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前期,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其他諸侯不效仿?

大侃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孫皓暉先生《大秦帝國》中,為了突出商鞅變法得偉大,蘇秦、趙雍都提出過效仿,因此很多人覺得既然商鞅變法那麼成功,為何其他國家效仿呢?



其一,其他國家變法大多在秦國之前,他們覺得是秦國效仿他們;其二,商鞅變法得成功得益於秦國內外條件,其他國家並不能效仿;其三,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也不是瞬間就強大了,等到其他國家看到秦國的強大,已經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再次變法了。

一、商鞅變法:落後秦國的無奈選擇

然而,事實上,戰國七雄的系統性變法或改革,秦國差不多是倒數第二個(最後一個是燕國,胡服騎射是軍事改革,政治上已經完成改革),落後於魏楚,與齊韓時間接近。而後各國並不是就不再變化,而是沒有系統改革或變法而已。

所以,與其說其他國家效仿秦國,他們覺得商鞅變法是在效仿他們,他們才是先行者,

商鞅變法被稱為戰國變法的集大成者,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相信秦國君主並不願意擁有這個稱號,因為在它之前變法的魏國差點滅了秦國,秦國求存,這才有了商鞅變法。這一點,從秦孝公求賢令

有句話叫做後來居上,這句話十分適合商鞅變法。正是因為商鞅學習了李悝、吳起等的變法過程,才總結完善成為異常成功的商鞅變法。

因此,商鞅變法實際上有很多是效仿魏國楚國變法的,魏國楚國嗤之以鼻,肯定是不會學的,齊韓時間接近不知道威力,自然也不可能效仿,趙國後來的胡服騎射主要是軍事方面,內政改革在大約在分晉的時代就完成了,那麼後來者的燕為何不學習呢?



二、商鞅變法成功的條件

商鞅變法前,商鞅見了秦孝公兩次,分別以帝道和王道說給秦孝公聽,秦孝公都不滿意。第三次,商鞅才說出霸道的改革方案,這次,秦孝公十分滿意。

商鞅的這種做法有人認為是商鞅準備了多種方案,試探秦孝公的喜好,秦孝公喜歡什麼,他就會往哪個方向偏移;然而也有人認為商鞅本來就是推銷他的霸道方案,前兩次都是為了考驗秦孝公是否與他同心,如果選擇了前兩種,商鞅便會離去。

不管怎麼樣,這都說明商鞅想要在秦國一舉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且三次攀談,商鞅加深了對秦國的瞭解,因此設計的方案是非常符合秦國國情的。

實際上,不僅如此商鞅變法還很極端,它的極端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其一,軍國主義國家。商鞅變法旨在讓整個國家機器和百姓為“耕戰”兩個字服務。把所有事情都靠後。耕解決物資糧草問題,也是為戰服務,因此整個秦國,都是以戰為核心。跟現在的俄羅斯有點像。

其二,完全廢除貴族特權。這一點保證國家政權的政令通暢,大家都站在同一起點,因此沒有人掣肘;同時保證特權階層沒有了,國家利益能夠更多的用到想去的地方。



其三,政府絕對權威和愚民政策。商鞅變法的核心理念是要建立法制的世界。這個世界裡,名義上高於一切的是法,是所有人都必須要遵守的準則,而法的執行者是國家和官吏。因此,政府可以保證絕對權威。與此同時,商鞅表達採取愚民政策,打造聽從命令的順民。

這樣的變法,必然會遭受巨大的阻力。相當於把是所有人手上的東西全都一下子拿走了,從國家公族到官吏貴族,包括士卿階層,都不會願意。甚至於變法者本人都很危險。

而秦國因為一直是養馬、與戎狄戰鬥為生,秦獻公奪權才兩代人,所以貴族力量沒有那麼強大(死的多),而且尚武風氣濃厚。

因此,秦國有實行這種變法的土壤,而其他六國貴族勢力龐大,阻力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變法者和國君為了變法的成功和自身的安危考慮,並不願意實行這樣的變法。

後來即使秦國因變法而強大,而東方六國仍然鄙視秦國全民皆兵,戰鬥高於生活的存在方式。但那個時候,即使還想要效仿,也沒有條件和機會了。

因此,其他六國不效仿的原因,一種是自認為秦國之先,不屑於效仿,一種是不願意效仿,還有一種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多有疏漏,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上卿子彧


這個問題就有些尷尬了,因為在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有各自的變法行動,而且商鞅變法還不是戰國變法的開端,它也是在吸收和借鑑前人基礎上所推行的。

戰國變法始於魏國的李悝變法。

魏文侯在位時期,任用李悝為相,率先推行變法,史稱李悝變法。變法在政治上廢止了魏國世襲貴族的許多特權,通過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的制度,打破貴族對魏國權力的壟斷,從而實現魏國軍政體制的改革和優化。

在經濟上,變法通過實行盡地力、平糴法,進一步促進魏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魏國從此走向富強。此外,為進一步鞏固變法成果,李悝還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了封建法權。

李悝變法對魏國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正是得益於變法的推動,使得魏國得以在戰國前期率先崛起,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的基石。

魏國變法成功後,七雄中的其餘六國都有各自的變法行動。

正如前文所說的,李悝變法作為戰國變法之始,對之後各國的變法行動都產生了影響,比如題目所說的秦國商鞅變法,以及楚國的吳起變法等,都是吸收和繼承李悝變法的思想,再進一步發展而來。

而且,除了秦楚魏之外,齊燕趙韓也都有各自的變法行動,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及燕國的燕王噲變法。雖然各國的變法程度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稱霸諸侯這一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相比之下,為何秦國的商鞅變法更為成功呢?

其實,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比其他各國的變法都還要成功,主要和秦國的內部文化有關。

某種程度上來講,戰國七雄中,最“沒有文化”的就是秦國了。地處西北的秦國,從立國時起,堅持的就是一種野蠻的崛起之路。因為,在秦國的西面都是彪悍野蠻的西戎部落。所以,秦人只有比他們更加彪悍才能稱霸西戎,為秦國謀得立足之地。

而相比之下,東方六國的文化層次顯然就要好得多了,長期受到周禮的洗禮和薰陶。哪怕是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的楚國,也發展起了屬於自己的荊楚文化和禮儀制度。

但這也使得東方六國形成了比秦國更為強大的貴族勢力,典型的如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這些勢力強大的貴族,實際上都是各自國家變法的阻礙力量。因此,我們也能看到,不論是李悝變法,還是吳起變法,儘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伴隨著改革君主的離去,變法便遭到了國內貴族勢力的瘋狂反撲,最終落得個人亡政息的結局。

但商鞅變法不同,由於秦國不受周禮的束縛,也沒有過於強大的貴族勢力。因此,儘管商鞅最後也還是被秦國的貴族勢力殺害了,但商鞅之法卻並沒有死,而是得以繼續在秦國推行下去,進而推動了秦國的發展和強大,最後實現了對天下的統一!



這些歷史要讀


在商鞅變法以前,齊國、魏國、韓國、楚國、趙國基本都實行了變法,即使商鞅的變法還是學習的魏國李悝的變法思想。

只不過商鞅的變法更加徹底和極端,雖然獎勵耕戰取得了成效和戰果,但是,是存在著極大缺陷的,所以,其他國家並不向秦國學習。

一、秦國的變法的優點和缺陷。

1、優點:通過變法,加強了法律制度;使各級管理機構盡職盡責,朝廷發佈的命令能快速執行;各級官吏廉潔奉公,不敢有懈怠;民眾順從,各謀生業;達到了足食足兵。

荀子曾入秦,面見秦昭王,不被任用,按《荀子》記載:“ 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 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 無治者,古之朝也。故曰:佚而治,約而 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2、缺陷:用嚴刑酷法統治民眾,實行白色恐怖,民眾並不心服。秦國有強大的軀殼(qiao),但缺乏先進的政治思想靈魂,為秦國的繼續發展埋下隱患。

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的治理思想,被孔子系統整理後,形成了儒家的“仁政”政治思想,這是中國數千年文化的智慧結晶。秦國以法律治民,而缺失“仁政”政治文化思想。這就決定了秦國最終強大能夠稱霸併兼並諸侯,但是治理天下則不會長久的命運。

按《荀子》的話說:(雖然秦國治理井井有條)“卻仍有所憂患。民、吏、士大夫、朝廷穩定了,但是它與王者的功名,還相差很遠。這是何原因呢?這就是大概缺少儒者政治思想吧。純粹地崇尚道義、任用賢人的,就能稱王天下;道義和利益兼顧、賢人親信並用的,就能稱霸諸侯。這兩者一樣都沒有,就會滅亡。這也是秦國的短處啊。”

 二、嚴刑酷法,白色恐怖,只適用於秦民。用於六國之人則行不通。

秦國統治的本質是虐民。按荀子的話說,就是“秦國的君主,他使民眾謀生的道路很狹窄、生活很窮窘,他使用民眾殘酷嚴厲,用權勢威逼他們作戰,用窮困使他們生計艱難而只能去作戰,用獎賞使他們習慣於作戰,用刑罰強迫他們去作戰,使國內的民眾向君主求取利祿的辦法,除了作戰就沒有別的途徑;使民眾窮困後再使用他們,得勝後再給他們記功,對功勞的獎賞隨著功勞而增長,得到五個敵人士兵的首級就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

假如把這種統治方法移植到六國民眾身上,後來秦始皇的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會逼迫民眾造反的。

上圖:陳勝起義

其原因就是六國民眾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比秦國人高,儒家傳統的”仁政“思想已經根植於民眾的心中,民眾會以這個”仁政“標準來衡量統治者的正義與否,假如他們判斷為不正義,遇到機會,民眾就會起義反抗。

而秦國人自來被視作夷狄一類,大概就源於其思想文化水平較低,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者用嚴刑酷法,強制壓服一百多年,已經習慣了生活在高壓之下,而不敢反抗。

三、假如六國能參考秦國的法制經驗,又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作為國家的治理理念,兩相結合,取長補短,就能創造出一個新型的管理模式。

但是,六國諸侯、貴族已經腐敗,不用說當時沒有這樣的治理人才,即使有也不會使用。


南宮外史


不瞞您說,我個人是一個歷史愛好者。你這樣的問題在幾年前我也經常去想,可現在想通了。就是我的回答。

中國歷史上,光是我們很熟悉的變法就有好幾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還有宋代的王安石變法。以及清朝的戊戌變法。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效仿呢?答案很複雜,同時也很簡單。簡單的說就是。變法是要死人的。是要徹底連根拔起既得利益集團。但問題是既得利益者,同時又是指掌權著者,那麼你說這個法怎麼變?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嬴渠梁在背後做堅強的後盾。商鞅的變法也不可能會成功。同時期的申不害也在韓國變法。他就沒有成功。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眾文輕舞的朝代,簡單來說,在宋朝你只要是個文人,只要不謀反,哪怕你犯了天大的錯。基本上不會死。王安石變法的時候。蘇東坡就是個反對派。司馬光也是個反對派。可他們大不了都去流放了。

近代的戊戌變法。可謂是盡人皆知。他們哪個人不是為了讓大清國變得更好。他們都意識到這個國家已經有很多弊端。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國富民強。可上面我已經說了。變法是要剝奪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利和利益的, 作為掌權者。 誰會支持呢? 所以啊,大部分的變法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李沁倫


戰國前期,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其他諸侯不效仿?

按照慣例,先來說說題目,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強大是沒錯,但是後半句是有問題的。

戰國時期最先開始變法的魏國,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也是借鑑了魏國的變法,那麼其他諸侯國沒變法嗎,當然不是。

本篇飛魚就從諸侯國的變法說起,聊聊秦國通過變法強大後,為何諸侯國不效仿。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李悝(魏國)。

魏國之所以能稱霸戰國初期百餘年,李悝變法是基礎,此外李悝的變法不止強大了魏國,也成為了後世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的藍本。

他提出的“食有勞而祿有功”,就是主張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這點也是後面諸侯國變法的核心,以新興地主階級取代舊貴族,這亦是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必然趨勢。

不過李悝的變法只維持了兩代半,到了魏惠王統治的中後期,魏國變法失敗,值得一提的是,李悝還做到了很多變法者無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李悝得到了善終。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吳起(楚國)。

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典型的職業官僚,一生經歷三個國家,輔佐了四位君主,並且在每個諸侯國都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記,這是在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吳起被稱為天才也不為過。

而吳起的變法是在楚國進行的,他在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吳起也知恩圖報,為了強大楚國,直接向舊貴族開戰,並且是沒有餘地的開戰,結果楚國強極一時,隨著楚悼王和吳起的身死,楚國變法失敗。

明尊卑爵秩等級,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商鞅(秦國)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是最為有名的變法,沒有之一,以至於說到變法,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商鞅,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誰讓經他變法後的秦國最終攻滅了六國呢。

尤其商鞅開創的連坐之法,堪稱無人能及,他設置的軍功制,也把秦國士兵訓練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機器,不過戰爭年代需要的也就是這種“戰時主義”,所以商鞅變法成功。

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申不害(韓國)。

說起申不害,相比不少人比較陌生,其實此人也是一天降大才,戰國時期法家著名的代表,他為君主量身打造的“術”,是法家思想一個重要分支。

此外,小小的韓國,能在各大諸侯國中夾縫生存幾百年,申不害也有不世之功,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而隨著韓昭侯和申不害的死,韓國變法也走向了末路,韓國變法失敗。

謹修法律而督奸吏——鄒忌(齊國)。

說到鄒忌,大家可能會想到那個和徐公比美的美男子,沒錯,此人就是他,他以布衣之身而被齊王封侯拜相,可以說是齊國曆史上不得不說的“名相”。

他在齊國的改革,使得齊國繼管仲和晏嬰為相後實現了第三次中興,並且還以自身經歷勸諫齊王要廣開言路,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不過鄒忌的改革不能稱之為變法,亦沒有相關法律來維護變法的成果,最後鄒忌也成為了舊貴族中的代表,齊國變法失敗。

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趙武靈王(趙國)。

戰國中期,除了秦國的變法,其餘國家的變法均以失敗告終,而此時趙國出了一個不世明主,趙武靈王,他推行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了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大的諸侯國。

不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亦不能稱之為變法,因為他只是在軍事、民俗上做了改革,而沒有對政治制度進行革新,所以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就成衰落趨勢,後來的“將相和”也只是趙武靈王變革後的餘威罷了,趙國變法失敗。

飛魚說:

說完了這些諸侯國的變法,我們接著說說為何諸侯國不效仿秦國,首先魏國和楚國的變法,都要早於秦國,談不上需要效仿秦國,而韓國的變法和齊國的改革幾乎是和秦國變法處在統一時間段,也談不上需要效仿秦國。

而後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又因為地理位置和秦國截然不同,亦不能效仿秦國,況且當時的諸侯國誰也不知道哪種變法會強大國家,他們同樣不知道商鞅的變法最後是勝利者,正所謂:當時者迷,後來人清。

那麼秦國變法強大後,諸侯國為何不效仿秦國的重新變法呢?首先,變法需要穩定的國內環境,秦國強大後就立即東出,山東諸侯就失去了變法最需要的時間保障。

其次,山東諸侯國舊貴族強大勢力的阻撓,由於前面的變法,不可能再對變法妥協,他們面對既得利益的丟失,會竭力反撲。

最後,變法需要變法人才,而上述這些人才去世之後,山東諸侯再無變法之才,無人支持變法,又談何效仿“秦法”呢?


飛魚說史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二、法家商鞅。

曾讀過《商君書》原著。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商君書》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用戶67724358697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同樣也是思想百花齊放的時代,變法的思想在隨著時代的潮流而噴湧而出。圖強、爭霸和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都要進行的基本操作,除了商鞅在秦國進行了變法外,其他的七國或多或少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只不過秦國的變法最為成功而最終被我們所熟知,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和改革。




由於鐵質工具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得各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有效的,由此社會的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貴族實力相對衰弱,而平民勢力則開始崛起,變法是政治適應經濟變化的一種改革行為。戰國最先變法的不僅不是是秦國,而且還處於居於後者的位置。

各國的變法

追溯變法的本源就得說到魏國的變法,戰國一個進行變法的國家是魏國,戰國法家第一人李悝就是魏國變法的領導人。魏國在政治上由李悝領導,在軍事上由吳起,變法成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這個時候魏國變法是在魏文侯時期(前472年―前396年)。


繼魏國變法後,遭到排擠的吳起轉投入楚悼王麾下,輔佐楚悼王主持楚國的變法,楚國在吳起變法的幫助下,使楚國“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吳起楚國變法大概是從前386年—前381年。

韓國於公元前351年,韓昭侯破格的拜“鄭之賤臣”申不害為相,求國富民強,也開始了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十五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奠定了韓國作為強敵環飼的小國得以在戰國時期一直存在的基礎。

直到公元前359年才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才進行了變法。因此秦國的變法與韓國大概是在同一時期進行的,但是遠遠落後於魏國和楚國的變法,所以也就不存在其他國家效法秦國變法的情況了。戰國的變法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無非以是加強國家力量,削弱貴族力量為主動思想;而真正的差異則是變法的持續性、君主和變法者能不能抵抗住國內保守派的壓力。而秦國的成功變法就是完成了比其他國家更好的完善了上述兩點,秦國才最終在變法baff加持下統一了六國。


浮沉的歷史


兩千餘年前,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自西陲發跡,其先祖非子為周王室養馬有功,受封秦地。之後數代國君勵精圖治,率領秦人崛起於亂世,歷經百年起伏,及至孝公,奮前輩之餘烈,重用魏人衛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不斷增進農業生產,為大秦滅六國,實現中國一統大業奠定了基礎。想必有讀者朋友想問:“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那麼其他六國為什麼不效仿而圖強呢?”且看筆者從秦與六國異同出發,一一道來:

一、內憂外患,秦需自強

崤山以東,是戰國其餘六雄,與他們相比,秦人沒有多輝煌的身世:先祖惡來事商紂王,被周武王殺之;非子為周天子養馬有功,受封秦地,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但秦人依舊只是周之附庸,而秦人又世代戍守邊境,與犬戎為敵。卑微的身世、兇殘的敵人、貧瘠的土地,養育出心狠手辣,能征善戰的秦人,但卻被山東六國鄙夷為“蠻夷”,雖秦地無禮樂教化,但衛鞅與他帶來的大法律條,卻也不再受到束縛,最適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秦人雖然出身卑微,但都知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昔日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國;秦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秦穆公時代秦國參與中原爭霸,雖強不過同樣崛起的晉國,但及時轉變方向,將矛頭指向西戎,又四處招攬賢才,

“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頻頻向晉挑戰,卻難得一勝;桓公、景公、哀公、悼公、厲共公、躁共、懷公、靈公都非中興之主,簡公、獻公雖有圖強之意,但無奈百年衰落,在變法上尚不徹底,卻都為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及至孝公,對衰落的秦國深惡痛絕,決定改革圖強,欲奪回河西之地,完成父輩的遺願。於是孝公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一篇《求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引得衛鞅求見,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從此,這對被後世推崇有加的君臣聯手合作,在秦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秦國遂強,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改革的道路是艱難的,惠及百姓,卻觸及了貴族的利益,因此嬴姓宗室大多反對,還是公子的秦惠文王嬴駟以身犯險,但都沒有阻礙秦孝公變法的決心,為何商鞅變法能在秦國延續數年,而山東六國效仿不來,最大的原因便是孝公與衛鞅這對君臣始終親密無間。而秦孝公的後繼者們,亦不敢忘先祖之志,因此商鞅雖死,但法律暢行,六國也無一國能做到此。

二、魏從變法,成就霸業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為秦一統天下的霸業奠定基礎,然而在商鞅之前,也有人幫助魏國變法圖強,此人便是李悝。其實魏國比秦國更早有統一的能力,為何?世人只知商鞅變法,殊不知商鞅投秦所帶之物,正是李悝的《法經》,秦國商鞅變法,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魏國李悝變法

。魏文侯時期,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其重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魏武侯時期,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魏國繼續強大。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盛極一時的魏國敗了,敗給了日益崛起的秦,其中錯的不是魏國的法律,李悝、吳起的變法,錯的是魏惠王,將先輩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馬陵之戰,魏國實力大損,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河西之戰,不僅河西之地盡失,魏卒還被秦軍斬首八萬;公孫衍發動“五國相王”引得楚國不滿,楚國向魏國發起進攻,魏國再敗。魏惠王時,曾經強大的魏國卻處處捱打,先祖留下的基業被耗損殆盡,魏國再無力變法圖強,直至滅國。

三、篳路藍縷,荊鳳夭折

相比於秦發跡於西陲,楚國同樣身份低微,常常以“荊蠻”自居,周代典籍《國語》有言:“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從彈丸之地丹陽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創業之艱難,令人嘆息。那時的楚國窮啊,首領熊繹受封周成王分封為“子”,楚人大振,想要祭拜先祖之靈,全國上下竟然拿不出一頭牛來,只得在鄀國這個地方偷一頭小牛來祭祀祖先。楚國慘啊,還是小國的時候,不得不看周室臉色行事,稍有不慎便是刀兵相向。楚國雖弱,但楚民懂得自強,因此楚國多出賢君明君,楚國國君熊繹勵精圖治,帶領領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終於在南方站住腳跟,建國之初雖舉步維艱,征戰也是勝負參半,可喜可賀的是等到了楚莊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國,楚莊王也成為新一任“中原霸主”,荊楚鳳凰,終於展翅高飛。

楚悼王元年(前401),各國競相改革成功,然而此時的楚國國外形勢嚴峻,國內社會矛盾尖銳,而為了延續楚國霸業,楚悼王重用幫助魏武侯改革變強的吳起,變法雷厲風行,又得到悼王全力支持,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吳起卻沒有商鞅的好運,在變法如火如荼進行中,楚悼王不幸病逝,楚朝舊貴族勢力抬頭,欲誅吳起,吳起急中生智,伏在楚悼王屍體上,舊貴族依然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王屍,隨著楚悼王與吳起的死去,楚國曆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也就夭折了。儘管後人重拾霸業,但依然難逃覆滅的命運,楚懷王時,雖任用昭陽、羋原、景翠、屈丐等賢臣良將,楚庭一時人才濟濟。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但這次改革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抵抗,改革再次失敗,這隻南邊高傲的鳳凰,再不能展翅飛翔。

四、田氏代齊,只圖小利

說起齊國,我們自然會想到一個人:呂尚,“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說的就是他了。在呂尚助周滅商後,他就被周武王封於營丘,國號為齊,後世為作區分,變稱為“姜姓齊國”,呂尚到底營丘後,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大力發展漁業、工商業,並從海中獲取食鹽,憑藉魚鹽之利,齊地人口大增,齊國成為大國。然而百年之後,齊國卿大夫做大,開始廢立齊國國君,直到田氏專權,齊康公被田和放逐,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世稱“田齊”。

齊國也有變法的例子,昔日齊威王不堪國弱,立志改革,思賢若渴,得鄒忌為相,“謹修法律而督奸吏”,齊國由弱轉強,遂成東方大國。然而好景不長,等到了齊愍王時,齊國看似強大,但暗疾不少:相邦田文專權、蘇秦入齊從事間諜活動、田甲劫王。而愍王也是個只圖小利的人,在五國合縱攻秦時作壁上觀,不知“唇亡齒寒”;常常因小利而派兵攻打六國,四面樹敵;為爭宋國,對盟友大打出手。最終五國伐齊,齊國差點亡國,齊愍王輾轉各地,因其傲慢無禮,所到之處皆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後還被楚頃襄王和楚將淖齒所騙,被殺掉了,齊國也再無問鼎中原之志,最後慢性死亡。

五、一彈指頃,由盛轉衰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為什麼秦滅六國的順序中,韓是第一,因為韓國雖然,但韓弩可使“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劍也以鋒利著稱,“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相比讀者們不會相信,七雄中最弱的韓國,也盛極一時。那時是韓昭侯時期,為修政法,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strong>

然而有申不害相助,韓國也難成大事,韓國的位置實在是太差了,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阻秦國東出而被虎視眈眈,南有楚國時常侵擾,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韓國的盛世也只在申不害為相的十五年內,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夾在列強中間,屢遭欺凌,又不得不為苟延殘喘而吃嗟來之食,被秦驅逐攻魏、楚,被魏驅逐抗秦,天下皆言韓人“反覆無常”,實乃無奈之舉。

此外,戰國七雄的燕、趙都有過改革,燕昭王用樂毅改革,使燕有了抗齊的資本,更是使得五國合縱伐齊時,推舉樂毅為將,獲得大勝,齊差點滅國,燕得報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軍改,趙國兵強馬壯,名將輩出,拓地千餘里。然而可惜的是,這位昔日雄主,晚年卻因自己兩個兒子對王位的爭鬥,而餓死沙丘宮。秦有商鞅變法,山東六國也有自己的變法改革,但相比之下,卻只有秦能徹底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誅商鞅,但商君之法並未廢除,此後被武王、昭王、莊襄王、始皇帝沿用,這才使得秦最終能勝六國。


鄧海春


事實上,秦國並不是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在秦國之前無論是魏國還是楚國都已經通過變法使國力變得強大,所以不存在其他諸侯效仿其他國家,而是有國家已經走在秦國之前。
在這些國家裡,恰恰是通過變法強大的周邊諸侯對秦國採取了強力的進攻,才讓秦國有了切膚之痛。

其中,魏國首當其衝,魏文侯採用李俚變法,成就了聞名天下的魏武卒,正是魏武卒才讓秦孝公之前的各位長輩困在河西之地的爭奪中,魏國的力量讓老秦人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此外,同樣是變法,秦國是後發制人,所以在表法初期,其他諸侯是看不到秦公會不會最終成功,畢竟秦惠文王時期緊緊是嶄露鋒芒,昭襄王時期才算是大放異彩,但是到昭襄王時期其他國家已經採用聯盟的方式對付虎狼之秦。自然也就不存在看到秦國成功再去模仿。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力量處於此消彼長階段,所以秦國的力量並沒有大到一朝一夕間讓天下側目,時間短了不看好,時間長了就沒辦法追趕了。

還有一個,屬於每個國家的稱霸的時代是不同的,無論是魏楚還是齊趙,不是沒有表法強人,但是表法之後尤其在權力交接的時候找到好的下一代去承接,這才是關鍵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把魏文侯,齊桓公,趙武靈王,秦孝公等放在同一個時代,還真說不好一定是秦國最強,且每個人壽命不同,根本無法同臺競技。

不過,誰也無法抹殺商鞅帶給秦國變法的影響,秦國的表法也最為徹底,歸根結底,是商鞅的思想最適合也最完備,極其適合戰國爭霸;同時,沒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的全力支持也不會有他們的成就,雖然惠文王車裂了商鞅,但他的思想卻始終是秦國爭霸的國策根本。

反觀同時期,即使是法家的申不害也同樣在韓國採取了變法,卻沒能成功。歸根結底,變法只是強大的一個方面,他離不開君王的支持,政權沿襲後是否會延續變法,以及強有力的文臣武將在基礎上有新的戰略構想去開疆拓土。

秦的成功,或者說秦國變法的成功,不只是變法的功勞,離不開一系列因素的成全,想當初商鞅不還是報效無問才投奔秦國,如果諸侯能預測未來,誰又不去做對的事情呢?


陳鴻鈞


戰國4公子的存在就意味著戰國七雄難以進行徹底的改革,。戰國4公子在國內擁有大量的封地,幾乎可以權傾國君,他們的主要資本就是國君的親戚和外戚。仿照簡單,學得精髓很難,改革還是要看執行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