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剛研究員就“伊斯蘭國”組織活動情況接受《文匯報》採訪

2019年10月28日,上外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研究員就“伊斯蘭國”組織活動情況接受《文匯報》採訪,全文如下:

“伊斯蘭國”宣佈巴格達迪繼任者,專家:其恐怖活動將與“基地”組織越來越相似

MESI·观点 | 孙德刚研究员就“伊斯兰国”组织活动情况接受《文汇报》采访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27日宣佈,“伊斯蘭國”最高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已在美軍於敘利亞西北部進行的一次針對他的夜間軍事行動中自殺身亡。

目前,“伊斯蘭國”已宣佈產生新的“哈里發”——阿卜杜拉·卡拉達什(Abdullah Qardash),並將重新建立“伊斯蘭國”領導層。卡拉達什是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時期的軍官,美國《新聞週刊》援引一匿名地區情報官員的話透露,卡拉達什可能已經取代了巴格達迪的位置。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孫德剛對文匯分析指出,鑑於“伊斯蘭國”已經轉入地下,處於戰略防禦期,其接下來難以形成與“基地”組織相媲美的強有力的組織能力。

在羈“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尚未得知巴格達迪死訊

在27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敘利亞民主力量(SDF)發言人雷杜爾·澤利勒(Redur Zelil)表示,將繼續展開針對“伊斯蘭國”的行動,消滅其潛伏在地區的全部組織。

不過,眼下令庫爾德人更為焦慮的是關押在

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據《華盛頓郵報》28日報道,巴格達迪死亡的消息尚未傳達至羈押“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監獄。最近幾周,看守切斷了監獄的電視信號,中止了例行探監。一名監獄高層表示,“我們不想給他們製造任何策劃暴動的可能性。”

報道指出,目前仍有約數萬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殘留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在兩國發動零星攻擊。另據美國戰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伊斯蘭國”組織分佈於14個地區或國家,這種分佈便於其轉移、發動攻擊,併為“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復興獲取資源、提供資金支持。

孫德剛表示:“儘管巴格達迪被打死,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西奈半島、也門、索馬里和利比亞等中東熱點地區為其實現轉移、重組、甚至伺機東山再起提供了機會。”

“伊斯蘭國”的恐怖活動將與“基地”組織越來越相似

事實上,近年來巴格達迪個人對於“伊斯蘭國”的影響已大不如往昔。

巴格達迪於2010年成為“伊拉克伊斯蘭國”的頭目,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人”。在其策劃下,“伊拉克伊斯蘭國”的勢力開始擴張。

2014年6月,巴格達迪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宣佈建立所謂的“哈里發國”,曾控制伊拉克西部、北部以及敘利亞北部、東部和中部大片土地,彼時,他的地位堪比“基地”組織中的本·拉登,但此後便行蹤難覓。

“2017年美國及其聯軍佔領‘伊斯蘭國’所謂首都拉卡後,‘伊斯蘭國’的恐怖活動由公開轉向秘密,巴格達迪影響力下降。”孫德剛指出。

2019年4月29日“伊斯蘭國”發佈視頻,疑似巴格達迪神隱5年後首次現身,他在視頻中承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戰事受挫,威脅發動更多“報復行動”。

孫德剛認為,巴格達迪被擊斃具有象徵意義,“他的死對特朗普贏得國內民眾支持、國際社會在中東反恐行動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大國在中東地緣政治爭奪的背景下,中東地區亂局持續發酵,為‘伊斯蘭國’渾水摸魚和做強做大提供了土壤。”

孫德剛表示:“這會導致‘伊斯蘭國’的恐怖活動與‘基地’組織越來越相似,走向‘隱蔽化’,伺機報復,刷存在感。由於‘伊斯蘭國’成員化整為零,甚至改頭換面、迴流至自己國家,其襲擊目標和方式更加具有不確定性,防範也更難。”

不排除“伊斯蘭國”被某些大國利用

對於接下來“伊斯蘭國”的反彈,孫德剛認為不排除其被某些大國暗地利用,打壓異己。

《華盛頓郵報》認為巴格達迪之死可能會導致據守於敘利亞西北部地區伊德利卜省的一小撮“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與其他更加臭名昭著的極端組織結盟。

孫德剛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2017年以來,隨著“伊斯蘭國”喪失主要版圖,其不得不向伊德利卜省轉移,並與其他極端組織結盟。他指出,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動盪地區仍然是“伊斯蘭國”發動襲擊的重災區。

此外,隨著土耳其

因“和平之泉”行動與敘利亞庫爾德武裝的矛盾上升,地區大國在敘利亞的地緣政治博弈加劇。

“這就為‘伊斯蘭國’重新洗牌、在敘利亞亂局中趨利避害、在夾縫中生存提供了機會。未來,不排除某些大國暗地利用‘伊斯蘭國’打壓異己,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敘利亞反恐形勢進一步複雜化。”孫德剛進一步分析指出。

MESI·观点 | 孙德刚研究员就“伊斯兰国”组织活动情况接受《文汇报》采访

訂閱關注中東研究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發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的學術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