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殉國,一江秋水葬英魂

八女殉國,一江秋水葬英魂

八女投江”烈士群

八女殉国,一江秋水葬英魂

烏斯渾河位於黑龍江省林口縣境內。“烏斯渾”是滿語——兇狠的河流之意,它發源於鍋盔山東側,自林口縣境東南部流向西北部,於大屯村對岸注入牡丹江。

穿越歷史的烽煙,回到1938年烏斯渾河畔那個陰冷、肅殺的秋天,曾有八位女傑殉難於此。

西征路上

1938年初,風雪、嚴寒、飢餓像瘟疫一樣纏繞著與日寇苦戰了數年的東北抗聯戰士,凍餓而死的戰士甚至超過了戰鬥減員。

西征軍中有許多女同志,她們同男戰士一起,跋山涉水,肩並肩地進行戰鬥。她們是戰士,又是宣傳員,還要承擔著醫護人員的作用。

1938年5月間,遠征部隊剛一集結就遭到了敵人的阻擊,出發後又受到圍追堵截,他們一路苦戰,不久便處於“內無給養、外有追兵”的困難境地。部隊且走且打,直到6月下旬才克服重重困難,到達遠征集結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區。

1938年夏,部隊來到了珠河(今尚志市)樓山鎮,在這裡婦女團參加了攻打樓山鎮的戰鬥。此役我軍共俘敵軍中隊長以下六、七人,繳獲機槍兩挺、步槍近百支,彈藥四萬發以上,糧食和其它物資一大批。

樓山鎮戰鬥的勝利令日寇萬分驚恐,他們從哈爾濱等地調集重兵對西征的部隊進行“圍剿”,企圖對西征軍形成包圍,將抗日聯軍消滅在西征途中。

烏斯渾河畔

為了擺脫窮追不捨的敵人,第四、第五軍分兵兩路繼續西進。兩軍婦女合併起來,原屬第四軍的女同志併入冷雲所在的第五軍婦女團,隨第五軍一師行動。

8月,抗聯西征部隊抵達葦河,在活動時被日軍發現,遭到敵人重兵圍追堵截,第五軍第一師拼到最後只剩下一百餘人。西征不成,這支隊伍決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區尋找軍部。這時原有三十餘人的婦女團,只剩下指導員冷雲,班長楊貴珍、胡秀芝,原第四軍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戰士郭桂琴、黃桂清和王惠民等八名同志。她們年齡最大的是指導員冷雲二十三歲,最小的戰士王惠民才十三歲。

歷盡千辛萬苦的婦女團八名女兵終於在1938年10月19日夜裡來到烏斯渾河邊。

一江秋水葬英魂

東方泛白,烏斯渾河升騰的白霧漫過山崗,隊伍準備出發了,師長關書範命令會泅水的師部參謀金世峰帶領八名女戰士先行渡河。可當她們走到河邊時,發現由於河水暴漲,原來的渡河道口已經被淹沒。

金世峰參謀先下河探水,向對岸游去。他讓冷雲等跟在後邊,可還沒等冷雲她們下河,岸上驟然響起了槍聲。是夜裡包圍上來的敵人,開始向我軍發起進攻。

事發突然,戰士們倉促應戰,抗聯的部隊此時處於不利位置,於是大部分戰士邊打邊向西邊的密林中撤退。

女兵們此時處在與部隊分開的狀態。千餘名敵人的火力死死地咬住撤退的戰士們,想要突圍困難重重。河邊的女兵們過河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都不會游泳。但她們這時可以在那柳條通裡隱蔽不動,待敵人追擊戰友遠去後就有了生存的機會。

柳條通裡突然射出了憤怒的子彈。原來,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選擇了從背後襲擊敵人,掩護大部隊突圍。這突如其來的槍聲令敵人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此時,天逐漸亮了起來,敵人連連用迫擊炮向河邊射擊,柳條叢被炸,八女隱身的屏蔽物幾乎被毀。敵人趁著炮火掩護髮起了衝鋒。他們兵分三路,形成三面包剿之勢。八名抗聯女戰士在冷雲的指揮下,一邊射擊,一邊向敵群中投擲手榴彈。猛烈的爆炸使敵人抱頭鼠竄,這次進攻被打退了。

已突圍的抗聯一師領導人發現八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隊突圍,仍據守在河邊牽制敵人,於是率隊折轉回來,想殺開一條血路,把冷雲等八名女戰士接出去。但敵人用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應隊伍傷亡很大。八名女戰士立即運用抗聯傳統的齊聲喊話方式對著青山密林高喊:“同志們,不要管我們!保住手中槍,抗日到底!”指揮員只得忍痛下令,隊伍向西山柞木崗的密林裡撤去。

打退敵人的數次衝鋒後,冷雲轉頭看看戰友們,見戰友們都不同程度地負傷了,便架起負傷的戰友,迅速地撤到河邊的土坎下。八女已經站在了大河的邊緣。這幾名女戰士已經走投無路了。在最後的時刻裡,冷雲和戰友們互相攙扶著下到河裡。

一步、兩步,面對生死,她們的心裡惟有赴難前的悲壯與決絕。低沉雄壯的《國際歌》響了起來,子彈從女戰士的頭上、身邊飛過……水面上不見了八女的身影,消失了那低沉的歌聲。

抗日戰爭中中國女性所付出的犧牲,由“八女投江”做出了最凝練的昇華,八女的沉江超越了一般的犧牲,中國的歷史上永遠有她們的一頁,在世界反侵略戰爭史上也是一部驚天動地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