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縣城壺山靈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靈源箐,又名觀音箐,位於永勝縣城東3公里處,是滇西名勝古蹟之一。

從東城外穿過郊區村舍,進入靈源寺區:慈雲坊風凰展翼,烏龍池流水潺潺。寺區上下,古木參天,清秀迷人。主體建築有正殿觀音閣,殿右真武閣,殿東人天閣。正殿上面環山腰有摩雲亭、修真亭、棲霞閣,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出沒於古樹花竹之間。自古以來,遊人絡繹不絕,題詠書懷,讚美抒情者所在多有。或刻於石,或匾於廓,或聯於正偏各殿,五光十色,琳琅滿目。經專家考證,靈源箐摩崖石刻造像刻於北宋,觀音閣內外現存匾額40餘塊及摩崖石刻近50餘處,這些石刻對研究永勝縣的歷史具有較高價值。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勝縣城壺山靈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正殿觀音閣,歷代都有修葺,現存殿閣,系光緒二年(1876年)在舊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巖峭壁,下臨靈源河水。觀音閣內殿,以精緻木雕為屏壁。殿外欄杆走廊以大理石鑲制而成,精雕細刻,富麗堂皇。最珍貴者是殿中刻在巨石上的觀音像,此像高178釐米寬75釐米,像旁刻有“唐吳道子筆”字樣,造型美觀,鐫刻細緻,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據《新纂雲南通志·金石考》編者方國瑜跋曰:“水勝靈源箐石刻觀音像,為滇中畫像之較古者”,“昆明圓通山有碑刻觀音像即仿此翻刻,世人鹹重此刻,當非偶然也”。明朝《景泰雲南圖經志》北勝州條都稱石刻觀音像是“古蹟”。可見觀音箐石刻觀音像系宋代珍品。

永勝縣城壺山靈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永勝石刻觀音像,不僅在繪畫、鐫刻工藝方面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性和創造性,而且在永勝地區的地質地震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北勝州發生8級地震,北勝州古城陷塌,石門關、紅石崖崩裂,而相距地震中心僅二三公里的壺山石壁以及石刻觀音像卻完好無損為研究永勝縣城和郊區近千年的地震動向和地質構造提供了科學的佐證資料。

永勝縣城壺山靈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人天閣、觀音閣,其上多有古題詠石刻。在人天閣前的山麓有一石碑,大書“靈源”二字,字音像徑70多釐米,其旁註有小字99個字徑12釐米,直書13行,行書。原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山西武寧人、永北直隸廳同知王子音託請雲南巡撫譚尚忠題寫的。筆跡遒勁,氣勢逼人,筆墨功夫達到了很高境界,遊人觀之無不嘆其佳絕,為靈源山水平添了許多風韻。

靈源箐寺區上下,建有石拱橋兩座,上曰碧溪橋,是1941年在舊址上重建的,俗名新橋。下曰觀瀾橋,重建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靈源河納諸山泉水,流入橋下,奔向烏龍池。烏龍池又名黑龍潭,春冬之際,水淺緩流,清澈見底微波細浪,其聲涓涓。夏秋泛漲,波濤洶湧,形成匹練瀑布。

永勝縣城壺山靈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1989年,重新整修了觀音閣正殿、大門、過道樓,興建了碑亭和彌勒殿等,再加新制

匾聯,繪畫粉制,煥然一新。至於從城內外移來的明代北勝土州高氏墓碑和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北勝州等十多件碑刻,得以陳列保存,更加增添了靈源箐的歷史價值和秀麗景色。

觀音閣之上有棲霞閣,在摩雲亭之西,傍懸崖峭壁建成,崖壁之間,鳥道羊腸,綠樹陰蔭,遊人登援至此,憑欄遠眺,玉龍山屹立天表;鳥瞰之間,蟬鳴足下,鮮花幽廊,蝶舞花叢,寺景歷歷在目遊人樂而忘返。

永勝縣城壺山靈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