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否決有多強?為何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地位始終無法撼動?

靜夜史


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分別為: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它們所擁有的一票否決權是戰後以來的世界格局形成的,也是國際秩序賦予的神聖使命和義務,更是付出巨大代價和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它們的綜合實力、國際地位以及核戰略威懾力等為此提供了基礎保障。



由此可見,它們的權利及國際地位相匹配,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局勢決定的,要想改變或者打破這一局面,恐怕也唯有通過戰爭的形式了。換句話說,如果今後沒有爆發世界大戰,目前的國際秩序及世界格局就不可能發生鉅變。也因此就不會改變五大常任理事國的現有國際地位和權利。

從歷史因素來看

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也是二戰期間的反法西斯同盟國。

它們中除了法國以外,其他幾個都是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歷史性貢獻和付出代價的,這樣的結果沒有人可以推翻。比如說,俄羅斯的前身前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傷亡2700多萬人,給戰後的國家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以至於至今都是女多男少,尤其是青壯年的損失太多,嚴重影響了人口的繁衍生息,更是元氣的損失。

另外,我國更是為反日本法西斯戰爭付出了近3500萬人的傷亡。而英國作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抗擊納粹德國的主力軍,要不是美國的及時出手援助或將有亡國之風險。

美國自不必說的,且不說它直接出兵參戰挽救危局,僅僅是“租借法案”一項就讓所有同盟國受益匪淺,無論東西方都是美國的二戰盟友,沒有美國的超強實力援助,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可能會面臨著傾覆之難。因此,可以說是它拯救了資本主義世界,也改變了人類歷史。我們這裡重點說的就是貢獻,至於後來它變了是另一回事。

唯一比較尷尬的就是法國,因為它在戰爭開始不到40天就投降了,儘管有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抵抗,但說實話那不過就是流亡在英國的一種象徵而已。而戰後,它們又橫渡英吉利海峽回到法國,以勝利者的姿態凱旋實屬沾了英美的光。之所以又把它拉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更是得益於戰後國際局勢的陡然轉變以及美英的制衡歐陸想法。

總的來說,五大國的歷史性國際地位是一種歷史的使命召喚,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從綜合實力來看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也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消費市場,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金融和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絕對領先的地位,更掌握著國際組織規則的大部分制定權和國際外交話語權。2018年,美國成為全球首個突破20萬億美元大關的經濟體。

我國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我們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在國際社會擁有不可小覷的話語權和地位。俄羅斯經濟總量雖說較低些,但它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實力為其國際社會地位提供了足夠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而英法等依舊是傳統列強中的最強,不管是經濟還是金融、科技、軍事以及軟實力等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力。

最為關鍵的是,五大國都有一定的戰略核威懾力量,這是它們互相制衡的力量也是國際地位的保障。


總之,歷史不容改變,歷史的結局更不許輕易改變。儘管目前的國際秩序及世界格局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及變化,或將會在接下來有所改變,但可以肯定地說五大國的國際地位是不可能變的。


東震木


“一票否決權”又稱呼為“大國一致原則”。顧名思義,這項權力意味著聯合國安理會的每一個提案都必須獲得中、美、英、法、俄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贊同才能生效通過,而五大國中只要有一個國家否決了該議案,那麼這個議案就不能通過。

聯合國是二戰後由美國牽頭成立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建立的初衷是為了代替名存實亡的國際聯盟,給世界各國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對話平臺,從而避免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聯合國自成立之後設有6個主要機關: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聯合國秘書處。其中聯合國安理會是唯一有權利在對他國進行軍事行動的部門。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其成立於1946年1月13日,在1946年1月17日,安理會於倫敦威斯敏斯特的教堂大樓舉行第一次會議。自第一次會議之後,安全理事會就跟著聯合國總部一起搬到了紐約。不過安理會也不只在紐約開會,安理會也曾前往許多城市開過會,例如埃塞俄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拿馬的巴拿馬城、瑞士的日內瓦,這三座城市都舉行過安理會會議。

安理會應該是聯合國最受關注的一個部門了,它的一舉一動直接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安全理事會是聯合國負責國際安全的機構。目前安理會共有15個理事國,每一理事國有一個投票權,每個議案都至少需要9票贊同才能通過。

雖然從表面上看,安理會的決策機制是要符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是這15個理事國的權力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安理會的15個理事國分為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5個“常任理事國”,以及10個“非常任理事國”。顧名思義,這二者最明顯區別在於中、美、英、法、俄5個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擁有固定席位,不用參加選舉。而後面的10個非常任理事國是要經過聯大選舉的,席位並不固定。

“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最初為6個,從1965年開始增加到10個,這10個席位按地區分配,即亞洲2個、非洲3個、拉美2個、東歐1個、西歐及其他國家2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為2年,每年更換5個。

除了任期不同外,“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最大的不同在於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任何一個議案哪怕獲得了14個理事國的同意,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不同意,這個議案也過不去。

中、美、英、法、俄之所以擁有如此“尊崇”的地位,是因為這五個國家是二戰最主要的戰勝國,因此在聯合國享有特別的權力。

(安理會開會時的場景)

其實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最初的設想只有三個,就是美英蘇三國。但是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一定堅持要把中國拉進來,羅斯福認為如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是西方國家的話實在是難以服眾,再者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戰後很多問題也需要中國的參與。

雖然英國和蘇聯一直反對中國入常,尤其是斯大林,他認為中國不具備擔任常任理事國的實力,而且中國的入常也會對蘇聯造成極大地挑戰。但是在美國的強烈堅持下,英蘇兩國最後做出了妥協,同意中國入常。而後來出於戰略平衡的考慮,英美又將法國拉入安理會,至此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格局正式形成。

(1943年11月蔣介石受邀前往開羅與美英領導人會談,史稱“開羅會議”,這場會議奠定了中國近代的大國地位)

其實按照羅斯福的想法,巴西也應該成為常任理事國,羅斯福認為南美洲在安理會中也應該有一個代表。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了英國人的拼死反對,英國人認為安理會不能無限制擴大,常任理事國數目太多勢必會加劇安理會的內耗,於是在英國政府的勸說下美國人最後放棄了巴西。

如今二戰已經過去了快75年了,冷戰也已經過去快30年了,今天的國際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國家開始不滿於五大常任理事國的特權,例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曾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要求廢除五大國制度。

但是即便是到了今天,整個世界格局還是由這五個國家把控著,而且中、美、英、法、俄五大國的地位是由《聯合國憲章》確定的,想要廢除五大國就必須修改《聯合國憲章》,而修改《聯合國憲章》也必須經過五大國同意,五大國即是裁判又是運動員,所以在當前的國際法框架下想挑戰五大國的權威是不可能的。

由於廢除五大國實在是不切實際,因此一些國家就希望能夠加入常任理事國行列,例如日本、德國、印度、巴西四國就不斷呼籲安理會進行改革,企圖抱團入常。

對於日本、德國、印度、巴西四國的要求,五大國不好在明面上公開反對,但私下裡互相踢皮球還是很有默契的。並且除了五大國以外,還有許多國家不願意看到日、德、印、巴四國入常。

例如新德里的死敵巴基斯坦就肯定不同意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還有專門為噁心日本而生韓國也絕對不會讓東京如願以償。至於德國,它在二戰時的盟友意大利就公開反對柏林的入常努力。而巴西則是遭到了阿根廷和墨西哥的聯合抵制。因為講西班牙語的阿根廷和墨西哥是一百個不願意讓講葡萄牙語的巴西成為拉美的代表。

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雖然世界正在朝著多極化發展,但出於各種因素牽制,五大國的地位仍不可撼動,起碼一時半會是撼動不了的。


千佛山車神


一票否決權體現的是大國一致原則!!!

大國一致原則指的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五個國家,各自擁有對安理會決議草案否決的權利。也就是說,不管多少國家同意安理會決議草案,只要以上五個國家有一個不同意,該決議也沒辦法通過。

就是這麼不講理!

(聯合國安理會大廳)

聯合國以這種方式保證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利益不受侵犯,所以,本質上世界是由五大國聯手治理的。

這就是一票否決權的意義,你說強不強!?

為何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地位無法撼動?

  • 首先,正如上面所說,聯合國安理會遵循的是大國一致原則。

也就是說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在關係到核心利益的時候是一致的。假如有一個國家想要把其中一個常任理事國拉下換自己上去,這等於是動了五大國在聯合國的根本,另外四國將會採取措施避免這一事件的發生。

於是,哪怕一些國家的實力已經超過了五常中的某一國,也沒有能力代替該國加入五常,畢竟他不是面對五常實力最弱的國家,他面對的是五常所有國家。

  • 其次,安理會幾大常任理事國實力雄厚,五大國聯手足以吊打世界剩下的所有國家。

別看這個星球上有200多個國家,除了五常之外的所有國家聯合起來也不夠五常一勺燴的。經濟上,五大國GDP總額將近40萬億美元,快到世界的一半了。軍事上,五大國共有航母15艘,佔到了世界現役航母總量的75%,並且是20艘航母中戰鬥力最強的那15艘。核武器,五大國佔到了世界核武器總量的90%以上,而且可以做到全球覆蓋。五大國軍隊是世界上訓練最嚴格的軍隊,裝備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並且總人口有將近20億,足以爆兵至少1個億!

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聯手後,可以輕鬆橫掃全球!

  • 最後,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數得著的國家都是五常的小弟,就算想蹦躂兩下也不敢過分。

五大常任理事國或者是曾經的世界霸主,或者是現任的世界霸主,或者是未來的世界霸主,所以各國多多少少都有追隨自己的小弟,而這些小弟實力都不弱,大多都是這個世界上數得著的國家。小弟們跟著大哥混,也會對大哥們的政策亦步亦趨,即使有些不滿的地方也不敢太過分。再說了,就算想另起爐灶,不和五常其他國家搞好關係也成不了事。

  • 最最後,想要另起爐灶,也得跟別的常任理事國搞好關係。

最近德國對美國不滿了,一些議員甚至聲稱脫離美國控制,走獨立政策路線,但他們又不得不考慮向東和俄羅斯結盟,這就是五常之外各國尷尬的地方,缺少了五常的支持什麼事都幹不成。


未來,五常的優勢會愈加明顯!

五大常任理事國現在的實力就足以吊打全球其他國家,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優勢會越來越大。

現階段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夜,五常的科技領先優勢還不太明顯,一些傳統的工業強國和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五常還沒有拉開技術代溝。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大規模應用,五常中的中美兩國GDP和生產效率會十倍於今天。


可見,五常只要不起內訌,很容易保持目前的地位。

而且,未來會越來越穩固。


歷史風暴


“一票否決權”是聯合國特有的機制,只有五大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提案才能夠生效,根本目的是保護常任理事國的利益,如果聯合國所有會員國身份平等,也就沒有“五大流氓”的說法了。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之所以無法動搖,是由於歷史原因和聯合國機構的成熟,而最關鍵的是常任理事國的實力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

1942年1月1日,26個同盟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1945年10月24日,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和和會員國簽署批准,《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聯合國起源於反法西斯同盟,誰在二戰中犧牲最多,貢獻最大,誰就可以成為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自然而然入選,法國雖然只抵擋了德國六個星期,但是戴高樂領導的抵抗組織一直都在,加上法國較強的國際影響力,所以也被選為常任理事國。



五常地位穩固,關鍵是實力強大,以五常中綜合國力較弱的英國為例,2018年英國GDP為2.8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軍事實力凌駕於絕大多數國家之上,擁有210多枚核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450多架戰機,包括四代機和少部分五代機。


大英帝國雖然日落西山,但是影響力仍在,英國女王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牙買加等16個國家的名義元首,英國王儲查爾斯是英聯邦國家的元首,英聯邦包括52個主權國家,它們都曾是英國殖民地。在非洲部分地區,英國的說話的分量比美國還重,畢竟這裡曾是英國殖民地。

英國殖民地

近年來印度、德國、巴西、日本不斷尋求成為常任理事國,尤其是日本,聯合國會費交的最積極,保證足額準時繳納。但是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戰敗國,僅此一條,它們就不可能成為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會費佔比

印度巴西綜合國力有所提高,但是二戰期間,印度沒有獨立,巴西也基本遊離於二戰之外,沒有貢獻自然不能享受權利。從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來看,巴西和印度還不夠格。


印度、巴西、德國和日本想成為常任理事國可以仿效中國,打敗聯合國軍隊就行,這樣大家就都心服口服了,奧,對了,日本不行,日本沒有軍隊,只有自衛隊。


視野新觀


聯合國五常的一票否決權有多強?怎麼說呢,反正一個國家只要在聯合國擁有一票否決權,那麼聯合國基本也就管不了這個國家的事情,並且很多國家想要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某項自己提出的決議的時候就必須討好那些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國家。
(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


我們以俄羅斯為例,它是在聯合國使用一票否決權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也正是因為手中掌握著一票否決權,所以它能夠避免自己支持的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遭遇聯合國的制裁。聯合國之所以會設置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機制,這主要也是跟前蘇聯有著最直接的聯繫。聯合國建立之初總共有五個常任理事國,不過在二戰剛結束的時候,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當中只有蘇聯這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所以蘇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求聯合國必須給予自己一票否決權,也正是蘇聯的壓力讓美國同意給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

一票否決權這項權力是很厲害的,比如俄羅斯目前在國際上的處境其實是比較孤立的,但是因為它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所以美國、英國和法國就是串通在一起也不能在聯合國把俄羅斯怎麼樣,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更是經常被俄羅斯投出的一票否決權給氣得直接起身離開安理會會議現場。像烏克蘭這樣的小國對俄羅斯也是心懷一肚子的怨氣,它想要在聯合國告俄羅斯的狀,但是由於俄羅斯擁有一票否決權,所以烏克蘭政府也拿俄羅斯毫無辦法。


(聯合國安理會)

因為只有經過聯合國安理會投票通過的決議才具有執行效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聯合國根本就管不了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事情。就像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行為遭到了很多國家的反對,但是聯合國卻難以通過制裁俄羅斯的決議,於是西方國家只能繞過聯合國推出自己的對俄製裁決議。“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機制”註定聯合國只能管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外的其它小國的事情,安理會五常的事情聯合國從來都是管不了的。

至於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地位為什麼非常穩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有一個段子說: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提出要廢除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隨後這個提議被俄羅斯給一票否決。總之儘管經常有一些國家提出要廢除安理會五常的一票否決權,但是由於俄羅斯等國對此激烈反對,所以那些提議最終也就全部都不了了之。
(聯合國總部)

從目前的情況下來看,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地位還是相當穩固的,像土耳其和馬來西亞這樣的小國想要取消五常的一票否決權,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日本、印度和德國等國家想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事兒也是阻力重重。五常一票否決權的威力還是很強大,擁有了這個一票否決權之後,相關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就會獲得大幅度的提高,並且聯合國不僅管不了五常的事情,其它國家想要在聯合國辦事兒還得討好聯合國五常。


李姓先生



聯合國會員國


問題中所說的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其實是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是聯合國決策的核心機構。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五章第二十五條規定,

聯合國會員國同意依憲章之規定接受並履行安全理事會之決議。

也就是說,聯合國其他機構,只能向會員國“建議”,而安全理事會則有權作出有約束力的決定。安理會的決定通常被稱為聯合國安理會決議。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議事廳


至於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Veto),是指一切實質性問題的議案,如果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那麼就不能通過,這就是所謂“大國一致”原則。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的這種阻止安理會通過決議的權力,就被稱作是否決權。而至於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的範圍,包括一切實質性問題。正是因為如此,五大常任理事國幾乎可以在任何問題上實行否決權。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五大常任理事國的配合,聯合國幾乎就是舉步維艱。


聯合國安理會座次表(藍色:常任理事國;綠色:非常任理事國)


而由於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是由《聯合國憲章》決定的,所以如果要改變聯合國安理會的現狀,包括增加或者減少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數目、增加或減少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權限等等改變,都需要對《聯合國憲章》進行修訂,而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十八章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聯合國憲章》的修訂需要

大會會員國三分之二表決並由聯合國會員國三分之二,包括安全理事會全體常任理事國,各依其憲法程序批准後,對於聯合國所有會員國發生效力。

也就是說,如果要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都要得到包括五大常任理事國在內的聯合國三分之二以上的會員國的同意才能夠進行。而如果改革涉及到了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利益,尤其是會撼動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地位的改革,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很難獲得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而只要不能獲得五大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那麼觸及到五大常任理事國利益的決議,都很難通過。這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一直都無法撼動的重要原因。


1946年至今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的決議數目


除此之外,雖然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確立的雅爾塔體制已經崩潰,但是包括中美英法俄在內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作為聯合國體系事實上的既得利益者,至少在安全理事會改革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任何會觸動這五大常任理事國利益的改革方案,都會遭到這五大常任理事國或明或暗的抵制和反對。而考慮到五大常任理事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權力分量,以及在聯合國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想要繞過或者拋開這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改革,都是不可能的。某種意義上,國際社會的權利分佈狀況決定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很難被撼動。


希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四國集團(巴西、德國、印度和日本,上圖)與反對擴大常任理事國席位,增加長任期的非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團結一致運動核心成員(加拿大、韓國、西班牙、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和哥倫比亞,下圖)



hording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聯合國一票否決權說的簡單易懂一點就是,整個聯合國組織賦予五大國的一種平衡的權利。這種平衡的特權只有聯合國五大國具有。本來最初組織聯合國的時候本質上就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如果沒有這個一票否決權制度的話,那聯合國就成了一個完全的少數服從多數的組織。這樣顯然是不利用安定團結的。你是想一下。五大國沒有一票否決權。不管是什麼無理的決議提議,只要一國可以獲得多數支持就可以通過。這不是製造混亂嘛。而且當時的兩大國蘇聯和美國就是避免直接產生利益對抗,所以才會搞出聯合國這麼個組織。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爭奪。就更別說這麼多國家聚在一起了。那肯定必須要有領頭羊。而聯合國的領頭羊就是現在的“五大國”身為領頭羊那必定會進入一些特權了。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否決權或者一票否決權,是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各自擁有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草案的否決權,即使該決議獲大部分成員國支持,常任理事國仍然可以使任何安理會的決議無效。否決權並不妨礙程序上的運作,故此,就算議案很可能被否決,安理會仍可對該議案進行討論。當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時,即行使了否決權;但若常任理事國於投票時缺席或投棄權票,則不視為否決。也就是說不論什麼議題,只要是五大國之一覺得威脅到自身利益就可以反對。這一票否決權就好像玩遊戲外掛一樣。是個非常bug的技能。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是為了保障聯合國創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的權益而設立。在《聯合國憲章》並沒有明確規定“否決權”,但規定“凡非程序性決議案,必須得到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至少9票以上贊成,並且5個常任理事國中沒有一國投反對票才能通過”。


之前不是有一個笑話嘛。就是說烏克蘭在聯合國提議廢除俄羅斯五大國之一的地位,但是該提議被俄羅斯方面給一票否決了。這足以證明這一票否決權有多麼的重要。現在印度和日本打破頭的想進入五常的行列不就是為了這一票否決權嗎。但很可惜,這一票否決權事五大國共同的利益。他們可不會把這個權利稀釋掉,擁有特權的國家多了,特權也就不值錢了。所以現在五大國同意常任理事國增加成員。但是一票否決的特權只有初始五大國具備。新進入的成員並不享受特權。也就說印度和日本即使加入進常任理事國。也不過是名頭好聽一些罷了。佔不了任何便宜。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聯合國五常並非無法撼動!

相信大家對那句中國被亞非拉窮兄弟抬進聯合國的說法耳熟能詳,大陸成功的取代臺灣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

聯合國五大流氓的背後是實力,實力不足的臺灣省就是最好的例子。

聯合國五常之所以成為五常,背後的實力是其決定性因素,聯合國五常反對的事情即使強行推進也於事無補。

美國參與的朝戰、越戰、阿富汗的帝國墳場乃至於最近的敘利亞,無不是有五常背後的攪局,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沒有取得任何成功。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否決權的設立是極其成功的政策。

從某種程度上說否決權是聯合國存在的基礎,如果五大流氓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聯合國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美中俄的份量自不必說,法國背靠歐盟,英國的背後也佔著英聯邦,每一個的份量都不是其他任何國家可以比擬的。

而且聯合國五常是蘑菇彈的合法持有者,正是蘑菇彈使世界維持了七十多年的和平,蘑菇彈的威懾力可想而知。

否決權是維護自己及其小弟弟利益最好的方式,是充當帶頭大哥的基礎。

沒有否決權,即使是某一地區的大哥,最終也是五常的小弟。



晴空聞雷


有了五常在,才有了安理會的權威性,進而才有了聯合國的價值。

明白這一點,這個問題就比較好理解了。

類似於“俄羅斯否決關於烏克蘭提議取消俄羅斯一票否決權的提議”,“土耳其關於取消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資格的提議被五常一票否決”……

這些笑話真真假假,但反應的是一個事實:任何試圖撼動或改變安理會現狀和國際格局的嘗試都是不現實的。

現實的說,五常就是如今世界秩序的維護者,任何國際事務哪怕繞開一兩個常任理事國都很難執行下去。

拋開了五常的權威性,聯合國基本上就沒什麼意義了,其他國家看聯合國的眼神也就不一樣了。

即使是聯合國憲章也明確規定了:只有聯合國三分之二以上的會員國同意+全部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意,才能修改《聯合國憲章》,包括取消某個國家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資格。

回到70多年前,我們知道,這個聯合國就是二戰快結束的時候,英美蘇三國開了個小會,商量一下戰後的國際新秩序,為了避免大國間的誤判,給大家提供一個溝通(哪怕是吵架)的平臺,但又鑑於之前國聯組織的不靠譜,決定成立一個聯合國組織,不過這個組織既然是幾個大佬商量建的,二戰也是他們打贏的,那麼自然要給自己在新的國際組織里弄個好位置。

對於安理會的席位,為了平衡各方勢力,相對弱勢點的中國和法國也被拉進了這個小圈子,畢竟除去英美蘇,在對抗軸心國集團的二戰中,中法也是核心國家之一,刨去英美蘇中法,當時世界上其他幾十個國家的實力遠遠落後於這些國家。

就這麼的,這個安理會和聯合國決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

這個五常的權力,是二戰中巨大的流血犧牲換來的,即使到今天,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願意把這個權利出讓或分給別的國家享用。

而其他國家若要挑戰這個秩序,那就得憑實力了。

說的不好聽點,就是皇帝輪流做,今天我要翻桌子,想重新洗牌。

當然,程序上是不現實的,五大國個個都手握否決權,從程序上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能進的來。

要麼簡單點,再打一架,誰贏了誰說了算。

但鑑於核戰爭的恐怖後果,這個可能性太低了。

要麼除非哪個國家窮的實在過不下去了,欠了一屁股外債,經濟陷入崩塌狀況,滿目凋敝,對世界事務無力也無興趣參與,就等著大國們來施捨了,那不要其他大國說,該國也會識趣的放棄五常地位。

那就看看有誰有候補五常席位的資格呢?

比如德國、日本、印度三國,巴西和印尼人口雖然超2億,地域廣闊,但幾乎沒多少存在感,國際曝光度遠遠低於前面三國。

這三個國家論經濟規模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口也足夠,下面就來看看他們的實力。

先說人口最多的印度,憑藉其人口和最近幾十年來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入常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印度自己本身不夠爭氣,國內問題和矛盾太多,其種姓制度、基礎設施、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等問題非常嚴重,國家綜合實力並不強,幾十年內恐無入常資格。

德國:作為最近幾十年來歐洲一體化的旗手國家,歐盟經濟的火車頭,德國也致力於提升自己的國際政治地位,但鑑於體量因素以及歐洲凝聚力問題,德國要走的路還很遠。

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至今仍深受美國控制,政治地位低,雖然經濟不錯,但是作為一個非正常國家地位,日本要日常,幾乎不可能。


雲中史記


一票否決權這項權力是很厲害的,比如俄羅斯目前在國際上的處境其實是比較孤立的,但是因為它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所以美國、英國和法國就是串通在一起也不能在聯合國把俄羅斯怎麼樣,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更是經常被俄羅斯投出的一票否決權給氣得直接起身離開安理會會議現場。

不過這五常中間當年曾經有人愣是不想要這東西,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可以具有強制力,就是國際法的標準之一。所以說許多國家都在夢寐以求,能在安理會里重新給自己弄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不過這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雖然理論上說是通過二戰屍山血海打出來的。

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既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體現,也是大國實力和大國形象的象徵。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實力的發展,一些國家為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積極謀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比如印度、巴西、德國、日本等國都是比較積極和熱門的國家。

害怕美國獨斷專行,又擔心其他國家不聽話,就提出“一票否決”建議,這個建議規定,五個常任理事國在一些重大決議中,都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力,那就不僅僅是美國一個國家說了算了。印度,日本等國多次提議增加常任理事國的數量,然後聯合國召開會議,五常裡面就有國家“一票否決”了印度,日本的提議,五常數目保持不變。

五強均為二戰中的勝方,且都是核大國,堅持大國立場基本一致,一票否決制,確保五常之間立場不會對立,就保證了大國之間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73年來未發生新的世界大戰,安理會五常功不可沒。但是個別國家繞開安理會進行軍事行動例外,誰挑事誰負責。

在某些問題上,五強可以單獨使用一票否決,這並不是聯合國機構本身的權力,而是五強對根本利益心照不宣的共識。所以不是五強在聯合國一票否決有多強大,而是這個世界需要他們強大。一旦聯合國主導國家淪落到國聯的地步,那麼離第三次世界大戰也不遠了。

某項得到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決定,如果有7個非常任理事國反對或棄權,因而不能獲得9票的多數時,該項決定同樣也不能通過。這種情況,可稱之為非常任理事國的“集體否決權”。同樣可以維護多國的利益和理念。所以這個否決權很厲害。但是沒有讓五常肆無忌憚,一般來說還是要在聯合國框架內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