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1951年“伯乐”陶演慧眼识珠,哪有严凤英的一举成名?

原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编辑【陶演】是严凤英生命中的“大贵人”,简单点说,是他的录音让当时的安徽省文化局领导及时【发现】了安庆的“严凤英”并很快以严凤英、王少舫为班底组建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51年,陶演冲破各种压力给严凤英录了音,并想办法使“资料录音”得以在电台播放,紧接着又将严凤英唱的录音放给文化界人士和文化部门的领导听,当场就博得一片赞赏声。

当时,有位负责同志表态说:“黄梅戏好听,严凤英唱得更好听,要马上把她和王少舫调到合肥来。”

一九五一年夏天,安徽省文化局和安徽省广播电台派我(即陶演,下同)和徐寿凯同志,到安庆市去采录黄梅戏。那时候,全省只有一架钢丝录音机,可谓稀奇的宝物了。录音工作在安庆进行得很顺利,录下了王少舫、潘璟琍、王少梅的《梁祝》和《会母》等戏。

有一天深夜,我正脱衣上床,忽然有一位女同志敲响了我住处的房门

咦!这么晚了,是谁来敲我的门呢?开门一看,不认识。

若不是1951年“伯乐”陶演慧眼识珠,哪有严凤英的一举成名?

1945—1946年的严凤英

她大大方方地走了进来,说自己是文化馆的干部,因为工作调动,明天一早就要离开安庆去云南。她坦率而诚恳地对我说:“通过这几天的观察,知道你是个有心人,我也是个有心人,所以冒昧半夜敲门,向你介绍一位好演员——严凤英。她在胜利剧场,黄梅戏可唱得好呢”。

若不是1951年“伯乐”陶演慧眼识珠,哪有严凤英的一举成名?

豆蔻年华的严凤英

听完她的介绍,我说:“好吧!你陪我去见见她,现在就走!”

到了胜利剧场,严凤英正在舞台上排《英台描药》。原来当时安庆市有两个剧团,一个是“民众”、一个是“胜利”。民众剧团实力雄厚,有丁老六一家,潘泽海一家,还有王少舫、王少梅等,是政府戏剧改革的重点。他们当时在演《梁祝》,轰动了安庆,已客满一个月了。严风英不服气,挂牌《山伯访友》。我看她排戏,唱得甜、做得细,再听她一番谈吐,更觉得她气质不凡,聪明过人。

我想一个好演员,要有好嗓子,好扮相,好身段,但更重要的是得有表演艺术的气质和聪慧。我觉得严凤英在这一方面似乎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她放牛娃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对剧本的解释和人物性格的掌握,总是那么准确。她音乐修养也不高,可是她对黄梅戏曲调作了巧妙的处理和创造性的应用。

第二天我力争录制严风英的戏,但阻力不小

有人从政治上歧视她,有人从艺术上贬低她。无奈之中,我耍了一点花招,打着“资料录音”的幌子,排除了种种障碍,录了她的《蓝桥会》、《游春》两出小戏。

若不是1951年“伯乐”陶演慧眼识珠,哪有严凤英的一举成名?

1952年赴上海调演前合影,二排左七为严凤英

回到省里,我们向省文化局和省电台领导同志汇报,并放了严凤英的录音,当时就博得一片赞赏。

不久,就把严凤英、王少舫等演员调到省里学习

随后又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从此她在党的培养下,对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若不是1951年“伯乐”陶演慧眼识珠,哪有严凤英的一举成名?

《天仙配》中的严凤英与王少舫

把这件小小的往事,不作修饰的写出来,无非是抚今追昔,作一点小小的呼吁:“人材!人材!……”

若不是1951年“伯乐”陶演慧眼识珠,哪有严凤英的一举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