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靳尚誼油畫作品《髡殘》

畫技小道,興衰亦關乎時運;丹青一理,庸奇全賴以人品。弘仁八大山人石濤一樣,髡(kūn)殘這位用袈裟掩裹精神苦痛的明末遺民,萬分艱難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並在創作中堅持自己的人生信念與審美追求。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題《山水冊》

髡殘年幼聰敏好學,熟諳經史、習舉子業。國難當頭,曾參加反清鬥爭,失敗後避難林莽,備受摧折之苦。他稟賦孤耿、性格剛烈,他的知心好友程正揆稱他“性耿直如五石弓,寡交識,輒終日不語”。


01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髡殘生平

明末遺民 四僧之一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老樹寒崖圖》

髡殘(1612年-1692年),明末遺民,本姓劉,出家為僧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等。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清初四僧之一。寄情名山大川,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水墨山水,師法王蒙、黃公望,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佈置繁複,蒼渾茂密,意境幽深。

明崇禎三年(1630年),髡殘19歲,父母強迫他成家,堅絕不從,“有來議婚者,大罵絕之”,並且從此就放棄了舉業,性情的剛烈在此已初露端倪。27歲削髮為僧(錢澄之的《髡殘石溪小傳》小美男君考證,百度百科20歲有誤),雲遊名山大川。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秋暉蒙釣磯》

髡殘聽從龍半庵建議,雲遊南京。據說在南京,曾遇一老僧,老僧以他與自己情況無異。老僧已得雲棲大師剃度,髡殘因此也懸掛了雲棲大師遺像,拈香禮拜為師。那老僧並替髡殘取名智果。回到湖南,他居住在桃源餘仙溪上,在龍先生的督導下苦心參悟禪理。

崇禎17年甲申(1644年),清兵進關南下,曾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的他隱匿在桃源避兵禍,在山中歷盡艱險。晚年也常回憶起這段戰亂時期的艱難歲月,據程正揆《石溪小傳》雲:“每常言甲申間,避兵桃源深處,歷數山川奇僻,樹木古怪,與夫異獸珍禽、魈聲鬼影,不可名狀。足跡未經者,寢處流離。或在溪澗枕石漱水,或在巒巘猿赴蛇委,或以血代飲,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欄,或避雨虎穴。受諸苦惱凡三月。”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髡殘書畫作品

順治11年(1654年),43歲的他再次雲遊南京,先後居住在城南大報恩寺、棲霞寺及天龍古院,在牛首祖堂山幽棲寺的時間最長,十餘年直至壽終。髡殘的性格比較孤僻,“鯁直若五石弓。寡交識,輒終日不語”。他對禪學有很深的修養,能“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者也”。

髡殘晚年淒涼,居住的祖堂遭受一場大火,佛書經卷與文具器物均化為灰燼,痛心疾首,發出“依舊是昔時一絲也無底人”的感嘆。他身體越漸虛弱,目光遲鈍,精力衰疲,時有昏昏欲睡之意,加上早年的風溼病、胃病及疥癬不時發作,令他苦不堪言。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髡殘書畫作品

他預自知時日不多,於是把生平喜愛的玩物分散與人,按自己的構思請了一位畫工作了一幅《羅漢出山圖》,並親書雲:“剜盡心肝博得此中一肯,留此面目且圖在後商量。”從此絕筆再不作畫寫字,並囑託僧人,在他死後將遺骸焚化,投入江流之中。


02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髡殘繪畫歷程

多覽書史 登山窮源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髡殘書畫作品

艱險的叢林生活使他吃盡苦頭,反倒給了他一次感受神奇大自然的好機會,充實胸中丘壑,為後來的山水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他的不少題畫詩中,都能尋到蹤跡。

髡殘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觀察與體悟,最後落腳在牛首山幽棲寺。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慚愧這隻腳,不曾閱歷天下多山;又慚愧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愧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誨。”(小美男君深覺四僧所畫的小人都非常現代,好萌)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髡殘書畫作品

髡殘是公認的詩書繪畫全能選手,擅繪人物、花卉,精於山水。他宗法黃、王兩位大家,繪畫基礎出於明代謝時臣,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

他曾說:“若荊、關、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於前,謂餘不可繼跡於後。”他學謝時臣,直取其氣概渾宏的同時,變其絲理拘謹的毛病,學元代四家及董其昌畫法,更勇於創新,“變其法以適意”,並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仰人鼻息的玩味做法。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秋江獨釣》

髡殘與至交程正揆在藏社論畫時,曾討論到簡筆與繁筆畫的問題。程氏說:“畫不難為繁,難於用減,減之力更大於繁。”(高級的論斷)倪瓚善作平遠山水,惜墨如金,見稱於後世,就是由於能達到筆簡意繁的境地。

髡殘因此就寫簡筆山水一卷以贈程氏,並笑談:“減少少許,奈不中律何!”程氏看了讚歎不止,便叫他的兒子好生珍藏。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髡殘書畫作品

他的一生與名山大川結緣:家鄉武陵,山川古茂雄奇,林木蓊鬱,歷觀“山川奇僻,樹木古怪”;後雲遊四方,飽覽黃山之奇;再定居南京,古金陵踞龍蟠,鍾靈毓秀,深得滋養;最後駐錫牛首山,雙峰突兀,山色黝黑,登山頂遙望,長江襟帶,四處青山綠野,沙渚平疇,無一不是天然壯麗畫卷。

髡殘的遊蹤所至與生活處所的種種跡象,似乎都可從他作品中心領神會。這種造化思想,為摹古、擬古之風氾濫的明清畫壇注入一股新鮮空氣。由於他主張“論畫精髓,必多覽書史,登山窮源”,他的作品在表現山川雲物大氣氤氳之時,富有生活氣息,迥異於關在書屋裡僅靠古人稿本搬移的形式主義作品(當今閉門造車者多少)


<strong>

03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髡殘後世影響

三百年來無此燈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strong>● 張大千仿髡殘《山水圖》

張大千仿髡殘《山水圖》禿筆之法,擦染溼筆參合運用,令山體肌理之質感呈現自然,山樹蔥蘢茂盛,諸景鱗次櫛比,頗極石溪風姿。此時張大千目光所看之處早已超越300年之限,妙哉,快哉!

黃賓虹以他的作畫特點概括為“墜石枯藤,錐沙漏痕,能以書家之妙,通於畫法。正是他這種重視用情感心血入畫與筆墨技巧的運籌。那些被先人畫慣的名山大川,到他手裡,另有新貌,別具一格。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擬元人筆意》《山水》

髡殘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更也為世人所矚目。當時著名的文人兼大鑒賞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殘的人品和畫論,在《讀畫錄》中為他寫小傳,謂:“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

張怡在髡殘的《仿米山水冊》中是這樣評價這位心靈相契的老友:髡殘的詩,寫出了自己的性靈;髡殘的畫直師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更好;髡殘的佛學直指本心,而沒有出家人開堂說法的那種俗套。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 髡殘書畫作品

<strong>

繪畫對有些人來講,是一種消遣,或是一種求得騰達的工具或手段,而對髡殘來講絕不是這些,他致力於繪畫創作,更是一種精神寄託,是調治“心病”的一種舒絡劑(可以理解為治癒),亦是一種被毀滅的價值觀僅有可能的自我修補。

他在自題《溪山無盡圖卷》上寫得很明白: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如出家人若懶,則佛相不得莊嚴而千家不能一缽也,神三教同是。殘衲時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畫數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閒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端教作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覺,何異於草木?

<strong>


髡殘 | 三百年來無此燈,中國畫壇的豐碑,非他莫屬


<strong>● 髡殘書畫作品

<strong>

他強調不能懶惰,要幹一番事業,批評自暴自棄,更不甘心受命運的擺佈,力爭能於無為中有所作為,把生命的價值體現於有生之年而非極樂,這不正是濟世務實的儒家思想嗎?

三百年來,髡殘一直以其人品與畫品並重的高華之氣,影響畫壇,成為後世畫家心目中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