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首《自由與愛情》來自於匈牙利偉大的詩人裴多菲,這首聞名世界的小詩裡,作者清晰的講述了生命、愛情和自由之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生命”的基本需求,那他就很難追求到精神層面的“愛情”,如果一個人束縛於愛情,那他又很難觸及到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狀態“自由”。

裴多菲這裡所謂的“自由”並非是一種無約束,無目的的自由,而是一種純淨精神上的超脫。當人們可以不顧及自我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潛意識的左右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想,對當下的生活目標作出理性的選擇和實踐時,這便是裴多菲所謂的自由。這種自由超越了個體的潛意識的喜好,以及外界輿論和社會虛構的價值觀的束縛,是一種純粹自我的表現。

前些日子,在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上映時,姜文盛讚這部影片的主演彭于晏,其主要的原因是,他認為彭于晏是那種可以用靈魂控制肉體的人。彭于晏的境界固然是一個層次,但是在與裴多菲所謂的“自由”相比時,這種境界還有很大的差距,裴多菲的“自由”除了講求肉體對於理想的依從外,他更講求思想和行動的知行合一。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而關於自由和生命,自由和愛情的關係,在29年前張藝謀有一部電影,解析得更為徹底。這部影片是由鞏俐、李保田、李緯主演的《菊豆》,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南方的一個封閉的小村莊裡。由李緯飾演的楊金山,是這個小村莊裡的一個染坊主,已經年齡不小的他,卻一直沒有一個孩子繼承家業,而為了能夠生個兒子,他不惜重金買來了自己的第三任老婆。而根據影片中最開始的那個僱工的交代,他之前的兩個老婆都被他折磨而死了。

楊金山之所以要一個兒子,為的是傳遞祖宗的香火,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看來,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又因為自己的豪紳身份,所以能夠有一個兒子,是楊金山當下的生活追求。在影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橋段,楊金山為了能夠儘快的傳宗接代,他找來了醫生給自己新娶的媳婦菊豆(由鞏俐飾演)開藥,而在影片的末尾,菊豆為了和天青(由李保田飾演)行夫妻之實,則千方百計地去找配方,想辦法讓自己失去生育能力。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而這兩個人關於生孩子不同的態度,完全是因為受自己當下環境的束縛所表現的,並非是他們發自本心的,從自我的精神追求上所表現出的。所以楊金山在聽到天白叫自己一句爹時,也顧不得天白究竟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了,相對的是天白即使是知道了天青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卻一直不願意承認父親的身份。並且最後因為一種來自外界的屈辱情感,他在已知天青是自己親生父親的前提下,將天青扔進了那個大染池裡,並親手結束了天青的生命。

這部影片中的每個人,從楊金山到楊天白,從菊豆到天青,他們都活在別人世俗的價值觀中。也許影片所有的人裡面,只有菊豆試圖衝破命運的牢籠,也正是她,最後將這個無天理,滅人慾的大染坊化為了灰燼。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但是整部影片中,卻沒有片刻的,脫離了人慾和人倫束縛的歡愉。天青在最初偷窺菊豆時,都一直是以一種戰戰兢兢的狀態存在的。最開始的時候,天青擔心被菊豆發現自己的偷窺行為,都後來天青和菊豆擔心被楊金山發現他們的偷情行為,再到後來,他們擔心天白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真相。直到他們正準備坦然地帶著真相,結束生命時,卻被更為絕情事實打敗了。天白髮現了在地窖準備殉情的兩個人,他救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卻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這個故事的殘忍之處在於,在天青和菊豆度過重重難關之後,他們依然無法得到自己的愛情,而天青和菊豆的愛情,便是裴多菲詩歌裡所謂的“自由”。這個自由對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有的人的自由是盡忠,有的人的自由是盡孝,有的人的自由是獻身給藝術,有的人的自由是獻身給愛情。而天青和菊豆就是要將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定格在和對方的愛情上。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但是天青和菊豆卻面臨了太多的阻力,這些阻力有一部分是社會的,有一部分是現實倫理困難,而更重要的,來自於他們內心深處對未知的恐懼。這種恐懼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敬畏之心,天青逾越不了楊金山的養育之恩,即使楊金山僅僅把他當成一個廉價的勞動力,天青也逾越不了世人的目光,甚至天青無法逾越這片生活了許久的土地,逾越不了彷彿是被一種力量施了魔咒的大染坊。

而在自我的實現過程中,看似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的天青和菊豆,卻被現實逼迫的步步後退。他們面對著這場世人眼中的不倫之戀,只能是隱忍,躲藏,畏手畏腳。在影片起初的時候,兩個人愛情最大的阻力看似是楊金山。但是隨著楊金山癱瘓,被進一步控制,甚至最後的死亡。觀眾們卻愈加的發現,天青和菊豆的愛情阻力越來越大。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在影片中有一場特別的戲,便是楊金山舉行葬禮的時候,根據中國傳統葬禮的習俗,天青和菊豆必須進行49次攔棺。大體是在楊金山的棺材進行葬禮的道路上,天青和菊豆一次次地撲向楊金山的棺材,用聲嘶力竭的哭喊,阻攔楊金山的離開。但是在看似悲壯的攔棺結束之後,天青和菊豆卻更悽慘的哭了起來。導演試圖用兩個人的哭聲,向觀眾們傳遞另一種悲傷。根據傳統的規矩,在楊金山去世之後,天青被趕出了大染坊,在那之後天青無法再和菊豆同住在一個屋簷下。

同樣的情感,還發生在了天白的3歲生日宴上,當村子上的族人起鬨讓天青向天白敬酒時,天青在聽到大家稱呼天白是自己的弟弟時,悲傷的情緒自然地湧上了心頭。這種壓抑在影片中一直存在,卻直到那個大染坊被燒掉時,觀眾們演繹的情緒,都沒有得到半點釋放。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菊豆是國產影片中第一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的作品,這主要是源於張藝謀通過他藝術的電影語言,對人性深處的無奈在銀幕上進行了真實的再現。

這部首獲奧斯卡提名的國產電影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大染坊

在影片中的那座大染坊,其實是銀幕前的觀眾都無法逃離的。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自己厭惡透頂,卻無法逃離的大染坊。這個大染坊裡可能有自己牽掛的人,可能有自己無法放下的責任和回憶,但是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真實自我和“自由”。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勇氣去摧毀自己心中的這個大染坊。在影片中,看似堅強的菊豆,如果不是現實殘忍至極,她無論如何也不會燒掉那個大染坊。最後菊豆所燒掉的,僅僅是自己心中的對那個無情世界的怨恨,對未知以後的恐懼。所以她最終用一種殘忍和摧毀的方式,找到了自己心中的“自由”。這種“自由”,來自於她的愛情和生命毀滅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