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正尋找解決汽車共享化痛點的良藥

如何解決出行領域的痛點,正成為車企與汽車行業思考的問題。

近日,在由電動汽車百人會舉辦的未來出行大會期間,如何實現共享出行的高效運作,成為現場嘉賓所探討的主要議題之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論壇期間曾表示,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中等收入人群的迅速崛起,基本物質需求的增速相對放緩,由此隨著消費者對於服務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國的道路里程增長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受到城市空間和道路資源的侷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

“迫於城市出行的痛點、難點,汽車出行成了我國共享經濟率先切入的一個重點,也成為全球各國車企爭奪及轉型的一個巨大市場。”陳清泰指出。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共享產業,確實在進入一個高度發展的階段。根據艾媒諮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享汽車市場規模達23.7億元,並且還在以每年兩位數百分比的速度穩步增長,而通過智能化共享汽車,能夠減少近三成的交通事故。

近年來,國內的共享汽車產業正興起。一方面,一汽、廣汽、東風等國內主流車企,以及騰訊、阿里巴巴等主流科技公司紛紛成立移動出行公司,以加入到競爭市場當中;另一方面,豐田、寶馬與現代等國際主流汽車企業也提出,將公司轉型為未來出行服務提供商的願景。

车企正寻找解决汽车共享化痛点的良药

作為民營車企中較早踏入共享出行市場的企業,長城汽車於2018年8月正式發佈了“歐了出行”品牌,並提出以新能源產品為載體,以互聯網思維助力企業轉型。而距離品牌發佈時隔一年,長城歐了出行董事長張文輝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的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歐了出行首要的工作,還是要著眼於如何將品牌影響力及服務地區擴大,將共享出行市場的“蛋糕”做大,並表示中國的共享出行行業也正在經歷從1.0,向以服務、效率為主體的2.0階段進行轉變。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一份調研數據指出,智能化電動汽車將使共享出行的人均成本下降45%左右,張文輝也認為,目前在中國汽車消費90%的利潤佔比,來源於整車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環節產生,但到了2025年,這一比例會由10%上升到57%,而“新四化”的趨勢加快,使共享出行服務的變革從設想成為現實。

而張文輝也提到,雖然此前也曾嘗試過進行分時租賃等商業模式,但相比之下汽車成本與損耗所產生的壓力較為突出,因此將目光轉向網約車市場,並表示將致力於在未來挖掘出用戶在完成位移以後的商業價值。

同時,張文輝認為,從未來的發展層面來看,相比於扮演信息聚合的定位的互聯網企業,車企無論是在車輛定製化、標準化作業,還是從技術的演變層面,相比於企業均具有優勢,並認為從未來的新能源汽車銷售來看,共享出行也將佔據著主導性的地位。

不過,新能源汽車在投入至共享出行及運輸方面,雖然具備著成本、路權等優勢,但相比之下,仍存在著一系列的痛點,其中討論最多的便是充電難、充電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汽車閒置率較低的網約車及共享汽車來講,這個問題顯得更加重要;而此前常用的快充模式因對於電池的損耗較大,很難成為解決充電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由此,消耗時間較少的換電模式也受到市場的關注。

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連慶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相比於普通用戶,換電模式對於高頻次充電的營運汽車更加迫切,目前的快充模式會損害電池的使用壽命,因此通過平時的換電與閒時的慢充相結合,將有效解決汽車充電方面的難題。

“相比之下,網約車屬於高頻次應用場景,對於購買和使用成本都比較敏感,而新能源汽車無論在在全生命週期的經濟型等顯性的成本,還是路權開放等隱性的成本方面,優勢都比較明顯。”連慶鋒認為。

另外,近年來隨著交通安全事故的頻發,以及用戶對於安全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出行安全也成為社會所關注的重要議題,而在共享出行推廣的過程中,智能化駕駛技術在保障安全層面的重要性也逐步獲得行業認可。

车企正寻找解决汽车共享化痛点的良药

此前,國內自動駕駛汽車企業小馬智行,宣佈與韓國現代汽車達成合作,在美國加州爾灣合作,推出搭載電動SUV車型Kona及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共享出租車服務BotRide,並首次將自動駕駛出租車進行常態化運營。國內各大客車及乘用車企業也先後宣佈,憑藉5G層面的技術積累,發佈針對L4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及出行服務產品。

在本次出行大會期間,雷達製造商行易道推出了77GHz毫米波雷達,並將其應用在ADAS輔助安全功能及自動駕駛功能的技術,行易道CEO趙捷認為,在目前推出的出行出行商業模式中,若要真正達到並滿足安全要求的駕駛環境,那麼以智能交通、自動駕駛,以及其配套的零配件之間的無縫銜接是非誠重要的,而在中國目前的複雜行駛環境下,藉助於毫米波等高精度雷達,以更高的分辨率完成關於周邊目標的探測,是非常有必要的。

趙捷舉例道,行易道目前推出的中程雷達產品,安裝在物流車上,已經完成安全行駛2億公里的狀態,未來也將推出近程雷達,並試用至自動駕駛乘用車、共享汽車等更多的場景下,為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穩定性提供更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