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何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謝京瀚


時事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天下事需要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人來做,正如臺灣著名教育家高振東先生所言: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韓信出生於草根,他沒有資本去出入仕途,也沒有財富可以投機倒把,索信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人世的繁華,作為遊俠的一員韓信性格豪爽不拘小節結交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混圈子的日子沒有太多的前途而言,依法治國的秦帝國對於武人作出嚴格限制,這個時候淮水亭長覺得韓信非凡夫俗子打算栽培一下他,韓信卻把這個派出所長當成自己長期飯票,數月下來被請出家門,飢腸轆轆的韓信繼續流浪,當他已經沒有力氣走路的時候,一位洗衣服的大娘施捨一口吃食救活了他,韓信表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大娘卻說自己只是可憐一個快要餓死的人不求回報,她權威韓信有手有腳乾點什麼事情養活自己不好嗎?



韓信流浪的路上聽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同時楚國大將項燕後代項梁也起兵來到淮水,於是韓信抱著一腔熱血來到項梁軍營投奔,項梁委任他為郎中相當於門客,項梁戰死後韓信投靠項羽,韓信積極獻言獻策希望可以助其成就霸業,自負的霸王連亞父范增的話都不當回事更不用說一個小小門客了,伴隨著項羽軍隊打進咸陽城,韓信敏銳的預判可以與之抗衡的漢王劉邦將成大事,良禽擇木而棲,韓信經滕王夏侯嬰舉薦投奔劉邦成為一位糧臺官。



從一位流浪的遊俠到胯下之辱的落魄不堪乞丐,韓信經歷了曲折的人生考驗,好不容易混到亂世梟雄手下卻混的不如一匹馬,韓信在劉邦手下過得並不如意,項羽霸道不亞於特朗普對自己盟國,劉邦被項羽趕到了巴蜀之地,楚河漢界中間是項羽分封給投降秦軍三個將領為王,韓信依然希望博出位,劉邦依然看不起這位來自項羽旗下的門客。韓信遊俠習氣有很多人性弱點,他與十二位負責糧草的同事貪汙軍糧被判斬首,十二個腦袋都落地了,韓信看著監斬官滕王夏侯嬰毫不畏懼的說:漢王不是要招賢納士嗎?為什麼要處斬壯士呢?夏侯嬰看著這個勇敢的青年,經過一番對話看出韓信屬於大才舉薦給蕭何,蕭何再來一輪複試發現韓信是將帥之才,於是舉薦給劉邦。



劉邦知人用人有自己的價值觀,他認為韓信在項羽手下這麼久無所作為是有深刻原因的,因此拒絕了蕭何舉薦。此時此刻,項羽對漢王地盤的封鎖加劇,劉邦手下很多北方將士動搖了紛紛逃離,焦頭亂額的漢王聽到手下來報說相國蕭何也跑了,五雷轟頂的信息讓劉邦坐立不安,殊不知蕭何是為追一名逃跑的將軍,追了幾天幾夜在南鄭趕上了韓信,那是一個月夜,蕭何曉之以情動之以禮讓韓信回心轉意了,劉邦沒有繼續固執下去而是聽取蕭何意見設立拜將臺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掌控漢王旗下所有兵馬開啟了逆天的奮鬥模式。



項羽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手下的小兵有一天會革了自己的命,韓信也沒想到仗劍天涯原來真的可以原來人世繁華,作為大將軍的他與張良一起謀劃北伐戰略部署,蕭何則留守漢中來統籌糧草和兵丁,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8]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



韓信開掛的人生告訴我們,人窮不能志短,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為了保證夢想有機會實現,我們自己要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和表達自己,或許得不到讚許和支持,可是交流思想增進了解是不會有錯的,青年人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並舉,有了家庭責任才會有天下的胸懷格局,韓信心中感恩貴人,自然也會得到徹底的信任,最終韓信死於信任,這是政治利益博弈的結果,至於那句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名言留給當事人自己揣度吧!


唐俊龍55398571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時候因緣際會,班裡面來了一個山區轉過來的小朋友,並且和我的關係非常不錯,因為他們那邊的教學制度和我們這邊的教學制度有一些偏差,數學這一門課程當中,他們所學到的初中知識僅僅是我們所學到的小學知識,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初中知識他一點都沒有學到。

因為當時的中學講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數學成績僅有5分,第2次月考滿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後的絕大多數考試當中,他永遠是一個滿分的狀態。

事件回顧

我之前那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與韓信相差不多,只不過從影響力以及任務的發展來看,恐怕連韓信的1/10000都沒有達到,可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論證,一個人擁有某方面天賦的時候,平日裡是很難展現出來的,可是真正運用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或者危機時刻的時候,將會無限度的放大,從之前的默默無聞一舉成名。

沒錯,韓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門不幸來表述,自己小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姑娘,沒有想到這個小姑娘竟然嫁給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給的那個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對頭,好不容易想四處闖蕩遊歷一番,碰見了幾個街頭小混混,還得給人家鑽褲襠,等到逃出這一個破爛鎮子之後,又因為好幾天沒有吃飯,餓的暈了過去,甦醒過來依託著大媽的一碗熱乾麵,大恩不言謝,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隊伍當中,好不容易來到了項羽的部隊,並且也算是接近項羽的核心部隊了,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項羽踢了出來,緊隨其後投靠劉邦,劉邦似乎也不太重視自己,要不是蕭何一個勁的攔著自己,恐怕到最後韓信的一生連乞丐都不如。

沒錯,這就是事實

韓信很優秀嗎?

很優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樣?

比白起要優秀。沒有看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以及軍事戰略指揮當中,韓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幾個檔次,因為白起所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而韓信卻與之截然相反,韓信所進行的多次戰役全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可以說,如果在戰神上面安排一個排行榜的話,韓信必然要遠超過白旗,因為在韓信的思維認知,以及韓信的理念當中,似乎從來沒有敗仗而言,每一次行軍作戰都是100%的戰鬥勝利。

當然,如果把韓信所擁有的一切成就統統歸咎於他100%的天賦,似乎又有些虛妄之談,因為在真實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韓信對於史書兵書以及具有歷史文獻的一些與兵家相關的書籍,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閒來無事就喜歡翻閱一二。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或許對於韓信而言並不是一句瞎扯的話,而是具有切實價值意義的話,畢竟韓信真的從書籍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兵家之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不思考的人,見到別人飛黃騰達,就說人家命真好,又要自怨自艾,說時運不濟。殊不知,別人付出的努力,吃的苦,說出來都是一部心酸史,只不過人家沒說而已。

韓信也一樣,有的人只看到他“國士無雙”的一面,可他發奮讀書的時候,誰又知道呢!哪怕是媒體發達的今天,也沒有誰直播讀書吧。



(↑圖片來自於網上↑)

閒話少說,轉入正題。

韓信被譽為“國士無雙”,他的那些功績就不勞我多說了吧?在漢高祖劉邦手下馳騁疆場數年,一出世即被拜為大將,從此開啟了他開掛的一生,直至被劉邦以謀反誅殺。

那麼韓信是如何被劉邦“慧眼”發掘的?要說劉邦有一雙色眯眯的眼睛還差不多。不過,劉邦雖然沒有慧眼,但是他卻有一個蕭何。蕭何是韓信的貴人,他是真正知道韓信才華的人,所以不惜月下追韓信。

人生得一貴人就夠了,貴人是踏上前程的敲門磚,而不是鋪路石。即使韓信以前縱使有千萬條人脈,也抵不過一個貴人——蕭何。所以,人脈不是韓信成功的必要條件。

韓信曾多次與蕭何交談,而且相談甚歡。如果韓信沒有真才實學能得到蕭何的賞識嗎?再往前追溯,韓信初到劉邦的帳下,沒多久就因罪要被處死。騰公與韓信交談,騰公大悅,當即就免了他死罪,還把他推舉給劉邦。

能讓蕭何和騰公夏侯嬰兩個人舉薦的人該有多麼牛。韓信肚子裡肯定是有“墨水”的,這個毋庸置疑。那麼韓信的學識從哪裡來?


(↑圖片來自於網上↑)

韓信在從軍以前,就一直貧窮的活著,而且很窩囊,別人都看不起他。

《史記》中記載: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韓信常常到下鄉南昌亭長家裡蹭吃蹭喝,有時依靠漂母的接濟才活了下來。甚至有人當眾羞辱他,讓他鑽褲襠。

總而言之,韓信受盡了白眼。

什麼樣的人才能活到這個樣子?韓信為布衣的時候,一點謀生的出路都沒有。

這讓我想起了清代詩人黃仲則所寫的一句詩: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是呵,也只有讀書人才能活出韓信的樣子了。

韓信讀的什麼書?恐怕是《孫子兵法》。淮陰曾屬吳國,直到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才設立了淮陰。而吳國曾湧現過許多優秀的軍事家,最為著名的就是孫武。

孫武那麼有名,他所著的書豈不在吳國上下人手一冊?相信韓信家裡應當也藏有那麼一本。韓信翻看又翻看,熟爛於胸。

我作出這個結論並非無的放矢,《史記》中有關於韓信用兵的記載: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這條“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句子原文出自《孫子兵法》。

像韓信那樣對兵法瞭解的如此深刻的人,和韓信同鄉的人又怎麼能夠理解韓信的能力呢?這就好比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圖片來自於網上↑)

韓信率先投到項梁帳下,後又歸屬於項羽。韓信提出過一些計策,但是不被重用。項羽是什麼人!手下最強的謀士范增都被他弄跑了,何況一個韓信呢?

天才總是容易被埋沒的,因為他們找不到為他們拂塵的知音。

韓信多年來積攢的知識已經像宇宙那樣建立起了它自己的規則,唯獨缺的,是像宇宙中有序運行的天體那樣的士兵和軍隊。

幸好,蕭何出現了,解決了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由此看來,不是時勢造英雄,而且英雄造時代。題主所說的“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其實是時機到了而已。


有的說沒的說


我們所熟知的韓信是被贊為“國士無雙”的人,他的出現猶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蹟也被廣為傳頌。那麼又有人說了,韓信和劉邦一樣是一個草根英雄,年輕時可落魄了,一邊無所事事,一邊又天天想著要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最讓人看不起的。





韓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韓信是英雄,這是無可厚非的,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卻並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斷的花朵。韓信年輕時雖落魄到天天蹭飯,但是他並不是出身底層,也不是毫無學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披著草根外衣的落魄貴族

沒錯,韓信實則是落魄的貴族人士,這可不是信口胡謅的啊,有史實為證。不說的,最明顯的一點貴族特徵就是韓信背上那把劍。這佩劍可不是韓信為了耍酷才天天揹著,這是他作為貴族最後的尊嚴。戰國時期,佩劍是貴族人士的標配,用來彰顯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佩劍的。秦統一天下之後,六國的很多貴族都落魄了,韓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頭,日日溜達閒逛,餓了就蹭飯,飽了就做夢,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貴族,那麼他的學識來源便有了說法。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個幾本藏書的?韓信從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讀過幾本好書的。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才能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小鍛煉出來的,他的天資聰慧加上知識和家庭的薰陶,自然就形成了獨有的思維。韓信天天無所事事,見人就說他以後一定會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夢,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韓信與旁人不一樣的志向,雖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遠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貴人

韓信一生的貴人有不少,贈他一口飯的漂母算一個,收留他的項羽也算一個,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蕭何。

韓信最初在項羽賬下的時候,只是一個執戟郎中,並沒有得到重用。所謂執戟郎中,說白了就是項羽身邊的侍衛頭領,韓信滿心都是當上大將軍,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心裡一直很憋屈。但是話說這項羽也不傻,韓信初來乍到,咱又不是發小,也不是親戚,你也沒做出太大貢獻,怎麼可能會力挺你去做將軍呢?大家也不會同意的。韓信後來也知道了這一點,而且越想越覺得在這裡沒前途,待不下去了韓信便想著跳槽。

(韓信和項羽劇照)

其實這項羽在韓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動力。正是因為做了項羽的侍衛,所以韓信才能熟知項羽的用兵手段,對項羽的策略不能說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門磚。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終於下定了決心跳槽去投靠劉邦,遠離那個不識貨的項羽,沒想到啊,又遇到個瞎了眼的劉邦。劉邦絲毫看不上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可能是因為自己出身草根階級,看到韓信容易回憶起落魄過往還是怎麼著,不管韓信怎樣發揮自己,就是不待見他。韓信一看這劉邦也是個不識貨的主,就一邊罵一邊準備跑路。

(蕭何月下追韓信)

雖然這劉邦瞎了眼,但是他身邊的蕭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韓信的絕世才華,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後,在蕭何的一番勸慰下,韓信為了光宗耀祖,又屁顛屁顛回來了。由此可見韓信的功利心實在是太強了,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重新回去的韓信,還是孜孜不倦的發揮光芒吸引劉邦得注意,在蕭何的輔助下,劉邦終於睜開雙眼看到了韓信。從此以後韓信一發不可收拾的縱橫天下,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 哪有什麼一戰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韓信的才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他少時的日積月累,是他落魄時千錘百煉,是他不受重用時日夜打磨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

小姐姐講史


一般的將領都是通過在戰場積累軍功,等到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再一步一步地成長為國中重將。

當然,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那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能撈到!

韓信雖然沒錢沒人脈,但是他的才能被蕭何所看重。通過了蕭何的推薦,韓信跳過了積累軍功的這一步,被劉邦拜為大將。

雖然沒有掌過一軍一旅,也沒有積累過相關經驗的韓信,帶兵卻有如神助,一生縱橫於沙場之上無所敗績。

為什麼?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韓信是一個是為戰爭而生的軍事天才。


(韓信劇照)

這種軍事天才在歷史上有還是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國時代的關羽,近代的韓先楚大將。

關羽是一個水軍天才,在他與劉備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水軍,但是一帶水軍卻無師自通,有如神助。

而韓先楚大將,一個老農民出身,有人戲稱,“韓先楚脫下軍裝就是個老農民”,但是他打起仗來,卻招招要了敵人的老命。

韓信所學的兵書,來自於家傳,還是另有人傳授,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韓信對於“兵書戰策”的運用已經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從他未掌兵到為將之後戰無不勝的事實來看,說明了韓信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實操能力。

其一:韓信創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

(糧倉示意圖)

韓信剛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讓他管理倉庫的糧食,他為此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理念,把糧倉開設前後兩道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

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的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而浪費的現象。

這不簡單呢,中國進入了現代化後,國家建立了大量工廠,這才引進了倉庫管理的管理理念。

韓信的“推陳出新”其實就是現在的“先進先出”了,沒有運營過倉庫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進先出”這個術語哩!

眾所周知,統率一軍可不僅僅是單一的用兵問題,這裡面涉及到了“治軍”和“用兵”兩個概念。

治軍就顯得煩瑣了,但也是一軍統率的必修課程,因為“治軍”牽扯到了部隊的“訓練”、“行政”、“後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馬懿曾經贊過諸葛亮“治軍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將這句話翻譯成了諸葛亮用兵很厲害,這是不對的!

但是韓信對“治軍”與“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美譽。

其二:後人難於複製的韓信用兵之道。

(後世蜀中勢力難於複製韓信的成功)

有句諺語說得好,“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實就是說,因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與中原或者中國傳統精華區其實就是兩個世界。

而在古中國時代裡,蜀中勢力能奪取天下的僅有劉邦一例。

劉邦之後,蜀中割據勢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

劉邦以漢中之地而據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韓信設計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絕妙好計,為其打開了去關中的道路。

從此之後,這個妙計就像是一個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樣,後世之人再難於複製。

眾所周知,劉備丟了荊州之後,那真是急得火燒眉毛,因為他非常明白,丟了荊州,蜀漢就被鎖進了保險箱,光光地佔領一個益州,已經不具備有奪取天下的資格。

諸葛亮換了個思路,六出祁山,無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韓信。

(韓信背水列陣)

世上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講的是靈活運用,因時因地而制宜,這如同兵法中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比如《孫子兵法》更高深一點的理念,就是〈孫子兵法〉並不是教人如何打勝仗,而教人在打仗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犯錯誤。

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麼只要少犯錯,就有可能避免打敗仗。

然而這一個理論對於韓信來說是不對的,因為韓信故意去犯錯,卻打了勝仗。

比如兵書中所講“背水列陣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韓信卻靠著“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在河北井徑大破二十萬趙軍,滅了趙國。

見於《淮陰候列偉》: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擒趙王歇。

韓信的這一次用兵有違於兵書理論,但最終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風采絕倫,被太史公選入了七十列傳。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曾經火遍全國的“陳歐體”曾有一句話說的比較貼切,“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韓信雖然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但是不代表他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況且同時代的劉邦更似“地痞”一枚,卻奠定了漢王朝400多年的基業。時代的浪潮中總會湧現出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弄潮兒去改變這個時代。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析韓信的縱橫之術從何而來: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史記》言:“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韓信雖為一介布衣,但並非世代貧農,而是六國王孫後代。而據史書描述,韓信每日佩劍,妥妥的貴族行頭,因為當時佩劍是階級屬性的代表品。既然王孫後代,想必雖家道中落,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是他們長久不衰的法寶,因此韓信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兵書辭典。

霸王非伯樂,然師也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戰才是積累經驗的最根本方法。韓信初投項梁,後隨項羽,被韓信任命為執戟郎中,雖非大將人才,但卻可耳濡墨染跟隨項羽學習部署。項羽雖被世人認為一介武夫,但是其可盡滅秦軍主力,臣服諸侯,必有其過人之處。

既有家族所存的知識背景,又有項羽的實踐結合,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

自身天賦

“天才”是一個奇特的物種。你信不信,它都存在。要說韓信年輕沒人脈,也沒打過仗,那霍去病封狼居胥又作何解釋,雖有人脈,但是天賦這種東西是騙不了人的。理論加實踐有時候還需要天賦的加持。

伯樂+二傑,顧憂盡除

漢初三傑,蕭何糧草兵馬,子房運籌帷幄,加之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有米之炊,盡情施展。有劉邦集團強大的後勤保障力,韓信至少已贏一半。

大丈夫能屈能伸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韓信後來則將侮信者提拔為了中尉,很多人都不理解韓信的用意,韓信對身邊的人說:“我現在殺死他非常容易,但是這有什麼用呢?當時多虧了他的羞辱,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胯下之辱”非常人所能忍耐,然韓信不計前嫌,能屈能伸,審時度勢,不以點滴論英雄,這也是韓信為什麼能反兵道而為之,背水一戰,靈活運用。

綜上所述,韓信橫空出世就能縱橫天下既有其積累的過程,又有其先天的軍事才能,加之漢王集團的鼎力相助,因此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既屬偶然,又是必然。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一起探討。


最知之


韓信是誰?中國古代被稱為“戰神”的人不多,韓信就是其中之一,蕭何稱讚他“國士無雙”,可以說,大漢天下,有他一半功勞。



但是,韓信卻是一個受苦出身,一無所有,本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在項羽那邊不受重用,就來到了劉邦這邊,結果依舊不被重視,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一個沒人脈,沒打過多少仗的士兵,為什麼一下子就能橫空出世?

只看到他橫空出世,卻沒看到他苦讀兵書

韓信雖然窮,但是有志氣,能忍辱負重,他橫空出世之前,是有知識積累的,我們只看到了他橫空出世,卻不知道他私下裡曾經多努力的學習兵法。

韓信雖然窮苦,但是不是普通人家,他是正經的韓國王室,只不過是庶出,而且剛出生韓國就滅亡了,也算是比較悲慘,沒享受富貴日子,卻也得到了家裡薰陶,雖然窮,卻必須讀書。

韓信25歲之前的人生,並不豐富多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這之前詳細的經歷,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學習,積累,為他在天下大亂以後,能夠橫空出世打下基礎。

軍事天才,鮮有匹敵

要說韓信是軍事天才,恐怕沒人會反對。

有句俗話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有時候,其實天賦也比努力更重要。韓信就是罕見的軍事天才。

一個25歲的毛頭小子,從未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就能一站成名,這不是天才又是什麼?

韓信的橫空出世,除了因為他努力,更因為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趙括的人生剛好跟他不一樣,同樣是第一次打仗,趙括失敗了,死的很慘,韓信成功了,從此橫空出世,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算不得天才。

韓信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他能從一個無名之輩,成長為一代名將,是那個時代促成的,也是因為他


歷史還有哪些事


韓信也一樣,有的人只看到他“國士無雙”的一面,可他發奮讀書的時候,誰又知道呢!哪怕是媒體發達的今天,也沒有誰直播讀書吧。韓信被譽為“國士無雙”,他的那些功績就不勞我多說了吧?在漢高祖劉邦手下馳騁疆場數年,一出世即被拜為大將,從此開啟了他開掛的一生,直至被劉邦以謀反誅殺。

韓信小時候家景很窮,窮得吃飯都困難,鄰居嫫嫫經常送飯他吃。從小他就能曲能伸,被人欺負寧做“鑽跨小兒”,也要活命。他人窮志不窮,苦讀兵書,成年了還在家讀兵書因此對兵家常事瞭如指掌胸有成竹,參軍後因此如虎添翼。韓信多年來積攢的知識已經像宇宙那樣建立起了它自己的規則,唯獨缺的,是像宇宙中有序運行的天體那樣的士兵和軍隊。

韓信讀的什麼書?恐怕是《孫子兵法》。淮陰曾屬吳國,直到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才設立了淮陰。而吳國曾湧現過許多優秀的軍事家,最為著名的就是孫武。孫武那麼有名,他所著的書豈不在吳國上下人手一冊?相信韓信家裡應當也藏有那麼一本。韓信翻看又翻看,熟爛於胸。

比如兵書中所講“背水列陣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韓信卻靠著“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在河北井徑大破二十萬趙軍,滅了趙國。韓信的這一次用兵有違於兵書理論,但最終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風采絕倫,被太史公選入了七十列傳。


文史漫今生


韓信有一個稱號叫“兵仙”,而歷史上能夠勝任此稱號的只有韓信一人,蕭何曾評價韓信為“國士無雙”,而劉邦也說過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足以可見韓信有多麼的了不起。

韓信曾指揮過各種戰役,比如陳倉之戰、安邑之戰、破齊之戰、彭城之戰、濰水之戰、背水一戰等等,可以說韓信帶領的軍隊是叱吒風雲、戰無不勝,他的戰績也是史上之卓越。當然,韓信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那是因為他擁有著令人崇拜的軍事謀略以及用兵之道。

有些人會好奇,韓信出生於貧困家庭,從小就性格頑劣並且放縱,那麼他為何能夠橫空出世、縱橫天下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 韓信非常熱愛打仗、戰爭

我們都知道韓信從小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不讀書也不工作,生活全都靠別人救濟,而他就知道在街上鬼混,當然,在混的同時,韓信肯定也多多少少聽說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故事。韓信是個年輕人,心裡難免會產生熱血,藏著夢想,所以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一把劍。從這把劍,我們就能看出韓信有多麼渴望能夠闖出一番天地了。

  • 韓信讀過書,也跟過不少人

韓信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據說他曾在一個亭長家居住過,在這段時間,他可能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些書,當然可能不是兵書。

其次,韓信在成為劉邦的大將之前,跟過很多人,比如項羽。雖然他並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但是見多了,肯定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更何況,項羽還是常勝將軍,所以韓信學到的東西肯定不少。

  • 韓信有非常強的軍事天賦以及自己的戰略思想

在跟項羽那段時間,韓信經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但是很可惜項羽沒有重用他。後來,韓信成為了劉邦的大將之後,他的天賦就被顯現出來了。

韓信曾幫助劉邦分析過項羽,說項羽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並且還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戰略方針,在後來的戰爭中韓信的天賦被激發的越來越多,因此他才能取得如此多的勝仗。

從各方面來看,韓信並不是一個平庸之人,從他受到胯下之辱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韓信會大放光芒。


理科男讀歷史


韓信歷來為後世兵家推崇,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蕭何說他是“國士無雙”,是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而漢初三傑中,韓信又有勳冠三傑的說法,意思是說三傑中韓信的功勞最大,而且韓信是“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以韓信的人生經歷,確實是可以稱得上橫空出世、縱橫天下!


韓信是淮陰人,出生時間大約公元前231年,其實看韓信的家境確實很差,身為平民,性格放縱又不拘禮節,沒有被推薦為官吏,又不懂的經商之道,所以生活的很困難,為了餬口經常跑別人家蹭食,靠別人接濟度日,因為老是靠別人接濟餬口度日,鄉人大都看不起他。

韓信靠別人接濟最出名的是有兩個人,一個是下鄉南昌亭長,還有一個是漂洗滌絲棉的老大娘,下鄉南昌亭長看韓信氣宇不凡就讓他到家裡吃飯,韓信也是老實不客氣,連著幾個月都跑到他家吃飯,亭長沒說什麼,亭長的老婆不樂意了,這小子天天來蹭飯吃,就知道吃閒飯,也不幫忙幹活,於是故意一大早就煮好飯吃掉,等到韓信去的時候早吃完了,韓信一看也知道了他們用意,一氣之下再也不去了。


韓信餓著肚子跑到河邊,遇到幾位老大娘在河邊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韓信吃完後對老大娘說以後定當重報,大娘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哪裡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

等到韓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之時,對給他一飯之恩的漂母賞賜了千金,而讓他白吃白喝幾個月的亭長只得到了一百錢,說亭長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

其實看韓信的所作所為,和劉邦倒是有些相似之處,劉邦的家境應該是比韓信好一點,是農戶出身,家裡還算有幾畝薄田,只是劉邦有個遊俠夢,整天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氣得劉太公罵他“無賴”,劉邦也不管他老爹生不生氣,依然如故,不過劉邦在當地也算是混出了點名聲,在沛縣做了泗水亭長。


而韓信也是整天拿著一把佩劍瞎逛蕩,可見韓信也是有著一個遊俠夢,只不過韓信在當地混的不怎麼樣,所以才有人看他長得人高馬大還佩著劍,就想要侮辱他,讓韓信從他胯下鑽過,而韓信只是打量他一番後,就從那人胯下爬過去了,留下了膽小鬼的名聲。

韓信很有可能是個破落戶出身,在他的心裡一直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刺客列傳》裡豫讓有一句名言: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誰以國士待我,我就以國士來報答他,而漂母在回答韓信時的回答,《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而且韓信在滅趙國的時候用了背水一戰,當時諸將和趙軍都不解其意,覺得違背兵法常識,等打完戰之後,諸將在誇韓信的時候也問到這個問題,韓信回答道:“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平素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現在就是所說的“驅市人而戰之”,這種形勢之下將士們都置於死地,人人為了保全自己只能死戰,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可用他們取勝了?”能夠看書的人,家族應該在以前是不錯的!

可見韓信是學過兵法的,韓信能夠橫空出世是靠他學過兵法還有他的天賦,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天賦,項羽也學過兵法,只是不肯深加研究,只學了個大概,依然能夠縱橫天下,劉邦不喜歡讀書,估計兵法也沒多看,除了面對項羽,劉邦還沒吃過軍事上的虧,可見天賦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讓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縱橫天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