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文史磚家


楚漢爭霸時,劉邦幾乎沒有贏過項羽,彭城之戰劉邦慘敗後退守滎陽,項羽乘勝追擊包圍滎陽,搗毀劉邦糧道,滎陽岌岌可危。酈食其向劉邦獻計,他提議封原六國國君後裔為王,復興六國,這樣一來六國便會以項羽為敵,劉邦的壓力就減輕了。但是張良極力反對,他認為這是亡國之策,那麼張良為什麼會認為分封亡國呢?

一、酈食其簡介

酈食其籍貫陳留高陽,家境貧寒,對讀書習字有著濃厚的興趣。酈食其最初在高陽擔任監門吏一職,就是看大門的。古往今來讀書人都有股傲氣,酈食其也不例外,雖然他六十幾歲了還在看大門,眼光可不低,一般人還入不了他的法眼。

劉邦西征來到陳留之時,酈食其看到劉邦氣度非凡,覺得劉邦將來能成就一番事業。說來也巧,此時酈食其同鄉的兒子正好是劉邦手下的一名騎士,他通過這位騎士瞭解到劉邦是個從諫如流、心胸寬廣之人,且很有抱負,酈食其便讓這位騎士引薦。

騎士說:“我們沛公一點也不喜歡儒生,他看見儒生就破口大罵,還把人家的帽子摘下來,在裡面尿尿,所以你要見沛公最好別一副儒生的打扮。”酈食其以高陽酒徒的身份去拜見劉邦,被劉邦任命為謀士。後來酈食其幫助劉邦拿下陳留縣,陳留有秦朝的幾個大糧倉,酈食其幫助劉邦解決了糧草問題,劉邦西征滅秦不用從遙遠的東方運輸糧草,為此酈食其被升任為廣野君。

二、酈食其為何要勸劉邦復興六國?

鉅鹿之戰項羽以5萬人馬殲滅秦國主力軍20萬,震撼諸侯,天下諸侯都圍著項羽轉,項羽被公認為起義軍首領。結果項羽將秦始皇辛辛苦苦統一的天下大卸八塊,分封了18路諸侯王,劉邦被封在偏遠的巴蜀,巴蜀之地原來是秦國被貶官員或者是罪犯流放之地。劉邦想項羽把自己封在巴蜀跟發配邊疆又有什麼區別呢?劉邦為此一直想找項羽決戰。

沒過多久,劉邦終於等到機會了,漢二年(公元前205年),齊國因對分封不滿,起事反楚,劉邦趁項羽在齊國平叛,後方空虛,聯合各路諸侯,率領56萬聯軍攻佔西楚都城彭城。項羽聽聞後立即班師回朝,從彭城西面的蕭縣突襲劉邦,項羽僅用3萬騎兵大敗劉邦56萬聯軍,斬殺聯軍十幾萬人,劉邦帶著幾十人退守滎陽,項羽乘勝追擊包圍滎陽。

劉邦彭城之戰慘敗後,各路諸侯覺得楚強漢弱,於是紛紛叛漢歸楚。劉邦退守滎陽後,酈食其提出滎陽北邊有個大糧倉,是秦朝時期建立的,於是劉邦佔據敖倉,解決了軍糧的問題。

隨後,劉邦採取酈食其的建議修建甬道運輸軍糧,才算勉強支撐下來,可是僅過了五個月,項羽覺得奇怪,滎陽已經被層層包圍,劉邦為什麼還能堅持這麼久,項羽很快查出劉邦修甬道運糧,項羽立即將甬道搗毀,劉邦糧道被切斷,滎陽岌岌可危。

於是酈食其提出第二個建議,他說:“商湯當年滅夏後,分封夏王后裔。周武王滅商後,也分封商王后裔,現在最好的辦法是趕緊封六國諸侯為王,當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土後,便會以項羽為敵,那麼我們的壓力就小多了。”劉邦聽後大喜,立即派人將六國國君印璽刻好,準備分封。

三、張良反對復興六國的原因

劉邦聽取酈食其的建議準備復興六國,但是劉邦還是有點不放心便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卻說復興六國是亡國之策,他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商湯伐桀紂,封桀紂的後裔為王,目的是為了置桀紂於死地。周武王伐商,封商紂王之兄於宋地,目的是為了要紂王的腦袋。張良便反問劉邦:“陛下如果分封六國諸侯,能夠取下項羽的腦袋嗎?”劉邦搖搖頭。

其二、當年周武王攻下朝歌之後,在商容所居住的衚衕裡,表彰商容的賢德,同時解除箕子的囚禁生活,還他自由,武王還在比干墳前哭泣。他做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表明自己尊敬賢人。張良反問劉邦:“陛下能做到嗎?”劉邦又搖搖頭。(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鄉(向)善矣——《 荀子·大略》)

比干、箕子、商容都是商紂王統治時期赫赫有名的賢人,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冒死向商紂王進諫,結果比干被殺,商容逃往太行山隱居,箕子被貶為庶人。武王滅商後禮賢下士,向天下人樹立仁德的形象。

其三、武王滅商後,為了籠絡民心,開糧倉,將鹿臺的財物分給窮苦的老百姓。與此同時還將戰車全部換成平時乘坐的車,讓牛馬休息,目的是為了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不再用兵。武王還免除賦稅。張良反問劉邦:“這些陛下能做到嗎?”劉邦當然做不到,他現在被困滎陽,糧草被斷,前途渺茫,生死難料。

其四、劉邦起兵時,天下人都告別親朋好友,背井離鄉跟著劉邦打天下,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劉邦成功後,自己能夠分得一塊咫尺之地。如果劉邦現在把天下都分給了六國後裔,拿什麼來分給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而且這些人都來自六國,只要劉邦復興六國,跟著他的人便會回到自己的國家侍奉自己的君主,就沒有人跟著劉邦打天下了。加之現在楚強漢弱,如果六國再現,他們只會跑去追隨項羽,並不是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的劉邦。

張良其實也想復興韓國,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其祖先五代為韓國丞相。當初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時,韓成被項羽封為韓王,張良眼看復興韓國有希望了,他也想像他先祖一樣在韓國為相,光耀門楣。所以他向劉邦辭行回韓國輔佐韓王成。

可是讓張良意想不到的是,項羽想控制韓地,以韓王成無功績、張良助漢為由,將韓王成降為侯,不久將韓王成殺害。韓王成死後,張良復興韓國的夢想化為泡影,便再次回到劉邦身邊輔佐劉邦。

楚漢紛爭前期劉邦節節敗退,並沒有獲取戰爭的主動權,主動權在項羽那兒,如果復興六國只會雪上加霜。所以劉邦稱帝后可以採取分封治國,而現在不能,此一時彼一時。


小龍談歷史


公元前204年,當項羽在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的時候,束手無策的劉邦問謀士酈食其該怎麼辦?酈食其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刻印璽,派人出去尋找六國的後人,對他們進行分封。這樣一來,他們感激大王你,就會組織軍隊前來救援你了。

劉邦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立刻派人去執行。

這時候張良回來了,聽說了這事後大驚,生氣地說,這簡直就是“亡國之計”,他用了多達八條理由來反駁。嚇得劉邦趕緊讓那些刻印璽的人停手,並大罵酈食其迂腐誤事!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酈食其畫像)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關於這件事,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時勢不同。

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通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

(張良畫像)

第二種可能:打擊同僚。

很可能酈食其的計謀並沒有錯。為什麼說他的計謀並沒有錯呢?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但畢竟他已經在和項羽爭奪天下了。在名氣上,他是當時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氣決定著他的召喚力。再說了,他還派出韓信攻趙伐齊,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儘管落魄,也並非完全沒有實力。

這時候,如果他召喚六國後人,讓他們站起來和項羽鬥。六國後人為了實現復國的目的,肯定會這麼做的。

再說了,如果認為刻印璽去分封六國後人都是“亡國之計”,為什麼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國之計”呢?要知道,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樣的人物,胃口很大。劉邦那時候即將統一全國,那樣做,不是自找麻煩嗎?

(劉邦劇照)

所以,張良的說法,並不是特別站得住腳。

那麼,張良為什麼還要那麼說呢?很可能,張良那樣說,只不過是反對酈食其。畢竟酈食其這個人,和他都同為劉邦的謀士。再加上酈食其一向自負,所以張良對他很不滿。當他說出妙計後,張良故意說這個計策不對,以此來打擊他。張良說出多達八條理由,就可看出,他對酈食其有多麼介懷。不把酈食其打下去,張良寢食難安。

後來張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議,是因為那時候,酈食其已經被齊王“烹死”了,沒人再和他爭寵了。

這兩種可能中,究竟哪一種是對的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酈食其其人

酈食其是陳留人,現在屬於河南的開封,由於河南古代屬於中原地區,從古到今都是天下的中心,是古代征戰繞不開的地區,甭管北邊攻南邊,還是西邊打東邊,都會波及河南,因此秦末大亂時,陳留也是戰亂地區。

酈食其當時對天下的形勢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秦國亡了以後,六國貴族必然會再次興起,他對再出現一個像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的人沒有信心,於是為了躲避戰亂就在家讀書。

後來,在劉邦和項羽兩個強人出現以後,他按耐不住,出來摻和這個亂世,雖然他站在漢王劉邦一邊,然而當初他建立的六國復立之天下局勢判斷並沒有動搖,因此,他在幫助漢王劉邦的過程中,幫助漢王打楚霸王,秉持的還是一超多強的天下走勢。

酈食其計策提出時天下的局勢

鴻門宴以後,劉邦逃得一命,楚霸王項羽雖然悔恨,再殺劉邦短期已然不太可能,而項羽要殺劉邦的原因,無非是覺得劉邦是個勁敵。

經過破釜沉舟那一戰,東方和南方的諸侯大部分都臣服於項羽,劉邦雖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項羽之前進入秦都咸陽,所以范增建議項羽殺劉邦,現在劉邦逃了,項羽早晚還是要打劉邦。

鴻門宴以後,項羽也進入咸陽,在咸陽燒殺搶掠以後,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國貴族封王,然後他的楚霸王凌駕於諸侯王之上,才會名正言順。

項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議,打壓漢王劉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於阻止漢王勢力擴大。項羽把秦國的老地盤分成三塊,封秦國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等,這也是三秦的由來。基本上等同於現在的陝北,關中,陝南。然後利用這三個王阻止漢王劉邦東進。

至於秦以東的山東地區,也就是六國的老地盤,除了楚霸王佔據楚地,其他的都分給了他的手下大將和六國的舊貴族。

經過項羽的分封,天下實際上成了一超多強的局勢,而不是大一統局面。

漢王劉邦手下兵多將廣,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諸侯勢力,而且在張良的謀劃下,劉邦拉攏了項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敗楚霸王。

劉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後依託五六十萬大軍東進,拿下河南,向東進攻彭城,也就是徐州,這已經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盤。楚霸王項羽自然強力反擊,在徐州打敗漢王劉邦,這一戰,劉邦損失十多萬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竄。幸虧有九江王英布,然後劉邦重新積蓄力量,退守到河南滎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楚霸王再次積蓄力量圍困鄭州。

就是在這裡,在鄭州,酈食其給漢王劉邦獻上了一個計策。酈食其這個計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強的天下局勢,從而讓漢王對楚霸王產生優勢。

酈食其的計策

酈食其對漢王說,當初商湯討伐夏桀,把夏桀的後代分封到杞這個地方,也就是杞人憂天的杞。後來周武王伐商紂王,把商紂王的後代分封到宋這個地方,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都發生在這裡。

現在秦朝滅亡,天下大亂,而當初秦滅六國之後,六國舊貴族無立錐之地,現在都成了一方諸侯,如果大王把這些六國後代都找來,分封他們為王,讓他們名正言順的復國,則天下人都會臣服於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個楚霸王了,到時候六國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漢形勢逆轉,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會臣服於大王您啊。

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計策,非常高興,趕緊派酈食其去刻印,要真的這麼搞。誰知道酈食其還沒搞呢,張良來了,劉邦就洋洋得意地對張良說,我手下的人,給我出了一個打敗楚霸王的妙計,然後把酈食其的計策都告訴了張良。

張良反對酈食其計策的原因

張良一聽,就對劉邦說,這是誰給大王出的計策,如果按照這個計策行事,大王大事去矣!快快殺了這個人。

劉邦聽了大惑不解,就問張良怎麼講,張良就對劉邦說,大王,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張良說,當初商湯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後代,是因為他有把握殺了夏桀,當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紂王的後代,是因為他有把握取商紂王的項上人頭。因此,不管夏桀的後代,還是商紂王的後代,都不敢鬧事,只能臣服。

現在大王聽了別人的計策,要分封六國的後代,豈不知六國的後代都很狡猾,都是牆頭草,現在楚霸王勢力大,他們都順從楚霸王,大王分封他們,他們未必聽大王的,他們有可能會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於大王,因為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楚霸王。

商湯有把握拿下夏桀,周武王有把握拿下商紂王,所以他們的後代不敢背叛,可是大王有把握拿下楚霸王嗎?如果拿不下,你封了六國的後代,他們還是會背叛你,還是會順從楚霸王,站在楚霸王那一邊。到時候大王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此外,當初周武王打敗商紂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現在能得到六國和楚人的人心嗎?周武王打敗商紂王,能散盡商朝的糧食餵飽天下人,大王有糧食餵飽天下人嗎?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後,能不再用兵,大王能辦到嗎?萬一楚霸王打來你怎麼辦?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後,能放馬歸山,大王能嗎?萬一楚霸王打來你怎麼辦?如果大王復立六國,大王手下的謀士士兵很多六國人,他們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此時楚霸王打來,大王能阻擋嗎?

劉邦傻眼了,只能說,不能不能不能,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點壞了你老子的大事。

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酈食其的意思是,讓劉邦收攏天下人心,方法是讓六國復國,然後劉邦是一超,六國是多強,六國就站在了劉邦這一邊,楚霸王沒有六國的支持,自然就打不過劉邦,只能對劉邦俯首稱臣。

而張良反對,其原因是,收攏天下人心,靠六國復國這個方法是不行的,因為現在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楚霸王,六國舊貴族很現實,誰力量大,他們就站在誰的一邊。你現在給六國復國,可是,他們不感激你,因為他們怕更強大的楚霸王,他們反而會背叛你。你得不到人心的。

今天的楚漢爭霸

其實這個局勢有點類似於古代的中啊美爭霸,美國勢力強,世界大部分強國都站在美國一邊,你給歐洲那些強國再多好處,他們也不跟你一條心,因為美國更強大。

所以,漢王劉邦真的要打敗楚霸王項羽,還是要從自身出發,增強自身的實力,你自己實力大了,那些牆頭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邊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攏,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礎是你足夠強大。

發展才是硬道理。鄧爺爺千古偉人!


西堤君


酈食其說起這個名字,就不得不提劉邦對於儒家的看法,劉邦是很看不起儒生的。有一次他甚至拽著一個儒生的帽子在當街撒尿,當時這個人到劉邦這裡的時候,劉邦直接一腳把他給踹了,滾,老子不想見這個人,酈食其並沒有因此直接負氣離開,而是選擇恭恭敬敬地等劉邦,並且告訴劉邦說你們想要推翻秦國就需要聚合大家的力量,我來投奔你!現在你卻告訴我這個想要推翻暴秦統治的人不能加入呢,你讓其他的人怎麼想我是有才能的人,我已經很給你面子了,你趕我走我都沒走,更何況我這個人年紀比較大,屬於長者,你不尊敬長者,你怎麼能行?

劉邦一聽對我確實應該好好招待,因此就把他奉做座上賓。

當然,這個老頭子確實有本事,他去齊國做說客,硬是讓齊國的國君同意投降,要不是最後韓信過來橫插一腳,說不定他是當時最大的功臣,不過這個人也確實做錯過事情,當然,他這個也是屬於病急亂投醫,沒辦法。

當時劉邦被圍困在滎陽這個地方,沒辦法出去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不停的進攻城池,此時此刻,劉邦需要大量的援軍來幫他進攻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幫他脫困。這個時候又沒有援軍,韓信這個時候還沒有拿下齊國,理論上來講,韓信這兩萬多人的軍隊加入了正面戰場也沒有什麼用城。

所以當時酈食其就告訴劉邦說,我們去承認其他六個國家,國君的地位,然後讓他們率領軍隊來幫我們這樣的話,人多力量大一起吧,西楚霸王項羽給搞下去不是很好嗎?就像我們上一次打彭城那個時候一樣。

劉邦一聽都有這樣的建議太好了!有了上一次成功的經驗,劉邦覺得這一次用這個手段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結果張良這個時候走進來了,問劉邦你這個建議是誰跟你提的?簡直就是把你往火坑上推呀,你想想看你手裡的那些作戰的士兵,文臣謀士,哪一個不是曾經六國其他的人,你包括我也是一個韓國人,如果你承認其他六國的國君的話,那這些國家的優秀的士兵和謀士是不是直接去投奔他們自己的國君就行了?誰還幫你出謀劃策,誰還幫你流血犧牲?(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別忘了你自己的出生就是一個地痞流氓,就是一個無賴,誰會幫你呀?是不是?

劉邦一聽對呀,我這簡直就是自掘墳墓,釜底抽薪啊!趕緊罵了一聲你個老儒生,整天就出這些不著調的主意。

其實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講,劉邦確實存在著這一個選項,包括劉邦自己肯定也是知道這個計謀的,只不過,在這之前,劉邦並沒有被失敗衝昏頭腦的時候是不會病急亂投醫,選擇這個計劃的,劉邦這個人就是隻佔便宜不吃虧的貨,你要他幹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你包括他給韓信一個齊王,他都不答應,所以說這件事情。劉邦當時的情況也是一個客觀因素,如果不是項羽逼得太急了,劉邦也不會出此下策。

當然,張良這個時候能夠站出來指證劉邦的錯誤,也是難得可貴的,這也不枉劉邦一直十分信任張良,哪怕張良在前線毫無戰功,最後劉邦還是硬生生的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並且在劉邦最後大豐功臣的時候,也是告訴張良自擇齊地3萬戶,周參是所有人裡面受風最高的,也只獲得10600戶。張良在劉邦的心裡的地位可見一斑。張良跟劉邦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主僕之間的關係,而是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劉邦當初落魄的時候,張良作為韓國方面的代表人可以說是率先跟劉邦進行戰略合作。作為戰略合作的夥伴,張良出於一個韓國人最後能說出這樣的話,也可以看得出張良跟劉邦之間的感情。

所以說從這樣一個失敗的計策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的東西。


漩渦鳴人yy


古語道“一言喪邦”,意思是大人物的錯誤意見若得到貫徹執行的話,極可能給國家帶來滅亡的命運。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比如劉邦手下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獻過一計,若得以實施的話,非但漢朝會“胎死腹中”,連劉邦也極可能被項羽消滅。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條極度危險的計策呢?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的第三個年頭,此時雙方在滎陽一帶呈膠著相持的態勢,無論哪一方都無法迅速地擊潰對手,取得戰爭的勝利。劉邦固守滎陽城,並通過多條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輸送軍糧。而項羽為拿下滎陽,多次派兵侵奪、毀壞漢兵的甬道,漸漸地便讓劉邦陷入缺糧的窘境。


天下干戈不息,而滎陽城又遭遇缺糧之憂,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讓劉邦頭疼不已。此時,首席謀士張良在外公幹,另一位大謀士酈食其為替君父分憂,便向劉邦提出削弱西楚、解困滎陽的“妙計”。由於酈食其先前屢獻奇謀,對劉邦助益良多,所以這一次,劉邦也準備虛心聽從酈大軍師的“良策”。



酈食其將楚漢相爭日久、難分勝負的緣由,歸結為諸侯們的觀望。酈食其直言,秦朝滅亡後,原山東六國的貴族都有恢復故國的夢想,但如今卻無立錐之地,就算是有據地稱王者,也得不到認可,故此怨望、徘徊,不肯為任何一方效力。酈食其就此提出建議,請求劉邦冊封六國貴族為王,使他們恢復祖業,那麼其君臣、百姓都會擁戴劉邦,並助其成就帝業。


楚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漢王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見《資治通鑑·卷十一·漢紀第二》。



此時劉邦已被楚軍的圍困搞得焦頭爛額,一時間方寸大亂,竟然覺得酈食其的提議很有道理,便馬上下令雕刻印章,準備賜予六國貴族,並大封他們為王。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恰好張良適時趕到,並在拜謁劉邦時獲悉酈食其的計謀。張良聽完後大驚失色,跺著腳說道:“如果依此計行事,我們就完蛋了。”(“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劉邦不明就裡,趕緊向張良詢問原因,後者便將八條原由一一道來,其中第七、八兩條最為關鍵。張良認為,山東六國的士人、將卒們之所以始終追隨劉邦,為的就是在帝國建立後能封侯拜官、封妻廕子,如果一旦恢復六國,這批人必將各自返回到故國效力,再無人幫助劉邦消滅西楚、建立帝業。況且,西楚勢力還很強盛,六國一旦恢復後,難保不會倒向項羽,漢王又憑什麼讓他們再度臣服自己?



漢王曰:“何哉?”對曰:“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立六國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劉邦此時正在用餐,當聽完張良的分析後,不啻於遭遇一記悶雷,趕緊吐出口中的飯,並大罵酈食其獻上的“良策”實乃餿主意,差點害得他死無葬身之地(“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引文同上)。隨即,劉邦下令停止刻印,並設計逃出滎陽,隨即又奪取大將韓信、張耳的軍隊,由此使得軍勢復振。



兩年後,遭到多路漢軍圍攻的項羽兵敗垓下,因不肯獨自渡江回返江東,遂在烏江亭自刎而死,西楚王朝就此灰飛煙滅。戰爭結束後,劉邦在諸侯和部下們的擁戴下,正式建立漢朝,開創劉氏家族長達400餘年的基業。然而回首往事,如果酈食其當初的計謀得逞,六國得以復立,劉邦極可能被迅速消滅,至於稱帝建國一事更是空想。所以劉邦能擊敗項羽、成就帝業,張良居功至偉。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的軍事主力一直在滎陽一線打得勢均力敵,而燕趙魏齊等其他諸侯則在旁邊看戲,既不幫助劉邦,也不理會項羽。所以劉邦只能與項羽單挑,但與項羽單挑,劉邦又顯得力不從心。

在這種背景下,張良就建議劉邦開闢第二戰場。總而言之,既然咱們現在無力佔據六國故地,那就讓彭越、英布、韓信去發展。如果這三個人能夠崛起於六國故地,項羽的生存空間,就自然會被壓縮的越來越小。

於是,劉邦派遣韓信東征,並讓隨何策反了英布;當然也派人與彭越取得了聯繫。其後不久,韓信果然不負眾望一舉平定趙國,而英布和彭越也在劉邦的支持下迅速發展起來,對項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脅。

但此時,劉邦對張良的建議,卻產生了某種懷疑。因為,彭越、英布、韓信發展得實在太快,尤其是韓信崛起的速度,實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預料。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韓信隨時有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又都是自己拉起的隊伍,他們一旦崛起,更有可能失控。

在這種背景下,酈食其就建議劉邦改變張良的戰略。總而言之,與其培養韓信、英布、彭越那種如虎如狼的猛人,還不如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

酈食其給出的理由是:如果用張良的策略來打敗項羽,就意味著將來需要面對在戰爭中崛起的韓信、彭越、英布,這就如同是前門驅虎,後門引狼,一樣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脅。

但是,如果把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他們發展起來後,同樣可以壓縮項羽在關東地區的生存空間。更主要的是,如果把六國故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等打敗項羽後,劉邦再進行削藩時,難度相對就簡單多了,因為六國後人多是一些平庸之輩,他們缺乏與劉邦相抗衡的能力。

其實,張良替劉邦制訂的策略,本身確實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按張良的建議,也許可以打敗項羽。但是,結果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那種可怕的對手會成長起來。所以,劉邦一直希望找一個更好的方法。而酈食其的建議,正中劉邦的下懷。

所以,在聽完酈食其的建議後,劉邦自然覺得他的建議要比張良高出一籌。於是他馬上就讓酈食其去執行這件事。而當張良聽說這件事之後,就馬上跑過來面見劉邦,他告訴劉邦酈食其的計策實乃亡國之計,並要求劉邦馬上中止了這件事。

當時,張良對酈食其的這條計策,給出了七大條不可以執行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雖然韓信、彭越、英布崛起後,會威脅到劉邦。但是,如果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這種如狼似虎的猛人,誰又敢和項羽抗衡呢?

如果把六國故地全部分封給那些平庸的六國後人,他們當中又有誰真敢去去騷擾和打擊項羽,去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如果這些人,都不敢幫劉邦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項羽的勢力怎麼會受到削弱呢?更可怕的還在於,這些人雖然是您劉邦分封的,但關鍵時刻很有可能會倒向項羽一邊。

如果說,隨便拉出一個六國後人,就敢和項羽在關東爭奪地盤,甚至能夠讓項羽都叫苦不迭,那原先的魏王豹、趙王歇、陳餘、田橫等人完全就可以讓項羽無法在關東立足,又何必讓韓信、彭越、英布去幹這種事呢?

更致命的是,如果以韓信所立下的蓋世奇功,都沒有資格裂土封王,還有曹參、周勃、酈商、灌嬰、樊噲等人所立下汗馬功勞,也沒有資格分封土地。而那些六國後人,什麼事也沒有幹過,卻可以馬上分封到一塊地盤稱王。那劉邦手下的這些兄弟,還會積極賣力工作嗎?

聽完張良的分析,劉邦馬上醒悟了酈食基的建議中,有著更無可救藥的缺點。簡單來說,張良的策略雖然存在著巨大的缺點,但好歹還有著可以補救的機會。但酈食其這個建議,卻有著無可救藥的致命缺陷,如果採用,劉邦當時就會崩盤。所以最終,劉邦仍然採取張良的建議,繼續扶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崛起。



我是趙帥鍋


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上文便是劉邦麾下出色的謀士酈食其給劉邦獻上的所謂“亡國之計”。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此時急需能夠突破項羽的封鎖並削弱楚軍的計策,正是此時,酈食其提出了上述建議,其主要內容就是讓劉邦“復立六國後世”,讓六國對劉邦的偉大光榮正確感恩戴德,並且服從劉邦的指揮,讓項羽因眾叛親離而對漢稱臣。

劉邦對此建議非常贊同,並準備刻六國的諸侯王之璽印,讓酈食其去幹這件大事。恰好此時張良來了,他聽了劉邦的陳述之後,冷冷地說了一句“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並且提出了這個亡國之計的“八不可”,這八不可多少有點囉嗦,張良的大意就是,第一、商湯與周武王都是在取得天下之後才分封的諸侯,但是現在漢王並不具備這個條件;第二、如果復立六國之後,則天下謀士與勇士各自歸國,各為其主,誰還願意再給劉邦賣命呢?

可以說,酈食其的計策確實是個好的計策,但是用錯了時候——若是在天下共同反秦之際,復立六國之後利於全民同仇敵愾,共同消滅秦朝。但是現在是楚漢相爭時期啊,秦失其鹿,各路諸侯共逐之,他們已經沒有了共同的利益關係。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提到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在秦朝滅亡之後沒有迅速鞏固和擴大戰果,而擴大戰果的方式就是迅速減少諸侯的數量,削弱諸侯的勢力,讓楚國一家獨大,成為天下共主。酈食其的計策與項羽之前的政策是有很大相似性的,都是不利於政治穩定的,所以張良否決了酈食其的這個建議。


國史通論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酈食其當說客那是一把手,但是要說他的大局觀和策略計謀就比張角等人低一個等級了。

劉邦彭城之戰失敗,本來大好的局勢被項羽三萬人攪的天翻地覆。劉邦只能退回關中,在滎陽一帶和項羽對峙,原本支持他的諸侯也紛紛倒戈。

劉邦想打破這個僵局,便向酈食其詢問策略,酈食其勸劉邦刻六國印分封六國後人為王,這些人通過劉邦的分封復國,自然會對劉邦感恩戴德。

劉邦也是病急亂投醫,竟然聽從了酈食其的計策。

張良聽說後,立即跑去見劉邦,並且極力勸阻這件事。正值亂世,劉邦分封六國後人,六國後人必定會各自為政,好不容易形成的楚漢相爭的局面又會被打亂,亂世都在爭權奪利,什麼承諾都是廢話。不僅如此,跟隨劉邦的人大多都是山東六國後裔,如果劉邦分封六國,會有大批人離開劉邦,去追隨舊主,張良就是頭一個。劉邦被張良一番勸說,急忙召回酈食其。

其實張良不必扯那麼遠,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幾年前,陳勝吳廣起義正值巔峰,陳勝就出錢出人讓武臣和陳餘去趙地復趙國,結果呢?

武臣迅速擺脫陳勝,自立趙王,對陳勝不聞不問。

也多虧劉邦能聽進去人言。


守仁讀仁


酈食其是劉邦的謀士。他本是河南陳留人,是個儒生,有學問有見識,為人狂傲,被當地目為狂生。秦末亂起之時,投靠劉邦,成為劉邦的謀士。劉邦是不喜歡儒生的,曾經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酈食其能說服劉邦接納自己,就證明其有過人之處,不是一般的腐儒。

與酈食其同時還有一位叫審食其的,此二人是同名不同姓。審食其是劉邦的管家,與呂后接觸多,後來被封為闢陽候。漢文帝時為淮南王劉長所殺。酈食其的故事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有記載。他做為謀士為劉邦立了很多功勞,最有名的一樁是,他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齊國投降劉邦。後韓信爭功攻打齊國,酈生被齊王田廣所烹。劉邦為了酬謝他的功勞,封他的兒子酈寄為候。

再厲害的謀士,也有出錯的時候。酈食其也曾經給劉邦出過一個爛招。這個故事在《史記》中沒有記載在他自己的傳記中。而是記在張良的傳記中。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形勢對劉邦很不利。為了扭轉形勢,劉邦與酈食其商量辦法。酈食其為劉邦獻了一計。他說:“商滅夏的時候,把夏的後代封在杞。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殷商的後人封在宋。到秦時,把六國全滅了,使六國的後代失去了立足之地。如果大王你能復立六國之後,他們一定為感激你,願為你所用。到時候,楚國也就會擁戴你了。”

劉邦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就準備這麼幹了。這時,張良來見劉邦。劉邦便把這個事情與張良說了一下。張良說:“這是誰為大王出的主意,如果照這麼幹,那就完了。”之後,張良從八個方面為劉邦分析了利害得失。

第一,商湯把夏封在杞,但自己有力量可以隨時把它滅掉,現在你有這個力量嗎?

第二,周把商封在宋地,同樣可以隨時取它的性命,你現在有本事可以隨時取項羽的腦袋嗎?

第三,武王得天下之後,封比干,表商容等等,說明他當時已經完全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這一點,你做到了嗎?

第四,武王滅商之後,把天下財富都分給老百姓,你能做到嗎?

第五,周朝代商之後,棄武行文,大王現在能做到嗎?

第六,周朝來商之後,馬放南山,以示不再打仗。你可以做到嗎?

第七,放牛桃李之陰,向天下表示,不會因為戰爭向百姓收稅。

第八,在你身邊,跟你一起打天下的,誰不希望革命成功之後能封官封爵,現在把天下的土地都封給六國,這些人必然會各回故國,為舊主服務,大王你不就成了光桿司令了嗎?

《史記》中說了八條,我們把它列在上邊。其實張良說了一大堆,只有兩個意思,一,時代變了,各方面條件不一樣,不能照搬古代經驗,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條,大家打天下,爭的無非是利益,利益都讓出去了,還靠什麼來凝聚人心呢?

張良說完,劉邦立馬明白過來,當時他正在吃飯。聽了張良的話,“輟食吐脯”,罵了一句:“豎儒,幾敗而公事。”翻譯一下就是:“臭儒生,差點壞了你爹我的大事!”這是劉邦的風格,罵歸罵。酈食其的主意不對,可以不聽。但不能因此把這個人否定了。所以,劉邦以後還是繼承任用酈食其。這是劉邦能成就大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七月流火140400643


公元前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在各個諸侯既不支持自己也不支持項羽的情況下面臨著與項羽單挑的惡劣局面。

為了挽救這個局勢危急,使劉邦可以得到喘息,並且達到疲勞項羽的目的,張良獻計:讓韓信、英布、彭越等人佔據劉邦無力佔有的地方。

在他們的進攻下,達到威脅項羽,為劉邦贏得喘息的機會的目的。在張良計謀的實施下,項羽對劉邦的進攻力度果然小了不少。

但是,崛起的韓信、英布等人同樣威脅到來劉邦的存亡。於是此時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後人,讓他們佔有原先的土地,滯緩項羽進攻步伐。

劉邦剛要實施這個建議,卻被張良阻止。張良還稱這個計謀為亡國之計。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分封六國子弟會對漢軍造成瓦解軍心的後果。

酈食其建議分封的六國子弟在劉邦與項羽的戰爭中幾乎沒有什麼軍功建立,對劉邦而言並沒有什麼功勞。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的六國子弟憑藉著已經不起作用的血統就能獲得分封。

勢必會對那些在軍隊中為劉邦奮力拼殺卻沒有得到如此豐厚的獎賞的軍官士兵造成心理上的落差,進而損失軍隊的戰鬥力。

如果這些軍隊失去了戰鬥力,即使分封再多的諸侯對劉邦戰勝項羽都不起作用。


二:經驗告訴張良,這些六國子弟對劉邦並不起作用,甚至還會威脅劉邦。

在這麼多次的楚漢爭霸戰役中,那些原先的六國諸侯並沒有死心塌地的幫助劉邦,大部分都是牆頭草,甚至在最危急的關頭轉而支持項羽,對劉邦造成了非常大的戰略危機。

並且酈食其這次提議分封的六國子弟大部分都是些無能之輩,憑藉他們這些庸庸碌碌之才,又怎麼能和項羽作對呢?


所以,張良結合在歷次的戰爭中獲得的經驗明白了想要借六國的實力對抗項羽實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這些六國貴族子弟並不會真正地成為項羽的死對頭,繼而無法成為劉邦的助力,再加上他們都是些無能平庸之輩,根本無法與項羽對抗。

酈食其這一計便成了亡國之計,既不能補牢也不能除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