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成都茶館開早關遲 服務應有盡有 坐滿了不做家務的男人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四周地勢險要,素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

明朝以後,這裡成為了茶葉運輸的重要集散地,也奠定了成都的經濟地位。

成都這裡常年人口頻繁流動,也同時大量的外來人口在這裡停留,成都獨特的茶館文化便應運而生。

相傳古時候成都風調雨順,老百姓農忙以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就等著糧食豐收無所事事,於是三五成群的端著茶碗聚集在樹下和街邊閒聊。

有生意頭腦的人便搭起了棚子,擺上桌子和竹椅、條凳,於是人們可以就此舒舒服服的邊喝茶邊擺龍門陣,成都茶館就此開了起來。

到了清朝末年,成都的茶館便開到了454家,民國時期茶館更是遍佈四川城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行業,茶館文化也極為繁榮。

1935年的時候,成都就又茶館約600家,每天喝茶的人數達12萬人,要知道當時成都總人口也不到60萬,也就是說每天有20%的市民是泡在茶館裡的。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四川作為抗戰的大後方,大批人員遷入,經濟文化都獲得了持續發展,茶館文化更是極具特色。

那時候的成都茶館看開的早,關得遲,喝的是蓋碗茶,有專門的堂倌端茶添水。

每當客人在桌前坐定,堂倌提著水壺,夾著差距,在桌前手一揮,茶具恰如其分的在客人面前停停住,接著將茶葉放入茶碗,沖茶蓋碗。

在成都茶館裡,不但可以喝茶,裡面還有人專門修剪指甲,甚至還能躺著理髮。

肚子餓了以後,叫上一碗紅油抄手,花上不多的前,便能在茶館裡舒服的呆上一天。

成都茶館的興盛主要原因還在於生活悠閒,尤其是在過去成都男人在家庭生活中極少做家務,所以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到茶館打發時間。

在茶館裡當然不僅僅是喝茶,擺龍門陣才是王道。

茶客們經常一早起床之後,便約著去茶館家長裡短,品古論今的交流信息,排解煩悶,分享快樂。

在當時四川因為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茶館也擔負起來當地最為重要的信息集散中心的職能。

因此趕集的農民也喜歡在茶館歇息,交流買賣信息,同時茶館裡還有識文斷字的人會在這裡讀報,評報。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茶館對於成都人來說都為下層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是一個有著極強包容性的舞臺,也是成都休閒生活方式的典型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