山西。神農炎帝陵廟在陝西,黃帝陵廟在陝西。

大禹部落源於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五大古都: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眾多的政權中,歷代只對“二十五史”記載的國家予以認可被視為正統朝代。

即從三皇五帝,夏,商,兩週,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兩宋,金,元,明到清朝。

中國正統朝代國都所在地有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這幾大古都為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首都。

中國大一統且較有影響力王朝:

北京:元、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四朝。

西安:周、秦、西漢、隋、唐。五朝。

洛陽:東漢、西晉。兩朝。

南京:明代初期。

開封:北宋。

說明:

1、春秋戰國亂世,周王僅洛邑,不算。諸侯僅口頭假裝承認而已,諸侯亂世。

2、西晉雖然在歷史上基本沒有存在感,但由於其開五胡亂華亂世,足夠臭名昭著而無法忽視。

3、北宋雖然未曾統一,但我們習慣上默認其為較有影響力的王朝,原因有四:宋詞、靖康恥、崇文賤舞、後世附會的富裕。

中國主要古都特點:

1、北京有“背山帶海”的形勝。

地理:太行山、燕山、興安嶺、山海關、渤海、黃河、京杭大運河。

優點:

①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②渤海、京杭大運河航道。

③北有草原養馬。

④背山帶海,利進攻。

⑤燕趙慷慨之士。

缺點:位置太偏東北。

2、西安有“四關拱衛,浮渭據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之盛。

地理:秦嶺、隴山、六盤山、呂梁山、黃河。

優點:

①有汾渭平原、漢中平原,靠近成都平原。

②聯蜀通道、商洛道、秦直道、關隴道。

③北西有草原養馬。

④四關拱衛,山河險固,利防守。

⑤版圖中部,利於聯通東西南北。

⑥胡煥庸線旁邊,利於全局均平。

⑦絲綢之路起點,利於聯通中亞。

⑧鐵血尚武、重法重義、俊彥層出。

缺點:缺水。

3、洛陽有“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

地理:中條山、熊耳山、黃河。

優點:

①有華北平原。

②黃河航道。

③背山河,利進攻。

④多縱橫捭闔之士。

缺點:抵角之位,四戰之地。

4、南京有“龍盤虎踞”之勢。

地理:天目山、長江、太湖。

優點:

①有太湖平原,靠近江淮平原、鄱陽湖平原。

②長江、東海、京杭大運河航道。

③有蘇湖之富。

④利於東出進攻。

⑤多才子佳人。

缺點:太偏東南,民風文弱。

5、開封。

地理:太行山、黃河、京杭大運河。

優點:

①有華北平原,且處於平原中部。

②黃河、京杭大運河航道。

③平原地帶,交通四通八達。

④利於四出進攻。

⑤利於商業繁榮。

缺點:無險可守、四戰之地。有黃河決口威脅。

最好的定都地:

1、北京:攻防一體,有兩大平原,航運方便。

2、西安:山河穩固,有關隴河套川蜀資源,聯通中西。

3、武漢:

地理:桐柏山、秦嶺、大巴山、武陵山、幕府山、羅霄山,長江。

優點:

①有江漢平原,靠近南陽盆地、洞庭湖平原。

②長江、漢江、湘江航道。

③平原地帶,交通四通八達。

④利於四出進攻。

⑤利於商業繁榮。

⑥人口分佈密度中心部位。

⑦處於南北分界線,利於南北均衡。

⑧荊楚人才繁盛,有血性。

缺點:無險可守、四戰之地。


用戶1789621402868715


其實原因很簡單。

“鹹”是“都”的意思,咸陽山南水北,謂之咸陽;西安山北水南,謂之“鹹陰”。

西安關中是漢人明朝的傷心地,明朝實際亡於陝西。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1、朱標去過西安即死,朱元璋大為惋惜,認為西安風水不好。

朱標是朱元璋的親骨肉,朱元璋親自指定的太子人選。朱標不死,明成祖朱棣很大程度上也不會反建文帝。

2、朱元璋遠見卓識,果然,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3、明末西安人張獻忠,屠川作《七殺詩》: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清末入川的,只有張獻忠一批人馬,和吳三桂所部清軍。

吳三桂雖然降清,但卻是“復君父之仇”(崇禎死於李自成),誓對南明政權“不忍一矢相加遺”。

張獻忠試圖“堅壁清野”倒是極有可能。


用戶67724358697


一部陝西史,涵蓋了一半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西安附近發現的人類活動遺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12萬年前;陝西有 80 餘座帝王陵,被稱為“東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數量還多,屬世界第一帝王谷。

關中平原

公元前700年,陝西關中的一個古老部族在黃河流域興建城市,設置官吏、軍隊,建立周朝。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陝西出現了許多不但生前叱吒風雲,創造了輝煌的地上文化,而且死後依舊創造了輝煌的地下文化的帝王。

帝王陵的選址

一個國家首都地理位置十分關鍵,首先它所屬的地區經濟一定要好,交通也不能太差,最好還能地勢險要,容易抗拒外敵。關中平原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又處在函谷關和崤山的中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西周建立到唐滅亡的近2000年間,先後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

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

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城在陝西,帝王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修在陝西。

帝王陵墓屬於國家重點工程,一般由當朝重臣主持,由最優秀的建築師、禮儀專家、藝術家等共同完成,其中選址是優先考慮的重中之重的項目。

包括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理、地質、土壤、水文等因素,以及陵址對國家、民族的長遠影響,以及政治、軍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廣是帝王陵的首選。

如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鄰渭河,山水地形俱佳,陵墓也不再稱“陵”或者“墓”,完全超越所有陵墓制度,而是直稱為“麗山”,遠比此前的王陵高大得多,儼然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皇家威嚴心態的充分流露。

歷史上盛世時期最多的帝王陵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足以說明陝西帝王陵墓影響之大,數量之多。

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據現在資料統計:陝西已確定帝王陵墓有44座:

春秋戰國時代(6):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秦朝(2):秦始皇、秦二世

西漢(11):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凌、漢景帝陽陵、漢惠帝安陵、漢宣帝杜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

十六國~北朝(5):前秦苻堅、大夏赫連勃勃、西魏元寶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靜帝宇文闡

隋文帝泰陵

隋朝(2):文帝楊堅泰陵、隋恭帝莊陵;

唐朝(18):唐高祖李淵獻陵、唐太宗昭陵、乾陵、唐中宗李顯定陵、唐睿宗李旦橋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肅宗李享建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德宗李適崇陵、唐順宗李誦豐陵、唐憲宗李純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莊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宣宗李忱貞陵、唐懿宗李漼簡陵、唐僖宗李儇靖陵;

唐十八陵分佈圖

以及西周 13 位帝王中的 7 位,秦朝的 23 位秦公,前秦的高祖符健,後秦的太祖姚萇和高祖姚興,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和宣帝宇文贇,共計 38 位。

以上合計 82 座帝王陵。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

古人相信人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也是豐富的、應有盡有,作為古代帝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帝王陵園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建設的,因此生前都城中有的,在陵園中也有。包括寢殿、便殿、門闕、宮牆、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漢時期還開始在陵園外設立陵邑,作為陵墓的附屬機構,讓帝王入土之後也有領地可以統治,實現其在世統治的延長。

五陵園地圖分佈

如西漢就有5位皇帝設定了陵邑,因此咸陽又稱“五陵原”。這5 座陵邑的住戶都是天下富豪或有較高地位的人,從全國各地遷到關中,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同父親一道從故鄉韓城龍門遷到茂陵邑的。五陵邑中的住戶大多官宦富戶,所以其子弟往往遊手好閒、惹事生非,成語”五陵少年“就是由此而來。

陵園中還設置有祭祀所用的“寢殿、便殿、廟“。

《漢書·韋賢傳》載:“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

陵廟的規模很大,周圍築有牆垣,內有正殿、殿門和闕等建築。陵廟的修建位置並不一致,漢代初期的陵廟並不是建在陵園附近的。如劉邦的高廟就建在長安城中,惠帝的陵廟建在高祖廟西側,文帝的顧城廟在長安城南。之後陵廟建於陵園附近,陵廟與陵墓的距離遠近不一,廟寢之間修建“衣冠道”。

《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

古人相信靈魂不死,所以凡事要先向祖先禱告,當時祭廟活動非常頻繁,除月祭外,各主要節氣慶典都要舉行儀式,遇到重要國家大事也要祭祀。與其在廟堂禱告,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為了方便認出祖先的墓穴位置,所以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土或者種樹作為標誌。到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封土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

秦始皇陵封土

從繼位之初就開始修建的帝王陵

《晉書·索靖列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

帝陵一般從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建設,要耗用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嬴政 13 歲即位就開始修建陵墓,多達 70 萬人參與修建,修了近 40 年還沒有修完,陵園面積達 56 平方公里有餘,要不是秦的快速滅亡,秦始皇陵的規模還會繼續修建,不斷擴大;

如漢武帝在位 54 年,他的茂陵就修建了 53 年,到晚年他人雖還健在,但茂陵地宮內的陪葬品卻已塞得滿滿的了,其陵園面積達 60 平方公里。

唐高宗乾陵

唐代帝陵是我國古代帝王陵發展的高峰,唐太宗昭陵陵區範圍竟達 200 平方公里,建築佈局嚴謹,隨葬品豐富,蘊涵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也正是因為古代帝王如此重視陵墓工程,陝西眾多的帝王陵中才出現了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以及3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用一條路串起帝陵 ——陝西規劃修建連接帝陵之路調查》,《陝西日報》2014 年 12 月 8 日


勢利之徒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近年來,據考古學家統計,有名有姓的皇帝陵共79座,佔全國現存帝王陵的近乎一半。現簡要介紹幾座具有代表性的陵墓。

△皇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邊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 ,號稱“天下第一陵” ,又稱“華夏第一陵” ,“中華第一陵”。每年清明節,全世界海內外華人都齊聚,前來祭奠,它已經成為弘揚傳承中華文明,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維護黃帝陵祭典活動唯一性和至上性。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驪山北麓。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茂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它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還有不少陵墓,就不一一介紹了。





zj史海拾貝


西周才被納入中國歷史的陝西在漢之前一直被稱為犬戎,漢朝大量中原移民加入陝西之後才被逐漸被華夏民族認可,然而好景不長,漢之後不斷被突厥西夏回鶻吐蕃等異族輪番佔領自宋之後又淪為異族統治區,直到清朝末年還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直到進入近代由於河南移民注入陝西才讓這個雜胡統治區逐漸又被重新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