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乡镇土地庙,一般露天设置。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有的简陋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有的精致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有的还有房屋遮蔽风雨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土地神是民间祈福,表达善良愿望的对象。

老重庆的土地神土地庙趣谈

所以人们给土地神进贡,主要集中在腊月。

在老重庆,不论城乡都有土地庙,土地公、土地婆夫妇并坐,白须白发慈眉善目,笑容满面和蔼可亲,老百姓乐于敬奉。

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所以国人历来尊天亲地而奉祀土地。《汉书·五行志》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所谓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以社为单位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为管理本乡本土最低级的小神,上级是城隍。东晋以后,民间将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奉为土地神。有些地方专建有土地庙,有房屋,有庙祝。更多的是在街边路角,用砖石搭建一个简陋的神龛,安置偶像便称为土地庙。

在民间,土地公亦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此每月的初二、十六,信众要去土地庙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农家则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据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舂米粿,用手捏成一块圆饼,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等花纹,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致祭于土地祠,祈福报功,招财进宝。

土地神与老百姓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重庆城也就产生了不少关于土地神、土地庙的龙门阵,十分有趣。

总土地

顾名思义,乃本埠最大的土地神,祠在现五一路自力巷内街道转角处,以砖石砌成,高、宽约二米,内供土偶十多对,都是老翁老妪搭配好的。对联为:“职小神通大,官卑法力高。”横额为“有求必应”。总土地本人,据传是唐代的韩愈,大约出自戏曲《文公走雪》,玉皇大帝敕封韩愈为天下都土地而来。

鸡毛土地

位于千厮门,祠在顺城街石壁之上。据传此祠灵验,凡来烧香者,多年的皮肤痼疾痊愈,贫困者命运改观,面有晦气者后来竟然诸事顺心,所以香火最为旺盛。每天从早到晚,来此杀鸡沥血、赌咒盟誓者络绎不绝,道路为之阻塞,鸡毛贴满城墙,故得此名。对联为:“烧酒兑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

八仙土地

在今新华路的神仙口街,原名八仙土地街。祠在东华观巷与文华街交汇处,两个方向的三角形夹缝中。传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化身乞丐,躺在此处伸出一条脓血秽污的腿,叫人发善心帮忙去舔。过往路人只当他是疯子,谁也不干这个蠢事。突然窜来癞狗一条,大概饿极而舔去铁拐李腿上的脓血,刹时癞愈毛长,全身云霞,腾空而去。事后士地爷托梦:“是八仙来超度有缘人,不料凡夫俗子不识真仙,可惜!可惜!”于是老百姓将此地称为神仙口,设祠祭祀。

红土地

位于旧走马街(现和平路消防队附近),有庙及泥塑偶像,民国年间颇为鼎盛。解放前夕被人占用开设茶馆兼营旅馆,大书招牌:“红庙老土地,白家新栈房。”仍保留神台偶像,只是没人朝拜了。

较场坝土地

重庆“言子”称:“较场坝的土地一一管得宽”。较场坝乃明、清时春秋阅兵的场所,平日不用,任穷人搭棚,自成市场街巷,遇上阅兵便连夜拆除,完毕又搭栅住人。因街巷时变,土地祠也时时变动,比较简陋,但因其当道,自有香火。解放战争时期,有人在此贴出对联讽刺国民党当局,其联曰:“婆婆莫擦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公公要留络腮胡,免得保长拉壮丁。”

黄桷土地

祠在铁板巷与复兴巷交汇处,建有石台,侧边有黄桷树、古井,乃行人憩足之地,香火也旺。按1920年代城内坊厢制划分,该片区属洪岩坊,区域内的居民都得祀黄桷土地,土地公婆的职权颇大。

双土地

在打铁街与半边街衔接处(现新华路长江索道附近),因长安寺(现二十五中学校)的山门土地祠建在寺外街侧,与职司地段的当坊土地祠毗邻,各司其责,遂得双土地之名。一党独裁的“国大”召开时,有人在此张贴对联,借土地公之口,挖苦国民党政府:“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有口难开,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矮土地

在三牌坊(现解放西路)。大约因重庆是山城,这所土地祠低于当时包括一牌坊、二牌坊、三牌坊、段牌坊在内的地势,故得名。

窍角土地

在五福街。抗战前无和平路及和平隧道,这条马路是拆建旧走马街、五福街,凿通远门下的石壁而成。旧街道曲折有坡,土地祠在至圣宫斜突的石壁边,居于石头窍角上。对联为:“你拿刀头(猪肉)敬我,包你生个胖娃。”

倒坐土地

在三牌坊广东会馆侧。民间传说是:明建文帝流亡到重庆,偶见几个女娃娃踢毽子活泼可爱,不禁驻足观赏。不料一女孩踢出毽子,另一女孩去接,被土地庙挡道失手输分。建文帝很不高兴,责备了土地公婆俩,小小土地神只好倒坐让出地方。其实是因修建公路,方向变化,形成土地神面壁,被人牵强附会而已。

三层土地

在朝天门信义街。一祠三层有如楼居,各住一户土地,常因楼上土地婆洗脚,漏水淋了楼下土地爷的头而扯皮。本是笑话。原来那条街分三段,各以城门式的门洞栅子为界,旧有一门洞、二门洞、三门洞的街名,是备战防匪的街垒,因此各设土地祠,有高低之别而为“三层”。民国年间,因抗议苛捐杂税,有人在此贴出对联:“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它尚有江北县城的“高脚土地”(原江北公园附近),五里店的“红土地”,长生桥的“风流土地”等。

总之,旧重庆的土地神崇拜,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平安,反对压迫的善良愿望,成为一种淳朴的民风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