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年紀越大,活得越麻木。

以前看到一朵花開,便激動不已,現在遇到一片花園,卻再無賞花的心境。

其實無非是經歷的多了,心裡多了幾分陰霾。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人生短短几十年,喜樂也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

把心打掃乾淨,把霾清理出去,陽光才有照進來的可能。

晚清重臣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話: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

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6個字,但是其中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哲理。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物來順應

人生不是止水,總會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事。

同樣的,人生總有低谷,不執著於眼下一時的困境,“物來順應”,保持一份樂觀心態,至關重要。

在導演陸慶屹寫的《我爸》裡,有這麼一段故事。

他父母當初下鄉的時候,因為所住的鎮子條件不好,平時做飯都成問題。

其他的老師都一籌莫展,可他父母揹著柴刀就去上山砍柴,就算要走十來裡的路,也絲毫不當回事。

自己挖泥、屯地、種菜,再養上點雞鴨,伙食也就慢慢改善了。

用導演的話講,他的父母生命力都極旺盛,沒有什麼困難能難得住。

“如果失敗或意外是苦的,那我就找點甜的東西來稀釋它。”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就像寫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的葉嘉瑩先生,她這一生,17歲經歷喪母之痛,24歲遭受牢獄之苦,52歲白髮人送黑髮人。

命運待她從來不公,但她卻從未抱怨生活,只是一次次從痛苦中自我救贖,用詩詞平和內心。

悽美中透著樂觀,淡然裡彰顯從容。

破釜沉舟,所以勇敢;絕處逢生,所以樂觀。

漫漫人生路,幾多艱與險。

只有學會順其自然地接受生活的意外,才能在生活的逆流裡轉逆為順,化險為夷。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未來不迎

看過一期節目,是楊瀾採訪喬丹。

楊瀾問喬丹:“你很多年來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你的動力是什麼?自此以後,你的目標是什麼?”

喬丹回答:“我不知道,我活在當下。眼前的事每天都會發生變化。”

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面對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別人在我們眼前不斷地穿梭,卻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心中有少許的無助與迷茫。

當事情多得應付不來,眼前的一切沒辦法得到很好的解決,內心充滿了壓抑,很多人迷茫,很多人憂慮,各種各樣的症狀就出現了。

但如果當下沒過好,未來又怎麼會好?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人生最壞的結果,並不是未來過得不好,活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而是當下擁有變得更好的機會,可是,你卻在擔憂中錯過了改變的時機。

沒有必要預支明天的痛苦。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所謂的痛苦是否真的會如期而至。

就算現實已經跌至谷底,但你怎知它不會就此觸底反彈?

每一個從容淡定的今天,都是昨天苦苦擔憂的未來。許多的“大過天”,其實也不過“就那麼回事”。

未來不曾知曉,今天便是一切。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當時不雜

一個小和尚問得道的師傅:“您得道前後有沒有什麼變化?”

老和尚說:“變化很大。”

“那到底有什麼變化呢?”小和尚問。

老和尚告訴小和尚:

“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

小和尚不理解:“師傅,這不是一樣嗎?”

老和尚說:

“不一樣,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又想著砍柴。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的時候只想著挑水,做飯的時候只想著做飯。”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王陽明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他認為,能力不是最關鍵的,收攝心思,做到“精一”這兩個字,才是最為重要的。

所謂“精一”,就是專注當下的目標,縱然世事紛擾,我只關注一物,持一心,做一事,不做他想。

在《華為的時間管理》這本書中,任正非曾這樣寫到:

在華為創業初期,除了智慧、熱情、幹勁,我們幾乎一無所有,從創建到現在,華為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專注於通信核心網絡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在紛紛擾擾層出不窮的今天,要應對紛繁複雜的世界,甚至做到遊刃有餘,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專注。

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專注於做好每一件事,不可三心二意,不可貪多求快,否則只會滿盤皆輸,一件事也做不成。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種高度的專注和漫長時間的淬火。

越往上走,越要專注和自律。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既過不戀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後悔,就是覺得付出的成本過大,於是心有不甘。孰不知,你越後悔,就越增加“沉沒成本”。

詩人李商隱曾寫道: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應該也是許多深陷於後悔泥沼中人的真實心理寫照,看上去是為過去的錯誤懺悔,實際上是不願接受失敗的現實。

然而長此以往,不僅改變不了現狀,還會在日復一日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和前途。

因為沉溺於後悔不僅會讓人揹負沉重的心理壓力,還會讓你在無形中錯過更多寶貴的機會,最終輸了過去,也丟了將來。

讀懂曾國藩的這首詩,你的人生便是晴天

曾經以為“人生若只如初見”很美,後來才發現能說聲“再見”是那樣妙不可言。

人生要具備翻篇的能力,就像日曆一樣,很多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要向前看,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夠改變的。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

不管怎麼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