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陰陽五行通行於天地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九。(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我們繼續看原文:“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這裡面的“其生五”,“其”指的是自然界,代指天地。“生”指的是化生、衍生的意思。“五”指的是五行,對應的五臟的意思。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氣三”註解就不一樣了,張介賓在《類經》裡面,他是這樣註解的,他說:“陰陽盛衰,少太有三,其氣三也。”(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人體分為陰陽,陰陽各有三條經脈。這三個經分別是手太陰經、手少陰經、手厥陰經;腳也是一樣,古人不叫腳,叫做足,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厥陰經,就是手足有太陰、少陰、厥陰,那麼手足還有太陽、陽明、少陽,人體就是陰陽各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陰陽各三再乘以二,那就是六。所以說,這裡邊講的“其氣三”,後人大多數認為是屬於太陽、少陽、陽明和太陰、少陰、厥陰這樣一種劃分,講的完全就是人體陰陽的氣的盛衰變化,所以叫做“其氣三”。王冰也註解,他的註解跟一般的認識不一樣,他認為“其氣三”指的是天氣、地氣和運氣,這樣說法也很對,因為天地之氣指的就是陰陽之氣,裡邊還有就是“運氣”,現在我們剛開始學習《黃帝內經》可能還不太瞭解。

運氣學說是《黃帝內經》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學說,它裡邊講了“司天、在泉”,講的就是“五運”和“六氣”。“天有五運,地有六氣”,合在一起正好是五個“運”和六個“氣”。五運分別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六氣分別指的就是剛才所說的三陰和三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陽明、少陽。五和六一相合就變成一個循環,每一年的五運六氣都不一樣。

具體到每個月,每一天,五運六氣都不一樣。所以說,王冰他認為《黃帝內經》裡邊的七篇大論——也就是運氣學說,非常之重要。因為王冰是一個道家的人,他的學問上承於道家,他的號叫“啟玄子”。王冰作為一個注家,他認為天地自然與人體是相應的,這裡邊的“其氣三”,他認為講的就是“五運六氣”的這種學說。這樣通篇看下來,他說的五運六氣學說與人體相應,這個這裡邊的運氣學說,也是包含著三陰三陽的,跟張介賓的註解不是非常矛盾。反過來看,張介賓他在《類經》裡面所講的,“陰陽盛衰,少太有三,其氣三也。”這段註解說明他也是一個非常明白的,關於六氣方面非常精通的一個人。

我們看張介賓的書,尤其是《類經》,《類經》就是把《黃帝內經》的裡邊的條文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編輯而成。很多內容通過張介賓自己的理解,給混編成冊分類,所以叫做《類經》。讀《類經》尤其是《類經圖翼》——就是後期張介賓編了很多圖,配合上條文的解釋,幫助大家理解,因為張介賓是明朝人,他吸取了前賢們的很多注家的解釋,把它彙編起來了,所以說,對於研究《黃帝內經》非常有參考價值。

他的《類經圖翼》裡邊有大量的篇幅,在講解“五運六氣”,實際上,張介賓對於五運六氣也是非常精通的。以後我們講到七篇大論的時候,會給大家專門去講什麼叫做“運氣”,“運氣”每一年的變化是怎麼樣的?地球上為什麼每年都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病,為什麼這些疫病——也就是傳染病它有規律可循,這些東西都是來源於哪裡?都有來源於五運六氣,“五運六氣”實際上是古人通過觀察發現的——因為當時沒有地球的概念,天地之間的這種氣的變化。

氣是什麼?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它具有一種能量性,就有一種流動性。就是這種物質這種氣,它在天地之間變化的時候,有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每六十年一個小循環,叫做“五運六氣”。正好跟中國的甲子立法——六十年一個甲子,是相符合的,正好就是五和六相合叫做“五運六氣”,這段內容我們之後再講。今天我們把整篇原文,跟大家看一下,帶大家通一下“其生五,其氣三”,講的就是天地之陰陽化生了人體的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對應到五臟,肝、心、脾、肺、腎,又上應到天地之間的陰陽分別列出來的三氣,那麼“其氣三”就是指的陰陽分別列出來的三氣,就是太陽之氣、陽明之氣、少陽之氣、太陰之氣、少陰之氣、厥陰之氣。天地自然的這種五行和陰陽二氣,在人身上他都有對應,所以叫做“其生五,其氣三”,人們要是違反了這種“天人相應”的規律,邪氣就會傷害身體,這就是壽命的根本。

從這段原文裡面,我們也看出來,《黃帝內經》在反覆強調一件事情,就是天地、陰陽、五行這種規律,這種氣的運行的規律與人體的五臟三陰三陽運行的規律,這兩個規律是一個還是兩個呢?在《黃帝內經》裡面反覆強調說是一個,叫做“合一”,相通。所以說,本篇的篇名叫做《生氣通天論》,“生氣通天”什麼意思呢?《素問直解》裡邊講“生氣通天者,人身陰陽五行之氣生生不已,上通於天氣也。”講的是人身體的陰陽五行之氣,與天地之氣相通,生生不已,所以叫做“生氣通天”。因此,我們從這段經典的原文裡面也能體會出來,它在反覆的貫穿一件事情,就是闡述氣在大自然之中的運行變化規律。(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古人是用陰陽、五行、六氣來指代、來形容、來總結這樣的規律,對應到我們人體,也有五行和三陰三陽這種規律,這就完成了一個“天人相應”的學術的構建。古人認為自然界和人體是相通的,因此叫做“生氣通天”,反覆在強調“天人合一”這種概念。

所以說,希望大家要把握住學《黃帝內經》、學中醫經典,甚至是學其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天人相應”這個概念一定要把握好,它講的就是自然界與人體,它倆是相通的,這樣一個概念。我們我們讀《易經》、讀《莊子》、讀《老子》的時候,也會體會到這種概念,與《黃帝內經》的概念是一致的,都是中國古人,尤其是道家非常崇尚“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這種思想。

《黃帝內經》與道家思想非常相通。所以古人經常說懂了傳統文化再學中醫非常容易,叫做“秀才學醫,籠中捉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好了,今天的講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九。(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