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城壶山灵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3公里处,是滇西名胜古迹之一。

从东城外穿过郊区村舍,进入灵源寺区:慈云坊风凰展翼,乌龙池流水潺潺。寺区上下,古木参天,清秀迷人。主体建筑有正殿观音阁,殿右真武阁,殿东人天阁。正殿上面环山腰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霞阁,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出没于古树花竹之间。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题咏书怀,赞美抒情者所在多有。或刻于石,或匾于廓,或联于正偏各殿,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经专家考证,灵源箐摩崖石刻造像刻于北宋,观音阁内外现存匾额40余块及摩崖石刻近50余处,这些石刻对研究永胜县的历史具有较高价值。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胜县城壶山灵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正殿观音阁,历代都有修葺,现存殿阁,系光绪二年(1876年)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岩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阁内殿,以精致木雕为屏壁。殿外栏杆走廊以大理石镶制而成,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最珍贵者是殿中刻在巨石上的观音像,此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刻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据《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编者方国瑜跋曰:“水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像之较古者”,“昆明圆通山有碑刻观音像即仿此翻刻,世人咸重此刻,当非偶然也”。明朝《景泰云南图经志》北胜州条都称石刻观音像是“古迹”。可见观音箐石刻观音像系宋代珍品。

永胜县城壶山灵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永胜石刻观音像,不仅在绘画、镌刻工艺方面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永胜地区的地质地震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北胜州发生8级地震,北胜州古城陷塌,石门关、红石崖崩裂,而相距地震中心仅二三公里的壶山石壁以及石刻观音像却完好无损为研究永胜县城和郊区近千年的地震动向和地质构造提供了科学的佐证资料。

永胜县城壶山灵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人天阁、观音阁,其上多有古题咏石刻。在人天阁前的山麓有一石碑,大书“灵源”二字,字音像径70多厘米,其旁注有小字99个字径12厘米,直书13行,行书。原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山西武宁人、永北直隶厅同知王子音托请云南巡抚谭尚忠题写的。笔迹遒劲,气势逼人,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境界,游人观之无不叹其佳绝,为灵源山水平添了许多风韵。

灵源箐寺区上下,建有石拱桥两座,上曰碧溪桥,是1941年在旧址上重建的,俗名新桥。下曰观澜桥,重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灵源河纳诸山泉水,流入桥下,奔向乌龙池。乌龙池又名黑龙潭,春冬之际,水浅缓流,清澈见底微波细浪,其声涓涓。夏秋泛涨,波涛汹涌,形成匹练瀑布。

永胜县城壶山灵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1989年,重新整修了观音阁正殿、大门、过道楼,兴建了碑亭和弥勒殿等,再加新制

匾联,绘画粉制,焕然一新。至于从城内外移来的明代北胜土州高氏墓碑和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北胜州等十多件碑刻,得以陈列保存,更加增添了灵源箐的历史价值和秀丽景色。

观音阁之上有栖霞阁,在摩云亭之西,傍悬崖峭壁建成,崖壁之间,鸟道羊肠,绿树阴荫,游人登援至此,凭栏远眺,玉龙山屹立天表;鸟瞰之间,蝉鸣足下,鲜花幽廊,蝶舞花丛,寺景历历在目游人乐而忘返。

永胜县城壶山灵源箐及摩崖石刻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