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過程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從1856年打到1860年,這又是一次赤裸裸的武力炫耀。從後臺登場的,又多了一個法國。英法聯軍用其強大的軍事聯合,再次讓清政府舉起了白旗,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國國門進一步被打開了。

在這裡,小編要講的國家不是法國。法國這時候正處於法蘭西第二帝國統治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也是有模有樣。這裡要講的是另一個國家—俄國。

俄國這時候是什麼樣呢?1853年-1856年,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敗給了英國、法國、土耳其、撒丁四國聯盟。1856年以後的俄國,實際上內部正矛盾重重。但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挽回在克里木戰爭中的損失,也跟英法一樣,把侵略的目標對準中國。

侵華過程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1857年底,英法聯軍攻佔廣州。俄國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後採取向黑龍江“移民”的方式,並以武力為後盾,要與清政府舉行的外交談判。俄羅斯政府照會清政府,進行中俄邊界問題談判。此時,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對清政府極為不利,加上俄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1858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璦琿條約》,割佔了中國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俄羅斯帝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的清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十幾天後,又趁英法聯軍進攻天津之際,以調停為手段,欺騙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通過該約,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力圖取得的沿海通商權利,並憑藉最惠國待遇條款,一舉取得了英、法、美等國日後在中國可能獲得的侵略權益。同時,該約為俄國以勘界為名進一步割佔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將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揚言要炮轟北京城,搗毀清皇宮。奉命談判的恭親王奕訢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請求沙俄出面調停。於是沙俄又趁機誘騙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再次割佔中國四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侵華過程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1864年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1882年到1884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伊犁界約》、《喀什噶爾界約》、《科塔界約》、《塔爾巴哈臺西南界約》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等5個勘界議定書。這些勘界議定書,又割走了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至此,俄國共侵佔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這些,相信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心裡有這個賬在。但小編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說俄國在這些侵略者中與眾不同?

俄國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它總是專注於割佔中國的領土。哈哈哈,各位看官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俄國會專注於割佔中國的領土,而那些國家不是?

侵華過程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其一,制度問題。俄國在這時候雖然已經通過農奴制改革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但俄國此時的農奴制經濟依然根深蒂固,土地是這種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所以,擴張擴張再擴張,土地土地還是土地。

其二,政策問題。俄國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大帝國,對外的土地擴張是其一貫的原則。在其擴張政策下,割佔中國領土是遲早的事情,鴉片戰爭給其提供了契機而已。

其三,地緣問題。中俄這一時期已經是一個鄰國了,在侵佔領土上有著其它侵略者所沒有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