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為什麼常常感到不想與人交往?

阿文視角


一是不想做違心交往的事。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年輕時候的交往,大多帶有功利性質: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抱著這種心態,只要有過一面之交,甚至沒有過交情,也千方百計想接近,並與他成為朋友,以利於自己今後的事業與生活。但是,人到中年之後,事業生活都已經穩定,不想再做違心的事情,對於喜歡的人就多交往,對於不喜歡的人就不想與之交往。這是去除功利後的一種真性情的表現。

二是不想為生活工作增加太多壓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東西,需要出去吃飯喝酒等等社交活動,但中年人一般都承擔著事業、家庭等重重負擔,而且人到中年,很多人身體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老現象,有的還有了疾病,除了必須交往的人脈之外,中年人一般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再付出了,一是時間不允許,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時間都不夠分配,二是身體不允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三是物質也不允許,錢都被老婆管得緊緊的了,已經無暇顧及一些可有可無的人際關係了。

三是不想再糊里糊塗交往新朋友。年輕時候精力旺盛,事業生活都急需大量的朋友的總量,總量基數大,才有機會挑選。但是,真正用心交往朋友是需要投入精力去了解的,到了中年,如果經過長期考驗還能延續的友誼,說明是可靠的,中年人才會用心去經營交往,而有的只是因為工作關係或者臨時的關係發生的短暫交情,過了就過了,經過中年人的思考和篩選,已經把一些可有可無的關係排除在外。

四是不想花費再多的精力智慧去挑戰新困難。親屬是血緣天生形成的,而朋友是後天形成的,朋友也是為了在關鍵時刻助自己一臂之力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友誼,而中年人由於智慧閱歷經濟能力、處理問題能力等都不斷提高,他們有更多的能力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不太需要更多的人為他分擔。所以,對於一些對自己感情和物質、事業上幫助不大的人,慢慢也會淡化了交往。

五是不想輕易透支自己的能力。中年人即使淡化了與一些人的友誼,但是,一旦有所需要,他也有能力迅速融進所處的環境,與人很快成為朋友,只是在自己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才發揮出自己積累半生的交友能力,而更多時候,中年人需要沉澱下來,認真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所以,如果有幸能與中年人成為朋友,那一定是一位味似老酒、香氣襲人的珍貴之人。珍惜朋友,特別是珍惜中年朋友吧,如果能成為中年人的朋友,那說明,你是一個很有內涵,值得交往的人。


禪心書葩


並不是所有的人群中年以後都常常不想與人交往。

我住在城鄉結合部,三個姨一個舅在城裡,唯獨俺媽在農村。我也有很多同學朋友是城裡人,以前倒沒有感覺有太大差別,如今是越來越覺得水火兩重天,越來越不一樣了。

城裡人過中年以後常常不想與人交往;見面時談我多,問人少,既便是親戚也是能不往來便不往來,生活簡單明瞭。

農村人過中年以後常常更渴望與人交往;見面時談我少,問人多。只是交往地點由以前的家裡,改到了大亍上和棋牌室。打牌下棋侃大山,吆五喝六打麻將。常常是一次一毛兩毛,幾個小時輸贏不超兩元錢的麻將打的不亦樂呼。私下我問了幾個人為什麼?他們幾乎異口同聲說:“人是群居動物,打牌只為開心愉樂聯繫感情,輸贏無所為。”

城市沒有感情聯繫需求嗎?總感覺城裡人是越有錢越會精打細算;農村是掙錢越難越大方。真不知道是精打細算造就了城市人的富,還是窮大方造就了農村人的窮。

究不清就不究吧。

反正我們這兒是城裡人過中年以後,越來越不願與人交往了。

反觀農村人過中年以後,是越來越渴望與人交往了。

您那咋樣?朋友們!是否與我們這裡一樣?


陽光燦爛196235


我有這種感覺,而且很深。

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平時有聯繫的,刨掉同事,細數數超不過十個。當年我結婚的時候,光我自己的朋友就好幾桌。如果現在,不會過一桌。

中年人很累,打拼生活,照顧老人孩子,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酬和維護交情,久而久之,志趣不投,交集不多,沒有共同利益的朋友就淡了,陸陸續續地飄出了自己的交際圈。

朋友如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或投脾氣,或志趣相同,或價值觀差不多的,或有共同的事業,或有過硬的交情,或有打小的友誼,能夠做一輩子的朋友。

有的好長時間不見了,見面很親切,缺的是生活和工作的交集。

有的聯繫不多,但平時能想著對方,關鍵時刻能想起來他的電話,偶爾聚到一起不說客套話,一個眼神一句話就夠了。

有的聯繫很少,需要對方的時候,義不容辭,赴湯蹈火。

有的平時也聯繫,交集不同,志趣不一,各玩各的,由於童年少年的底子在,兩人互相理解,關鍵時刻能靠得住。

有的過去是同事交集比較多,大家是公關係。不是同事了,因為互相理解,發展了私關係,成為了有淡淡的很珍貴友誼的朋友。有的是同事,話投機性格合,也發展成為了淡淡的很珍貴的朋友。

有的是同學,畢業多年了發展成為朋友,交集不多彼此牽掛。

這些都是身邊的朋友,其餘的熟人而已。

四十不惑,看透看穿,很多時候不想去也不主動發展新的朋友,一切隨緣。

朋友很珍貴,但身邊不能缺少玩伴,酒友麻友車友等等,平時說說話,玩一玩,遇到困難也能互相幫助,和朋友相比缺乏心靈的契合和拔刀相助。朋友玩伴兩不誤,這是我的一點看法。



賀蘭山夜話


我覺的不喜與人交際分大致分兩種情況。

一是與性格有關,生性不喜交際和不善交際。

二是與狀態有關,就是人在一個要不不要交際,交際有用沒用的狀態之中徘徊的想法,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段的。

不想與人交往是性格因素的話,就和年紀沒關係。

  •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屬於不喜交際的類型。

你要說我完全有沒有人緣吧,也不是,其實是有的。很多時候會有很多人覺得我性格不錯。想和我深度交流,但其實我都主動拒絕了。和我成為朋友的人,大致也是能習慣和我交流的方式的。平時大抵是電話微信也不說,最近有錢了,心情不爽了,就約電話聊起來一些,或是吃飯看電影都可。是幾十年的朋友了,太瞭解彼此了。

我不喜交際的原因是我平時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差一些,而且有時間還是想看書,想學習,想碼字,想與網友探討深層次的話題。無聊的話或者廢話都是用來聯絡感情的。我當然明白自己很偏執,一來我有男朋友,就不用撒網。二來我錢夠我自己花,我就不用經濟備胎。男性同胞大致篩除去了。女同胞的話,有啥不如意,閨蜜倆三,也就能排憂解難。再認識新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是特別浪費時間的事,我現在就是基於同事之中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我認可人家,我會主動對人家好的。所以,因為範圍太小,遇到的機會還是特別的少的。

  • 我單位有一個姐,是屬於不善交際的類型。

可能是先天的語言缺陷,她語言組織能力差到什麼地步呢,不怕告訴你。“那啥,這 啥,她就那什麼意思,然後我就那什麼了。”經常讓我們聽的一臉懵逼,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有的人想要表達什麼意思我們還有猜的空間,這個表達就根本不給我們猜的條件啊。基本上聽她講話就是浪費時間啊。這麼說可能對她太過於苛刻,但我只是想表達她說話實在是連基本水平都達不到啊,更別提怎樣讓別人聽著舒服了。

但事實上,她快四十歲的年紀,積累的人脈寥寥無幾,可以看得出她的語言能力是先天弱項了。相應的,我們可以說她是不善交際了。她心地不懷,也沒有啥心眼兒,是個直爽勤奮的人,但就是這個短板實在是讓她的生活,人際關係處處受限。她想交朋友嗎?想,但交不到。她是那種在一堆人被選擇做朋友的人群裡,讓大家各說一些推薦自己的理由後,她就會是最先被刷下去的那個人。

正處於一個不想與人交往的狀態

就像大家說的,我覺的人和社會一樣,不論多小的進步多小的學習都是在一直上升的,但它是螺旋式的上升。怎麼說呢,就是走三步退兩步式的前進。

就拿我們交朋友的事來說。

最早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我們就會廣泛的三教九流的朋友都交。後來發現,朋友有些是差的,壞的,或者是你的付出沒有得到該有的回報。這時候你知道,朋友分很多種。利益的,官場的,職場的,真心的,知己的,發小的,都不一樣。

那麼下一個階段,交朋友的時候你會停下來,想一想,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朋友,每一樣朋友又該怎麼交。在外人看來,你拒絕交朋友就是不想交朋友的階段,其實不是,有時候只是在整理一些問題,需要停下來緩一緩,弄明白該怎麼去做,才能交到自己想要的朋友。

當然了,我相信很多人因為工種不同,需要交的朋友也不同。我可以說,在小百姓階層,大家的朋友多是生意夥伴。或者銷售行業,他交朋友就是量,不要質。老年人,大限將至想找一些志同道合 的,能聊得來的朋友,他們篩選的時候更注重質,而且很高。

而且每一個年齡段的人,交朋友的想法都會變,所以呈現的外在狀態就不一樣。就像我朋友的媽媽,55歲了,就很喜歡結交不同的人。她覺得很快樂,不一樣的人會帶給你不同的快樂。雜而多。但他爸 就是喜歡結交些懂古玩字畫的人,愛垂釣的人。少而精。

結束語:嘮個閒嗑啊....

  1. 吸引我的人首先是就那種說話或做事很幽默的人,走幾步就讓你笑的肚子疼的人。

  2. 其次是學識很淵博的那種,啥都能給你娓娓道來,不管對不對啊,唬人是沒毛病的。
  3. 再就是和你是同一種認知的,三觀比較一致,有過深度交流的,能夠討論一些深層次的話題。
  4. 然後是很仗義的那種,有困難絕對幫你,永遠站在你的背後幫你的人。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5. 還有就是特別有能力,很優秀的人,或者比你聰明的人。有時候人家是有天賦的,很多東西我們學不來,可是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榫卯的卯


主持人汪涵,做這一行你們說他得認識多少人?但是他卻在節目中爆料說他加的好友不足100人!

很多知名人士都被他刪除了,因為他覺得超過100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把那些沒有意義的人都刪除了。



想想看,在你缺錢的時候,除了家人和一兩個摯友,誰會願意借錢給你?

年輕的時候想要擴大人脈,卻發現掏心掏肺交到的都是酒肉朋友,社交更多是基於利益價值,相互利用,因此中年人會更重視親情和家庭關係。

活了大半輩子,還有什麼沒見過,沒吃過,沒看過的呢?中年人不會稀罕朋友多,而是在出事的時候願意隨叫隨到,雪中送炭的人。


這樣的人多嗎?

並不多。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在你孤獨失意急需一個人來傾訴的時候,翻開密密麻麻的通訊錄,卻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聊天。

手機上所謂的人脈圈,其實不過是沒有含金量的數字。

很多素未謀面的人,他想認識你,都是有目的性的。如果沒有目的性,那就只是因為對你有感情,欣賞你,喜歡你。

所以說人要活的糊塗一點,不要計較得失,也許那樣就更容易獲得純粹的感情。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請點贊♥

感性天涯


人到中年,很多事情經歷過,能看透的,都看透了,看不透的,也不會太過於糾結,總而言之,容易放過自己。

為什麼不呢,上有老,下有小,處在中間的自己恨不能劈開好幾份。

所謂上有老,老人身體愈發不好,需要照顧,所謂床前無孝子,平時的工作就足以讓人抓狂,老人一旦身體不好,無疑會讓忙碌的生活更加緊張,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小病還好,請個假,去趟醫院,一下午時間,扔下個300-500的,起碼能抗得過去。要是需要住院,那完了,要麼夫妻輪流上,要麼花錢請陪護,人折騰壞了,錢折騰沒了,阿彌陀佛,萬幸老人沒事才好。

那還有個小的呢,上下學你的接著吧,接完你要輔導吧,輔導完你要帶他去學習吧,什麼鋼琴,圍棋,樂高,畫畫,書法,快板,演講,聽著腦子都大了,錢花的也如流水,該學的不該學的,反正本著不浪費的精神,孩子會不會不知道,大人基本都會了一點了,這是補課啊。

就這些,還有心思和人交往的,基本是精力比較旺盛的人了。

以上這些都是客觀因素,但其實人都是需要朋友的,而時間呢,只要用力擠擠,也都是會有的,偶爾三兩好友聚聚,也是生活的調節,彼此吐吐槽,也好。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感謝生命中出現的好友們。


致被遺忘的自己


人到中年,隨著閱歷的豐富,思想的成熟,識人能力的增強。的確是越來越對社交關係有所沙汰和選擇,甚至厭惡。這是必然的社交關係發展過程。

人在中年以前,由於思想觀念,志趣愛好,價值觀念,擇友觀念等等方面的不成熟,自然形成的社交關係,龍魚混雜,利害龐雜,不知舍取。以致造成了許多早已毫無意義的社交關糸而耗費大量的不必要的時間精力開支。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人各方面修養,志趣和價值取向的成熟成長和改變,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人也與你一樣,由於上述原因,也將你舍了,或是淡薄了。所以逐漸會出現一種常見的社交關係現象:久不聯糸的人,越不聯糸就不想聯繫了,久而久之,就淡出了雙方的社交視線和範圍。這其實也是一種不一定自知的,潛意識的心理指向~你已經不再需要他了,或他已經不再需要你了。這是一種人際關係社交關係的感悟潛意識積累。是人由於中年以後的各方面成熟和需要而誘發的改變。

這是正常現象。人到中年,由於成熟而沙汰社交,優化社交,甚至厭惡社交而希冀返歸真樸,不再迎合虛情假意世故圓滑,返歸清靜。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這社會 ,現實的可怕!人到中年,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還有什麼看不開的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同學、同事、親戚、朋友,都那麼回事。更多的只是個熟人,點頭之交,認識而已,真正可以交心的微乎其微!覺得有共同語言的,就保持聯繫;聊不到一起的,就敬而遠之 ,保持距離。更多的是相忘於江湖,也是正常!所以說,善待自己,保養好身體,自己能解決的事,就絕不要麻煩別人!花錢能辦的事,就不要去搭人情,人情大如債!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一切順其自然好了。可不管怎麼變,自己手裡有點過河錢都是必須的,永遠牢記:只有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是自己的堅強後盾!你有一元錢,早市上能買倆饅頭。你沒有這一元錢,人家不會白給你這倆饅頭。這就是真理!!!


夜雨空山51524799686


很正常,人到中年是精神上的重大拐點。

首先,是精力、體力、玩心、好奇心都開始走下坡路了。隨著經歷、閱歷的提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透了、看淡了。並深刻意識到謹言慎行的重要性。所以,不願與人交往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

其次,人到中年內心寂寞孤獨是年齡的最大特徵。所處位置很尷尬,如果有個一官半職的還好說,假如還是一線員工,說小已老,說老還早。每天上班內心的苦楚,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所以,這種心態下,自然和外人沒話說,不和人聯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最後,生活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很少有心思為自己做點什麼。家裡一大攤子事都依賴自己去打裡,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心思與人聯繫。

一句話,人到中年就是“苦惱人的笑”!



皛舒


人到中年,常有不想與人交往的想法,屬於正常的心理,並且我還要恭喜你走向成熟了呢。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可以總結出幾點。

第一,人到中年,事業基本定型。以往為了事業,人脈關係的拓展成了必修課,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這話我們打小就被灌輸進入耳朵裡,印在大腦裡。而人到中年後,事業基本上都定型了,是什麼樣子基本上變化不大,因此,開始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人際交往觀,倒是再正常不過的想法了。

第二,人到中年,不願意再攀比。很多人之所以上進,是因為總心懷攀比之心,不願意讓自己顯得那麼落魄,因此,儘可能努力再努力,力求事業有成,好為家庭經驗打下厚實的基礎。但是人到中年後,突然發現年輕時追求的那東西,真沒有什麼意思。比上,永遠比不過比你更有財運和官運之人。比下,方才有知足感。

第三,人到中年,不願意再惹事非。每個人都活在是非之中,你不議論別人,別人總是停不下議論你的口舌之快。而少接觸人,則可以少介入是是非非,力求一個獨自換來心靈的寧靜。心懷這種想法的人,隨著人到中年,反而多起來。因為,事非本就是無聊之事,當走向心理成熟時,才發現原來獨處竟然那般清靜,那麼愜意。

人到中年,就如一罈老酒,已經散發著濃香之氣。如果你不想與人交往,那就繼續自己的獨處之境吧,這反而是養生的好法子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