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不只是“原生智慧城市”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原生智慧城市”建設,到底是更難,還是更容易?“原生智慧城市”建設,到底屬於科技範疇,還是產業範疇?“原生智慧城市”建設,到底是考驗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聰明才智,還是戰略耐性?蘭州新區似有答案。

何為原生智慧城市?

蘭州新區有多大?總面積1744平方公里,略小於深圳市。蘭州新區有多新?成立至今只有7年。2012年8月,其成為國務院批覆設立的第五個國家新區。之後700餘座丘陵短期內被“愚公移山”,如今“兩區八園兩通廊”已逐一從圖紙中,落地在秦王川盆地。


蘭州新區不只是“原生智慧城市”


言歸正傳。蘭州新區智慧城市建設,幾乎與新區基礎建設、產業生態建設、本地人才培養同時起步,由此可稱為“原生智慧城市”。但在一張白紙上建設智慧城市,到底是更難,還是更容易?這是一個辯證的問題。

蘭州新區於2012年正式獲批成立。因為沒有歷史包袱,所謂“煙筒式”的應用系統,根本不可能出現;所謂“孤島式”的數據隔離,根本沒有機會形成;所謂“部門牆”的阻力,更是從未有過。

可以說,蘭州新區是在建設“原生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供商不必勞神費力於七國八制的數據治理,因為所有數據都在以統一的標準,進行存儲和共享;集成商也不必絞盡腦汁,兼容既有ICT基礎設施,因為一切建設幾乎都是從零開始。

甚至,這裡的每一處城市基礎設施,在出生時就已申請了數字身份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已被預先埋入數字基因。同時,物聯網、大數據、GIS、視頻、融合通信等,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需“能力模塊”,在頂層設計形成之初,就已經被統籌規劃。

智慧城市不是城市裝修

上述即是對“原生智慧城市”的描述。以此描述作為論點,在一張白紙上建設智慧城市,想必是更容易。這正如新房裝修,必然比舊房改造更有施展空間。但智慧城市畢竟不是城市裝修,其重視外在形象,更重內涵底蘊,其不僅在改變城市治理模式,還要充分體現以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

仍以蘭州新區智慧城市為例,其是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擔負區域經濟發展使命,定位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也就是說,“原生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完全超越了科技範疇。蘭州新區沒有歷史包袱,所謂“大城市病”,還未出現就已在圖紙設計階段規避。但蘭州新區擔負區域使命,其就會更重視產業快速發展,更重視賦予“新移民”幸福感。

由此,智能城市建設已經與城市發展融合為一。既要考慮民生服務便捷,也關注營商環境優化;既要謀劃科技產業化聚集,也要注重產業科技化升級;既要引入科技生態,也要培養本地人才。而且上述工作環環相扣,必須同步進行。

智慧城市不能出現斷點

延續此話題。正因擔負如此多重使命,原生智慧城市建設,就更不能出現斷點,而且新區必然要體現新氣象。正如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所說:“蘭州新區智慧城市建設充分體現了‘新架構、新體驗、新模式’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思路。”


蘭州新區不只是“原生智慧城市”


2017年,蘭州市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啟動新區智慧城市建設。同年,雙方共同編制形成《蘭州新區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並規劃了基礎平臺、城市治理、民生服務、智慧城市運營等22個項目。

其實,所謂頂層設計,不如叫底層設計。因為只有打下堅實的根基,上層建築才能順利建設。以此角度進行觀察,新區總體方案自下而上,可以體現為:3網(eLTE市政無線專網、電子政務外網、物聯網)+1平臺(數字平臺)+1個智慧大腦(IOC智慧城市運營中心)+N個應用(聚焦善政、惠民、興業三個維度)。

城不如新、數不如故

當然,規劃很理性,落地也會艱難。俗話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套用在智慧城市領域,可演繹為“城不如新、數不如故”。在一張白紙上建設原生智慧城市,必然會少了很多羈絆,但一切從零開始積累,缺乏歷史數據積累,即使建設了紮實的底層平臺,設計了充滿智慧體驗的應用系統,也不一定能立即體現價值。

這就是骨感的現實,而將骨感變為豐滿,仍要從頂層設計說起。蘭州新區以城市治理和大數據產業發展為主線。同時結合提升百姓幸福感、打造營商環境作為輔助。“正是堅持上述思路,蘭州新區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聚集了人氣和商氣。”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總裁胡芳說。

進一步展開說明,蘭州新區智慧城市總體建設分為“三步走”:第一步集中資源於基礎建設,當前已完成政務雲、政務外網、大數據平臺、城市智能運營中心、智慧政務、智慧醫療等項目;第二步正在重點建設應急指揮、網格治理、智慧教育、平安城市、智慧物流、智慧水利等業務;第三步則將推進大數據在更多行業的開放和應用,使智慧充滿社會生活、產業經濟的方方面面。

可以看出,“三步走”充分體現了急用先行,基礎與應用並重的建設思路。當然,數據積累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蘭州新區則是以智慧應用為入口,逐漸形成數據沉澱,而數據又將成為此後提升民生服務,推動產業升級的原動力。

舉例說明,目前蘭州新區已建設形成,“中心醫院-縣區醫療-村鎮衛生所”三級聯動的智慧醫療體系。新區60歲以上老人,均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新區居民的電子病歷也已實現共享,足不出戶就可接受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療會診。

可以說,智慧醫療已經充分體現了數據打通,業務系統聯動的價值。再以智慧政務為例,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務服務可辦事項先有761項,307項達到最多跑一次,事件辦結率達到97.3%,網上可辦率、可在線受理率、累計在線申報率全省第一。同時,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從137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工作日,承諾制項目審批時限從45個工作日壓縮至26個工作日,企業開辦1個工作日內辦結。

華為眼中的智慧城市

正因如此,2019年,蘭州新區已入選“中國最具營商投資價值的新區”。當然,此過程華為的價值則在於,其既提供了計算、網絡、存儲等ICT基礎能力,也將物聯網、大數據、GIS、視頻、融合通信等資源統籌規劃;既看到了科技創新可以改變應用體驗,也看到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或者說,華為眼中的智慧城市,不僅是善政、興業、惠民,還包含了科技、產業、人才等所有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元素。

有人說,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是源於其工匠精神,這正如蘭州白塔山下的“黃河第一橋”,百年之後仍在發揮作用。確實,

沒有工匠精神也就不能沉澱形成“沃土數字平臺”,沒有工匠精神,也就不能進行縝密的頂層設計。

也有人說,華為專注智慧城市是因為情懷。的確,智慧城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賺快錢的公司必然耐不住寂寞,沒邊界的公司交不到朋友,而華為則具有足夠的戰略忍耐,也能在誘惑面前收斂慾望。

當然,華為始終是家科技公司,但其核心價值已不僅限於對ICT基礎技術的研究。華為更在思考如何以科技推動產業升級;如何建立成熟的科技生態,如何形成“產-學-研”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

也就是說,建設智慧城市,就要有成為城市“居民”的決心,而只有解決方案提供商具有足夠的戰略耐性,才能真正建設起原生智慧城市。而對此,胡芳表示:華為每參與一座智慧城市建設,都會堅持“華為在這裡、夥伴帶過來、生態留下來、一起走出去”。“而只有將每一項工作都做得紮實,華為才能成為蘭州新區智慧城市的‘合夥人’,才能超越城市的科技需求,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