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東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東人的後裔?

大唐要你命3000


是這樣的,許多東北人的祖上來自山東,或者祖籍是山東的,不過對於山東移民的具體佔比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官方統計

可以肯定的說,東北人口裡面確實有許多人的祖籍在山東,如今也有很多東北人都返回山東居住,雖然他們的口音帶有很濃的東北味,但他們的老家都在山東,在山東依舊有許多親朋,回來之後也很快就能適應山東的生活。

(2008年的央視大戲《闖關東》讓人們開始關注那段歷史)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漢人就已經開始向東北地區移民,直到戰國時期燕國擊敗東胡,南下遼東,東北正式進入中原的統治範圍。

不過由於氣候寒冷,漢人在東北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遼寧地區。到了明朝末年,遼東地區的漢人已達數百萬。但是隨著後金的崛起,明軍與後金在遼東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遼東人口損失嚴重。

到清軍入關之後,清政府開始招募國內漢人前往遼東地區生活,恢復當地經濟和農業生產。

1649年,清政府首次下達允許漢人出關墾荒的政策,清廷表示:

“山海關外荒地甚多,民人願出關墾荒者,令山海關造冊報部,分地居住”。

到1653年,清廷正式頒佈《遼東招民開墾條例》,鼓勵地方官員招募民人前往關東地區,並制定了一系列獎勵政策,清廷規定:

“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寧備。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上,文授縣丞、主簿,武授百總。所招民每月給月糧一斗,每地一晌給種六千,每百名給牛二十隻”。

《遼東招民開墾條例》確實吸引了不少關內漢人前往遼東,而在當時的統計中,山東人移民關東的數量就已經非常多了,是整個移民大軍的主力,這些關內漢人的到來使得殘破的關東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

不過到了1668年,清廷突然廢止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康熙皇帝下詔:“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僅不再鼓勵漢民出關,反而嚴禁漢人進入遼東。

清廷的目的其實也不難揣測,無非是想保護自己的龍興之地。為了防止漢人進入,清廷還加緊了對柳條邊的建設,到1681年柳條邊基本修建完畢。但話又說回來,在康熙和雍正年間,禁止漢人移民遼東的禁令並不嚴格,在邊牆(柳條邊)負責看管的八旗官兵對於私自越界的漢人也是裝聾作啞,基本不管。

不過到了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對於東北地區移民政策空間收緊。乾隆二年,清政府批准了由舒赫德提出了封禁東北計劃,其中包括:

一、山海關出入之人必宜嚴禁

二、嚴禁商船攜載多人

三、稽查保甲宜嚴

四、奉天空閒田地宜專令旗人墾種,民人禁止開墾

五、嚴禁鑿山,以餘地力

六、重治偷挖人參以清積弊


七、此前移居奉天半年以上流民可以入當地民籍,不願入籍和無業者一律遣返回籍

在整個乾隆時期,東北的封禁政策執行極為嚴格,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几乎停滯,清廷對邊疆的控制也在持續減弱。而就在乾隆朝時期,沙俄和日本相繼從南北進入庫頁島,但清政府對此卻一無所知,可見清廷對東北控制之薄弱。

乾隆之後,清政府再度放鬆了對東北的管制,關內再度出現闖關東的浪潮。

(闖關東的“關”就是指山海關)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沙俄趁機強迫清廷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佔東北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對此清廷竟無絲毫還手之力。而且由於東北地區壓根沒有幾個中國人,沙俄的戰領行動更是一帆風順。

沙俄的入侵讓清廷的邊疆危機日益嚴峻,就在《中俄北京條約》簽署的當年,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部分解除對闖關東的禁令,此後關內漢民開始大規模的移民東北。

而在1878年,華北一帶爆發了嚴重的乾旱,引發了巨大的饑荒,史稱“丁戊奇荒”。這場災害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造成1000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淪為難民,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稱之為“二百餘年未有之災” 。

中原的災荒促使著更多的華北百姓到東北謀生,史稱“闖關東”,在這其中山東人幾乎佔據這場移民大劇的半壁江山。
(闖關東路線圖)

到1897年清廷對闖關東的行為全部開禁,至清廷滅亡前夕,整個東北三省的人口超過1800萬,而到民國時期,闖關東的風潮仍舊沒有停息。截止到解放前夕,整個東北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700萬,其中山東籍後裔約佔了一半左右。

直到解放後,從山東向東北的遷移情況仍舊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改革開後,隨著山東經濟的騰飛,成為全國前三的經濟大省,移居東北的現象漸漸停止。此後很多東北人開始返回山東居住。

時至今日,東北許多老人仍舊稱呼山東為“老家 ”,而大連一代的口音、文化和生活習俗與膠東地區幾乎完全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大連景色)


千佛山車神


我黑龍江鶴崗市的人,原籍山東東平的,我父親高小畢業53年抗美援朝回來,因為成分是地主,又是農村的,在老家混不下去,就闖關東跑到黑龍江鶴崗市的下了煤礦,做了一名井下電工,我母親也是山東東平的,我66年文化大革命出生在鶴崗,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淨身高180、體重95公斤,是個地道的山東大漢的身材。











廣州土老帽


現在的東北,不止山東籍,還有河北籍的人口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四十年前我讀初中時,在整理班級檔案時清楚地記得,我們班級60人,其中有24人的祖籍是山東,河北11人。當然這種比率並不具代表性,但也能反映一下山東人還有河北人在東北的人口構成吧。他們基本都是民國初期闖關東進入東北。

據我所知,河北人與山東人不同的是,河北人大多是生意人,特別是小生意人很多。

在吉林長春,我記得,兒時就有很多老字號的商鋪都是由河北人創辦的,如東發合(茶莊),益發合,泰發合(百貨)…………。老長春鐵北聚集好幾家糧食加工企業,也都是河北人開辦的。河北人成為當時長春的經濟支柱。

河北人中老奤兒(těr/tǎi er 呔兒)人不少。樂亭人通常被視為正宗老奤兒,老奤兒人其實還包括灤縣和昌黎縣,被戲稱花老奤兒。

當時的老長春有一種特有現象。這些河北老奤兒人,以家族為主集中居住,形成了以姓氏命名的大院,分佈在大經路沿線及周邊。“郭家大院”,“田家大院”等等,就這麼叫起來了。我家就住在“白家大院”。 這種大院的數量在我的記憶中就有十幾個。可惜,由於城區改造、建樓修路,這些大院都消失殆盡,只留得“田家大院”和田家大院路了。

本人64歲,祖籍河北昌黎。我祖父在民國時期孤身一人來到東北,先在黑龍江嫩江縣、呼蘭縣謀生,並結婚生子。長春解放初來到長春辦企業(石棉廠),後被公私合營。家住長春西五馬路4號,直至1973年離世。 我外祖父祖籍,河北任丘。我岳父祖籍,河北撫寧。

依稀記得,爺爺的老奤兒口音好像與今日的唐山人口音近似,語調上揚,特別是二聲的聲調獨特、誇張,聲調轉彎大,語調高。撫寧距離昌黎很近,但口音相差很大。岳父岳母的口音至今還帶著撫寧話特有的那種濃重的後舌音。

記得小時候,每當長輩們提及關內,他們都稱之為“關裡家”。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家,自己的根!“關裡家”這三個字也算是他們思念家鄉的唯一寄託吧!

如果這裡有河北昌黎,大灘兒的朋友,請您留言!感謝!


自由行所見所聞


我國東北指的是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東三省的人70%來自山東。由於工作本人在90年代的業務就在東三省。客戶交流知道他們祖籍也是山東。

那些年每到一個地方,接觸的人大多是山東的後裔,總有說不完的他們回老家的經歷,回憶從山東逃亡東北的經歷,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帶我兒子去哈爾濱客戶親切稱呼“小山東”。我們家也有逃荒到東北的,我憑著一個信封地址找到了我30年沒見到的姑姑,在黑龍江省穆稜縣八面通鎮鐘山村找到。在我父親病危時還掛念他的姐姐,不知過得怎樣。當我們見面時老淚縱橫哭成一團,村裡的人知道我從山東來,那裡的山東老鄉都去打聽山東的情況,他們在村裡說:“關里老家來人了”他們敘述者從山東逃亡東北的經歷,姑家的表姐表哥們殺雞宰鵝熱情款待。在哈爾濱找到了我老家的大哥全家,和堂哥他們。我嫂子給我講家史,給我講我爸留下的傢什等等,這時我才知道我爸年輕時也闖過關東。07年是我最後去的一次,在哈爾濱我們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們再次團聚。08年CCTV1上演《闖關東》,我準時的含淚看完。回憶遷徙人口的經歷,他們受苦了。

現在東北條件不好了,大量的山東後裔返回祖籍,我們歡迎你們的到來,你們回到家鄉會更好的生活。


陶軍章


我是黑龍江人,今年五十多了,小時候,爺爺告訴我,我們是從老太爺那輩兒從山東過來的,我們的根在關裡家,後來長大了才知道,東北除了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朝鮮族,鄂倫春,鄂溫克等,所有的漢族都是從山東,河北在清末後遷入的。


踏歌燕趙行


東北人百分之七八十老家都是山東的,我老家也是,去的年頭長了也不知道老家在哪,還有沒有同族同宗的兄弟姐妹。一部闖關東,一把心酸淚,一段創業史。像《闖關東》朱開山一家,雖然歷盡波折。但也算是成功和幸運的。年代久遠我們感受不到老一輩闖關東人的,舉步維艱,充滿苦難的奮鬥史。我聽我姥爺講過闖關東的事,他是我太姥爺挑個挑子從旱路一路要飯,一步一步量到東北的。去關東晚了點,到東北沒有地只能租地種。之間的受苦受累現在人是沒法理解的。所以現在東北人自帶和山東人親近,性格都豪爽,耿直。東北山東是一家。




黑土愛體育


聽我的父親說,我祖上是山東青州府人,清朝時就來到了東北,在當地開墾田地,在當時也是地方的大戶人家,人多錢多家族大,有自己家的碉樓大院。後來東北匪患嚴重,有一次被鬍子搶了,家道就敗落了。後來分家了,太爺爺是家裡最小的,也沒分到什麼。但是老人家讀過書,成了一個教書先生。過得挺清貧,到我爺爺這輩家裡日子就有點困難了。到解放後給劃分成分的時候定了個貧農。我爸總開玩笑的說,幸好當時被鬍子搶了一下,變窮了。不然當時真給劃個地主或富農可能活的更慘。現在想想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幼本高材生


我是東北長春人,我最權利回答這個問題,東北百分之九十都是山東人的後裔,現在還有很多人講著聽不懂的山東話,講山東話的人是建國以後遷移過來的,真正的東北本地人都是少數民族,漢族基本都是闖關東過來的山東人。


半顆綠豆


在討論現在的東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大部分都是山東人的後裔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東北人的前世故事。

為什麼說東北人和山東人之間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主要還是源於清朝時期的大事件——闖關東,那麼什麼是闖關東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闖呢?



闖關東,一個“闖”字便突出了這條路線的艱辛。清廷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漢人的大量遷入會損害旗人利益,破壞滿族的習俗和秩序,所以在康熙七年(1668)推行了封禁政策,在這之後的措施也是越來越嚴厲,從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從驗關封海到驅逐流民。儘管禁令日漸嚴厲,卻並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迫於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不斷地湧向仍在沉睡的東北大地。



不得不說,這東三省確實是一塊寶地,那些移民還真闖對了。當時的東三省,人煙稀少,土地肥沃,地方開闊,動植物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生活和開發。再加上清朝禁令的原因,幾乎無人在這裡進行破壞,使得東三省中的很多珍惜藥材以及動物得到了迅速的繁衍,只要肯苦力開荒,就有飯吃,糧食是人們生存生活的首要條件。


中原地區人口多,再加上遇到災荒戰亂,沒有飯吃的人很多,迫於生計,大批中原人來到關東地區謀求生存。據史料記載,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人數達3000萬次。自然而然,民國時期,東北地區便成為中國的人口密集區。

但到達這裡也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麼好,因為當地人大部分都是由滿族人、蒙古族人、還有流民所組成的,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民族,都比較的團結一致,而且各自都還有各自的語言,對於大批到來的漢人,他們起初是並不歡迎的。山東人和河北人這些外來者由於語言和習慣的不同,在溝通交流上就會遇到問題,更加難以融入進去。



在平時的工作中,這些“闖”進來的“外來者”也時常受到欺壓,本地人會讓他們幹很重的活,變著法子欺壓他們,比如他們要在這裡淘金的話,就會受到官府的監控,淘到金的時候,就會有官員來收取很高的淘金費,另外這些外來者還很受土匪的青睞,經常有土匪來威脅他們,讓他們交出錢財之類的,所以他們在這裡過得並不是很如意。

不過沒有什麼時間不能解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者在這裡慢慢地適應之後,逐漸學會與當地人怎麼相處,面對欺壓怎麼反抗,漸漸地影響著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所以他們才足以在這裡立足,繁衍生息,成為了當地人。

建國前夕人口普查顯示,闖關東到達東北地區的人達4000萬次,而當地人口僅佔其中的17%,極大一部分都是從山東和河北等地遷移過去的。所以可想而知,山東人的後裔還是佔東北很大一部分的。


小姐姐講史


東北人多數是山東移民後裔,歷史上和東北地區人員往來較為頻繁,所以容易讓人覺得東北和山東不分家似得。實際上兩地差異還是不小的。比如東北文化源於幽燕文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幽雲十六州,所以今天東北文化繼承的燕遼文化而並非齊魯文化,東北文化和歷史上同處於幽燕文化圈的北京、河北唐山、承德、秦皇島較為接近。雖然後期大量山東移民,因其在東北處於弱勢地位,闖關東時間又不集中,被東北文化同化。遼南的大連,因為滿清大舉入關前將遼南漢族土著殺光後,膠東跨海移民所以保持膠遼話,但今天越來越受東北話影響,膠遼話最北部的蓋桓片基本快被東北方言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