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黨中央作出的規定,在黨的建設史上第一次駁倒了入黨唯成分的論調

更多內容請看北京日報客戶端學習頻道:

毛澤東建黨思想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個人可以超越階級出身的侷限,各階級出身的人經過黨的教育都能成長為共產主義的戰士。

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決定將大批革命知識分子吸收到黨內,就是對這種假設的一場檢驗。中共中央作出規定,“一切願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鬥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並強調用共產主義教育來達到“黨在思想上的布爾什維克的一致”,從而在黨的建設史上第一次駁倒了唯成分的論調。既然“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那麼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入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不止如此,此時中國共產黨還賦予知識分子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早在1938年3月的《對陝北公學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中,毛澤東就指出:“我們不在乎像其他學校那樣照著書本一章一章地來上課,而在乎學習一種作風,一種方向。陝公的校長和教職員,他們都是從艱難困苦的鬥爭中出來的,所以你們在陝公里可以學習到一個方向——政治方向,同時又可以學習到一種作風——工作作風。”這反映了共產黨依託這批知識分子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明顯意向。

1935年黨中央作出的規定,在黨的建設史上第一次駁倒了入黨唯成分的論調

在整風運動中,共產黨採用強化教育、小組學習、批評與自我批評和思想改造等方法,來建造一個在思想、組織和


這一時期,每逢學校開學、畢業典禮以及重要集會,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都要到場作報告或演講,以指導學生及時把握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脈搏。有些領導人甚至還親自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員。其中有不少報告或講座後來經整理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這當中尤以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最為著名。前者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係為中心,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後者則以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闡發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兩論奠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它一方面強調,“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求在黨的思想建設上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的關係、黨內無產階級意識與非無產階級意識的關係,在組織建設上正確處理黨與非黨群眾的關係、民主與集中的關係、自由與紀律的關係。這也標誌著中共的建黨理論已進入了成熟的狀態。

毛澤東選擇在抗大講授《實踐論》和《矛盾論》也具有象徵意義。其實質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武裝高校,然後再以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現實運動。其實,早在江西時期,毛澤東就已經放棄以開除、逮捕或刑罰來解決黨內分歧的辦法。他認為,“要從組織上整頓,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頓,需要展開一個無產階級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鬥爭”,並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

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的確是中共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大創造。而將思想建黨的原則真正付諸行動,則是從1942年發起的延安整風開始的。在整風運動中,共產黨採用強化教育、小組學習、批評與自我批評和思想改造等方法,來建造一個在思想、組織和作風等方面都一致的統一政黨。

當然,整風運動的更大意義還在於,它從根本上解決了在一個含有非無產階級的群體中,如何建設工人階級先鋒隊,這個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頭號難題。雖然當時共產黨對學生及知識分子屬於小資產階級的認定沒有改變,所以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將其直接劃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但在這一時期,共產黨確實為青年學生的入黨打開了方便之門,並且在實踐中確立從思想上建設黨的基本原則。這多少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早年提出,對學生同志“做一番訓練的工夫,革除小資產階級的遺習,完全成了無產階級化”,這一建黨思路的影子。

只是此時通過整風運動的方式,使黨的“無產階級化”變得更可操作。毛澤東的“思想改造”和劉少奇的“自我修養”,能夠讓每一個知識分子在思想上、靈魂上得到磨鍊和洗滌,從而逐步將其淨化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道德的人”。這可算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和發展的一個最大創造了。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發表於北京日報2019年10月21日,原標題為《思想建黨:我黨是如何解決與生俱來難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