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法治70年:歷程 軌跡與展望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強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近代以來,法治一直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然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缺乏建立現代民主與法治的社會基礎和現實條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政治條件之下,僅僅靠法治也不能改變舊中國落後捱打的悲慘命運。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中國真正實現民主、走向法治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執政70年來,對法治矢志不渝。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過渡時期法制”到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主義法制”,再到後來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及黨的十八大之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會主義法治十六字方針的內涵提升,我們黨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治。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回顧新中國70年法治發展的漸進歷程,不僅有助於我們梳理總結新中國70年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而且有利於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念與信心,釐清當前法治工作的歷史脈絡與思路,推動形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局面。

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之後,廢除國民黨舊法統、創設全新的國家制度與人民的新法律,成為新生人民民主政權的迫切要求。黨中央首先發出“二月指示”,明確指出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國民黨六法全書為依據,而應該以人民的新的法律為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經歷了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的過程。這既是偉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奠基時期。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初步建構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國家制度,為中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全面確立提供了根本大法保障。憲法頒佈之後,毛澤東同志指出其重大意義就在於“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立法工作開展活躍、成效顯著,頒佈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法、土地改革法、婚姻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懲治反革命條例等一大批法律文件。這對於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與社會秩序有著積極的開拓意義。

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從1978年至今,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歷史進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全會還要求,“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要忠實於法律和制度,忠實於人民利益,忠實於事實真相;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於法律之上的特權”。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選舉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地方組織法等七部法律。黨中央還就此專門發出《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指出“刑法、刑事訴訟法同全國人民每天的切身利益有密切關係,它們能否嚴格執行,是衡量我國是否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標誌,因此也更為廣大群眾所密切注意。各級黨委、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和全體黨員,都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信譽的大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主要表現為恢復和加強立法工作、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有法可依。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八二憲法”,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大政方針和成功經驗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和鞏固下來,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關於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關係,鄧小平提出“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兩手都要抓”的方針,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一時期,還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十六字”方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正式提出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法治問題的認識實現了從“社會主義法制”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大轉變。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以憲法形式規定下來。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黨“依法執政”。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並且從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等方面對黨依法執政的基本內涵進行系統闡述。2005年,“民主法治”被確定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標誌。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任務之首。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8年,《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回顧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

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宣佈“一個立足於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表明我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的基本成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全面推進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繼續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著重要求“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而且專門就司法工作提出“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了從嚴治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提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並由此引出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的歷史性命題。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評價了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在報告當中,“依法治國”一詞總共出現了19次,“法治”一詞出現了33次。這足以凸顯“依法治國”在黨中央治國理政戰略佈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反映出法治已成為黨執政興國不可或缺的基本主題。黨的十九大報告莊重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深刻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於我國基本國情與未來發展定位的新論斷,將直接影響法治在黨的事業以及國家與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當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僅是滿足人民更高質量的物質需求,而且包括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精神需求。法治建設領域的深層次矛盾,主要體現為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需求與法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啟示我們,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中國共產黨除了領導與實現經濟飛速發展的重大任務之外,還肩負著在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歷史使命。

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之下,依法治國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保障人民權益、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法治是引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鼓勵自主創新的有力保障,是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方式,也是增進政府與民眾以及民眾與民眾之間社會信任的前提要件。一言以蔽之,無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依法治國既是重要內容,又是基本保障。進入新時代以來,依法治國被放置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之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方面工作有了明確定調和全面部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時代變化和實踐要求,提出了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一系列新論斷和新觀點,從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新時代。

時代孕育著機遇,歷史預示著未來。新中國70年法治發展是一個承前啟後、與時俱進、整體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推向前進,不斷為社會主義法治注入中國元素與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一篇不斷被續寫的大文章,是法治在中國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主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在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不僅對於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法治文明史上也都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中國法治這一路走來,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進入新時代,中國法治的使命艱鉅、重任在前。我們將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不斷開創中國法治的新徵程與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