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瓷上燒出星空,不是所有窯變都變出結晶釉丨藏拍好物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曆代陶瓷珍品中,有一類釉色可謂獨樹一幟,就是

窯變釉。在五彩繽紛的顏色釉中,窯變釉瓷器顯得十分獨特和奇妙。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也越來越受到矚目,身價逐年遞增。俗語有“窯變無雙”,就是指窯變釉的變化莫測,獨一無二。所以,按當下的審美經驗和藝術潮流來看,圖案抽象、色澤多變的窯變釉陶瓷才更符合現代人所追求的個性與審美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兩件作品之一:七彩瀲灩

窯變釉,顧名思義,是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祥。隨著人們對窯變釉認識的深入,窯變的缺陷美也逐漸得到人們的喜愛,窯火給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後反而讓人回味無窮,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記”之類的美稱。窯變釉又因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雲霞,或如春花秋雲,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而為人們所欣賞。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時期,窯變已被視為一種祥瑞,甚至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所以,窯變結晶釉的發展到清代出現了第一個高峰,創造出了康熙郎窯紅、豇豆紅、蘋果綠等著名品種。

《景德鎮陶錄》說,“藉其流淌,顏色變幻聽其自然,而非有意識預定某色也”。窯變釉彩和其他高溫顏色釉呈色不同的關鍵是“窯變”的作用在裡面。窯變釉如“波濤翻滾”“釉俱五色”,

也就是所謂流動性強,變化大,釉色層次多,猶如善於流動運行的水有活力,若隱若現而變化。所以古人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窯變莫測的釉彩特徵。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作品之二:南韻紅玉

在陶瓷的燒製上,800 攝氏度屬於低溫,超過800 攝氏度到1300 攝氏度是高溫,高過1300 攝氏度就會瓷化了。因為是在高溫下出現的類似於化學的變化,所以對於窯變釉還有一種說法叫“七分人工、三分天意”。“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變化莫測,獨一無二”,所以絕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兩件作品。任何一件看似精美華麗的作品,都是在隨機、巧合、緣分及上蒼的眷顧中創作而出,這是每件作品極其神秘及珍貴的所在。

每件作品都會在創作的時候,融入創作者不一樣的心情思緒,有些如詩境,有些如畫意,有些如星空。四季美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煙霞雲霧、滿堂金玉……形象萬千,蔚然大觀。

遺憾的是,窯變釉這一複雜的工藝到了近現代因為戰亂、經濟落後等原因,沒有得以繼續發展。直至20 世紀70 年代,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工藝品出口換匯,這一工藝才得以復興。但由於其複雜及不可控性、難以複製的工藝特點,也只有極少人願意去嘗試,作品也僅限於出口,很少在國內市場出現。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窯變釉才得以迎來新生,但能將這一工藝熟練掌握的工藝大師還是不多見。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獲國家工藝美術金獎作品之:星盈霽海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獲國家工藝美術金獎作品之:物華天寶朝氣紅

浴火新生的高溫窯變結晶釉

於是,一個生於20 世紀90 年代中國瓷都潮州的年輕人,在高溫窯變結晶釉陶藝創作上,引領了一種全新創作的風格。

很多人第一次認識陶藝,是緣於電影《人鬼情未了》裡那個經典鏡頭。讓人感知陶是有生命的,它能思考,會說話,特定的時候,可以讓生命與靈魂一起熔化。而陶經過燒製、窯變後,浴火新生髮生的蛻變,更是讓人刮目相看。陶藝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陶。中國的陶瓷工藝發展到今天,很多方面已經被後來者所趕超,特別是在奢侈品生活用瓷、藝術陶瓷等方面。

如何將一萬多年的手工技藝再創新?成為許澤榮一直在思考的一個課題。在不聲不響之間,他浸淫瓷藝近十載,汲古開今,自出機杼。集宋代曜變天目釉、鈞瓷及傳統花釉和結晶釉等技藝之大成,結合中國臺灣

、日本和福建德化瓷的配釉特色,融合自創的泥、釉、彩秘方及窯燒技術,創新了獨具一格的窯變陶藝語言,給人以全新的視覺衝擊與審美意象。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許澤榮老師創作中

在多年的陶藝生涯中,他到處向陶藝家及老師傅請教,並處處留心學習、領悟。有一句話叫“處處留心皆學問”。為了研製這種窯變結晶釉陶藝,許澤榮默默地沉潛了近十年,並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兩三年,他的作品先後獲得了12 項國家級金獎

10 項省級金獎,但許澤榮總是在強調,他的作品尚未臻善臻美,還有更加完美的境界需要去追尋。

許澤榮除了參照中國傳統陶藝的器型,加上創新的配釉特色,以及獨特的燒製工藝,並對每一種釉色的畫面做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這些探索和研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他還將高溫發揮到比較高的機制,達到了1380 攝氏度,已經到了瓷化的程度來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窯變在新時代藝術家的手中,創作出了它前所未有的時代特徵:亮麗、質感、時尚。這是新時代的窯變語言,也是許澤榮的藝術星空。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層林盡暖

他用陶表達出屬於新時代審美的思考,更用釉去繪出“外師造化、中源心得”的別樣風景。四季美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煙霞雲霧、滿堂金玉……皆在其中。他不用具象的手法去繪製風物,而是藉助窯爐裡1300 多攝氏度的高溫,施以獨門絕技的配釉方法,將神秘的、抽象的、略帶表現主義的圖式創作於泥胎之上,七分人工揮灑到淋漓盡致,剩下的,任憑天意。

陶有所思,釉有所語。浴火新生的作品,成為一個個見證時光不老的鮮活生命,近十年的研究探索中做出了符合這個時代特徵的新的陶藝作品。許澤榮的陶藝是泥、火、釉渾然一體的創作,也是藝術形式的一次自我突破與創新。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金龍報喜

新時代窯變釉的傳承與傳播

廣東工藝美術界是全國重點地區,曾經也是給國家出口創匯的大省,陶瓷更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種之一。對於陶瓷工藝的復興與傳承,也一直走在前列。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周國屏認為,窯變結晶釉這類陶瓷藝術精品是可以留芳千古的,作為文化交流的國禮應當之無愧。那麼,其收藏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2018 中國工藝美術館雙年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許澤榮兩件作品《七彩瀲灩》《南韻紅玉》同時入選並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同年12 月在暨南大學舉行的《文化遺產創意與創新展》及《傳承與未來: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研討會》上。來自北京、深圳、廣東潮州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的著名學者、設計大師等多位創意產業設計師展示了民間藝術及其衍生品的設計與轉換成果。其中來自中國瓷都潮州的青年藝術家許澤榮的高溫窯變陶藝作品備受關注。在暨南大學授予聯合國教科文前總幹事伊琳娜· 博科娃女士榮譽教授的敦聘儀式上,許澤榮將自己的一件得意之作《雙鶴迎財》贈予伊琳娜· 博科娃女士。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許澤榮夫婦與博科娃女士

伊琳娜· 博科娃女士非常專注地欣賞了作品的器形和釉面。許澤榮在與伊琳娜· 博科娃女士交流中提到:中國的陶藝有上萬年的歷史,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這件作品既是對傳統陶藝的繼承,也注入了年輕人對新時代審美的理解。伊琳娜· 博科娃也希望通過此次交流活動,把自己對中國陶瓷創作的感受和理解分享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廣東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廣東嶺南工藝美術館館長楊飛武說,因為窯變釉的難以控制和複製,讓創作者前期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與損失,才能積累出一定的經驗,故國內從事窯變釉燒製的工藝大師並不多。所以“

許澤榮對現代陶藝語言的探索、創新及其藝術追求,對陶藝界同仁,對年輕陶藝家的成長具有借鑑與啟迪意義。以許澤榮的年輕,以他的藝術敏感以及那份執著的追求,其人其藝未來值得期待”。

在談到新時代窯變結晶釉的工藝價值時,楊館長認為:許澤榮創新了一種獨具一格的窯變結晶釉瓷藝,給人一種新奇美妙的感覺。“新”在其難度較大的多種工藝的複合及窯變效果。“奇”在其“窯變”以及獨一無二,故有“窯變無雙”之說。美”在其結晶釉面異彩紛呈,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妙”在其自然天成呈現的變化萬千、美輪美奐的景觀。

許澤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的作品能夠被國家級博物館及一些重要文化交流活動中被收藏,是對我本人的認可和肯定。

作為新時代中國陶瓷藝術的後輩,我非常願意用自己的雙手,深耕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髓,並繼續創新,讓全世界的目光愛上中國文化,愛上中國陶瓷。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絕代雙驕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奼紫嫣紅

收藏拍賣雜誌8月刊藝術生活《結晶窯變 浴火新生》

-END-

90后瓷上烧出星空,不是所有窑变都变出结晶釉丨藏拍好物

圖/裡木

藝術快閃,帶給人驚喜與溫暖

魏蔚分手佳士得,是什麼拖垮了佳士得頭馬低位?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

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scpmmag@163.com微信scpm2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