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跌宕傲世,王鞏成為官場另類

王鞏(約1048-約1117),字定國,大名府莘縣(今山東省莘縣)人。父親王素官至工部尚書,祖父王旦乃一代名臣,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王鞏生長在這樣一個簪纓世家,耳濡目染,自幼便"篤志於學,志節甚堅",少年時即學有所成,"出奇壯語,驚天下士"。十九歲受恩蔭入仕,補為校書郎。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鞏的祖父王旦畫像

王鞏出道後,首先以"文采"名動京師,一出手就是幾本大部頭歷史著作和詩文集,書法和繪畫作品也極有造詣,受到文壇普遍讚譽。然而,王鞏志不在此,他主動參政議政,寫出一篇篇針砭時弊的奏章策論,激濁揚清,"多切時病"。小夥子說得痛快,卻得罪了一批人。有人在宋神宗面前就說了,王鞏未經科舉考試直接為官,缺乏歷練,不利於年輕人的成長,陛下是否應該把他放到基層鍛鍊一下再說?宋神宗舉棋不定,最後決定冷處理,把小王高高掛了起來。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激濁揚清,"多切時病"

從希望的巔峰跌進絕望的深淵,這個高貴而孤傲的官場菜鳥,從此開始"跌宕傲世",隨心所欲抨擊時政,肆無忌憚評價上司,我行我素對待工作,儼然一派名士風流。

黃樓鬧酒,徐州之行埋下禍根

王鞏的父親早年將兒子託付給蘇軾,教導他做學問,二人關係亦師亦友。蘇軾才大學深,能被他賞識的人不多,但王鞏是一個。王鞏曾經寄詩給蘇軾,蘇軾回信說:"新詩篇篇皆奇,老拙此回真不及,窮人之具輒欲交割與公。""窮人之具"是寫詩作文的工具,蘇軾戲稱看了王鞏的新詩,從此不敢寫文章了。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二人關係亦師亦友

熙寧十年(1077)七月,黃河決堤,洪水衝向徐州城。蘇軾臨危不懼,帶領徐州軍民修築抗洪大堤,最終保全了徐州城。次年八月,蘇軾在徐州城北門的黃樓上舉行慶功宴,王鞏作為社會名流,成為特邀嘉賓。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徐州黃樓

重陽節那天,賓客雜沓,紅粉成行,笙歌不絕,笑語聲喧,王鞏鬧酒不休,蘇軾喝得酩酊大醉。此後,二人又一起過了十天"吹笛飲酒,乘月而歸"的神仙日子,蘇軾高度總結此次秋遊的意義:"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王鞏此行玩得高興,卻沒意識到災禍的種子已經悄悄埋下了。

烏臺詩案,王鞏受蘇軾牽連

元豐二年(1079),御史臺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抓住蘇軾詩文的"小辮子",彈劾蘇軾攻擊新法、謗訕朝廷。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被送進御史臺監獄,十二月二十八日"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令御史臺差人轉押前去"。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在獄中

王鞏為自己的名士風流付出了十年的大好青春,接近而立之年仍是一個秘書省正字,從八品。"烏臺詩案"發生時,剛剛敘復太常博士,升到了正七品。御史舒亶奏道:"(蘇軾)與王鞏往還,漏洩禁中語,陰同貨賂,密與宴遊。"王鞏因此受到牽連,被流放到賓州(今廣西賓陽)去監督鹽酒稅。

流放嶺南,柔奴不離不棄

嶺南自古是流放之地,文人士大夫被貶至此,無異於宣告了"死刑"。王鞏的妻妾下人大多離他而去,唯獨一名叫宇文柔奴的歌妓,願意跟隨他到遙遠的南疆。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影視劇中的柔奴形象

柔奴的父親本是一位御醫,被冤枉入獄,死在獄中,母親不堪忍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不久也撒手人寰,幼小的柔娘被叔叔賣入京城"行院"。老鴇不惜血本,精心培養柔娘,希望她將來成為行院頭牌。柔娘天資聰穎,嬌豔可人,十幾歲時即已聲名遠播。一次,柔娘陪同姐妹去治病,醫生竟然是她父親的老同事陳太醫。陳太醫籌錢,將她贖出了行院,並教她醫術。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柔奴曾向陳太醫學醫

年輕的王鞏曾是陳太醫家的座上客,英氣、豪氣、才氣,三氣幹雲;寫詩、填詞、作畫,三藝俱佳。柔娘被王鞏的風流所深深吸引了,遂心甘情願來到王家,做了一名歌妓。歌妓的地位不高,王鞏卻從來沒有把她當作下人對待,也從未讓她吃過苦。

窮困時刻,方顯真正名士風流

王鞏到了賓州,"一子死於謫所,一子死於家",自己也差點染上瘴氣,客死異鄉。不料,蜜罐裡泡大的王鞏卻展現出了真正的名士風流,他含淚埋葬了兒子,毅然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朝九晚五,認真完成每項稅務審核工作;下班後,則堅持"賦詩自娛","窮經著書"。"瘴煙窟裡五年",他始終堅信"宣室終須記賈生",皇上會起用他這樣的賈誼式好乾部。為此,他很注意鍛鍊和養生,身體棒棒的,一旦皇帝召喚他,召之能來,來之能戰。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鞏形象

在二十多位受"烏臺詩案"連累的朋友當中,王鞏是被貶得最遠、責罰最重的。蘇軾給王鞏寫過很多書信,一再表示內疚和難過。王鞏卻不以為意,多次勸慰蘇軾,不要為連累到他而愧疚,因為自己因禍得福,終於有時間"更刻苦讀諸經"和創作了。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更刻苦讀諸經"和創作

黃州相會,蘇軾大感驚奇

搞"烏臺詩案"不是宋神宗的本意,打擊一大片更不是他的初心。元豐六年(1083),宋神宗下旨王鞏官復原職。王鞏於是簡單收拾家當,帶著柔奴返京。回京路上,轉道黃州,見一見老朋友蘇軾。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鞏畫像

蘇軾為王鞏接風洗塵,本以為王鞏從煙瘴之地歸來,會"塵滿面,鬢如霜",卻驚奇地發現王鞏容光煥發,就問是什麼原因?王鞏笑了笑說,因為我有柔奴啊!遂叫出柔奴,為蘇軾獻歌。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一見柔奴,更是吃了一驚,嶺南的溼熱不但沒有損害她的容顏,反而讓她更顯嫵媚清麗。蘇軾不禁問道:"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話不方便說得太直接,蘇軾暗含的意思是,你怎麼看起來更年輕了?柔奴的回答更是出乎蘇軾意料,她淡然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詮釋愛情,此心安處是吾鄉

柔奴一語點醒夢中人,我的愛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鄉。王鞏幸甚,儘管被貶嶺南蠻荒之地,仍有柔奴毅然隨行;蘇軾幸甚,漂泊四方,亦有三位女人一直陪伴著他。一個是"小軒窗,正梳妝"的王弗,一個是"半落梅花婉娩香"的王閏之,一個是伴他江海餘生的王朝雲。他歷經波折,依然活得瀟灑快樂,因為他從來沒有缺少愛啊!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小軒窗,正梳妝

蘇軾大為感動,遂填《定風波》詞一首,贈與柔奴: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笑時猶帶梅嶺香

蘇軾在詞裡說,我真羨慕你啊!就連上天也憐惜你,贈予你柔美聰慧的佳人;更讓我羨慕的是,她身處逆境卻安之若素,始終相隨。"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熟悉還是陌生,無論富裕還是貧瘠,我的愛人在哪裡,哪裡便是我的心安放的地方;我的心安在哪裡,哪裡便是我的家鄉!只要有愛,我會跟著愛人去流浪。蘇軾用這首詞,表達了他對柔奴堅貞愛情的讚美,也傳達了他善於因緣自適的曠達人生態度。

《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流傳開以後,柔奴便有了"點酥娘"的別名,在京城名噪一時!王鞏與柔奴的賓州之戀也成了堅貞愛情的經典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