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在四川閬中遇刺身亡,葬在哪裡了?

獨行客地圖帝


張飛是蜀漢皇帝劉備手下心腹大將,也是他的結義兄弟,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婦孺皆知。劉備在四川一帶站穩腳跟後,張飛長期鎮守閬中,官拜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巴西太守,封西鄉侯。關羽遇害後,劉備起兵伐吳,命令張飛從閬中起兵,在今重慶會和出川。結果張飛醉後鞭撻軍士,被部下殺害。


桃園三結義

張飛遇害後葬於閬中州城之東,張飛墓坐北向南,橢圓形,東西寬25米,南北長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蔥籠,竹木成蔭。著名文學家曾鞏在《桓侯廟記》中這樣寫道:”閬州於蜀為巴西郡,蜀車騎將軍領司隸尉西鄉張侯名飛字益德,常守是州,州之東有張侯之冢。至今千有餘年而廟祀不廢,每歲大旱禱雨輒應。“當地人為紀念張飛,特地在此修廟,因張飛死後追諡桓侯,故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

還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過。民國時期有個日本醫生叫矢原謙吉,長期在中國行醫,結識了很多中國政要即名人。這位矢原謙吉後來寫過一本名為《謙廬隨筆》的集子,記錄了一些名人趣事,其中有一篇《桓侯廟奇遇》的文章,講述了張飛的一段故事。

長江三峽雲陽有個張飛廟,矢原謙吉和朋友遊三峽時順便遊玩。雲陽有兩座張飛廟,山下的叫張侯廟,山頂的叫桓侯廟。民間傳說範疆和張達殺死張飛後,攜帶張飛頭顱順流而下投奔孫權。孫權為了避禍,將其扔到雲陽一帶。當地人珍惜張飛首級,於是將其放到山頂桓侯廟的一口枯井裡,用油來浸泡。張飛透露平日沉在井底,灌進100升左右的油時,頭就會漂浮到井口。矢原謙吉和朋友委託廟中僧人將油灌進井中,果然看見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漂浮上來,至於是不是張飛首級,就只有天知道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張飛死的挺慘的,跟著劉備大哥走南闖北,出生入死的,最終沒死於戰場,而是死於下屬的暗殺。

一個武將,不能戰死沙場,而是以如此窩囊的死法死掉,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張飛的性格有個致命的缺陷,劉備屢次三番地提醒過他,然而張飛絲毫不以為意,最終因這個“致命缺陷”命喪黃泉。

張飛有什麼致命缺陷呢?

重士大夫而輕士卒,就是說他尊重知識分子,而看不起貧下中農,這一點與關羽截然相反,關羽是愛惜士卒,而看不上士大夫。

可能是因為兩人出身不同吧,關羽出身低微,祖上三代都是貧下中農,自然對弱勢群體有發自內心的同情感。


而張飛家財萬貫,祖上殷實,起事之前是河北涿縣有名的土財主,平時交往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自然是看不上貧下中農了。

說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天,張飛到劉巴家中借宿,劉巴是巴蜀之地遠近聞名的雅士,性格清高,像張飛這樣的粗魯漢子自然難入他的法眼。

所以,張飛到了劉巴家之後,劉巴不理不睬,神情極為高傲,搞的張飛很沒面子,十分氣憤,但他並未當場“發作”。


張飛這樣的表現,著實令人大為驚訝,以飛哥這暴脾氣,不應該上去揪住那廝,劈頭蓋臉地胖揍一頓嗎?

然而,飛哥表現的十分克制,與平日裡的表現判若兩人,足見飛哥對知識分子隱忍和剋制。

這是對待知識分子,對待身份低微的士卒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飛哥愛喝酒,一喝酒就喝醉,一醉就愛罵人,不僅罵的極為難聽,而且還用鞭子抽人,揚起他的小皮鞭,肆無忌憚地抽打著士卒,在他眼中,士卒根本不是人,而是騾馬,是畜生。

劉備屢次勸他:“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


果然一語成讖。

關羽死了之後,劉備給飛哥發了訊息,讓他一起去打東吳,張飛聽到噩耗之後,一邊哭一邊喝酒,喝醉之後又揚起了他的小皮鞭,把下屬張達和範強抽了個半死。

張達和範強懷恨在心,夜裡偷偷地潛到了張飛的大帳,但見張飛睜大了雙眼,惡狠狠地瞪著天空,但鼾聲如雷。

張達和範強嚇得差點丟了魂,磕頭如搗蒜,然而過了半晌,張飛毫無反應,依舊鼾聲如雷,原來飛哥愛睜眼睡覺。


兩人悄悄地走上前去,拿起事先準備好的圓月彎刀,狠狠地戳向了張飛的心臟要害部位。

飛哥就這樣掛掉了。

張達和範強連夜逃往東吳,手裡頭提著飛哥的頭顱,後來蜀軍發現了飛哥被殺,連夜去追張達和範強,但是沒有追到。

後來,飛哥被葬在了四川閬中,頭顱葬在了重慶雲陽,現在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已經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半秋色


在美麗的小城閬中,不僅有美麗的古城,也有美味的張飛牛肉。張飛,字翼德,河北涿郡縣人,是靠殺豬賣肉為營生的屠夫;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婦孺皆知,劉、關、張三人結拜時,因其年紀最小,是為三弟。他性如烈火,嫉惡如仇,武功也是十分了得,長坂坡一聲怒吼嚇退曹操八十萬大軍;劉備入蜀,為其攻城拔寨,直搗成都;入川后也曾率兵擊敗名將張郃;劉備稱王后,官拜右將軍,為五虎上將之一;其大哥劉備稱帝后,領車騎將軍,封為西鄉侯。

公元219年,關羽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俘後被吳軍殺害。公元221年6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出兵伐吳,命張飛從閬中出發。接到伐吳命令的張飛,命令部下準備白旗白甲,第二天其部下範強、張達覆命曰:“一時半會無法為大軍準備齊那麼多的孝服,希望將軍多多寬限幾天”。張飛聽後勃然大怒,認為二者在違抗自己的軍令,在戰前擾亂軍心,遂命人將二人綁在樹上,鞭打50軍棍。之後,還讓二人務必在明天準備完畢,不然軍法從事。二人思前想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趁著張飛酒醉,割下他的頭顱,投奔江東孫權去了。一代名將就這樣死了,讓人傷感不已。

史海縱橫九萬里,大家一起學習分享!


史海縱橫九萬里


張飛是三國時期名將,劉備和關羽的結拜兄弟,在三國時期,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裡還是簡單的介紹一下張飛吧。

張飛(165年—221年),字益德,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蜀漢集團的元老級人物,與關羽同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左右護法。


張飛關羽二人,從劉備起兵之日起就輔佐左右,對蜀漢的建立和東漢末年三分天下局勢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飛一生戰功卓著,與其兄關於並稱為“萬人敵”。

張飛戰績可查,曾在當陽坡抵擋住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又助劉備取西川,擊敗張郃。

蜀漢建立後,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並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劉備命張飛為巴西太守,鎮守閬中。

張飛性格急躁且驕橫,平日裡對士兵不知體恤愛護,因此軍士們對張飛的脾氣多有不滿。

公元221年,為替關於報仇,張飛同劉備一同起兵,準備攻打東吳,臨行前,張飛命部下範疆,張達在三日內為全軍準備好弔唁關羽的白綾,範張二人對此頗有不滿。

在張飛臨近出發之日,二人密謀將張飛殺害,因害怕劉備報復,二人攜帶張飛頭顱投奔東吳。
張飛遇害後,其身體被埋在閬中,即今天閬中古城中的漢恆侯祠中,而他的頭顱,則被埋在了當時的東吳轄地,今重慶雲陽。


Mr與川


說起漢末三國的蜀漢名將張飛,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三國以降,歷朝歷代都出現了不少有關張飛的故事和傳說。等到元明時期《三國演義》這部鉅著的問世和流傳,使得張飛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三國演義》當中,張飛可謂是全書中光芒四射的名將之一。面對小說中武藝高強的呂布,張飛不僅多次與之單挑,還力保不敗,這一戰績令其他三國名將無法比擬。面對曹軍名將許褚、張郃等人,張飛也從無敗績,可謂是小說當中為數不多的從無敗績的將領之一。難怪有不少讀者認為他才是小說中武藝最高的將領。
除了單挑之外,張飛領兵作戰的勝率也並不低。在面對曹軍將領劉岱時,張飛巧施計策將其生擒活捉。此後,張飛又在戰場上屢次施展計謀,先後擊敗過張郃、嚴顏等名將。難怪他獨自一人在長坂坡面對數萬曹軍時,曹操竟然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不過,說到張飛在歷史上的真實戰績,史料的記載卻並不多。在僅有九百餘字的《三國志•張飛傳》中,張飛的具體戰例與小說中的描述差異很大。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大鬧長坂坡也遠不如小說那樣驚心動魄。當時,張飛面對的並非是曹操親自率領的數萬大軍,而僅僅是虎豹騎中的少量騎兵。在張飛的身邊,還有二十名手下,兵力差距並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對手不戰而退也情有可原。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飛軍旅生涯最為兇險的戰鬥莫過於發生在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年底的三巴之戰,這也是張飛最為輝煌的戰例。當時,與曹魏名將張郃在宕渠地區爆發激戰,歷時五十多天。最終,張飛利用宕渠地區山道狹窄的特點,突然從小路由八濛山向張郃發動突襲,終於將張郃擊潰。
不過,此戰過後不久,張飛卻遇到了一次慘重,其對手是當時籍籍無名的曹軍將領曹休。據《三國志•曹休傳》載,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張飛率馬超、吳蘭、雷銅、任夔等將向武都郡發動進攻。在固山一役中,曹休發動猛攻,斬殺了雷銅、任夔、吳蘭等人,令張飛慘敗而回,並從此離開漢中戰場。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漢中之戰後期不見張飛蹤跡的根本原因。
說到張飛的最終結局,令人不勝唏噓。《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中描述,張飛奉命擔任東征大軍先鋒,屯兵閬中。因鞭打部將範疆、張達,最終被二人刺殺,連頭顱都被二人帶往東吳邀功。夷陵之戰初期,孫權才將張飛的頭顱還給了劉備。
與真實的歷史相對比,小說中的這段描述有真有假。據《三國志•張飛傳》載,張飛被部將刺殺確有其事。不過,其中一位部將的名字為範強,小說中將其寫成了範疆。該傳提到:“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不過,孫權並未如小說所言將張飛的頭顱送還給劉備。
張飛在蜀漢帝國地位崇高,遇刺身亡後被劉備厚葬是理所當然之事。那麼,張飛墓又在何處呢?史料中並未進行說明,但後世的一些地方誌及名士詩文卻道出了具體位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曾在《桓侯廟記》中寫道:“(閬)州之東有張桓侯之冢,至今已千有餘年,而廟祀不廢。”這段文字道出了張飛墓的具體位置:閬州。
那麼,閬州又是如今的哪個地方呢?這個地方就是當初張飛遇刺之處閬中。巧合的是,經過一千多年地名的不斷變化,這個地方如今的地方又被恢復為閬中,位於如今的四川省閬中市。
據當地的一些地方誌介紹,張飛廟始建於三國時期,在目前建有廟宇。該廟在明代正德年間得到大規模的修葺。明代萬曆四十年和宣德四十七年又分別在廟外鑄造了一對鐵獅及油鼎。
如今的張飛墓封土高八米,呈橢圓形,南北徑三十二米,東西徑二十二米,佔地約一千平方米,坐北向南,採用黃沙土壘成。墓冢四周均用條石環邊。
除了閬中的張飛墓之外,在如今重慶市的雲陽縣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還有一座張飛墓。按照地方誌的說法,範強和張達在逃往東吳途中,將張飛的首級拋在了當地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將其埋葬在飛鳳山麓,後人在此立廟紀念。民間也因此素有“(張飛)身葬閬中、頭在雲陽、魂歸故鄉”之說。不過,這個說法的真實性尚有待考證。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