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引言


鋼琴,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幾乎是神聖不可褻玩的。尤其是三角鋼琴,黑色的一架擺在那兒,特別有範兒。

假如有小孩路過,好奇地按上一個琴鍵,怕是所有人都會側目看他,心裡默唸一句:“熊孩子!”

但有一群鋼琴家,比熊孩子還熊。他們爭先恐後地在鋼琴的琴絃之間放上橡皮、釘子等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東西進行演奏。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只有想不到,沒有放不到

這叫做預製鋼琴(prepared piano),它能給鋼琴帶來別樣的音色變化;同樣,也成為了這些音樂家進行實驗的絕佳演習。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預製鋼琴的先驅者


說起預製鋼琴,第一個出現在搜索引擎裡的名字應該是約翰·凱奇(John Cage)。


然而,這位音樂家最出名的作品與預製鋼琴無關。大眾最為熟知的凱奇作品恐怕是《4:33》。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年輕時的約翰·凱奇


這個標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4分33秒內,聽眾將與演奏者一起,經歷一段長時間的沉默。它是如此挑戰人對音樂的認知,讓人聽過之後,不得不質疑這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這部作品的爭議延續至今,但起碼給了我們一個對凱奇的基本印象:他是個敢為人先的作曲家。

約翰·凱奇是成年後才開始學習作曲的,學習生涯可謂艱辛得很,好在老師們還是很認可他。其中一位導師名叫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他是凱奇畢生崇拜的偶像。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阿諾爾德·勳伯格

勳伯格知道自己的學生沒錢,所以當凱奇提到這件煩心事的時候,他給凱奇畫了個餅反問道:“你願意為音樂奉獻一生嗎?”

凱奇的回答是:“我願意。”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老師隨即免去了他所有的學費,開始給凱奇上起了課。但凱奇只上了兩年偶像的課,兩人就分道揚鑣了。

原來老師跟他說,要學會作曲,作曲家就必須要有對和聲的感覺。不巧的是,凱奇恰恰對和聲就沒有感覺。


兩個人討論了半天,老師認定他的作曲生涯永遠會有一堵無法逾越的牆,凱奇氣鼓鼓地回應道:“那樣的話,我就把我的一生奉獻給用腦袋砸牆吧。”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受到啟蒙突發靈感


好在凱奇的人生中不止一位優秀導師。把凱奇介紹給偶像的,也是一位敢於突破傳統的鋼琴家,他名叫亨利·考埃爾(Henry Cowell)。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亨利·考埃爾


考埃爾才是在凱奇對預製鋼琴的嘗試中影響最大的那位老師。

考埃爾曾經把整個手肘抬上鍵盤進行演奏。除此之外,他還會在演奏時把手伸進鋼琴,按住琴絃、撥動琴絃,以改變鋼琴的音色。

更大膽的是,考埃爾有一次直接把雞蛋形的編織用託放在琴絃上,讓它縱向移動,同時敲擊著鍵盤,這使得鋼琴產生了一串滑音。

這樣非傳統的演奏方式,給凱奇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他在面對實際的作曲需求時,有勇氣敢於嘗試新鮮做法。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演奏現場


有一次凱奇旅行來到了西雅圖。為了謀生,他在一● 演奏現場所舞蹈學校為學生們伴奏。一名極富天分的舞蹈生希望他能作曲來配合自己的演出,他欣然答應。

他本來想搞一個打擊樂伴奏,但因為舞臺實在太小,他不得不斃掉這個點子:舞臺上要是搞三四個人在臺上敲敲打打,人家舞蹈演員哪有地方跳舞呢?

舞臺上只剩一架鋼琴,沒辦法,湊合用它作曲吧。凱奇不得不接受現實,但他花了一整天時間,都沒能在鋼琴上找到靈感。

“我認定了,有毛病的不是我,是鋼琴。”他信誓旦旦地說。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工作中的凱奇


這時凱奇突然想到自己老師的種種做法,他走進廚房裡,拿了一個餡餅烤盤,放在了鋼琴的琴絃上。果然,鋼琴的音色改變了,但是盤子因為琴絃的震動改變了位置,一點也靠不住。

他苦思冥想,突然意識到:如果你把螺絲釘、螺栓放進去,它們就不會改變位置,能夠持續地改變鋼琴的音色。他馬上實踐,最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聲音。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工作中的凱奇


從此,他大張旗鼓地在預製鋼琴的這條路上探索了起來。

他通過預製鋼琴作曲的《奏鳴曲與間奏曲》中包括20首曲目,使用的器具包括螺絲釘、螺栓、螺母、堅果、橡膠和塑料。


傾聽中,聽眾會發現鋼琴本身準確的音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類似打擊樂的音響效果,尤其適合舞蹈伴奏用。

當然,演出時,表演的效果必須有一定的穩定一致性。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該怎麼把螺絲釘、螺栓放得恰到好處的。凱奇詳細描述了怎麼擺放這些東西,甚至他還會參加別的鋼琴家演奏這些曲目的彩排,進行專門的指點。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前赴後繼的探索者們


現如今,還有人在這條路上探索著。德國作曲家、鋼琴家Hauschka就是其中之一。

Hauschka詳細分享了自己改變鋼琴音色的方法。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用預製鋼琴的方式表演


比如,當你想要削弱鋼琴的聲音時,可以使用鋼琴調音器所使用的弱音器來靜音、縮短聲音。另一個常用的是用繪畫用的橡皮擦——因為它既可以黏在琴絃上,又不會在琴絃上留下殘留物。

預製鋼琴家們另一個嘗試改善的問題是鋼琴聲音的延展性。我們正常去敲擊鍵盤時,鋼琴會產生一個特定的音,但它不會一直保持不變。鋼琴家們為了延展這個音,需要不停觸發琴絃,同時不去製造新的雜音。

在這方面上,Hauschka找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專門為電子琴打造的電子弓。這個小玩意兒用在電吉他上能達到無限延音的效果。有的時候,他也用噪音比較小的電動馬達,充當一個小振動器掛在琴絃的末端,讓琴絃始終保持振動。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 普通鋼琴與預製鋼琴的對比


為了做出高頻率的敲擊聲,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必須放置在音錘和琴絃之間。像啤酒瓶蓋、項鍊、大理石是他經常拿來實踐用的東西。

其實,預製鋼琴說白了就是在鋼琴上尋找一種新音色。電子音樂是新時代新音色的絕佳實驗室,但有些鋼琴家就是想在不插電的鋼琴上找尋新鮮感,預製鋼琴就是他們的起點站。


它的一大趣味就是隨機性。說實話,這些東西很難在敲擊下呆在原地,而當它們鬆動時,隨機產生的聲音對演奏者來說,又是無窮的可能性了。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後記


正如Hauschka所說,他有時也好奇——為什麼人們就要那麼固守成規,不去探索鋼琴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的表現呢?

預製鋼琴或許不算易於推廣,但重要的是這些敢於嘗試的作曲家們,通過這種演奏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永遠不要將自己封閉在固有條件之中,時不時跳出來看看問題,或許一個嶄新的世界,就等待你去發現。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預製鋼琴:他們在鋼琴裡放螺絲釘和橡皮,大膽尋求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