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長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可以引申、“篡改”一下:樓不在高,有文則名。

近代學者認為,“昆明大觀樓長聯是楹聯史上令人矚目的里程碑”,“創造了楹聯結構的完美典型”,標誌著楹聯足以與詩詞曲賦駢文並駕齊驅,爭妍媲美。

昆明近華浦的大觀樓,因為長聯,而與有王勃《滕王閣序》的滕王閣、崔灝《黃鶴樓詩》的黃鶴樓以及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岳陽樓齊名天下,並稱為四大名樓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昆明大觀樓遠眺

然而,鸛雀樓表示不服!

但是,誰讓是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才20個字呢?人家崔顥的《黃鶴樓詩》好歹也是七言八句啊!

至於《滕王閣序》、《岳陽樓記》是賦、是記,文字可就多多了。就算大觀樓長聯,雖然是楹聯,也是洋洋灑灑180個字!

鸛雀樓吃虧也沒辦法了,這裡的標準就是字數多!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鸛雀樓

說到字數多,昆明大觀樓長聯以“長”聯的文體出現之後,瞬間名揚南北,當時文人雅士爭相傳誦,為其氣勢宏大情景交融對仗工整而傾倒,被譽為“天下第一”。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可不是倚天屠龍劍。

自從長聯橫空出世之後,自然就有各種不服、各種“不通”的評論。

雖然文人不流行赤膊上陣、揮刀相向,但文人都有一支筆,於是就書寫出了大觀樓長聯背後的各種篡改“趣話”: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比拼者:不就是長麼?比你多幾個字!

大觀樓長聯雖然不是因為字數多才有這樣的盛譽,但字數多確實是它功成名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原來對聯還可以這樣寫啊?!不就是字數多麼?那就來比拼一下

率先出場的居然是個和尚

而且把比拼的擂臺就放在了大觀樓所在地:近華浦。

史載:道光初年(1821年之後),淨樂和尚捐資在大觀樓背後又建起了一座五楹三層的華嚴閣,並自撰一長聯。

長聯是這樣的:

疊閣凌虛,彩雲南現。皇圖列千峰拱首,萬派朝宗;金碧聯輝,山河壯麗。視晴嵐掩翠,曉霧含煙。升曙色于丹崖,蒼松鶴唳;掛斜陽於青嶂,石廠猿啼。暫息煩襟,凝神雅曠。豁爾謳歌叶韻,風月宜人。性境幽閒,互相唱和,得意時,指點此間真面目。

層樓映水,佛日西懸。帝德容六詔皈心,百蠻順化;昆華聚秀,宇宙清夷。聽梵唄高吟,法音朗誦。笑拈花於鷲嶺,理契衣傳;儕立雪於少林,道徽缽受。久修淨行,釋念圓融。歷然主伴交承,聖凡泯跡。心源妙湛,回脫根塵,忘機處,發揮這段大光明。

--淨樂長聯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背後還有很多這樣的閣與館

這副長聯減去4個虛字“於”,它的字數和孫髯翁長聯一樣,也是180字。

不過要的就是比你多4個字!那怕是沒有意義的虛字。

這不知是一種巧合呢,還是作者的一種故意?

這就是大觀樓的“淨樂長聯”。

雖然有比拼的意味,但如此一來,孫髯翁長聯也就不孤單了。大觀樓更是一時間名聲大振,就像今天的各種網紅景點、打卡勝地一樣。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國慶期間大觀樓人流如織

改本者:悠悠我心有誰知?

如果說,淨樂和尚還有一番比拼、湊趣的意思的話,站在不同的立場的人,看法、想法就不一樣了。比如說:有官家背景的士子。

我們都知道,雖然孫髯翁被譽為清代民間著名學者,但他在科舉考試時,因入場搜身,不願受侮而離去,以後即終身不仕。

因為他愛梅花迎霜傲雪之骨氣,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大觀樓長聯是他藝術的薈萃,是他世界觀的表述,是他性格的寫照。

可以說,長聯是草根意識,平民視覺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專門修建了髯翁亭

這樣一來,有官方背景的士子門就覺得,長聯雖然不至於驚世駭俗,但還是有點不合時宜。

雲南的事、昆明的事,自然是雲南人、昆明人更關注一點。

因此,接下來出場的是雲南老鄉:程含章

既然是老鄉,也是因為不願意太過得罪把長聯捧得很高的雲南文壇吧,雲南景東人、曾任浙江巡撫等職的程含章(?—1832,字月川)還是比較客氣的。

他評價孫髯翁長聯“才雄氣猛,為海內第一傑作”,不過,“惟連用排偶八句,而無虛字跌宕之,又無單句疏暢之,似嫌氣滯”,便動手改了一稿。

長聯改本收進了《程月川先生遺集》,標題為《修改雲南近華浦大觀樓長聯》。

全文為: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金馬,西峙碧雞,北聳青虹,南翔白鶴。高人韻士,定當擊節謳歌。況欄外秋色江聲,隨地皆詩情畫意,更雲開雨霽,何時不魚躍鳶飛。登斯樓也,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風,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爭欲同符天地,至今日離宮別館,悉化為芳草長林,並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夕照。遊於浦者,只剩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一行秋雁,兩岸蘆花。

--程含章《修改雲南近華浦大觀樓長聯》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的背面懸掛的楹聯,簡潔、簡短,與正面形成明顯差別

改本比原作多了十二字,改動之處頗多,基本上是詞語替代性質,主題與基調未變,與原作對比,未見得高明,反倒有一些詞句露怯。

但這樣一改,言語之間就客氣多了、和諧多了。

原來,章巡撫是認為長聯“太過標新立異,有違教化不忠於君,不合於時,故改之”啊。

我們可以善意的這樣想:

也許在文禁森嚴的雍乾之際,深諳上意的雲南籍巡撫,也是為了保護好容易才聚起來、多年才出一次彩的雲南文氣?

也許在無人之際,章巡撫會暗自感嘆:悠悠我心有誰知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邊的孫髯翁像

竄改者:大師級學者高官因為多事,落得個“不通”的罵名

先說明一下,“竄改”二字在清代是個中性詞彙,是改易的意思,不是現在的擅自篡改的意思。

接下來出場的這位人物可是個大人,有清一朝一代大儒、著名學者、書法家阮元。此外,還有另外一個更顯赫的身份:道光六年至道光十五年(1826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

這位頗多建樹、著作等身的大人物,酷愛金石書畫,也正是他的慧眼與推崇,才讓雲南陸良的《爨龍顏碑》名聞天下,改寫了書法史,對書法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算是對雲南文化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士。

但就是這位可能是有史以來雲南歷任最高長官中最有學問的大儒,卻在滇人中落個“不通”的罵名。

真不知道是阮大人太多事還是雲南人太珍惜好容易曇花一現的孫髯翁?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牌坊式門樓

阮大人是精通文字訓詁音韻學的大師級學者,但作為滿清朝廷派駐邊疆省份的方面大員,時刻未忘自己的職責所在,看了布衣孫髯翁的長聯之後,覺得無論是從學術還是政治方面考量,長聯還是要改一改的。

阮大人於是親自動手。

改後的長聯全文為: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憑欄遠眺,喜茫茫波浪無邊。看東驤金馬,西翥碧雞,北依盤龍,南馴寶象,高人韻士,惜拋流水光陰。趁蟹嶼螺洲,襯將起蒼崖翠壁,更蘋天葦地,早收回薄霧殘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鷗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爨長蒙酋,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蘚跡苔碑,都付與荒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阮元版大觀樓長聯

大師出手果然不凡!

然而,阮元版長聯在雲南卻受到廣泛非議,甚至流傳有“韭菜蘿蔔蔥,阮菸袋(阮元字芸臺,此為諧音)不通。擅改古人句,笑煞孫髯翁”的謠諺。

作為大師、大儒,這種“不通”的評論真可謂是斯文掃地、打臉啪啪疼啊。

也許,真正讓雲南人、昆明人看不慣、不爽的是,阮大人不僅篡改長聯,而且將孫髯翁長聯摘下,將自己篡改後的長聯懸掛上大觀樓!

這就有點濫用職權了。

插播一句,在近日南詔的發源故地巍山,一座碩果僅存的城門上,好好的掛了幾百年的“拱城門”非要去畫蛇添足地換成“巍山”兩個字,同樣是吃力不討好,後來又換了回來。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長聯

備感委屈的大師,後來還找了另外一位楹聯方面的名家,試圖以正視聽,希望在社會上多少扳回點面子。

這未免更是多事了。

這點上,經常喝得爛醉如泥,卻又“醉酒詩百篇”的李白,做的就得人心多了。

李白當年在黃鶴樓看到崔灝的詩,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前頭。”以詩仙之大才讀到傑作都有斂手避讓的時候。

阮大人不是沒文化沒知識的官僚,然而他以雲貴總督之尊竄改一介布衣孫髯翁的長聯,確實有點身份不對等,難道不是多事嗎?

難怪會落得這樣一個結局。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看看人家,就算是抄襲,但抄出了新意

詼諧模仿者:嬉笑怒罵皆文章

自大觀樓長聯面世以來,因膾炙人口不脛而走。

但咱老百姓可讀不懂那些文縐縐的詞藻,理解不了那其中高深的意境,更無力去評價其中的政治影響,就圖個樂呵。

於是,在章巡撫、阮大人一本正經,煞有介事修改孫髯翁大觀樓長聯的同時,也有一些有才華的文人以大觀樓長聯為模板,形式字數亦步亦趨,風格或莊或諧,甚至有嬉笑怒罵戲仿長聯,來諷刺或嘲笑揭露惡人醜事的。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大觀樓背後的一館,“學“要勸,”耕“要催,老百姓很懶?

有一副長聯是以抽鴉片煙為題材,全文是:

五百兩煙泥,賒來手裡,價廉貨淨,喜洋洋意趣無窮,看粵誇黑土,楚重紅瓤,黔尚青崖,滇稱白水,估成辨色,不妨清客閒評,趁火旺爐燃,煮就了魚睛蟹眼,正更長漏永,安排些雪藕冰桃,莫辜負四稜響鬥,萬字香盤,九節竹槍,三鑲玉嘴。

數千金家產,忘卻心頭,癮發神疲,嘆滾滾錢財何往,想名重神仙,膏珍福壽,種傳罌粟,花號芙蓉,倚枕開燈,足盡生平樂事,盡朝呼暮吸,那怕他日烈霜寒,縱妻怨兒啼,都裝做天聾地啞,只剩得幾寸囚毛,半抽肩膀,兩行清涕,一付枯骸。

《聯語粹編》的主編倪星垣就這樣評點:“此聯形容畢肖,工力悉敵,見者莫不稱為文壇絕伎,妙語解頤。”

類似的仿作長聯還有很多版本,蒐集到一起都可以編成一本小冊子。

這也許是大觀樓長聯的另外一個意外之喜,也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吧?

吃力不討好!修改昆明大觀樓長聯的結局都這樣,無論高官還是和尚

昆明大觀樓、大觀樓長聯背後的故事和趣話還有很多很多。

在遊覽大觀樓,戲海鷗、看長聯的同時,瞭解一下長聯背後的這些故事,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這就是人文旅遊的無窮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