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两部电影,就好像参观地狱

校对:Issac

第45届纽约电影节最为暗黑且与死亡相关的两部电影,均是美国导演的手笔,虽然他们过去都曾拍过黑色电影,但纷纷在这两部作品达到了新的高度,或者是深度,以及某种恶性和病态,我认为,这一点是与我们所处的日益惨淡且令人沮丧的时代相适应的结果。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在这个行将毁灭的星球上活到了第79个年头。

不管怎样,刚刚提到的两部电影分别是:西德尼·吕美特的《在魔鬼知道你死前》,凯利·玛斯特森担任编剧,和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两兄弟的《老无所依》,改编自考麦克·麦卡锡的小说。如果说我喜欢前者多于后者,那是因为它在基调和精神层面没有那么的虚无主义,我从来都对虚无主义的电影不屑一顾,即使我猜很多类型片的年轻拥趸都对此趋之若鹜。


看这两部电影,就好像参观地狱

《在魔鬼知道你死前》


相比之下,吕美特和玛斯特森以其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塑造了一出带有强烈恋母情结的希腊悲剧。他们一开始就安排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对韦斯切斯特的小珠宝店实施的拙劣抢劫,在一部普通的惊险喜剧片中,这将构成故事悬疑的高潮,然后闪回到这起犯罪事件的起源。不过,吕美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显然在谋划更大的布局,在近两个小时的杂耍之后,他们才揭晓谜底。

故事围绕着两兄弟展开,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演的哥哥更善于操纵人心,伊桑·霍克饰演的弟弟更脆弱。哥哥娶了玛丽莎·托梅饰演的富有魅力的女人,但在一系列湿哒哒的床上活动、事后妻子丧气的话语、以及办公室里令人沮丧的桥段之后,显然,霍夫曼先生的角色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而且他的公司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由国税局执行的审计,于是他开始拼命地寻找快速赚钱的办法,防止因挪用公款被捕。


看这两部电影,就好像参观地狱

《在魔鬼知道你死前》

谋划这个冒险行动时,他争取到了穷困潦倒的弟弟的帮助,而弟弟震惊地发现,哥哥的计划是抢劫自己父母经营的小珠宝店,父母由阿尔伯特·芬尼和罗斯玛丽·哈里斯饰演。哥哥故作轻松地安慰弟弟,并坚称,用假枪和面具掩盖自己的身份、完成抢劫应该是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哥哥不参与行动?就像他耐心地向他容易受骗的弟弟解释的那样,他在那块地区太有名了,很容易就会被人认出来。从他老练的举止可以明显看出,他一生都在欺骗他的弟弟。

而弟弟连一把假枪都不敢对着自己的母亲挥舞,于是他找了一个自己认识的有经验的恶棍,并向哥哥索要了一些预付款来完成这次抢劫。不幸的是,这个重罪犯不相信假枪,结果他和好胜易怒的母亲出乎意料地杀死了对方,弟弟则惊恐地逃离了血腥的现场。


看这两部电影,就好像参观地狱

《在魔鬼知道你死前》

这位寡居的父亲起初沉湎于丧妻之痛,但最终决定找出驾驶汽车离开珠宝店的凶手同伙。为了掩盖他和弟弟的行踪,霍夫曼饰演的角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杀人。父亲和儿子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命中注定的对抗。

83岁的吕美特在整个电影生涯中曾与白兰度和马尼亚尼等不朽的影星有过合作,他也巧妙地激发霍夫曼、霍克、芬尼、哈里斯和托梅等人贡献出魅力十足的表演。即便如此,我还是更喜欢他2006年的作品《判我有罪》,它位列我当年的十佳榜单,所牵扯的虚无主义更少。

至于《老无所依》中呈现的虚无主义,科恩兄弟和考麦克·麦卡锡的搭档仿佛是天作之合,或者说,更像是出自地狱。据说麦卡锡称赞过这部电影忠于原著,他或许这样说过,但应该只是针对影片的选角,哈维尔·巴登饰演邪恶的化身安东·齐格本,一个类人类的杀戮机器,他的神情和令人宽慰的、殡葬主持人式的声音中都带着一丝古怪。


看这两部电影,就好像参观地狱

《老无所依》


科恩兄弟带领演员们一起出现在时代华纳中心弗雷德里克·P·罗斯大厅的舞台上时,他们介绍到,巴登是他们的李·范·克利夫——赛尔乔·莱昂内的西部片序列中常常饰演恶棍的演员。

不过,尽管范·克利夫饰演的坏人在莱昂内的电影中总是落得个糟糕的结局,巴登饰演的齐格本却像一股未受约束的自然力量,在德州肆意穿行。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莱昂内的作品,而不是科恩兄弟和麦卡锡的作品,尽管我此前提到了影片的选角成功,汤米·李·琼斯饰演的治安官贝尔与巴登的角色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乔什·布洛林饰演莫斯,齐格本的主要对手,结局悲惨;伍迪·哈里森饰演镇定自若的黑帮打手卡森·威尔斯,他也与齐格本发生了冲突;凯莉·麦克唐纳饰演莫斯饱受折磨的妻子,她是这部男性史诗中唯一重要的女性角色,对男性的生存技能有着丰富且详尽的了解。

麦卡锡先生几乎获得过所有的文学荣誉,他的极简主义风格让人联想到海明威,他对极度苍凉的生死观让人联想到塞缪尔·贝克特。《老无所依》的阅读经历是引人入胜的,但它让我内心空虚。我必须承认,我无法深入理解《血色子午线》,这是别人向我推荐的他的另一本书。所以,我选择了在不接受麦卡锡先生的文学观点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一生。

我怀疑,即使相对于最黑色的电影类型,麦卡锡对生存的阴郁看法也有些过于冷酷和黑暗。相较之下,艾尔莫尔·伦纳德的作品似乎充满了欢笑,而福克纳则是希望的灯塔。尽管如此,电影中一些最精辟的对白几乎是逐字逐句从书中摘录的。

关于这部电影的观感,我显然属于少数派。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别人喜欢而我不喜欢的观影列表中,它将高居榜首。我不会详细地描述这个故事,因为这样做可能会破坏读者发现许多惊喜的「乐趣」,也因为我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徒劳的练习来观察和写作。

不过,我并不后悔观看了这部122分钟的电影,这正好是我愿意花在快速参观地狱的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