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實權,那每天都幹什麼?

語堂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日本天皇真的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嗎?這兩個問題,實際上都是相差無幾的。

首先來說,日本天皇的存在確實不只是象徵而已,至於不從政,沒有實權,我覺得還是得分情況討論,而且也更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視日本天皇存在的實際價值。

在我們多數人看來,日本天皇不過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職位而已,並沒有什麼職權,如果和英國的女王比起來,其權力確實要小得多。

首先最明顯的一點,日本天皇的工作都是“儀式性”的,比如說公佈法令、頒佈榮譽、會見外賓等等,甚至在日本的憲法裡,還有一條天皇的工作就專門叫做:“執行各項儀式”。

說實話,剛開始我覺得這一職位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不過就是一個象徵性職位而已,並不能像古代的皇帝一樣還可以行使權力。但是當我看到邵恆老師在對其講解之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裕仁天皇

雖然日本天皇沒有參政的權力,但是這個職位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象工程而已。與之相反的是,天皇在日本政治中起著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日本可能存在的軍國主義苗頭進行制衡。

如果你熟悉日本的歷史,那麼你就不難知道,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實際上和天皇制度是密切相關的。按照1889年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裡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都歸天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軍事統帥權,乃至天皇還可以解散國會。

而正是這樣的制度,為軍國主義的產生和擴散創造了很好的政治條件。所以在後來,日本軍部的勢力就開始逐漸增大,並對其他國家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要知道,這些戰爭都是以維護天皇的旗號發起的,

所以,當日本戰敗的時候,在當時的美國國內就有很高的呼聲,要將當時在位的裕仁天皇當成戰犯來進行公開審判定罪。甚至在當時還有人提出,要將天皇制度給徹底廢除掉,以此來掐滅日本的軍國主義。

不過在當時有一個人並不這麼看,他就是麥克阿瑟。他認為要想實現日本的去軍事化,那麼天皇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天皇是唯一能夠團結整個日本的重要人物。

麥克阿瑟讓裕仁天皇繼續當天皇,但是要求他必須公開宣佈,自己不是神,而是一個普通人。因為在二戰以前,天皇在日本社會里的地位是神一樣的人物,日本民眾對他是十分敬畏的。

在1947年的時候,美國還讓日本改變了皇室是繼承規定:只要現任天皇直屬的男性後裔,或者是他的兄弟、叔伯才能繼承天皇的位置。這一條款的出現,很好地避免了日本皇室利用家族的其他分支,來重新喚起軍國主義。

此外,美國還有新的計劃,那就是在裕仁天皇的兒子“明仁天皇”上面下功夫,其原話是這樣說的:

“明仁天皇要被當作一個能夠傳播價值觀的渠道來培養,這些價值觀是美國要用來重建日本的。”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讓他來接受美國式教育,不過也正是這樣,才使得明仁天皇形成了和平主義的政治傾向。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他的很多行為上都能看出來。

明仁天皇

比如在結婚這件事情下,過去日本皇室都只能和皇室的成員結婚,但是明仁天皇並不是這樣,他打破這一慣例,和一個在網球場上認識的普通姑娘結婚。他們兩人不僅志趣相投,同時也還經常和公眾互動。

但是問題來了,就算日本天皇在價值觀上接受了和平主義,但他還是沒有實際權力,這又怎能制衡日本軍國主義的苗頭呢?

關於這一問題,邵恆老師說到了——其實答案就是在上述進行的那些儀式性活動中。明仁天皇在任期間,持續不斷地通過公眾活動來宣揚和平主義,大力呼籲日本對戰爭當中的暴行進行反思。

2015年的時候,安倍政府通過了一條能讓日本軍隊參與到海外衝突當中的條款。明仁天皇雖然不能直接給予優回擊,但是他特意在當年日本投降紀念日的演講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希望戰爭的野蠻永遠不被重複”。

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公眾活動,雖然說天皇不能直接參政,但其公眾影響力,也是不可忽視的權力。通過一系列的公眾活動,明仁天皇實際上為自己塑造出了一種道德權威。

所以,現在你還覺得日本天皇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嗎?

通過看邵恆老師的講述,對我來說啟發還是很大的,因為以前對日本天皇這一職位的認知還是比較淺顯的。


方圓文史


日本施行君主立憲制,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是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不過這個“象徵”也足夠天皇每天有得忙,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作為天皇需要做些什麼呢:

  • 第一,按時上班處理文件,形式上對國事行為進行任免批准等;
  • 第二,接待外賓以及進行出訪、訪問活動;
  • 第三,主持皇家祭祀、相關慶典以及授予榮譽等事務。


二戰後,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了下來,《人間宣言》的發表將天皇從神壇上拉下並且失去了所有實權。不過根據日本法律,天皇仍舊可以根據國會提名任命首相,也可以召集國會、解散眾議院、批准各項法律等。當然,天皇做這些都需要經過國會或內閣的授意,只是形式上需要天皇來做而已。

雖然如此,天皇每天僅審閱大量的文件就非常忙碌了。以明仁做天皇時期為例,平均每年需要審閱批准的文件超過1000份。如果沒有其他活動,天皇每天上午9點就要去“菊之間”上班,有時候也需要加班。天皇的工作內容就是認真閱讀、蓋章、簽字等,重複而沒有意思。


雖然沒實權,但天皇終究是日本的象徵與元首,禮儀上有些事情必須天皇來做,首相是做不得的。比如接待元首級的外賓、接受外國駐日使節的國書,以及很多的出訪事務等。

明仁時期幾乎每年都要出訪國外,日本地震等災害頻發,天皇自然也要前去慰問。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非同一般,而每年日本天皇需要接待的到訪外賓也是非常多的。禮節性的各種接待、出訪關乎日本的顏面,這樣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

作為天皇,自然也是需要打理主持皇家事務的。儘管有宮內廳做主,可主持祭祀之類依舊要天皇來做。在日本皇室,每年的宮廷祭祀就有18次,日本各地還有各種重要典禮,有的也需要天皇參加。

另外,日本很多的獎章、榮譽的授予也需要天皇來做,比如日本國際獎、國際生物學獎等諸多學術界獎章的頒獎,日本內閣成員、醫護人員、各項榮譽獎章、文化勳章等名譽頒獎,也要天皇來做。每年這種密集性的各類頒獎活動就超過200次,天皇如果有社交恐懼症,肯定是要受不了的。

總而言之,天皇的工作非常忙碌卻又枯燥乏味,對體力與心理都是不小的挑戰,以至於明仁天皇在位30多年終於受不了了要退位。


澹奕


日本人號稱天皇“萬世一系”,意思就說“天皇從古至今都是出自同一個家族,日本並沒有改朝換代的現象”。按照日本的說法,日本從天照大神開始,到如今的今上天皇共 126代,可以說是歷史上相當最長的君主制度,不過對於這一結論還是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我也保留我的意見。

好了迴歸正題,二戰失敗之後,日本人以“無條件投降”為基礎,卻要求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日本人心中,天皇是一種精神寄託,他們堅信,只要有天皇在,日本還能重新迴歸“霸主”地位。因此天皇保留了下來,那麼“日本天皇既不從政也沒有實權,每天都在幹什麼?”

根據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為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說白了,天皇如今的指責就是每天讀文件、蓋章、讀文件、蓋章......每天週而復始的重複一件工作;另外就是作為國家的象徵出席一些會議、儀式,除了這些事情也就是私人生活了,沒什麼關注度。

關注“微歷史看客”,每天一段不一樣的歷史事件......


微歷史看客


這個絕對是假象!日本天皇是有實權的!只是受限於二戰戰敗才不得不由前臺轉向後臺,表面上把首相推到前面,實際上首相也不過是用來背鍋的(比如發動二戰的天皇就把責任推給了首相),甚至我們從近年來的事可以看到,日本首相先後換了幾任了?他們都是出事後主動辭職的!而天皇卻屁事都沒有,典型的有功勞是天皇的,出事背鍋首相的。

日本天皇確實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實權,當時的日本執政權大多落在日本的幕府將軍手裡,這些幕府將軍架空了天皇,把持了朝政。但是呢,並不代表日本天皇就喜歡這種被架空的感覺,歷史上日本天皇就曾多次發動政變企圖奪回政權,只是因為奪權失敗了才不得不把政權寄放再幕府將軍那裡,這個格局一直持續到明治天皇時期。

在歷史上,日本有兩個世襲統治人物,一個是日本天皇,一個是幕府將軍,這就形成了獨立的日本風格政治,“雙皇制”,一個是操假實權的天皇,一個是握有實權的幕府將軍。但是到了明治時期,由於幕府將軍統領的武裝力量被美國艦隊打敗,這幕府將軍的實力瞬間降落,這便給了明治天皇重新奪回政權的機會,這便是著名的還政天皇事件。從那以後,日本天皇便牢牢將政權跟軍權把控在手裡,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二戰後,美軍收繳了日本天皇的軍權(現在日軍指揮官是美國人),而政權則歸了首相。但是呢,不管什麼類型的公文,要想讓協議生效必須要有天皇的授權。


優己


同如今的英國一樣,日本是君主立憲政體,顧名思義既有君主又有憲法。日本的君主就是題目所涉的天皇,日本政治實權掌握在內閣手中,真正的國家領導人是首相。日本天皇充當的角色和英國女王類似,主要是百姓的心裡寄託和國家的形象大使。但吉祥物也不是好當的,這個任職期為終身的“美好”職業也要承受許多常人所不能忍。



1.選擇重要領導人,閱讀蓋章

神一樣存在的天皇在選擇國家領導人上有莫大的發言權,其中主要包括內閣大臣和最高法院院長。選擇看似簡單卻不能草莽,尤其是像內閣大臣這樣的重要職位,天皇需要在眾多的利益鬥爭中角逐,擔負著莫大的責任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天皇的另外一個繁忙工作就是蓋章,內閣週一到週五開會,基本每天都會有文件。根據統計,天皇一年需要過目一千多個文件,評論每天看三個。政治類文件可以說就像是老婆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天皇每天像做閱讀理解一樣面對著這些文件內心也非常煎熬。而且蓋章對於天皇來說是風雨無阻的,不論在幹什麼都需要例行公事立馬停下來去看。蓋章不易,且行且珍惜。


2.參加各地活動,出席重要場合

日本是一個非常看重節日的國家,有非常多重要的節日。身為吉祥物的天皇每年必須參加的例如植樹節、海洋大會、兒童節、新年慶典等就有十幾個。日本的每一個縣也都有自己特色的節日,百姓都把天皇視為自己的心裡寄託,都想邀請天皇來參加。天皇也不好拂了百姓們的心意,所以基本一年四季在各個縣城都能看到日本天皇被左右簇擁著的身影和純樸的笑臉。日本一年大概還有三十餘場祭祀大典,祭祀的類型多種多樣召開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天皇有時需要凌晨就起床有時甚至半夜就要出動,年輕一些還好,到了一定年紀的天皇就顯得很吃力了。天皇還會被受邀去參加各種盛典,被放在最矚目的位置,無數攝像頭聚集,必須注重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天生活在顯微鏡下,想必壓力也非常大了。


3.接待外國友人,出訪外國參觀

國家之間的往來也特別多,作為日本門面的天皇也自然要接待外賓。接待外賓不是吃個飯喝個酒那麼簡單,天皇需要做足功課,接見人的名字國家習俗此行目的等,天皇都需要了解的明明白白。而且,穿著得體是對外賓的最起碼尊重,天皇每天可能需要梳洗打扮數次,每天重複機械一般的生活,還得堅持一輩子。天皇也需要出訪,出訪除了有生命危險外更得時刻注意禮儀,不可邁錯一步更不能說錯一句。

冰心曾說:“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豔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天皇又何曾不是,他看似風光偉大,是鎂光燈下的寵兒,但他背後的壓力和努力卻只能在夜晚獨自訴說。


小鎮月明


日本天皇的確沒有實權,無論是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利還是軍事上的權利一概沒有,但也不能說日本天皇在位置上沒事可幹了,相反地,日本天皇每天要做的事還挺多:傳承文化傳統、代表國家出訪、蓋印章。

和君主立憲制下的英國女皇差不多,還有如今的印度總統,日本天皇手中並沒有掌握實權,而相對的,他們更多的是作為國家的一個代表、傳統文化傳承的標誌被立。自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受到美國脅迫,日本的《人間宣言》出臺,正式奠定日本統領國家的權利從天皇身上被抽走、落入國會之手的後路。

不過就算實權被拿走,日本天皇依舊沒有被廢,這個制度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天皇的即位也有嚴格的要求,皇室的血脈不容破壞,天皇皇位一脈相承。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日本天皇連實權都沒有,難道每天作為擺設受到國家民眾的景仰就完事了嗎?

也不能這麼說,畢竟嚴格來講,日本天皇好歹也是有工作的工薪黨,和普通的公司職員差不多。並非說身在皇室,就有隨便揮霍的權利了,日本天皇及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開銷,都是要報給國會,最後由民眾公共稅收報銷的。這和英國女皇的運作機制十分相似,而且寫給國會的單子上,每條每例都要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然國會是不給批的。

而至於天皇的工作,除了一個持久性的傳統文化標誌以外,其實每天還挺忙的。就說國會出來的各種文件需要經過天皇蓋章通過這個事吧,天皇每天要蓋的章就數以千記了,國會多少人參與議事,天皇大概就要蓋和人數一樣多、甚至更多的章。畢竟君主立憲制上明明白白地規定國會作出的決策,最終要由天皇審批通過——事實上天皇也只有通過的份,所以也只能明明白白地蓋章,這章由別人來蓋還不行,只能由天皇親自授予。

想想看每天要蓋這麼多的章,不說眼花繚亂,手也要酸了。嚴格意義上來說天皇對這些文件是有著“任”與“免”的權利的,但現在的日本天皇大多都把沒有實權這個標籤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了,誰沒事幹會找國會和首相的麻煩呢。

除了閱讀文件、審批文件、給文件蓋章外,日本天皇作為一個重要的禮儀象徵,也經常需要在一些特殊場合出面。比如說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來訪,天皇的出面迎接就是一個禮儀化的流程。更多的還是一些國家級的賽事頒獎典禮、和一些晚會的嘉賓,天皇都會到場充當門面,以及日本傳統的一些禮儀祭祀場合,也都需要天皇來主持。

所以綜合來說,天皇也是個苦命職工,只不過職位是生來就被定好的,還每天都挺忙。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按照日本和平憲法的相關條款,日本天皇是日本的國家象徵、不是公職人員,因此雖然享有國家元首待遇、但並不具有實際權力。然而,沒有實際權力卻不代表不為日本政府幹活。

由於天皇在法律上的國家元首地位,因此雖然天皇不參與日本政府和議會的事務決策,但重要文件必須經過天皇簽署才能生效——需要注意的是,天皇對於此項工作還不能敷衍了事,必須在認真閱讀和了解文件內容之後才能簽署,很明顯僅這一項工作就能讓消耗掉天皇一天的工作日程中幾個小時的時間。

除此之外,天皇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外交與外事活動,每年天皇都要進行大量的會見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接見外國政要和社會人士、迎送外國使節、代表日本出訪其他國家和參加國際活動等等。除了外事,天皇在日本國內也沒多少時間閒著。由於天皇在日本國內社會的特殊地位,很多重要社會活動都需要天皇到現場出席,特別是文化界、慈善界的活動更少不了天皇的影子。

而在日本國內發生重大災害時,天皇也往往需要啟程前往災區進行慰問。在工作之餘,天皇作為一家之長也要組織皇室的內部活動,如家庭宴會、皇室內部的音樂會等等。當然,天皇也有作為普通人的其他身份,如剛剛卸任的明仁就是一名著名的海洋生物研究者,他的主要愛好之一就是研究蝦虎魚,這佔據了他在工作之餘的大量時間。總之,日本天皇雖然不掌握權力,但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基本上沒有多少閒暇的時間。


軍機圖


日本天皇可能是全世界最奇葩的國家元首——日本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自古以來萬世一系傳承著一個皇室的國家,不過日本天皇一直處於有權和沒權之間,在歷史上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裡說他是傀儡也一點不為過。那麼日本天皇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呢?天皇的權力體系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呢?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君主制度就是封建制度,立憲也是資本主義革命之後的產物,君主立憲就是資本主義革命以後,資產階級的政府要求君主交出了立法權、行政權,立法權歸議會,行政權歸政府。虛君的憲政體制內,君主要交出所有的權利,政府首相才是國家的主要行政人。說穿了,就是將以前的以國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權、行政權過度到以憲法為中心的國會中、政府中,但君主依然是國家的象徵、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或者精神領袖。

日本大化革新前,日本天皇就是“聾子的耳朵”;革新後追尋隋唐的政治制度,一度形成權力集中在天皇本人;隨著幕府的形成,天皇又迴歸庸碌;而自下而上的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天皇權力又得到擁護;到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膨脹,天皇也不得不聽從陸軍部,海軍部和參謀本部的法西斯軍官們;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天皇退下神壇,只是名譽上的天皇至今。

日本天皇也被“神”話,天皇作為現世神存於世間。在以皇國史觀為中心的皇民化教育中,日本通過不斷的造神運動,讓天皇不僅被視為國家象徵,還被當作超越宗教的信仰對象(電視劇不是經常有日本軍人死的時候要大喊一聲“天皇陛下啥啥”的麼),也就是說天皇成了世俗界和宗教界的雙重領袖。

現代的日本天皇並沒有什麼實權,主要是為了保留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天皇必須制定下屬提供的憲法,自己不能給意見不能出義。有國家國保生命享受比下屬高級待遇尊嚴,在日常內可以有慾望,表面清閒像神聖信仰有格調式,日常以外或許沒那麼格調,但超出憲法的想法自己不能跟任何人開口也沒有投票權。


起名啥的咱不會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時期,能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權力在日本可謂至高無上。

至於說到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有實權,應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指昭和天皇(裕仁)之前的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時期,天皇被架空長達682年,純粹如同傀儡;二是指昭和天皇后期,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議會民主制,因此天皇僅存其名,而無其實,還要每天照常上下班,處理日常公務。

那麼,日本天皇為何會落到如此結局呢?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當時的日本基本已成為美國的“半個殖民地”。因此,為了順應日本民意,這才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制度保留下來。

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血脈如同平民,徹底摧毀皇權神聖地位,僅成為接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

為了更好地掌控日本,美國又給予了日本天皇一定的權力,如:任命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如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解散眾議院,公告舉行國會議員的選舉,認證國務大臣和法律規定其他官吏的任免、全權評書以及大使、公使的國書,授予榮譽稱號,認證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行刑罰以及恢復權利,認證批准書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外交文書,出席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的禮儀性外事活動,國家典禮和救災宣言等。

而這些工作,就是當時昭和天皇每天的日常工作。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皇太子明仁天皇繼位,再到後來的德仁天皇繼位,都在繼續履行這些工作職責,直至今日。

有人說,這樣的工作太乏味,不知有多少人做夢都想幹吧。

雖說,日本天皇並無實際的權力,但是身份地位在日本依舊十分崇高。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加“主權恢復日”儀式結束後,當天皇夫婦離去時,安倍首相和其他參加者舉起雙手,高呼“天皇陛下萬歲”,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其實,這一切只不過是美國給日本添的一個梗,利用天皇牽制議會,防止日本人團結一致,跳出美國人的“手掌心”。後來,日本政府和軍部,也曾多次試圖衝破和平憲法和美國人的牢籠,但是無論從武力還是天皇方面,都無從下手,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進行一些小打小鬧。今後的日本政府、天皇以及美國三方平衡,一旦被打破,日本也將徹底脫離美國的掌握,恢復完全的自由。


祥子談歷史


日本在1889年頒佈憲法,代表著日本政體形式上從君主專制變成了君主立憲制。所謂君主立憲制,就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法,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日本的天皇、歐洲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女王、國王以及亞洲、非洲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等都是各國君主立憲制政體所規定的最高“精神領袖”,是超越“純粹的政治”並象徵國家統一精神的最高領導者,但是他們往往沒有實權,實權一般都掌握在這個國家的總統、總理或者首相手中。

日本德仁天皇夫婦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君主制度(包含君主專制階段,所以時長超越了英國,但英國是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在百年的歷史中天皇的權力大小也是歷經波折,從最初至高無上到被架空,再到明治維新之後逐漸擁有實權,再到二戰戰敗之後失去實權,只作為一種精神象徵繼續在日本延續著。沒有實權的天皇每天都在做什麼?按照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如今主要職責有: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蓋玉璽印),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從表面上來看,天皇還是有著很大的權力,實際上不過是個“空殼”,他的存在只不過是讓已經敲定的國事多一道程序,可儘管如此,他也得兢兢業業的去做,畢竟這是日本憲法所規定的。

與歐洲國家的皇室家族差不多,日本天皇家族也算得上是日本上層社會的名流,而且由於延用君主世襲制,所以天皇的繼承也變得相當簡單,且基本找不到權力鬥爭的現象,畢竟天皇家族的實質權力還不如天皇家的姻親家族權力大,沒什麼好爭的,即便是爭到了也還是逃脫不了“工具人”的命運,目前,日本更多的把“天皇”當做一種值得敬畏的文化,一種精神象徵,而不是僅僅是一種職位。


日本德仁天皇“寒酸”的登基場面

如今在日本國內,天皇最多隻能算得上給內閣打工的人,雖然剛才提到,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可以任命內閣大臣、批准法律、政令等,但是日本憲法還規定,天皇在參與國事時,必須得到內閣的建議與承認。這就有點意思了,與“古代的君王可以決定下屬機構的構成與決策”不同,日本天皇對名義下屬機構發號施令時,必須要經過下屬機構的同意,日本政府這不明擺著在向世界宣佈:天皇的決策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這就有點像“公公”和“皇帝”的權力換了換一樣彆扭。

日本天皇每天最多就是喝喝茶,等內閣有事通知自己,有會議就去旁聽,有儀式就去參加,他沒有姓氏,沒有名字,沒有戶籍,這個職位彷彿就在告訴日本全體民眾,天皇是要被他們像神一樣供著的。日本政府每年會給天皇撥款三億兩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兩千多萬,看著很多,但其實這筆錢最後落到宮廷那些人手裡的真沒多少,大部分都被他們花了,所以毫不誇張的講,日本天皇每天就只是在做一份如何什麼也不幹,然後去花錢的工作而已。日本天皇最風光的時候莫過於參與外交活動,這也是天皇在國事上唯一的直接價值體現,也是眾多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們最具有價值的活動。當下,日本德仁天皇才即位沒多久,在正式即位之前德仁夫婦做的最有意義的活動之一也就是作為東道主接待了特朗普夫婦,其他的基本沒有值得一說的。

德仁天皇夫婦接待特朗普夫婦



如此無所作為,日本為什麼還要保留“天皇”?如果日本政體不發生變革,天皇依然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存在,沒有哪個日本人願意看著天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這是屬於日本文化中的信仰,是日本民眾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日本民族團結,給“統治者”避免了很多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