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要說最會帶團隊的,非他莫屬

適逢大疫情,過年只能在家閒著。常言道,老不讀三國,趁中年還未敢言老之際,再讀讀吧,再讀讀吧。讀到赤壁之戰,偶有所感。


《三國演義》中,要說最會帶團隊的,非他莫屬

話說曹操起兵八十三萬,號稱一百萬,來襲東吳。當此之時,東吳七拼八湊,連上急急如喪家之犬惶惶若漏網之魚的劉皇叔,也就幾萬人馬,幹起來根本不是個兒。

沒辦法,孫權召集手下文武百官商量對策。

江東文武眾臣,分成兩大派,曰主和派,曰主戰派,爭得面紅耳赤,各不相讓。主和派要投降,說不能以卵擊石,主戰派要死磕,說不能將大好江山拱手讓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行起來的,吾等小民,貌似都養出了某種奇怪的歷史觀,大凡遇到“戰”、“和”之爭的時候,主戰的一定是大忠臣,鐵骨錚錚萬世景仰,主和的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白臉、膽小鬼、漢奸、投降派、軟骨頭、脅肩諂笑之徒,這些頭銜敬請笑納,拿去不謝。

然而,讓我們先壓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來,吃點鎮靜劑冷靜一下,畢竟,打起來會死人的,死很多人。和有和的優點缺點,戰有戰的好處壞處。

在孫權的內心裡,確實不願意投降。魯肅先生說得好,這些做官的,投降了換個主子還是官,但你這個做主子的,可不是換了位置就能做臣子的。嗯,魯肅說的不錯,不信就讓趙光義先生帶領李煜、錢俶前來作證,哪怕你再低調,再沒有危險性,再低眉順眼,但你曾經是主子,你就是個危險分子,你不死,朕心不安。


《三國演義》中,要說最會帶團隊的,非他莫屬

但孫權不是那種搞一言堂的人,更不是認“主戰則忠,主和則奸”這種死理的人,他廣開言路,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有什麼小九九,敬請說出你想說的,要想統一思想,先要弄明白每個人的思想。也正是江東的這個討論過程,讓我深服孫權,他作為一個不會打仗,繼承父兄江山的兄弟,能跟曹操、劉備這種刀頭舐血,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天下的強人鼎足而三,委實太不容易。懂點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遇到亂世,如五胡亂華、南北朝、五代十國啥的,不能打的皇帝能有啥好結果?

孫權強在什麼地方?集思廣益!這才是孫權最強的地方。

想想吧,孫權問大家,我們應該怎麼辦,打還是不打?這麼多人都說不如投降,畢竟曹賊勢大難敵,孫權雖然很不開心,但並沒有任何責備這些人的意思,事後證明,他也沒有任何秋後算賬的行動。很顯然,正是他的這種處事方式,讓人敢於說真話,說心裡話。

後人說起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李世民能夠虛心納諫,但其實,魏徵他們諫諍的風險比張昭他們說要投降的風險要小得多。後來南宋著名的秦檜老賊,也只是說要和談,敢說要投降嗎?

你張昭就不想想,一旦主公決定幹仗,會不會給你們這些想投降的傢伙放點降血祭旗祭天?是個人都會想想,戰事一起,這些要投降的傢伙會不會跟阿瞞互通款曲,賣主求榮?就算你們有六丁六甲護身,不殺你們,也不會再讓你們笑呵呵地逍遙當官了吧?


《三國演義》中,要說最會帶團隊的,非他莫屬

後來,孫權決定開打了。

一個團隊,能讓人敞開說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還有更不容易的事:一旦確定了方向,所有人同心協力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哪怕很多人一開始並不支持這個選項,甚至還非常反對。

這種團隊才是非常可怕的團隊。

孫權的團隊,是個神一般的存在。從統一思想這個方面看,這是個我心目中的理想團隊:在沒有做出決定時,大家各抒己見,說什麼都不會惹禍上身,做出決定後,大家立即拋下自己的成見,認為這個決定是團隊的決定,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決定,從而為這個決定努力奮鬥,沒有人偷奸耍滑等著看笑話,甚至暗中搞破壞好證明當初不聽自己的是多麼大的錯誤。

跟曹操開仗後,以前強烈要求投降的張昭那一撥人,孫權該給權的還是給權,該重用的還是重用,而這些人也立即調整狀態,一致對外。

能讓下屬這麼工作,孫權這個團隊領導真不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