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了十八個諸侯,與劉邦的楚漢戰爭時,為何無人相助?

ipgks


項羽在自封為“西楚霸王”後,把天下分為十八個板塊,相應的十八路諸侯分別為: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王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代王趙王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這些項羽親自封的十八諸侯,按道理來講,如果項羽有一天有難,他們都應該聞檄來援吧,但是沒有。


當項羽和劉邦進行楚漢相爭時,這十八諸侯卻沒有前來幫助項羽,孤立無援的項羽在四面楚歌中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那這十八路諸侯為什麼當時沒有前去幫助項羽呢?下面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分封制


項羽分封的這十八諸侯是除秦外的其他六國的貴族,以及在抗秦過程中立過大功的軍閥。


項羽沒有采取中央集權制度,而是採取分封制度,這項制度看似分配得當,都照顧了大家的利益,但實際上都覺得自己分配的少。


那項羽為什麼要採取這個制度呢?


因為各地諸侯在被分封之前,已經在地方上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他也想中央集權,但其他諸侯已經割據一方的現狀使這根本不可能實現。


反過來想,如果真有割據一方的勢力,項羽卻沒給他封侯,那對方會怎樣?當然不幹了。


比如田榮,分封的時候,田榮眼巴巴地等著封侯令下來,結果因為之前項梁因田榮沒及時救援導致被殺,所以項羽把這個賬算在他身上了。


自己是齊國的當權者,竟然還被漏掉了,惱羞成怒的田榮直接就跟項羽翻臉了,他率兵攻打併殺了了田都、田市、田安。


人家項羽本來想得好好的,齊國分三塊給膠東王、齊王、濟北王這三個諸侯,讓齊國呈三足鼎立的態勢,這樣互相牽制,政局會穩定。


誰想到田榮卻把這件事攪黃了。


二、名不正言不順


項羽的”霸王“稱號是他殺了楚懷王后自封的。


你項羽能自封,我們有朝一日也能自封——其他諸侯哪個不是這樣的想法呢?


所以他們一直有著”霸王輪流做,明天到我家”的心思,等真有了楚漢之爭的兩虎相鬥的機會,誰還去傻乎乎地幫助項羽呢?


三、項羽為人


毫無疑問地說,項羽絕對是個優秀的軍事家,但他也是個蹩腳的政治家。


西漢初的大臣王陵曾評價項羽:


“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大家可能會說,不是還有范增嗎?


劉邦回答: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好不容易有一個有能力又忠心的謀士,還疑心頗重,最後留在身邊的幾乎無可用之人。


項羽的所作所為,其他諸侯也看在了眼裡,所以前去營救又怎樣,救他也不會落好。


失去各諸侯的心了,誰還會去救這樣的人呢?


四、劉邦


劉邦是十八諸侯裡的其中一個,當時被項羽封為漢王,為了看住他,項羽還在劉邦封地周圍設了包圍圈。


雍王、塞王和翟王被分在了三秦之地,這三塊地方把劉邦的漢中地區牢牢地包在裡面,有這三家諸侯的鉗制,劉邦休想走出去。


後來劉邦憑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才打敗了那三個包圍他的諸侯,走出了巴蜀之地。


而隨著劉邦的聲望鵲起、勝利在望,相繼有九江王、河南王、常山王、衡山王和燕王等人前來追隨。


五、十八路諸侯大結局


那咱們看看現在十八諸侯在楚漢相爭中的結局:


1.膠東王、齊王、濟北王被田榮殺死(3個諸侯);


2.雍王、塞王和翟王被劉邦所殺(3個諸侯);


3.九江王、河南王、常山王、衡山王和燕王追隨劉邦(5個諸侯);


4.魏王被韓信俘虜(他老婆薄姬被劉邦搶走,生子漢文帝劉恆)後被殺,代王在楚漢爭霸中被漢軍所殺(2個諸侯);


5.韓王因張良追隨劉邦而被項羽所殺,殷王在彭城之戰中被楚軍所殺(2個諸侯);


6.遼東王因地盤問題被燕王所殺(1個諸侯);


7.臨江王:在兩方爭霸中作壁上觀(1個諸侯);


8.漢王劉邦(1個諸侯)。


由此可見,之前項羽封的十八路諸侯死的死,走的走,不是這兩種的就當看客,所以當和劉邦相爭時,十八路諸侯竟無一家前來,真是可悲可嘆!


千史千尋


項羽封了十八路諸侯,但是和劉邦爭天下時卻無一侯助項羽打劉邦,反而是劉邦籠絡諸侯一起對負項羽,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是項羽喜歡獨斷專行、有勇無謀,驕傲自大和不知招聘天下英才為自己打天下,韓信幕名而來投奔項羽,只因韓信受過胯下之辱而項羽就瞧不起韓信,叫韓信給他抬戟打仗,韓信是難得軍事奇才,只好棄他而去,轉身投奔劉邦,被劉備拜為大將軍,為後來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逼得項羽烏江自刎,成了劉邦打天下的頭號功臣,劉邦知人善用,廣招天下賢才,靠蕭和、張良大奇謀妙計取得了天下,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意的失江山的說法一點都不沒錯。

反觀項羽勇猛五敵,一路攻城掠地拿下了咸陽城,他不聽亞父範曾勸告坑殺二十秦國戰俘,一把大火把秦咸陽宮以後啊房宮燒燬,他的暴君行為引起天下諸侯共憤,項羽疑心也重,他手下大將英布英勇善戰,是項羽的左膀右臂,劉邦費盡心思想除掉英布,苦於沒找到時機,於是張良獻上離間計,故意假裝送信給英布,信中內容圖改幾處,然而送信人被項羽逮住慌張的樣子引起項羽的懷疑,見是英布勾結劉邦的罪證,勃然大怒發並攻打英布,走投無路的英布最後投靠了劉邦,命運註定項羽是個將才和劉邦的帝王之才相比不能相提並論。


用戶4357250780783李


一是項羽決策失誤。項羽入咸陽,尊楚懷王為義帝,將其遷移到遠遠的江南。分封18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轄梁、楚九郡,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劉邦於巴蜀、漢中,為漢王。又特意封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分領關中,以扼制劉邦。看似周全的制衡之道,實則漏洞百出,一方面分封給劉邦的巴蜀之地經濟實力強,為劉邦崛起提供了幫助,另一方面分封不公致諸侯不滿,引發叛亂,給劉邦創造了機會。

二是遇到了一個心計高於自己的競爭對手劉邦。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短於鬥力而長於鬥智,其獲勝之道有五:1.大政方針,符合民意;2.注意外交,爭取同盟,在縱橫捭闔中削弱對手,壯大自己的力量;3.延攬英才,採納良言,“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 ,往往顯得計高一籌;4.重視後方,穩固根基,故能困而不乏,敗而復起;5.用兵奇正相生,攻守兼備,達成正面相持、翼側攻擊、敵後襲擾的巧妙結合。

再來看項羽的種種做法,讓各路諸侯認清形式後果斷與其劃定界限。1.項羽屠掠咸陽,擅殺義帝,大失人心,又因分封不公招致諸侯不滿;2.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3.未能利用陳餘、魏豹等反漢的良機,廣結同盟;4.專務正面強攻之術,忽視奇兵制敵之道;5.不善識才用人,致韓信、陳平等歸於劉邦,范增憤而告退。

楚霸王項羽雖一度憑藉個人勇武和實力置劉邦於險境,終因謀略不當,導致強弱易勢,無人搭救,兵敗身亡。


神叨瑞拉


問題主要在於:既然是分封,那麼也需要個天子。

項羽建立的不是周禮社會,而是軍事同盟性質的,周禮社會尚不可持,何況商朝部族聯盟性質的呢?



不說人口問題:

  1. 江漢平原本是楚國的核心區域、吳越之地又是他家老巢。
  2. 項羽軍事集團本來就是非常強大加上根據地所屬,控制著周朝核心諸侯國所屬之地。
  3. 如果不考慮後世北邊的事情,按照商周之爭,周與東夷之爭的邏輯,劉邦按一般邏輯,根本不是項羽之敵。

  4. 不僅是勢,而且是國力的問題。


後世看到項羽的武力超群,但項羽是貴族世家。


TIME007FM


項羽分封的諸侯大多數是迫於項羽的武力征服,沒有實質性統領管轄:經濟管轄、軍事管轄。

1、不存在經濟上管轄供給;

2、項羽為人強勢,不可一世,比較喜歡圈子,能力不是主要決定性因素,地緣因素考慮比較多,十八個諸侯只是表面誠服。

3、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沒有著眼去全局,只是看到自己與劉邦的勝負之分。

項羽把一手好牌,打爛,很重要原因,是項羽比較年輕,少年得志,沒有足夠社會閱歷;劉邦就是一個痞子,老謀深算,算計的比較多,最重要的是懂的用人、容人、留人。


席子


項羽滅秦,實現了“楚雖三戶,亡秦滅楚”的讖語,志得意滿,大封諸侯。

我們看下分封的諸侯都有誰?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卯,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濟北王田安,魏王豹,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代王歇,常山王張耳,韓王鄭昌。

分封不滿。

看以看出,這些王裡面有以前的秦朝降將,有以前的戰國時期的王族後代,有項羽的大將。其中申陽、共敖、司馬卯、田都、張耳都是大將為王,豹、韓廣、歇是異地封王,離開了自己原來的土地,尤其是韓王廣,張良前半生用盡心血就是想復國,可到頭來,韓國竟然一分為二,且沒有一點是韓廣的。齊王本應是齊王建子孫來擔任,卻封了大將田都為齊王,這引起了齊國的不滿。可以說項羽大肆封王的時候,這個禍根已經種下。

自劉邦與項羽開戰以來,先後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投降,殷王司馬卬被俘。

諸王混戰。

各王也是一片混戰,燕王臧荼殺掉韓廣,將其封地吞併。田榮殺死田市,自立為齊王,齊國為爭王位,大打出手。九江王叛變項羽,且當時較有實力的像彭越、王陵等,均有實力封王,但是由於與劉邦走的比較近,故項羽將其疏遠。

十八個王中,漢王帶頭造反,6個王響應,1個王被俘,6個王各自為戰,一個王叛亂,只剩下張耳,吳芮,共敖。張耳後期因與陳餘不和,二者大戰,不得已,投降漢王。吳芮,他的女婿就是九江王英布,英布叛亂,吳芮自然得不到項羽的信任,在張良的勸說下,投降劉邦。共敖,這也是唯一和項羽較為親密的王,但是始終未出兵參加楚漢之爭。

師出有名。

也就是說自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來,等項羽平定諸侯國內亂的時候,已經有8個王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且劉邦出師是打著為義帝也就是楚懷王熊心報仇的旗號,在道義上佔了正統的一方,本來項羽反秦也是藉著楚國的名義,但是最後卻殺掉了楚懷王,自立楚王,失掉人心。劉邦以此為名,公佈項羽十大罪。

第一,楚懷王與諸侯曾經有約,先入關者為王,項羽將其封為漢中王,並趕往了偏僻的四川,不聽從懷王命令,不信守約定。

第二,項羽曾經與宋義不和,宋義是楚懷王封的卿子冠軍,且在出徵的時候,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中將軍,范增為末將軍,不曾想,項羽竟然敢殺掉宋義,自立為上將軍,擅殺大將,這可是軍中大忌。

第三,章邯、董翳、司馬欣等都是秦朝將軍,且對趙國實施了包圍,令諸侯傷亡慘重,項羽卻收起兵,一點不考慮各諸侯的感受。

第四,項羽進入了咸陽城後,將其財富搶劫一空,還挖了贏家的墳墓,把咸陽宮燒掉,可謂是兇狠殘暴,毫無人性。

第五,秦王子嬰已經投降,漢王劉邦在接受子嬰投降的時候,也答應保證子嬰的性命和地位,不曾想,項羽竟然殺死子嬰。自古降將不殺,項羽這番作為於理、於情都說不過去。

第六,鉅鹿之戰後,有數十萬的秦軍投降,項羽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而且還大封秦朝的降將,令天下人寒心。

第七,當初諸侯都傾盡全力支持項羽,本來就是想復國,能夠有個安穩的生活,沒曾想,項羽成功後,翻臉不認人,封昔日諸侯手下的大將為王,將原來諸王異地遷封,引起了各諸侯領地的動亂。

第八,項羽滅秦後,不尊義帝,反而將義帝趕出了彭城,自己雖然封為楚王,但卻強多了行過、梁國的土地併入楚國,擴大了楚國的面積。

第九,讓人偷偷的殺掉義帝,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這是為人臣子大不違。

第十,項羽作為一個在楚懷王領導下的一支武裝力量,雖然是名義上的領導,但是確是楚將,但殺掉主子,殺掉降軍,不守契約,政策不公。可謂是大逆不道,罪大惡極。

這些,使得劉邦在道義上站住了腳,贏得了諸侯和百姓的支持。故,十八路諸侯,除了漢王,其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積極擁護劉邦,反正輸了劉邦頂嘴,以項羽當初對待劉邦的行為來看,只要向項羽認個錯,以項羽的性格,不會瞧上他們的性命。要是劉邦贏了,按照當初約定,不僅能復國,還能擴大自己的領地,何樂而不為。誰知,計劃不如變化快,有的王沒有撐到最後,撐到劉邦稱帝的,最終不免淪為異姓王的下場。


傲虎樓主


對於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還是項羽自身的原因導致了這個情況的出現。接下來就說一下為什麼會出現楚漢戰爭時沒有人來幫助項羽。

分封的十八個諸侯有哪些?

在先前的時候,楚懷王對各路諸侯都有一個約定。就是誰有實力能夠最快的突破秦國大軍的防線,來到咸陽城內,那麼他就封那個第一個來的人為關中王。

在公元前206年的11月份,劉邦就已經成功地率領大軍進了關內。鉅鹿之戰拖延了項羽大量的時間,導致項羽將近遲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進入關內。

雖然說先入關的人是劉邦,但是劉邦當時只有幾萬的兵馬,而後面到的項羽手底下則是有40幾萬的兵馬,那麼在這種絕對的條件之下是不需要去進行比較的。

項羽覺得在這一場反秦大戰的之中,自己實力是最強的付出的也是最多的,肯定不可能因為誰先到就把關中王給誰。藉著自己強大的勢力,項羽直接撕毀了當初的約定,然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項羽藉著楚懷王的名義,給各路諸侯進行了一個分封。

項羽把劉邦封為漢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漢中,

項羽把章邯封為雍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廢丘,

項羽把司馬欣封為塞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櫟陽,

項羽把董翳封為翟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高奴,

項羽把魏豹封為西魏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平陽,

項羽把申陽封為河南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洛陽,

項羽把韓成封為韓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陽翟,

項羽把司馬昂封為殷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朝歌,

項羽把趙歇封為代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代縣,

項羽把張耳封為常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襄國,

項羽把英布封為九江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六縣,

項羽把吳芮封為衡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邾縣,

項羽把共敖封為臨江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江陵,

項羽把韓廣封為遼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無終,

項羽把臧荼封為燕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薊縣,

項羽把田市封為膠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即墨,

項羽把田都封為齊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臨淄,

項羽把田安封為濟北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博陽 。


項羽為何無人相助

在分封天下這件事情上,項羽其實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雖然在反秦的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都是齊心協力,但是隨著秦朝的亡敗,新的一些問題就慢慢出現了。

在打仗這塊兒的話項羽可以說是驍勇善戰無人匹敵,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可謂就差遠了。他分封十八路諸侯,看似大家都拿到了好處,其實每個人心裡面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

分封十八路諸侯猶如歷史的倒退

個人覺得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其實最討厭打仗的就是老百姓,一年到頭民不聊生,甚至連一塊種莊稼的地都沒有。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基本上就是大大小小的統治者相互各種討伐,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至少讓百姓感受到了沒有大的戰役帶來的那種恐慌感。

十八路諸侯每個人佔據一個地方,照這個形式下去的話,終究有一天也會有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那麼混亂的場面出現,最多也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有兩個國家打起仗來,其他的人肯定不會坐以待斃。所以說他的這一種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舉動,在當時其實就被很多人不看好。


項羽殺害義帝世人對他有意見

項羽希望楚懷王可以封他為王,但是楚懷王堅持一點要遵守約定,誰先到的誰就有封王的資格。項羽越聽越氣,因為權利在自己的手中,他就把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要他讓出楚都彭城,趕他去定居郴縣。

因為項羽一直對他懷恨在心,所以在路上的時候就秘密派人把他給殺害了。後來這件事也是給世人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導致後來有很多人也都不願意服他。


項羽分封不均

這個分封不均在當時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當時的諸侯都覺得自己並沒有得到應該所得的分封。

就拿劉邦來說,劉邦覺得自己的功勞也不小,並且自己是第一個率領大軍殺進函谷關的人,但是項羽憑著自己強大的實力撕毀了承諾不說,還把自己分封條件很差的漢中為王,使得劉邦在當時就有了很大的意見。後面跟劉邦有著同樣想法的一些諸侯,都願意站出來一起抵抗項羽。


所以說根據上述的一些原因,並不是沒有人站出來幫助項羽這麼簡單,而是有更多的人願意站出來反對項羽了。因為在當時項羽覺得他自己的實力非常強大,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讓項羽已經缺乏了一種危機意識。後來在項梁死了之後,范增也走了,那麼項羽沒有了自己的智囊團隊,他就算有再高的武藝也是沒有用的。

就是因為項羽做的一些事情,導致了很多人的不滿,很多人都願意投靠到劉邦的這一邊,去幫助他反抗項羽。










史憶小史官


項羽人心漸失,與分封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分封失誤:為擋住漢王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被封王。鉅鹿之戰20降卒子弟被殺,唯獨率領這支軍隊的三人得利,秦人又怎麼會他們賣命。

二、分封不公:齊、趙兩地該封的未封,不該封的封王。實力派自然不甘,內亂後也加入反楚的陣營。

三、劉邦慷慨,項羽吝嗇,已經完成了滅秦的共同的目標,剩下的只有利益。

四、牆頭草,都不是戰爭的決定力量,自保是首要的選項。


把十八個諸侯再做個分類(以楚漢戰爭結束時的狀態為準):

一、自相殘殺(與楚漢無關,死四王,一王下落不明)

張耳被封常山王,而同等功勞的陳餘隻是被封候,很不滿;而原本齊國舊貴族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出力最大的田榮沒有被封,二人均認為項羽處事不公,便聯合反叛。打跑了常山王張耳;趕跑了齊王田都,其下落不明;殺死了

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

遼東王韓廣最初是燕王,但項羽不放心燕國,藉口臧荼功勞大,就把韓廣遷為遼東王,立韓廣手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殺害。

二、被楚軍所殺(死二王)

韓王韓成雖被封為韓王,但未到任,一直被項羽扣押,後來項羽因張良的緣故,未就國即被殺。

殷王司馬卬在劉邦進兵楚地時投降,彭城之戰,司馬卬被楚軍所殺。

三、被漢軍所殺(死五王)

劉邦依照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從古道殺回,襲擊了雍王章邯。章邯不敵,逃往廢丘固守,後被水淹廢丘,雍王章邯自殺。

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在劉邦平定雍地時投降,不過後來項羽大勝劉邦,再叛。最終在成皋之戰被漢軍擊敗,二王自殺。

楚漢戰爭中,代王趙歇部為漢將韓信所敗,逃回信都,被追殺。

西魏王魏豹先背楚投漢,後又叛劉歸項,被俘後又歸順劉邦,最終為漢將周苛所殺。

四、降漢(五王)

漢二年,劉邦率軍東進,河南王申陽投降劉邦。

常山王張耳,歸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

九江王英布,本為項羽帳下重要的將領之一,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叛楚歸漢。

衡山王吳芮,歸順了劉邦。

燕王臧荼,韓信破趙國陳餘,燕王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

五、中立(一王)

臨江王共敖處於中立地位,未反叛項羽,但也沒幫劉邦,善終。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項羽諸侯並非不幫項羽,而是失去了理想,造成人人為己的局面,根子應該是不合時宜的“分封制”。


春秋硯


我們來梳理一下十八諸侯王的去向和歸宿就知道為何楚漢之爭無人相助項羽了。

十八諸侯分別是

漢王劉邦、 雍王章邯、 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 西魏王魏豹、 河南王申陽、 韓王韓成、 殷王司馬卬、 代王趙歇、 常山王張耳、 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吳芮、 臨江王共敖、 遼東王韓廣、 燕王臧荼、 膠東王田巿、 齊王田都、 濟北王田安。

漢王劉邦是主人公,所以第一個排除掉。十八諸侯王裡有的被項羽殺了,有的被劉邦殺了,有的自相殘殺,有的投降了劉邦,有的保持中立。

被項羽殺的

韓王韓成。秦末由張良扶立為韓,稱韓王成。 因為張良投降劉邦,加之他又沒隨從項羽入關,而項羽又想控制韓地,所以就以韓王成無軍功且張良助漢為藉口,不遣成之國,帶至彭城後廢為侯,最後又殺了他。

被劉邦殺的

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三人合稱關中三王。劉邦集團大元帥韓信暗度陳倉,打敗了他們三個從而佔有了整個關中,從此項羽分封的關中三王都給劉邦滅了。

代王趙歇。楚漢戰爭初期,趙歇被韓信所敗,逃回了信都後被追殺。

自相殘殺的

遼東王韓廣。韓廣原是趙國上谷的小吏,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韓廣受趙王武臣之命安撫燕地,被當地貴族立為燕王。項羽等人大勝秦兵之後,不放心燕國,藉口臧荼功勞大,把韓廣遷為遼東王,立韓廣手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擊殺。這一切都是項羽為了得到遼東而設的局。

膠東王田巿、 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三人被田榮殺害,而後田榮自己為齊王(田榮是齊王田儋的從弟)。項羽得到消息後十分惱怒,於是起兵北伐齊國。齊王田榮被項羽大敗,逃到平原,結果被平原人殺死。


投降劉邦的


河南王申陽、常山王張耳、殷王司馬卬、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都投降了劉邦,後來投降的這些人要麼在楚漢之爭中戰死,要麼後來因謀反被殺,唯一善終的只有衡山王吳芮。


保持中立的

臨江王共敖。楚漢戰爭開始後,臨江王雖然屬項羽陣營,但從未出兵支援過項羽,項羽也因為與劉邦的戰爭原因而未曾對共敖有所動作。

所以十八路諸侯無人相助項羽,這一切都是項羽自己中下的惡果


文史百千曉


羽所封諸侯,來自不同的利益集團,並無深層的隸屬關係,以反秦之名,各自擴充自己實力而已。滅秦分封后,項藉以為天下已定,未及時處理各路關係,無長久戰略思維,自謂霸業已成,心生衣錦還鄉之意,他要的不是一統天下,這是羽致命的缺陷。這樣的局面下楚漢之爭,各諸侯自然坐觀強弱以取捨,何助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