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鄉鎮土地廟,一般露天設置。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有的簡陋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有的精緻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有的還有房屋遮蔽風雨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土地神是民間祈福,表達善良願望的對象。

老重慶的土地神土地廟趣談

所以人們給土地神進貢,主要集中在臘月。

在老重慶,不論城鄉都有土地廟,土地公、土地婆夫婦並坐,白鬚白髮慈眉善目,笑容滿面和藹可親,老百姓樂於敬奉。

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所以國人歷來尊天親地而奉祀土地。《漢書·五行志》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所謂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單位,以社為單位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為管理本鄉本土最低級的小神,上級是城隍。東晉以後,民間將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奉為土地神。有些地方專建有土地廟,有房屋,有廟祝。更多的是在街邊路角,用磚石搭建一個簡陋的神龕,安置偶像便稱為土地廟。

在民間,土地公亦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此每月的初二、十六,信眾要去土地廟設香案、燭臺、供品祭拜。農家則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據說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舂米粿,用手捏成一塊圓餅,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等花紋,象徵興旺吉祥有財氣。並備好牲醴、酒饌、果品等供筵,焚香致祭於土地祠,祈福報功,招財進寶。

土地神與老百姓的關係既然如此密切,重慶城也就產生了不少關於土地神、土地廟的龍門陣,十分有趣。

總土地

顧名思義,乃本埠最大的土地神,祠在現五一路自力巷內街道轉角處,以磚石砌成,高、寬約二米,內供土偶十多對,都是老翁老嫗搭配好的。對聯為:“職小神通大,官卑法力高。”橫額為“有求必應”。總土地本人,據傳是唐代的韓愈,大約出自戲曲《文公走雪》,玉皇大帝敕封韓愈為天下都土地而來。

雞毛土地

位於千廝門,祠在順城街石壁之上。據傳此祠靈驗,凡來燒香者,多年的皮膚痼疾痊癒,貧困者命運改觀,面有晦氣者後來竟然諸事順心,所以香火最為旺盛。每天從早到晚,來此殺雞瀝血、賭咒盟誓者絡繹不絕,道路為之阻塞,雞毛貼滿城牆,故得此名。對聯為:“燒酒兌酒都不論,公雞母雞隻要肥。”

八仙土地

在今新華路的神仙口街,原名八仙土地街。祠在東華觀巷與文華街交匯處,兩個方向的三角形夾縫中。傳說八仙之一的鐵柺李,化身乞丐,躺在此處伸出一條膿血穢汙的腿,叫人發善心幫忙去舔。過往路人只當他是瘋子,誰也不幹這個蠢事。突然竄來癩狗一條,大概餓極而舔去鐵柺李腿上的膿血,剎時癩愈毛長,全身雲霞,騰空而去。事後士地爺託夢:“是八仙來超度有緣人,不料凡夫俗子不識真仙,可惜!可惜!”於是老百姓將此地稱為神仙口,設祠祭祀。

紅土地

位於舊走馬街(現和平路消防隊附近),有廟及泥塑偶像,民國年間頗為鼎盛。解放前夕被人佔用開設茶館兼營旅館,大書招牌:“紅廟老土地,白家新棧房。”仍保留神臺偶像,只是沒人朝拜了。

較場壩土地

重慶“言子”稱:“較場壩的土地一一管得寬”。較場壩乃明、清時春秋閱兵的場所,平日不用,任窮人搭棚,自成市場街巷,遇上閱兵便連夜拆除,完畢又搭柵住人。因街巷時變,土地祠也時時變動,比較簡陋,但因其當道,自有香火。解放戰爭時期,有人在此貼出對聯諷刺國民黨當局,其聯曰:“婆婆莫擦摩登紅,謹防特務打主意。公公要留絡腮鬍,免得保長拉壯丁。”

黃桷土地

祠在鐵板巷與復興巷交匯處,建有石臺,側邊有黃桷樹、古井,乃行人憩足之地,香火也旺。按1920年代城內坊廂制劃分,該片區屬洪巖坊,區域內的居民都得祀黃桷土地,土地公婆的職權頗大。

雙土地

在打鐵街與半邊街銜接處(現新華路長江索道附近),因長安寺(現二十五中學校)的山門土地祠建在寺外街側,與職司地段的當坊土地祠毗鄰,各司其責,遂得雙土地之名。一黨獨裁的“國大”召開時,有人在此張貼對聯,借土地公之口,挖苦國民黨政府:“熟視無睹,諸君儘管貪汙作弊;有口難開,我輩何須民主自由。”

矮土地

在三牌坊(現解放西路)。大約因重慶是山城,這所土地祠低於當時包括一牌坊、二牌坊、三牌坊、段牌坊在內的地勢,故得名。

竅角土地

在五福街。抗戰前無和平路及和平隧道,這條馬路是拆建舊走馬街、五福街,鑿通遠門下的石壁而成。舊街道曲折有坡,土地祠在至聖宮斜突的石壁邊,居於石頭竅角上。對聯為:“你拿刀頭(豬肉)敬我,包你生個胖娃。”

倒坐土地

在三牌坊廣東會館側。民間傳說是:明建文帝流亡到重慶,偶見幾個女娃娃踢毽子活潑可愛,不禁駐足觀賞。不料一女孩踢出毽子,另一女孩去接,被土地廟擋道失手輸分。建文帝很不高興,責備了土地公婆倆,小小土地神只好倒坐讓出地方。其實是因修建公路,方向變化,形成土地神面壁,被人牽強附會而已。

三層土地

在朝天門信義街。一祠三層有如樓居,各住一戶土地,常因樓上土地婆洗腳,漏水淋了樓下土地爺的頭而扯皮。本是笑話。原來那條街分三段,各以城門式的門洞柵子為界,舊有一門洞、二門洞、三門洞的街名,是備戰防匪的街壘,因此各設土地祠,有高低之別而為“三層”。民國年間,因抗議苛捐雜稅,有人在此貼出對聯:“自古未聞屎有稅,而今只剩屁無捐。”

其它尚有江北縣城的“高腳土地”(原江北公園附近),五里店的“紅土地”,長生橋的“風流土地”等。

總之,舊重慶的土地神崇拜,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平安,反對壓迫的善良願望,成為一種淳樸的民風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