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軍事制度不應該成為弱宋的替罪羊,這個人才是弱宋的源頭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朝代,一方面,它經濟富庶,繁榮程度遠超盛唐;它科技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但是另一方面,它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侵略,搞得割地賠款,完全就沒有一點大國的樣子。

對的,這個國家就是被稱為弱宋的大宋王朝

趙匡胤的軍事制度不應該成為弱宋的替罪羊,這個人才是弱宋的源頭

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富裕,百姓富足的國家為什麼會有如此孱弱的國防軍事力量呢?

縱觀歷史典籍以及現代關於宋朝的影視作品,無一不把弱宋的原因歸結於趙匡胤的軍事制度改革。

那我們來看看深受吐槽的趙匡胤的軍事制度: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並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接著,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領軍隊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實行“守內虛外 ”“內外相制”政策。駐軍一半京師,一半各地。

這樣子的軍事制度弊端是會造成:強幹弱枝、將不識兵和兵不識將、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兵馬的選練、建置、駐守、出征、行軍、作戰等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

所以現在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嗎?因為趙匡胤是軍事天才,這套軍事制度是為趙匡胤量身定做的,你一個篡奪皇位之人卻照搬最適合人家的軍事制度,這不是找抽嗎。

趙匡胤的軍事制度不應該成為弱宋的替罪羊,這個人才是弱宋的源頭

所以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趙光義。那麼如果沒有以下的事情,這套軍事制度也不會造成弱宋的名頭,後面趙光義的一系列事件才是弱宋名頭的最終由來。

趙匡胤當初力主遷都洛陽,而趙光義為了個人利益完全至國家利益於不顧,造成了後來國家的冗員問題,成了弱宋的一大原因。

當處要是聽從趙匡胤的建議定都洛陽,也不會造成國都無險可守,導致國家的戰略縱深不夠的問題。這樣就算遊牧民族的鐵蹄將長驅直入,兵臨城下,也不會動搖國本。但是就是因為趙光義的無知,造成了每次遼國一有異動,北宋都開始主動賠款求和,弱宋的名頭也是這樣埋下的。

史書中有記載:太祖仍周舊制,定都開封,號為東京,以河南為西京。是時江南戡定,淮甸澄清,乃西往河洛,祭告天地,且欲留都洛陽。群臣相率諫阻,太祖不從,及晉王光義入陳,力言未便,太祖道:"我不但欲遷都洛陽,還要遷都長安。“光義問是何故,太祖道:“汴梁地居四塞,無險可守,我意徒都關中,倚山帶河,裁去冗兵,復依周、漢故事。為長治久安的根本,豈不是一勞永逸麼?”光義道:“在德不在險,何必定要遷都?”太祖嘆息道:“你也未免迂執了。今日依你,恐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已盡蔽”乃悵然歸汴。

也許有人會說糧食的問題,洛陽無交通便利,不利於運輸糧食。南方的糧食,通過運河水運,只能運達開封。從開封到洛陽的汴渠已經壞了這個時候憑藉趙匡胤北伐的成功,完全能組織人員再度修復這條運輸通道。

趙光義對於武將的不信任(因為他皇位得來不正,武將都是原來趙匡胤一手提拔),造成他重文抑武的政治傾向

作為一個君主,他毫無軍事戰略眼光。而且心胸極度的不自信,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他可以改革不適合他的軍事制度,但是他卻毫無建樹。其次,心胸極度不自信,對於武將集團的打壓則說明了這個道理。他通過謀朝篡位起家,對於趙匡胤一手培養的武將集團非常的不信任,但是他有必須要倚靠這些武將集團。

所以他就大力提拔文官集團,利用社會輿論,打壓武將集團的社會地位,造成社會上重文輕武,毫無男子陽剛氣概的柔弱之風盛行。這就是弱宋的根本原因。

那麼他為什麼會對武將集團抱有深深的猜忌呢?

那就得從太平興國四年五月的北伐說起,話說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堅持北伐,結果中箭狼狽逃回開封,兵敗之時,那些大臣和武將以為趙光義已死,擁立趙匡胤長子德昭為皇帝,雖然後來知道趙光義沒死就中止了這一行動。但是這給趙光義留下了心理陰影。從此以後,趙光義就開始重文輕武,導致國家風氣從此改變,由剛強向柔弱轉變。並借文人勢力集團來壓抑武將的發展。

趙光義屢戰屢敗,丟掉了大宋軍隊的銳氣

趙光義在位期間,屢戰屢敗,這直接打擊了軍隊的士氣。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同時北伐的失敗也深刻打擊了士氣。

  1.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北伐失敗,狼狽逃回開封。

癸未,帝督諸 軍及契丹大戰於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

2.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在白藤江只戰中先勝後敗,統一越南的計劃失敗,導致越南保持獨立的地位。

3.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

之後,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但因其厭戰,與宋廷議和。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

趙匡胤的軍事制度不應該成為弱宋的替罪羊,這個人才是弱宋的源頭


綜上所述,由於不懂軍事改革並對武將集團的打壓導致了趙光義屢次用兵的失敗。這種屢戰屢敗的現象深深打擊了宋朝的士氣,同時打壓武將集團,營造柔弱的風氣使得宋朝成為了歷史上當之無愧的軟柿子。

可見,就是因為有趙光義,才有了弱宋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