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很多朋友做完胃鏡,明明沒有什麼不適,醫生也說沒問題,可是胃鏡報告診斷卻是: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

作為從醫20幾年的消化內科醫生,我見過所有的胃鏡報告都沒有一個診斷為:“全胃黏膜及十二指腸未見異常”;就是沒有一個完全正常的;

那麼,什麼是淺表性胃炎?什麼是非萎縮性胃炎?

為什麼人們不做胃鏡就沒有胃炎,一旦做胃鏡就都有胃炎?

你的胃炎,就真的是“胃炎”嗎?

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一、什麼是淺表性胃炎?


簡單地說,"淺表性胃炎"就是"非萎縮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這一診斷已逐漸被淘汰,臨床上已開始以“非萎縮性胃炎”代替“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從字面解釋就是“不是萎縮性的胃炎”,而恰恰是這樣的診斷讓人不解,比如說“不是病毒性的肝炎”,似乎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診斷,更像一個“排他性”的診斷。

病人自然會問“不是萎縮性胃炎,那是什麼胃炎”?

你說:“就是非萎縮性胃炎”,似乎沒有給出一個答案,病人很難理解。

所以,我其實更傾向於就還叫“淺表性胃炎”。

曾經不止一次遇到患者,明明報告上寫的“非萎縮性胃炎”,而他認為自己是萎縮性胃炎,因為萎縮性胃炎太容易引起患者注意了,反而忽視了“非”字,以至於我不得不反覆去解釋“是”與“非”的問題。

與萎縮性胃炎不同,淺表性胃炎並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粘膜層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等慢性炎症細胞為主。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診斷主要靠胃鏡及鏡下病理活檢,以及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

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胃壁的結構

根據我國2017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有三種分類方法:

1、基於鏡下所見及病理報告腺體有無萎縮,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胃炎(即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特殊類型胃炎。

2、基於有無HP菌感染,分為Hp胃炎和非Hp胃炎兩大類。

3、基於胃炎分佈可將慢性胃炎分為:胃竇為主胃炎、胃體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類。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症的疾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狀,如進食後上腹部不適、隱痛,伴噯氣、噁心、泛酸,偶有嘔吐。

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

如無明顯臨床症狀,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處理。


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慢性淺表性胃炎?


著名消化病專家任錫玲教授認為:

(1)胃粘膜變化易受到胃鏡檢查前夜的攝入(如酒,刺激性食物等)和檢查前是否吸菸的影響;

(2)檢查時病人噁心、乾嘔等的影響;

(4)內鏡醫師擔心漏診,胃粘膜稍有異常時,不敢做出正常胃粘膜的診斷;

總之:

第一,慢性胃炎內鏡診斷率過高,成年人即使無任何症狀,經胃鏡檢查後大多被診斷為胃炎,很少有正常者。

第二,胃炎的分類標準尚不統一各種名詞混雜,常發生同一種內鏡表現而得出的診斷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天檢查不同的醫院不同的醫生得出的內鏡下診斷也不相同,讓患者無所適從,有時候為了求證到底是何種胃炎不得不三番五次跑遍各家醫院檢查胃鏡,結果令患者大失所望的仍是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

第三,有關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概念尚不明確,故造成只要有Hp感染就診斷為Hp相關性胃炎”。

這就是我國胃鏡診斷慢性胃炎的現狀。

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三、慢性淺表性胃炎診斷過於輕率


據統計,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檢出率達80%-90%。

這麼高的比例,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胃炎發病率。

目前,一般只要你接受胃鏡檢查,即使沒有症狀,也會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

人們不做胃鏡就沒有胃炎,一旦做胃鏡就都有胃炎。

一旦被胃鏡診斷為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就開始了一個漫長的治療過程,不管你應用各種胃粘膜保護劑、促動力劑、制酸劑、質子泵抑制劑、抗幽門螺桿菌製劑等,一部分患者症狀緩解,但相當一部分患者症狀時好時壞,多次複查胃鏡仍舊是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幾乎任何治療都終生永遠無法改變這一結局。

人們不禁要問胃鏡下慢性胃炎如此高的診斷率和發病率,慢性胃炎這一診斷和各種治療是否都正確?

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抑或是精神壓力等因素造成的,並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1、那慢性淺表性胃炎還要不要治療呢?這應根據有無症狀來決定。

對於只是體檢胃鏡報告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而本身無任何症狀的人而言,無須治療。假如有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或噁心嘔吐等症狀,則需要對症治療。

2、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人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此時要不要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呢?

其原則也要視症狀而定:

無症狀者無須治療,有症狀者需進行Hp根除治療,這樣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此外,根除幽門螺桿菌還可以減輕胃黏膜慢性炎症,從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能預防胃黏膜萎縮,從而可能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聽到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病人或許會產生恐懼;

一些人即使毫無胃腸症狀,也強烈要求做Hp根除治療。

對這類病人,也可以進行Hp根除治療,消除了心因性疾病,病人也就舒坦了。

慢性淺表性胃炎不用怕,很多人其實不用治療

總結一下

1、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2、【非萎縮性胃炎】不是【萎縮性胃炎】

前者症狀較輕,胃粘膜損傷很輕微;或者僅僅是消化不良,一般祛除病因後會很快痊癒,有的甚至不需要治療,只需要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即可;

而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已經發生萎縮性改變的慢性胃炎,可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異型增生等,嚴格說是一種癌前疾病,需要規範治療,定期複查;

3、胃鏡報告有非萎縮性胃炎,而沒有明顯症狀的,可以不用吃藥。

4、改善飲食生活習慣、舒緩壓力、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炎的首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