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孔廟著名三碑《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我將其稱為東漢時期的“標準隸書”。

三碑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差異之點。其相同處,是差不多為同一時期立在巍峨、莊嚴的孔廟裡,居堂宇至尊,展隸體風采,把隸書鼎盛時期的面目昭顯於天下,遂成民族文化之瑰寶,千古之遺墨,何其偉哉雄哉!而差異之處,即三碑各呈異彩,各具獨到,都有可圈可點、可贊可嘆之美!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此篇專聊《史晨碑》。我覺得此碑於清秀典雅於一身,完美雄渾集一品,平正嚴謹,法度完備,亦稱得上是鉅作宏制、隸中典範,我近來臨習、研究此碑銘,自覺獲益良多。

這是塊一石兩面刻的雙碑。前碑刻的是《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也稱《魯相史晨孔廟碑》、《史晨前碑》等。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刻,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共六百多字。後碑刻《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通常亦稱《史晨後碑》,東漢建寧元年(168)四月刻,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共五百餘字。史料上講,兩碑為同一人所書,儘管後碑字體前後大小不一,但字跡大略一致,眾口一辭講為蔡邕所書。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這裡是否透出以下信息。一說後碑刻的時間在前,比前碑早了幾乎一年,內容是祭祀孔子活動的情況。而前碑刻的是史晨祭祀孔子廟的奏章銘,是在第二年內所刻。為何這樣安排製作?恐怕是奏銘後寫之故,而祭孔活動在先,後補刻的奏銘。二說是為蔡邕所書。蔡邕時年三十八九歲,時間上沒啥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蔡為官方大員、寫隸大家,聲名昭著,大部頭的官制刻石《熹平石經》傳為他所書。我將其兩相對照,果然書風大略相似。既然沒人去爭當書寫者,安在蔡邕蔡中郎身上,名人、名碑相映成輝,堪為絕配。三是從前、後碑文內容上看,都是圍繞祭祀孔子、光大孔廟事體,遵禮彰義求仁至孝,洋溢一派濃厚儒家文氣。碑石立在孔廟這樣莊嚴的廟堂,整體氣息與書藝風格特別契合,這也是《史晨碑》之所以成為名碑的一個重要因素。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僅從書法藝術而言,《史晨碑》出現在東漢隸書最為成熟、業已完美定型的年代,代表著官方正宗、規範隸書的面貌,具有漢隸的一般特徵和書寫方法的一般規律,與《乙瑛碑》、《禮器碑》一樣,堪稱經典之名碑,漢石之最佳,百代之楷模也!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看以下幾則古代學者對《石晨碑》的評價。

清代萬經《分隸偶存》講:“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碑)、《韓勅》(禮器碑)之右”。查“之右”,意思是超出、超過,其碼,這三碑藝術水平當不分左右、上下吧!清方朔贊曰:“書法則肅括宏渾,沉古猶厚,結構與意度皆備,詢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說明其碑立於此廟堂相符相稱。康有為則雲 “虛和則有《乙瑛》、《史晨》”,將二碑並列為虛和、雅逸之妙品,切中肯綮。楊守敬《平碑記》中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則是講《史晨碑》具一種古厚之氣,莊重大氣,有難得之氣韻。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從此碑整體氣象上看,也完全符合孔子儒家學派的藝術審美規範,應是“中和之美”思想在書法上的具體體現。毫無疑問,漢代書法帶有統治者的道德規範和思想情感,具有嚴格的規矩和法度,而《史晨碑》正是這樣的代表作。它置於孔廟這種神聖場合,其書體風格必然具備莊重的品格,屬漢隸中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上品。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此碑從技法上分析:章法佈局統一和諧,井然有序,結字方整,波磔分明,字體潤秀,疏密有致,筆力遒勁,端莊典雅,法度謹嚴,一絲不苛,似乎正襟危坐,隱隱飄拂著恭謹肅穆之風。在用筆上講究一波三折,力求精細工穩,筆劃雖不是那麼開張、洞達,但卻端莊溫純,自然可愛。筆劃蠶頭雖不夠顯露,但燕尾著意突出,筆勢扁方寬綽,左右伸展開去,雖未大開大合,但也不失大方體面,絕非小家碧玉作態,頗具大家閨秀之姿。布白倒也疏朗明快,字字呼應,行列顧盼,結字及行氣倒有幾分《曹全》味,比之清秀雅逸似乎不夠,但空曠樸厚有餘,筆法韻味實不分上下。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當然, 由於過分囿於法度、規矩,又矗立在廟堂聖地,總覺此碑氣勢凜然,規正、嚴謹、莊重有餘,而個性特色不彰,尤其缺乏自由率意、活潑自然的風格,同那些特點鮮明、個性強烈的碑石摩崖,如《大開通》、《石門頌》、《楊淮表》,甚至於張遷、衡方、西狹等碑,相距較遠。這也許是此碑之不足吧!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但《史晨碑》及其《乙瑛碑》、《禮器碑》,作為適逢其時的“標準化”隸書,卻是有必要下大功夫,認真鑽研一番的。

我覺得,欲學隸書,當追漢隸;而習漢隸,先學“三碑”。假若不入成熟之境,不領悟“三碑”之妙之玄,而先上手那些個性突出的碑帖,往往欲速則不達。多年以來,我在《大開通》、《石門頌》上盤桓,終不得大的突破。現只得拐回頭去學這些“中和”、“中正”、“中庸”一類碑帖,試著讓心平復、寧靜下來,摒棄過去頭腦裡自認為成熟隸書不可學的觀念,反過來追溯正宗正統隸書的來龍去脈,真正領略古人造隸之法,經歷一個由生到熟的“隸變”過程,使之融匯貫通,然後兼及其它。我現在認識到,這種“補課”必不可少,至於實際收效如何,尚在努力探索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