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學外語最重要的是什麼?

用戶176942800


學外語心態最重要。有個正常的心態,而不是急於求成很重要。其它的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有良好的心態。就算遇到困難也不害怕,因為無論什麼困難,最終都能解決,學外語就是時間問題,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該會的都能會。這就像做飯一樣,到時候該熟就熟了。

第二就是方法。心態好沒有正確的方法也很難學會。方法就像我們走的路一樣。路走對了,我們就能走回家,走不對就會離家越來越遠。結果與目的背道而馳。

現在的學生多數都是因為方法不對而學不會,而成年人則多少是因為心態不對沒學會。都想急於求成。學幾天感覺沒學好就放棄了。

其實,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英語是個非常簡單的語言。作為拼音文字語言,只要你掌握了自然拼讀。認讀單詞就不是問題。只要會認讀單詞,剩下的就是進行大量的聽讀訓練。同時學習一些語法知識,學語法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是為了做題。

如果想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方法,請看看我的文章《自然外語學習法》。


散木17


我覺得是興趣。不管你學什麼,只要你本身對某種事情有興趣,事半功倍。


飛飛不會飛呀


學好英語需要三種力:記憶力、定力、毅力。 學英語需要好的記憶力,這一點看似毋庸置疑,但好的記憶力從哪兒來?有些同學認為是天生的,這樣可以說自己天生的記憶力差,從而為學不好英文找到了理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 記憶力是練出來的。記憶力其實和你的臂力、腕力、腿力、腰力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種力,都遵循“用進廢退”的定律:你多鍛鍊,每天舉槓鈴,力氣就大;每天跑步,腳力就好。相反的,一個拳擊冠軍,本來一拳打出去,有幾百鎊的力氣,但如果10年不打拳,不訓練,可能一拳出去,就沒什麼力道了。記憶力也是如此,每天背一點東西,記憶力自然好,多少年不背,記憶力自然衰退。 很多同學動輒說,現在記憶力不行了,而且說這個話的,大都是大學生。說自己小學、中學記憶力如何好,進了大學就記不住東西了。他們以為是自然規律,其實不是。中國的同學在小學、中學時,往往被家長、老師逼著學習,逼著背課文,背單詞,記憶力經常得到鍛鍊,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記憶力自然不會差。到了大學,高考的壓力沒有了,身邊的監督也沒有了,自律的能力又差,很少學習。即使學也是拿本書,走馬觀花的看兩眼,很少能夠下工夫去背誦的,長久不背誦,記憶力自然下降,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 大家中學時都學過《傷仲永》,方仲永是個神童,但後來怎麼樣呢,泯然眾人也。先天條件再好,後天不努力,也無法成材。相反的,先天條件一般,但後天不斷努力,不斷超越,定能成功。 先天是定好、不可控的,後天是變化、可控的,我們應該朝著可控的後天去努力。過分強調自己學英語沒天賦,只能朝著“英語一定學不好”的宿命論方向走,要相信努力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我的命運我做主,這才是年輕同學應該樹立的人生觀。 那麼記憶力怎麼練呢?大家想想健身房是怎麼回事就可以了,體力和腦力是一回事。比如說新東方著名的骨感派代表郝斌老師,上肢沒力氣,他想練出點力氣來,健身教練肯定會告訴他,去舉槓鈴,當然他只能從最小的舉起,開始每天舉二十下,但是要天天舉,慢慢的,過了一週,再增加到三十下,或者是換個重點的槓鈴,這樣假以時日,力氣就練出來了。 那麼同樣的,記憶力差的同學,可以從今天開始,每天記十個單詞,不要用什麼方法,就四個字“死記硬背”,就是機械記憶,因為只有這樣,你的記憶力才能得到有效的鍛鍊。有些同學說,我用形象記憶法,好,那你練的是想象力;有些同學說,我先理解再記憶,好,那你練的是理解力。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記憶力,我們的目標是恢復小時候啥都不懂,但就是能硬生生記住的能力,想做到這一點,就得“死記硬背”。慢慢的,你會發現記憶力就開始進步,最早記十個單詞要20分鐘,現在只要10分鐘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換個重點的槓鈴了,一天背20個單詞,或者不背單詞,改去背英語文章。 背英語文章是提高英語最快的方法,也是最鍛鍊記憶力的。很多英語界的前輩都在這樣提,也是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我英語起步的時候就是靠背新概念三冊,後來練的記憶力狂好,一篇三百字的英語文章,基本不用半個小時就能一字不漏背下來。而如果給我一篇三百字的中文文章,我半個小時很難做到背下來不出錯,但英文就可以,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我沒有花那麼多的時間去集中的練中文記憶力,但我卻紮紮實實的花了9個月的時間把新概念三冊背了100多遍。這說明一個道理:記憶力確實是可以練出來的。 知易行難,說的容易,做起來就很難。知道了如何提高記憶力的方法,不等於你的記憶力真能提高。就好比一個病人得到一劑良藥,儘管他能把此藥的說明書讀的一字不差,此藥的功效說得頭頭是道,但良藥苦口,如果他不能按醫囑堅持七七四十九天連續服用,他的病也治不好。每天背一點東西,看似簡單,真嘗試過的人就知道箇中難處,很難成功,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人不僅記憶力差,同時另外兩種力也很弱:毅力和定力。 現在的同學缺乏毅力,學習不能堅持;缺乏定力,目標不能專一,易受外界干擾。一方面是現在社會上新鮮事物太多,尤其是網絡上什麼都有,確實是個不利於學習的環境。不像以前,書房裡只有桌子椅子,想受誘惑都難。現在房間裡只要有一臺電腦,學習效率下降50%,再有寬帶,基本上就沒法學習了。另外一方面也是同學很少有主動鍛鍊自己的定力和毅力的意識。大家好像總覺得體力可以通過鍛鍊而變好,而毅力恆心這東西是天生的,所以經常說某某人有毅力,某某人無毅力。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提法,正確的來說,某些人毅力強,某些人毅力弱,而強弱之間也可以互相轉化。缺乏毅力的人,如果不斷努力,是可以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的。 我們來說說如何在英語學習中強化自己的定力和毅力。比如說,有個同學決心把新概念背200遍,決定這段時間不看其他英語書,也不從事任何娛樂活動,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剛開始幾天肯定沒問題,因為熱情還未冷卻,但到了第四天,早上六點醒了,發現天特別冷,開始動搖了,不想起床。注意:這時候就是鍛鍊你毅力的最佳時機,如果你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起床了,那麼你的毅力就變強了一點。但如果你妥協了,那麼你的毅力就變弱了一點。你的毅力最終的狀態就取決於每次你思想鬥爭勝負的累積。 再來看定力。本來晚上要背新概念的,不小心瞄到電視上出現了自己最愛的日本明星,比如說機器貓,開始動搖。那麼同樣,如果你按原計劃去背書了,那麼你的定力又長了一分,如果坐到電視機前看機器貓了,那麼定力就弱了一分。再比如說《新概念》背第一遍第二遍的時候,感覺還可以,到了第七遍第八遍的時候,很多同學反映,看到那本書就想吐,好,考驗你的時候又到了,你能定的住嗎?絕大部分同學可能不行,換成《走遍美國》了,等於一條道走了一段,又換了一條道,前面的工夫都白花了。但如果你能忍著噁心,接著背下去,不僅英語學好了,定力也練出來了。 我們來看兩個既有定力又有毅力的同學的例子。 漢朝有個人叫董仲舒,漢景帝的時候得不到重用,於是把自己關起來繼續讀書,關了多久呢?關了三年,“三年不窺園”,整整三年,不出家門,不僅不出家門,連自己家後面的園子都不去,三年中一顆心始終“定”在自己的學問上,最後終於在武帝時被重用,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三年是毅力,不窺園是定力,我們同學其實不用三年不窺園,三個月不打網絡遊戲,不談戀愛,不去酒吧,英語就學出來了。 再看個更厲害的,宋朝有個人叫胡瑗,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和范仲淹一樣,年輕的時候都躲在廟裡讀書。北宋時學校還不普及啊,書院基本都是南宋以後出現的,所以唐朝,北宋都流行跑到廟裡讀書,為什麼呢?一、廟裡的書多,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那時候活字印刷術還沒普及,都是雕版印的,成本很高,所以民間藏書很少,廟裡的書比較齊,所以窮書生只能到廟裡才能讀到書,要麼就自己用手抄。對照一下,現在知識來的太容易了,知識就不值錢了。二、廟裡往往有高人可以請教。三、廟裡的環境好,受到的干擾少。所以我們看古人也很會選擇讀書的環境,自己的毅力恆心是第一因,最重要的,但外界環境也很重要。有些同學自習喜歡去圖書館,去教室,這就很好,有些同學喜歡在寢室裡學習,這就不好,為什麼呢,干擾太多,有打遊戲的,有打牌的,還有煮方便麵的,很容易分心。同學說了,沒事,我定力好,那這是特例,對於絕大部分同學,讀書還是要去圖書館。要善於選擇好的環境。古人說“一天人,合內外”,內因外因都要考慮到,學習環境和自身毅力同樣重要。毅力恆心是內,是人,好的學習環境是外,是天。但人可以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所以有內才有外,關鍵還是自己的一顆心。人的成長,就是心的成長,人的優秀,就是心的優秀。回到胡瑗同學身上來,這個同學很了不起,老家是江蘇泰州的,20歲的時候跑到泰山上一個廟裡去了。在那個時候,出省學習就和我們現在出國留學差不多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了,人材就鑄就了,所以我是鼓勵同學們在準備好的情況下,出國去學習學習,遊歷遊歷,肯定對今後的人生有幫助。胡瑗在這個廟裡待了多久呢,整整十年,心無旁騖,鑽研學問。和外界唯一的聯繫就是家裡老爸的來信。但胡瑗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兩個字,就不拆開看了,直接扔到山澗裡去了。為什麼不拆信呢,還是怕分心,所以古人把讀書看得多神聖,真是到了一絲不苟的地步。 同學們學英語有兩個通病,一、恨不得學遍所有的教材。二、恨不得一夜成為英語高手。概括下:一貪多,二求速。這兩個毛病不治,英語是學不好的。所以我曾提出“精”和“慢”作為根治這兩個毛病的藥方。“精”字治貪多,一本書原則;“慢”字治求速,忍著性子慢下來才有真進步。而貫徹“精”字需定力,貫徹“慢”字需毅力,這兩種力的培養實在是我們徹底征服英語的前提條件。



馬寧Marlin


眾說紛紜。學習是為了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學習是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是為了認知未知世界;學習,學的是自學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