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与刘邦的楚汉战争时,为何无人相助?

ipgks


项羽在自封为“西楚霸王”后,把天下分为十八个板块,相应的十八路诸侯分别为: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王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代王赵王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这些项羽亲自封的十八诸侯,按道理来讲,如果项羽有一天有难,他们都应该闻檄来援吧,但是没有。


当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相争时,这十八诸侯却没有前来帮助项羽,孤立无援的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那这十八路诸侯为什么当时没有前去帮助项羽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分封制


项羽分封的这十八诸侯是除秦外的其他六国的贵族,以及在抗秦过程中立过大功的军阀。


项羽没有采取中央集权制度,而是采取分封制度,这项制度看似分配得当,都照顾了大家的利益,但实际上都觉得自己分配的少。


那项羽为什么要采取这个制度呢?


因为各地诸侯在被分封之前,已经在地方上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也想中央集权,但其他诸侯已经割据一方的现状使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反过来想,如果真有割据一方的势力,项羽却没给他封侯,那对方会怎样?当然不干了。


比如田荣,分封的时候,田荣眼巴巴地等着封侯令下来,结果因为之前项梁因田荣没及时救援导致被杀,所以项羽把这个账算在他身上了。


自己是齐国的当权者,竟然还被漏掉了,恼羞成怒的田荣直接就跟项羽翻脸了,他率兵攻打并杀了了田都、田市、田安。


人家项羽本来想得好好的,齐国分三块给胶东王、齐王、济北王这三个诸侯,让齐国呈三足鼎立的态势,这样互相牵制,政局会稳定。


谁想到田荣却把这件事搅黄了。


二、名不正言不顺


项羽的”霸王“称号是他杀了楚怀王后自封的。


你项羽能自封,我们有朝一日也能自封——其他诸侯哪个不是这样的想法呢?


所以他们一直有着”霸王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心思,等真有了楚汉之争的两虎相斗的机会,谁还去傻乎乎地帮助项羽呢?


三、项羽为人


毫无疑问地说,项羽绝对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他也是个蹩脚的政治家。


西汉初的大臣王陵曾评价项羽:


“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大家可能会说,不是还有范增吗?


刘邦回答: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好不容易有一个有能力又忠心的谋士,还疑心颇重,最后留在身边的几乎无可用之人。


项羽的所作所为,其他诸侯也看在了眼里,所以前去营救又怎样,救他也不会落好。


失去各诸侯的心了,谁还会去救这样的人呢?


四、刘邦


刘邦是十八诸侯里的其中一个,当时被项羽封为汉王,为了看住他,项羽还在刘邦封地周围设了包围圈。


雍王、塞王和翟王被分在了三秦之地,这三块地方把刘邦的汉中地区牢牢地包在里面,有这三家诸侯的钳制,刘邦休想走出去。


后来刘邦凭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才打败了那三个包围他的诸侯,走出了巴蜀之地。


而随着刘邦的声望鹊起、胜利在望,相继有九江王、河南王、常山王、衡山王和燕王等人前来追随。


五、十八路诸侯大结局


那咱们看看现在十八诸侯在楚汉相争中的结局:


1.胶东王、齐王、济北王被田荣杀死(3个诸侯);


2.雍王、塞王和翟王被刘邦所杀(3个诸侯);


3.九江王、河南王、常山王、衡山王和燕王追随刘邦(5个诸侯);


4.魏王被韩信俘虏(他老婆薄姬被刘邦抢走,生子汉文帝刘恒)后被杀,代王在楚汉争霸中被汉军所杀(2个诸侯);


5.韩王因张良追随刘邦而被项羽所杀,殷王在彭城之战中被楚军所杀(2个诸侯);


6.辽东王因地盘问题被燕王所杀(1个诸侯);


7.临江王:在两方争霸中作壁上观(1个诸侯);


8.汉王刘邦(1个诸侯)。


由此可见,之前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死的死,走的走,不是这两种的就当看客,所以当和刘邦相争时,十八路诸侯竟无一家前来,真是可悲可叹!


千史千寻


项羽封了十八路诸侯,但是和刘邦争天下时却无一侯助项羽打刘邦,反而是刘邦笼络诸侯一起对负项羽,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项羽喜欢独断专行、有勇无谋,骄傲自大和不知招聘天下英才为自己打天下,韩信幕名而来投奔项羽,只因韩信受过胯下之辱而项羽就瞧不起韩信,叫韩信给他抬戟打仗,韩信是难得军事奇才,只好弃他而去,转身投奔刘邦,被刘备拜为大将军,为后来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成了刘邦打天下的头号功臣,刘邦知人善用,广招天下贤才,靠萧和、张良大奇谋妙计取得了天下,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意的失江山的说法一点都不没错。

反观项羽勇猛五敌,一路攻城掠地拿下了咸阳城,他不听亚父范曾劝告坑杀二十秦国战俘,一把大火把秦咸阳宫以后啊房宫烧毁,他的暴君行为引起天下诸侯共愤,项羽疑心也重,他手下大将英布英勇善战,是项羽的左膀右臂,刘邦费尽心思想除掉英布,苦于没找到时机,于是张良献上离间计,故意假装送信给英布,信中内容图改几处,然而送信人被项羽逮住慌张的样子引起项羽的怀疑,见是英布勾结刘邦的罪证,勃然大怒发并攻打英布,走投无路的英布最后投靠了刘邦,命运注定项羽是个将才和刘邦的帝王之才相比不能相提并论。


用户4357250780783李


一是项羽决策失误。项羽入咸阳,尊楚怀王为义帝,将其迁移到远远的江南。分封18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辖梁、楚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刘邦于巴蜀、汉中,为汉王。又特意封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分领关中,以扼制刘邦。看似周全的制衡之道,实则漏洞百出,一方面分封给刘邦的巴蜀之地经济实力强,为刘邦崛起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分封不公致诸侯不满,引发叛乱,给刘邦创造了机会。

二是遇到了一个心计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刘邦。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短于斗力而长于斗智,其获胜之道有五:1.大政方针,符合民意;2.注意外交,争取同盟,在纵横捭阖中削弱对手,壮大自己的力量;3.延揽英才,采纳良言,“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 ,往往显得计高一筹;4.重视后方,稳固根基,故能困而不乏,败而复起;5.用兵奇正相生,攻守兼备,达成正面相持、翼侧攻击、敌后袭扰的巧妙结合。

再来看项羽的种种做法,让各路诸侯认清形式后果断与其划定界限。1.项羽屠掠咸阳,擅杀义帝,大失人心,又因分封不公招致诸侯不满;2.不都关中,放弃形胜之地;3.未能利用陈馀、魏豹等反汉的良机,广结同盟;4.专务正面强攻之术,忽视奇兵制敌之道;5.不善识才用人,致韩信、陈平等归于刘邦,范增愤而告退。

楚霸王项羽虽一度凭借个人勇武和实力置刘邦于险境,终因谋略不当,导致强弱易势,无人搭救,兵败身亡。


神叨瑞拉


问题主要在于:既然是分封,那么也需要个天子。

项羽建立的不是周礼社会,而是军事同盟性质的,周礼社会尚不可持,何况商朝部族联盟性质的呢?



不说人口问题:

  1. 江汉平原本是楚国的核心区域、吴越之地又是他家老巢。
  2. 项羽军事集团本来就是非常强大加上根据地所属,控制着周朝核心诸侯国所属之地。
  3. 如果不考虑后世北边的事情,按照商周之争,周与东夷之争的逻辑,刘邦按一般逻辑,根本不是项羽之敌。

  4. 不仅是势,而且是国力的问题。


后世看到项羽的武力超群,但项羽是贵族世家。


TIME007FM


项羽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迫于项羽的武力征服,没有实质性统领管辖:经济管辖、军事管辖。

1、不存在经济上管辖供给;

2、项羽为人强势,不可一世,比较喜欢圈子,能力不是主要决定性因素,地缘因素考虑比较多,十八个诸侯只是表面诚服。

3、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没有着眼去全局,只是看到自己与刘邦的胜负之分。

项羽把一手好牌,打烂,很重要原因,是项羽比较年轻,少年得志,没有足够社会阅历;刘邦就是一个痞子,老谋深算,算计的比较多,最重要的是懂的用人、容人、留人。


席子


项羽灭秦,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灭楚”的谶语,志得意满,大封诸侯。

我们看下分封的诸侯都有谁?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卯,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济北王田安,魏王豹,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代王歇,常山王张耳,韩王郑昌。

分封不满。

看以看出,这些王里面有以前的秦朝降将,有以前的战国时期的王族后代,有项羽的大将。其中申阳、共敖、司马卯、田都、张耳都是大将为王,豹、韩广、歇是异地封王,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土地,尤其是韩王广,张良前半生用尽心血就是想复国,可到头来,韩国竟然一分为二,且没有一点是韩广的。齐王本应是齐王建子孙来担任,却封了大将田都为齐王,这引起了齐国的不满。可以说项羽大肆封王的时候,这个祸根已经种下。

自刘邦与项羽开战以来,先后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投降,殷王司马卬被俘。

诸王混战。

各王也是一片混战,燕王臧荼杀掉韩广,将其封地吞并。田荣杀死田市,自立为齐王,齐国为争王位,大打出手。九江王叛变项羽,且当时较有实力的像彭越、王陵等,均有实力封王,但是由于与刘邦走的比较近,故项羽将其疏远。

十八个王中,汉王带头造反,6个王响应,1个王被俘,6个王各自为战,一个王叛乱,只剩下张耳,吴芮,共敖。张耳后期因与陈余不和,二者大战,不得已,投降汉王。吴芮,他的女婿就是九江王英布,英布叛乱,吴芮自然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在张良的劝说下,投降刘邦。共敖,这也是唯一和项羽较为亲密的王,但是始终未出兵参加楚汉之争。

师出有名。

也就是说自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来,等项羽平定诸侯国内乱的时候,已经有8个王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且刘邦出师是打着为义帝也就是楚怀王熊心报仇的旗号,在道义上占了正统的一方,本来项羽反秦也是借着楚国的名义,但是最后却杀掉了楚怀王,自立楚王,失掉人心。刘邦以此为名,公布项羽十大罪。

第一,楚怀王与诸侯曾经有约,先入关者为王,项羽将其封为汉中王,并赶往了偏僻的四川,不听从怀王命令,不信守约定。

第二,项羽曾经与宋义不和,宋义是楚怀王封的卿子冠军,且在出征的时候,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中将军,范增为末将军,不曾想,项羽竟然敢杀掉宋义,自立为上将军,擅杀大将,这可是军中大忌。

第三,章邯、董翳、司马欣等都是秦朝将军,且对赵国实施了包围,令诸侯伤亡惨重,项羽却收起兵,一点不考虑各诸侯的感受。

第四,项羽进入了咸阳城后,将其财富抢劫一空,还挖了赢家的坟墓,把咸阳宫烧掉,可谓是凶狠残暴,毫无人性。

第五,秦王子婴已经投降,汉王刘邦在接受子婴投降的时候,也答应保证子婴的性命和地位,不曾想,项羽竟然杀死子婴。自古降将不杀,项羽这番作为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

第六,巨鹿之战后,有数十万的秦军投降,项羽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而且还大封秦朝的降将,令天下人寒心。

第七,当初诸侯都倾尽全力支持项羽,本来就是想复国,能够有个安稳的生活,没曾想,项羽成功后,翻脸不认人,封昔日诸侯手下的大将为王,将原来诸王异地迁封,引起了各诸侯领地的动乱。

第八,项羽灭秦后,不尊义帝,反而将义帝赶出了彭城,自己虽然封为楚王,但却强多了行过、梁国的土地并入楚国,扩大了楚国的面积。

第九,让人偷偷的杀掉义帝,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这是为人臣子大不违。

第十,项羽作为一个在楚怀王领导下的一支武装力量,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但是确是楚将,但杀掉主子,杀掉降军,不守契约,政策不公。可谓是大逆不道,罪大恶极。

这些,使得刘邦在道义上站住了脚,赢得了诸侯和百姓的支持。故,十八路诸侯,除了汉王,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积极拥护刘邦,反正输了刘邦顶嘴,以项羽当初对待刘邦的行为来看,只要向项羽认个错,以项羽的性格,不会瞧上他们的性命。要是刘邦赢了,按照当初约定,不仅能复国,还能扩大自己的领地,何乐而不为。谁知,计划不如变化快,有的王没有撑到最后,撑到刘邦称帝的,最终不免沦为异姓王的下场。


傲虎楼主


对于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还是项羽自身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情况的出现。接下来就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楚汉战争时没有人来帮助项羽。

分封的十八个诸侯有哪些?

在先前的时候,楚怀王对各路诸侯都有一个约定。就是谁有实力能够最快的突破秦国大军的防线,来到咸阳城内,那么他就封那个第一个来的人为关中王。

在公元前206年的11月份,刘邦就已经成功地率领大军进了关内。巨鹿之战拖延了项羽大量的时间,导致项羽将近迟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进入关内。

虽然说先入关的人是刘邦,但是刘邦当时只有几万的兵马,而后面到的项羽手底下则是有40几万的兵马,那么在这种绝对的条件之下是不需要去进行比较的。

项羽觉得在这一场反秦大战的之中,自己实力是最强的付出的也是最多的,肯定不可能因为谁先到就把关中王给谁。借着自己强大的势力,项羽直接撕毁了当初的约定,然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借着楚怀王的名义,给各路诸侯进行了一个分封。

项羽把刘邦封为汉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汉中,

项羽把章邯封为雍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废丘,

项羽把司马欣封为塞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栎阳,

项羽把董翳封为翟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高奴,

项羽把魏豹封为西魏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平阳,

项羽把申阳封为河南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洛阳,

项羽把韩成封为韩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阳翟,

项羽把司马昂封为殷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朝歌,

项羽把赵歇封为代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代县,

项羽把张耳封为常山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襄国,

项羽把英布封为九江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六县,

项羽把吴芮封为衡山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邾县,

项羽把共敖封为临江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江陵,

项羽把韩广封为辽东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无终,

项羽把臧荼封为燕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蓟县,

项羽把田市封为胶东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即墨,

项羽把田都封为齐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临淄,

项羽把田安封为济北王,让他把国都建立在博阳 。


项羽为何无人相助

在分封天下这件事情上,项羽其实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虽然在反秦的这个过程当中,大家都是齐心协力,但是随着秦朝的亡败,新的一些问题就慢慢出现了。

在打仗这块儿的话项羽可以说是骁勇善战无人匹敌,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可谓就差远了。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看似大家都拿到了好处,其实每个人心里面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分封十八路诸侯犹如历史的倒退

个人觉得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实最讨厌打仗的就是老百姓,一年到头民不聊生,甚至连一块种庄稼的地都没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基本上就是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相互各种讨伐,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少让百姓感受到了没有大的战役带来的那种恐慌感。

十八路诸侯每个人占据一个地方,照这个形式下去的话,终究有一天也会有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混乱的场面出现,最多也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有两个国家打起仗来,其他的人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所以说他的这一种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举动,在当时其实就被很多人不看好。


项羽杀害义帝世人对他有意见

项羽希望楚怀王可以封他为王,但是楚怀王坚持一点要遵守约定,谁先到的谁就有封王的资格。项羽越听越气,因为权利在自己的手中,他就把楚怀王熊心封为义帝,要他让出楚都彭城,赶他去定居郴县。

因为项羽一直对他怀恨在心,所以在路上的时候就秘密派人把他给杀害了。后来这件事也是给世人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导致后来有很多人也都不愿意服他。


项羽分封不均

这个分封不均在当时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当时的诸侯都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应该所得的分封。

就拿刘邦来说,刘邦觉得自己的功劳也不小,并且自己是第一个率领大军杀进函谷关的人,但是项羽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撕毁了承诺不说,还把自己分封条件很差的汉中为王,使得刘邦在当时就有了很大的意见。后面跟刘邦有着同样想法的一些诸侯,都愿意站出来一起抵抗项羽。


所以说根据上述的一些原因,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帮助项羽这么简单,而是有更多的人愿意站出来反对项羽了。因为在当时项羽觉得他自己的实力非常强大,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让项羽已经缺乏了一种危机意识。后来在项梁死了之后,范增也走了,那么项羽没有了自己的智囊团队,他就算有再高的武艺也是没有用的。

就是因为项羽做的一些事情,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很多人都愿意投靠到刘邦的这一边,去帮助他反抗项羽。










史忆小史官


项羽人心渐失,与分封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分封失误:为挡住汉王刘邦,章邯、司马欣、董翳被封王。巨鹿之战20降卒子弟被杀,唯独率领这支军队的三人得利,秦人又怎么会他们卖命。

二、分封不公:齐、赵两地该封的未封,不该封的封王。实力派自然不甘,内乱后也加入反楚的阵营。

三、刘邦慷慨,项羽吝啬,已经完成了灭秦的共同的目标,剩下的只有利益。

四、墙头草,都不是战争的决定力量,自保是首要的选项。


把十八个诸侯再做个分类(以楚汉战争结束时的状态为准):

一、自相残杀(与楚汉无关,死四王,一王下落不明)

张耳被封常山王,而同等功劳的陈余只是被封候,很不满;而原本齐国旧贵族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而出力最大的田荣没有被封,二人均认为项羽处事不公,便联合反叛。打跑了常山王张耳;赶跑了齐王田都,其下落不明;杀死了

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

辽东王韩广最初是燕王,但项羽不放心燕国,借口臧荼功劳大,就把韩广迁为辽东王,立韩广手下大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搬迁,结果被臧荼杀害。

二、被楚军所杀(死二王)

韩王韩成虽被封为韩王,但未到任,一直被项羽扣押,后来项羽因张良的缘故,未就国即被杀。

殷王司马卬在刘邦进兵楚地时投降,彭城之战,司马卬被楚军所杀。

三、被汉军所杀(死五王)

刘邦依照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从古道杀回,袭击了雍王章邯。章邯不敌,逃往废丘固守,后被水淹废丘,雍王章邯自杀。

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在刘邦平定雍地时投降,不过后来项羽大胜刘邦,再叛。最终在成皋之战被汉军击败,二王自杀。

楚汉战争中,代王赵歇部为汉将韩信所败,逃回信都,被追杀。

西魏王魏豹先背楚投汉,后又叛刘归项,被俘后又归顺刘邦,最终为汉将周苛所杀。

四、降汉(五王)

汉二年,刘邦率军东进,河南王申阳投降刘邦。

常山王张耳,归顺汉王刘邦,参加楚汉之争。随从韩信平定赵国。

九江王英布,本为项羽帐下重要的将领之一,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叛楚归汉。

衡山王吴芮,归顺了刘邦。

燕王臧荼,韩信破赵国陈余,燕王臧荼归顺韩信,投降刘邦。

五、中立(一王)

临江王共敖处于中立地位,未反叛项羽,但也没帮刘邦,善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羽诸侯并非不帮项羽,而是失去了理想,造成人人为己的局面,根子应该是不合时宜的“分封制”。


春秋砚


我们来梳理一下十八诸侯王的去向和归宿就知道为何楚汉之争无人相助项羽了。

十八诸侯分别是

汉王刘邦、 雍王章邯、 塞王司马欣、 翟王董翳、 西魏王魏豹、 河南王申阳、 韩王韩成、 殷王司马卬、 代王赵歇、 常山王张耳、 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吴芮、 临江王共敖、 辽东王韩广、 燕王臧荼、 胶东王田巿、 齐王田都、 济北王田安。

汉王刘邦是主人公,所以第一个排除掉。十八诸侯王里有的被项羽杀了,有的被刘邦杀了,有的自相残杀,有的投降了刘邦,有的保持中立。

被项羽杀的

韩王韩成。秦末由张良扶立为韩,称韩王成。 因为张良投降刘邦,加之他又没随从项羽入关,而项羽又想控制韩地,所以就以韩王成无军功且张良助汉为借口,不遣成之国,带至彭城后废为侯,最后又杀了他。

被刘邦杀的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三人合称关中三王。刘邦集团大元帅韩信暗度陈仓,打败了他们三个从而占有了整个关中,从此项羽分封的关中三王都给刘邦灭了。

代王赵歇。楚汉战争初期,赵歇被韩信所败,逃回了信都后被追杀。

自相残杀的

辽东王韩广。韩广原是赵国上谷的小吏,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韩广受赵王武臣之命安抚燕地,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项羽等人大胜秦兵之后,不放心燕国,借口臧荼功劳大,把韩广迁为辽东王,立韩广手下大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搬迁,结果被臧荼击杀。这一切都是项羽为了得到辽东而设的局。

胶东王田巿、 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三人被田荣杀害,而后田荣自己为齐王(田荣是齐王田儋的从弟)。项羽得到消息后十分恼怒,于是起兵北伐齐国。齐王田荣被项羽大败,逃到平原,结果被平原人杀死。


投降刘邦的


河南王申阳、常山王张耳、殷王司马卬、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都投降了刘邦,后来投降的这些人要么在楚汉之争中战死,要么后来因谋反被杀,唯一善终的只有衡山王吴芮。


保持中立的

临江王共敖。楚汉战争开始后,临江王虽然属项羽阵营,但从未出兵支援过项羽,项羽也因为与刘邦的战争原因而未曾对共敖有所动作。

所以十八路诸侯无人相助项羽,这一切都是项羽自己中下的恶果


文史百千晓


羽所封诸侯,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并无深层的隶属关系,以反秦之名,各自扩充自己实力而已。灭秦分封后,项藉以为天下已定,未及时处理各路关系,无长久战略思维,自谓霸业已成,心生衣锦还乡之意,他要的不是一统天下,这是羽致命的缺陷。这样的局面下楚汉之争,各诸侯自然坐观强弱以取舍,何助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