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祕集團隱憂重重

從生態健康產業到光通信行業,嘉麟傑再度轉型失敗,背後的東旭隱憂顯現。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近一年,5G無疑是最大的“風口”,受各種政策利好因素及5G商用牌照發放等消息影響,5G科技股一度漲勢如虹,相關概念股被機構寵愛。

市場上,亦有不少公司打算“乘風破浪”向5G邁進。

2019年8月,紡織企業嘉麟傑(002486,SZ)宣佈擬2.6億元收購北極光電100%股權,藉此切入光通信行業。此項收購被投資者看好,股票復牌後迎來3個“一字”漲停板,嘉麟傑也成了火熱的5G概念股。

然而,2個月後,嘉麟傑的5G夢即宣告破碎。

嘉麟傑5G夢碎

10月22日晚間,嘉麟傑發佈公告稱,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事項未獲得審核通過。

消息一出,次日嘉麟傑股票即被狠狠砸在了跌停板上,24日繼續跌停,25日大跌7.74%,三日市值合計縮水超過8億元。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公開資料顯示,嘉麟傑成立於2001年,是以運動功能性面料為主營業務的紡織企業,受制於近年來紡織行業整體低迷且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環境,一直在謀求轉型,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2017年8月,嘉麟傑將目標瞄準蛋雞養殖公司德青源,意欲進軍生態健康產業,但之後嘉麟傑卻宣佈終止該重大資產重組。後在深交所追問下,嘉麟傑表示,由於德青源股東與上市公司對德青源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產生了分歧,由此,在德青源股東大會上未通過此次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議案的審議。

此後,嘉麟傑一直在找尋新的“獵物”,最終光學鍍膜技術企業北極光電入了法眼。

遺憾的是,因為“申請人未充分說明標的資產承諾業績的可實現性及未來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即盈利能力存疑,被監管否定。

這對苦苦尋求轉型的嘉麟傑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其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9 月 30 日,嘉麟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1350 萬元—2350 萬元,去年同期為盈利1036.71 萬元。

嘉麟傑表示系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對部分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減記處理, 並記入所得稅費用。

但縱向來看,嘉麟傑近年來業績一直難有起色。2015年-2018年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為-1.02億元、0.12億元、0.28億元、0.18億元,相較2013年高點0.99億元下滑不少。

這樣的表現,對嘉麟傑背後的實控人李兆廷及東旭集團而言,多少有點難堪。

頻繁獲獎的李兆廷

天眼查顯示,嘉麟傑由上海國駿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9.61%為控股股東。股權穿透後,最終實控人為東旭集團的李兆廷,系2016年李兆廷通過協議轉讓方式獲得。

李兆廷,何許人也?

對於混跡資本市場的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

他掌控著資產超2000億的東旭集團,旗下擁有東旭光電(000413)、東旭藍天(000040)、嘉麟傑(002486)三家上市公司、四百餘家全資及控股公司,業務遍及北京、上海、廣東、西藏等20餘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2019年10月,李兆廷、李青夫婦以235億(人民幣)財富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140位。

回顧李兆廷的發家史,和大部分企業家並無二致,但相關詳細資料並不多。目前所能查詢到的資料中,李兆廷是一個實業報國、敬業做事的企業家形象。

其官網東旭“發展歷程”一欄,則著重掛出了李兆廷近些年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及稱號,包括北大名譽校長、明星掌門人、十大經濟人物等。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圖源:東旭集團官網

大致回溯一下。

1996年,時年30歲的李兆廷成為河北東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2010年東旭集團成功重組並控股大型國有企業石家莊寶石集團,李兆廷出任寶石集團董事長。

2003年,東旭集團液晶玻璃基板研究所(院)成立。

2008年12月20日,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在東旭集團建成,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液晶玻璃基板的壟斷。

2010年11月10日,東旭集團開始向全國擴張,在牡丹江、錦州、成都等成立分公司,並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

2013年對東旭集團及李兆廷來說,是收穫頗豐的一年。這一年,東旭集團榮獲“2012年度中國最佳自主創新企業”獎,李兆廷榮獲“2012創新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殊榮;蕪湖東旭一線成功引板,標誌著東旭集團首條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進入正式投入生產。

往後幾年,李兆廷和東旭集團步入了獲獎的快車道,河北政府質量獎個人獎、最佳創新發展獎、最受尊敬董事長、國家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標杆……難以盡數。

隨著拿獎頻次越來越高,東旭集團的產業領域也越來越廣。房地產、新能源汽車、石墨烯、環保、高端智能裝備、區塊鏈、紡織,統統涉獵進去,公司資產、債務都在快速增長。

不斷“大大大”的東旭集團

東旭集團起家河北,籠罩在京津兩地的光環下。或許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加之又屬於製造業企業,其市場熱度遠不如復星、海航、萬達等集團高。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東旭集團總資產規模已達2071.3億元,而集團在2016年的總資產規模僅為1373億元,僅兩年時間總資產規模上漲就超過了50%,不得不說增速驚人,向外界展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好景象。

但在資產增長的同時,公司債務規模也在不斷“大大大”。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截至2019年上半年,東旭集團負債合計1239.37億元,較2016年末862.51億元增加近400億元,雖說增速沒有資產增速高,但超千億的總規模著實不小。

其中,流動負債821.46億元,包括151.85億元短期借款,218.64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儘管目前公司賬面擁有564.32億的貨幣資金,但公開信息並未對該部分資金的受限情況進行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東旭集團的現金流情況面臨持續性壓力。2019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38.4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58.06億元;籌資活動現金流入只有133.2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38.62億元減少超200億元;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75.54億元,較上年同期13.68億元下降89.22億元。

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據新浪財經不完全統計,成立至今,東旭集團通過定增、二級市場增持等手段形成的資產規模超過400億。

如此大規模的舉債和借款,按理說東旭集團的主體評級應該非常不錯。事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據國融證券披露的《關於東旭集團有限公司公司債券重大事項受託管理事務臨時報告》,2019年1月11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將東旭集團長期外幣違約評級從“B”調整為“B-”,展望為負。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圖源:深交所

2019年2月18日,標普全球評級宣佈,將東旭集團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B-”,並將其擔保的優先無抵押債券的債項評級從“B-”下調至“CCC+”。下調評級的原因在於,“在中國融資環境收緊的背景下該中國科技實業集團的再融資需求依舊較高,導致其流動性弱化。另外,東旭集團積極發展新能源及新能源客車製造這類新業務板塊,使公司面臨更高的營運資金需求。”


嘉麟傑轉型再度失敗 背後神秘集團隱憂重重


圖源:深交所

另據標普估算,在截止2019年12月31日的12個月內,東旭集團將有約人民幣346億元債務到期。這些債務包括147億元銀行貸款、140億元債券(包括可回售債券)以及60億元非標融資。

作為國際知名評級機構,標普此舉或對東旭集團融資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