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川省叫四川?

邱自由記憶學513


唐初設劍南西川節度使與劍南東川節度使,簡稱西川、東川,“川”乃“平川廣野”之意。到北宋時,開寶三年(970年)置西川路,四年(971年)分置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合併為川峽路。鹹平四年(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產生。“四川”作為地區名稱正式確定,始於南宋初設置的四川都轉運使、四川宣撫使、四川安撫史等官職。元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明改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清為四川省,沿用至今。

有些書上說四川得名於境內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川,那是錯誤的


晨光百科


四川省名由"川峽四路"而得名, 路是宋朝行政區劃別稱,川峽四路之前只有兩路,即西川路和峽西路,西川路轄置益州、梓州;峽西路轄置利州路、夔州,當時全國共15路,而兩路之前只有一路即川峽路。宋人分為四路稱其為”川峽四路“。


其實四川就是宋時四路的簡稱,而為什麼叫四川而不是四路,因為唐時四川地區分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後人有時稱四川為兩川地區,在古人的眼裡,"川"就是泛指三峽以西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以及貫穿其中的江河川穀。

古時川峽四路與現今的四川省並不是完全吻合。行政管轄區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慶全境、陝西漢中秦嶺以南的子午河、星子山以西地區,貴州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以及甘肅文縣。而漢時的益州才是四川的雛形。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四川就是秦嶺之南,青藏高原之西,雲貴高原之北,三峽以西的一塊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而這片區域在未分設重慶市之前的四川全境就是古巴蜀之地,蜀國相當於益州及現今的四川,佔據四川盆地。巴國相當於坐臥大巴山腹地三峽以西的現今的重慶市。兩路中蜀地相當於西川路,巴渝之地相當於峽西路。後來為為防止地方割劇,將秦嶺之南的部分地區劃歸陝西。


從地理角度來看,"川"其實就是四川的主題,"峽"是四川的東界,由於四川位於長江上游,川西高原西緣西藏高原和橫段山脈,這裡丘谷相間,水網密佈,孕育了長江較大支流諸如雅礱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打造出成都平原與四川盆地這樣的天府之國。長江經重慶夔門口東入三峽完成了在四川的奔跑。真所謂高峽出平湖(盆地)。因此,可以理解為峽西(三峽以西)的西川之地就是美麗的四川。 四川不缺的就是"川",四是緣於四路,但川並不只四個,長江在四川較大的支糸也不下四條,而縣級以上地名如北川、青川、合川、永川、汶川等也不止四個。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就是較大的"川",有水便有川,有川亦有峽,所謂風水寶地、天府之國,無愧於"揚一益二"之美譽。

而川更多是相對於山或峽而泛指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與縱橫其間的山川河流。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人類文明,並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了以寶墩文化、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與華夏文明、良渚文明並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東周時秦楚兩國發現這片美麗的土地為巴、蜀之國,經反覆爭奪後被秦兼併。成為列代的米庫糧倉和戰亂政權的避風港。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作為一個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兩川呢!一次偶然機會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來!

其實四川名字的真正由來是從秦至北宋時期宋真宗最終形成的“川峽四路”區域的簡稱。“川峽四路”具體是指利州路(今陝西省漢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慶市奉節縣);梓州路又稱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綿陽三臺縣後遷瀘州市納溪區);益州路又稱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並且分別在今天的成都和綿陽市三臺縣設立治所,簡稱“兩川”。

唐玄宗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漢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

北宋又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合併四路設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又改稱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德陽敏妞


作為一個非常喜歡歷史並且擁有一定歷史常識的四川人,我覺得還是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嘿嘿,但是,真相也許早就掩埋於滾滾歷史長流之中,說錯勿怪:

1、俗語的說法

俗語的說法是最不可靠的,為什麼我首先說呢?因為這個也是最親切的!嘿嘿!

俗語的說法是這樣的:“四川四川,四面是川,打起仗來,平平安安。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簡單來講,川在古代是指河流、水道,具體來講,指的就是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2、官方的說法

官方的說法:四川省名由"川峽四路"而得名,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最後,不得不說,四川真的物產豐富,各位喜歡釣魚的朋友,別忘了買一些西部風老壇五穀雜糧來垂釣喲!


西部風垂釣研究院


和中國許多被改了名的地方一樣,四川最初本不叫四川,而是叫蜀!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商周時代,那時候的四川大地便出現了國家,名為古蜀國,如今著名的三星堆遺址就是曾經古蜀國的都城。

而到了戰國時期,秦軍入蜀,滅亡蜀國,實行郡縣制,蜀國就成了蜀郡。


而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四川便成了益州!後來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亂世之中,四川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誕生了許多的割據政權,比如劉備的蜀漢,李雄的成漢等等。

那麼這“四川”二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還得從唐朝的行政區劃改革說起

到了唐代,李世民對當時的領域進行了劃分管理,分中國為十道,那時唐朝疆域也算是遼闊,這麼多的道中,為了便於管理,有進行了更為精確的劃分。把疆土南部的領域統稱為劍南道,劍南道的東邊是山南道。

公元733年,在唐玄宗繼位的時候,把疆土根據之前的劃分又做了新的規劃,成為了十五道。隨後以劍南道為中心,劃分道路兩邊各為東西大道,東道和西道,這在後來也被稱為劍南兩川。再加上山南道,在唐朝時期被叫作“劍南三川”。為了稱呼更加的方便,“兩川”和“三川”也就逐漸成了約定俗成的代稱。

看到沒有,這裡就已經“三川”了啊,而到了宋代“四川”正式出現。

<strong>

宋代時,四川地區到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統稱“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路”或“四川”,這個時候起,四川這個名字也就保留和流傳了下來。

元代於至遠十七年(公元1281年)正式建致“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省治設於成都,四川於此正式建省。


明時分全國為十三行省,今四川即為四川省。清初分全國為十八行省,四川行省區域之西北境已至理塘、巴塘等地。辛亥革命後,1935年,四川省再次非分,這次是分成了兩個區域,一個是行政督察區,另一個則是西康督察區。建國之初,曾經把原四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1952年撤消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消西康省,其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省。



1997年,川渝分治,再次劃分,重慶市容納了原來的川東一些領域。剩下的就是現在的四川省了。

當然了,“四川”之名還有另一種說法,在古語中,"川"即河流。

《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貢》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四川”顧名思義,就是四條大河咯。那麼這四哪四條河呢?現代人一般指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這幾條大河。


白話歷史君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川”字作為地名最早應當是與河流聯繫在一起的。

川的象形字

《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貢》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字最開始就是河流的意思。

在這種直管的認識下,很容易將四川這個地名的由來,聯繫到四川盆地的諸多條河流上。

四川的河流

因為這個號稱天下陸府的盆地中,並不缺乏名山大川。

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講四川對應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這幾條大河。

不僅現代人有這樣的錯覺,元代人的地理類書籍中,也有記載:“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要知道,四川盆地的河流很多,為什麼單獨以四條河的名字命名呢?並且到底是哪四條河呢?這是說不清楚的。

歷史地名的發源演變,還是要從歷史政區的變化說起。

比較可信點的觀點是:四川這個地名,誕生於宋代。

因為宋代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1年),將轄區位置就在今天的四川的川峽路一分為四,這四路分別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四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因此就有了“四川”路這個簡稱。

從川峽四路到四川,這個說法較為可信。

但是現在有學者發現,在唐代的文獻中,就有“劍南四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唐憲宗元和八年 813年)、“褒斜四川節度使陳敬瑄”(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等關於四川這個地名的記載。

由此而知,四川這個地名,恐怕在唐代就產生了。而非產生自宋代。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四川是“川峽四路”的簡稱。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元)設置川峽四路。在宋代的行政區劃中,“路”是中央屬下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這四路分別是:益州(首府成都)、梓州(首府三臺,今屬四川綿陽)、利州(首府漢中,今陝西漢中)、夔州(首府夔州,今重慶奉節)。

川峽四路的行政區域,大致包括:現今的四川省(除藏區外,含今重慶全境),陝西漢中,貴州部分(安順、遵義、貴陽、銅仁),湖北恩施和甘肅部分(今成縣)。

之所以合稱川峽四路,是因為這個其時的省級行政區就包含了“川”和“陝”兩種地理形態。“川”是指寬闊的平坦之地,又指有水流動的地方。成都平原的益州,漢中平原的利州,同樣位於四川盆地中成都平原(綿陽亦位於成都平原的盆底地區)邊緣的梓州即屬此列。儘管今天的綿陽市所轄地多為山區丘陵,但相比盆周的四川各地市,綿陽仍較為平坦。“陝”一般指山陝,即兩座山中間有水的地方,夔州即屬此列;夔州位於今天的重慶奉節,屬長江三峽地區。

元代開始設置行省制度,遂一直沿用至今天。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將川峽四路合併為一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由此得名。仍舊大致沿用了原來的川峽四路的行政區劃。至於今天的四川藏區,元代屬於西藏管理。

其後的各個時代,四川的管轄範圍經歷過不小的變動,先後管轄過除原“四川行省”的地域外,還曾管轄過今天的雲南、貴州、甘肅、西藏等省區的部分地區。而行政區劃的變動,除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則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犬牙交錯”。

“犬牙交錯”包含了國家治理的智慧。即不讓一個地區形成地理上的封閉環境,而讓它與其它省在地理上相互聯結。四川先後劃出漢中至陝西省,遵義至貴州省,接管部分藏區,將同一風俗文化的地區打亂,交與其它省治理,便於“大一統”的國家治理,更易於國家團結。與河南風俗文化相接近的襄陽劃至湖北省管轄,亦屬此列。

1997年,四川劃出原來的涪陵、萬縣、重慶、黔江等地市,成立重慶直轄市。今天的四川省由此定型。


右手yang


四川,古稱巴蜀之地,因為在商周時期,四川省東部和西北分別屬於巴國和蜀國。巴蜀雖然並非中原文明,但卻與中原國家有著密切的往來。由於在周朝建立時立有戰功,巴國和蜀國被周天子賜予子爵(和楚國一樣),位列諸侯。(春秋時期巴蜀地理位置)

巴蜀兩國立國都有600年以上,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昭襄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出兵伐蜀。同年巴蜀兩國全被秦軍征服,秦國隨後在這裡設立巴蜀和蜀軍。

到了漢武帝時代,西漢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十三刺史部制度,廢除巴蜀二郡,設立益州,主要管轄今天的四川盆地一帶。

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割據益州對抗中央,後來劉璋被劉備擊敗,劉備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蜀漢被曹魏滅掉之後,為了防止益州再度割據,曹魏將益州分為益、梁二州,各領八郡分治,使其相互制約,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在此後的近四百年中,四川一直遵循益、梁二州的建制,知道唐朝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廢除州郡制,在四川設立劍南道。

到唐肅宗至德二年,唐政府又將劍南道拆分為劍南西川道(簡稱西川)和劍南東川道(簡稱東川)。

北宋宋真宗鹹平四年,北宋政府將四川地區分成: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臺)、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

到袁超元朝,元朝政府整合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首府成都,“四川省”之名此此開始。

明朝建立後沿用了四川這個地名,建立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但仍舊簡稱為四川省。(明代四川布政司管轄範圍)

明朝末年,四川遭遇空前兵禍,人口損失慘重,《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到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全川人口只有9萬人,真是百里無人煙。康熙三十三年,清政府頒佈《招民填川詔》,吸引湖廣、江西、陝西、山東等地人民移民四川。

到了清朝,清政府將長城以南的關內地區重新分為18個省,對四川省的邊界進行大幅度調整,將四川東南地區劃歸給雲南和貴州。到雍正朝時期,又將金沙江以東的青藏高原地區劃歸四川管轄,到此時,今天四川的行政範圍基本得以確立。

(清代四川地圖,和今天四川省的樣子已經很接近了)


千佛山車神


第一種說法

“四川”的“川”字是“大河”的意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

這四條大河也就是在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第二種說法

“四川”這個名稱最早還是起源於宋代,而不是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朝時置為巴郡、蜀郡、漢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臺設立治所。

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所以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這樣,便有了“三川”。

後來由於宋真宗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臺)、利(漢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

這就是“四川"的真正來源。

綜上所述,“四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錦延這種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小豬也配齊


四川名稱的由來,那是有一段歷史了。

四川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省份,掌握著天府之國——成都盆地,其地處雲南之北,湖北之西,陝西以南,西藏以東,幅員48.6萬平方千里,人口達到8302萬,首府成都更是西部少有的特大城市,戰略位置可謂十分重要

那麼四川之名是何時由來的呢?

宋朝之前,四川省其實並不叫四川,舉個例子,漢朝時期四川東部屬於益州管理,西部則是化外之地,唐朝時成都附近則是劍南道德屬地,後來宋朝建立為了方便管理杜絕割據勢力,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