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唯一經考古發掘展示的皇城城門:東安門


東安門是北京皇城的東門,位於今南、北河沿大街東側,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牆外,宣德七年東移,將玉河包入牆內。牆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簷歇山頂。

門內為跨玉河之石拱橋,因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所以俗稱此橋為望恩橋或皇恩橋。

橋西原為永樂時之東安門,宣德時改為三座門式,通稱東安里門。望恩橋上砌有障牆,將兩門連為一體。

1912年袁世凱為抵制南下就任總統,操縱北洋軍在發動北京兵變,東安門於此時被燒燬,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變賣,東安里門同時被拆。

東皇城拆除後,玉河也陸續填平成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2001年東城區政府通過考古發掘,找到了東皇城牆和東安門的準確位置。

這些遺址均位於現狀道路以下約2.3米,為了保留髮掘時的原狀,在允許展示的範圍內修建了兩個下沉式展示區。共有:門南北兩段皇城牆遺址;東安門西面南北兩盡間的四個柱礎磉墩;東安門內望恩橋的兩段障牆和橋的兩個雁翅遺址。

《乾隆京城全圖》中的東安門地區:《京城圖》繪於乾隆十五年至十九年。從中可看出東安門衛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頂,正中三間開門。門內為玉河,河上為皇恩橋,橋西為“三座門”式的東安里門。京師圖裡顯示,乾隆十九年重修皇城後,東安、西安、地安三門形制完全一致。

東安門原路面遺址:此底面為明代東安門地區地面原狀,與現有道路區高差為2.3米左右。其原狀為黃土路面。2001年發掘後為保護其原狀,在黃土路面上加鋪一層磚以做保護。

磉墩:磉墩是柱子下面的基礎,上面原有石柱頂,已缺失。現在展示的是明代東安門西南角幾個柱子的磉墩。

皇恩橋雁翅:在東安門以西,橫跨玉河上有一座單拱石橋,名皇恩橋,又名望恩橋。

橋已掩埋在路面以下,現在展示的是橋的雁翅部分,即橋兩端外撇的引橋部分。

殘牆:這是兩端東西方向殘牆,在遺址上有隨牆門遺蹟。明代東安門內橋西還有一座東安里門,推測這兩段牆是兩門間專用通道的隔牆。清代皇城開房後,這兩段牆即廢棄。

東皇城牆基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修建北京時,東皇城在玉河以西;宣德七年東皇城牆遷建至河東;清乾隆十九年重修;1924年—1926年拆除。皇城南轉角在“貴賓樓”前,保存完整,北轉角在平安大街路面。城牆用“大城祥”磚砌築、其外立面刷紅,頂為黃琉璃瓦,城牆底寬六尺五寸,上寬5尺二寸,高一丈八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