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港美馬氏衷探源

蔥蔥之木,必有其根。

湯湯之水,必有其源。

追垂先祖,起始傳胄。

雖不銜接,尚明原來。

姓有氏,族有譜者,亦復如是。

和平港美馬氏,源遠流長。

一、華夏馬姓源起

和平港美馬氏衷探源

黃帝起始,顓頊贏姓。春秋伯益九世孫一一週朝造父,善駕千里馬。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之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公元前269年,趙國趙奢擊率軍于山西閼與,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公元前270年,秦軍再次攻趙,又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趙王特賜封奢馬服君。奢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將趙國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並封趙奢之孫馬服興為右內史。後來,馬服興去“服”為馬姓,舉家遷徙往扶風茂陵,自此,扶風成為馬姓的郡望。

西漢武帝時,馬援的曾祖父馬通,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羅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馬援有三個哥哥,他們是馬況、馬餘、馬員。都很有才能。王莽時,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國時蜀國五虎大將之一的馬超據說也是其後人。

和平港美馬氏衷探源

馬援因驅復陶囂叛據有功,王授封伏波將軍。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姐妹起兵反漢,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了交趾,並在其地把從敵軍收繳回來的兵器燒熔鑄成銅柱,以表其功,立於邊界,作為漢朝最南方的。故華夏馬氏總堂以銅柱為堂號者。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後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戶,後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佈於各地。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遍佈於福建、廣東。

二、蠔坪馬姓源起

和平在唐宋時,尚屬海濱,廣佈灘塗,因民眾種植生蠔而稱蠔坪。後有文天祥勤王至此,感於民風淳樸而改為“和平”。

港美馬氏的始祖為馬榮公。據《潮陽和平港美馬氏族譜》載:本族源出福建莆田縣,移居潮陽縣和平鄉六聯世居。

據《潮陽縣誌》載:馬榮,號唐宗(1108至1175年),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廣南東路轉運使兼按察使。紹興十七年(1147年)因金兵作亂,宋室動搖,馬榮辭官入潮,攜眷居蠔墩(今和平)。

原來,和平港美馬氏一世祖“廉使祖”馬榮公原籍福建莆田縣剪刀巷人,於南宋紹興二年壬子科廿六歲時進士,笠年任團練。時元兵侵襲,世道混亂,公立守之策,莫選擇邊史團練鄉兵,並收墩保,令民守保,由正規選取壯丁軍訓,廷閱彰揚,取得朝廷功績。由於金虜閫師懦弱,詒議宜選有才識之臣,參訣戎政。紹興四年甲寅年,馬榮公擢升廣東東路轉運使,掌管水陸發運和糧響財賦及軍事政職。然朝廷愛憎不明,搜刮民膏,激憤民心,薈萃起義。公懼運糧受搔,操心究辦,臻達糧響,受朝廷表彰。

公略有謀,群臣僉舉,紹興四年丙辰年,馬榮公擢拔廣南廉訪使。這是南宋大臣巡察各道史臺及刑案,視察司監各路肅政廉訪使。公負經國,凡諸盤錯事務,莫不振刷經營,憂國憂民,振動民心,受朝廷信任,諸司剡章文焉!遂婁擢升廣南廉訪按擦使,稽查官吏賢否。因報政和議國政,乃廷讒勢滔害岳飛無故罪名。飛受秦檜殺害後,秦檜引狼入室,金兵勢如破竹,逼渡長江,宋室江山風雨飄搖,民生危殆。宋帝龜縮南下。1148年,金兵勢逼,群臣混雜,人心離亂。公自雲日非有白雲高臥之心,眼見潮陽風俗淳樸適卜居,遂辭官入潮,攜眷居潮陽縣蠔坪六聯(即今中寨六聯)。自此,和平始有馬字姓。

三、馬榮公在六聯傳八世子孫的世系圖

二世:

安興祖(1136一1202),生於福建莆田,隨父歸旋,承昭蠔坪六聯,家居自適,隱德弗耀;逸興志趣,精心創業。步江泉河濱,眺望遼闊練江,荒灘蔓延,丘草茂盛。且潮有漲退,景緻迷人。是以,公創業有趣,費盡心思,積極開闢稼穡,圍池造田。夫雖欽封按擦使,然兩袖清風,水清玉潔,門第馨香,始創家範。承先啟後,延衍八代,立宅造廟,光前裕後。公生有五子,長子幾千公,次子幾億公,三子幾兆公,四子仕舉公,五子必逹公。

三世:

幾千祖(1171一1235),安興祖長子,生於南宋孝宗乾道七年,攀登太常生,授永州司戶。因韓侂冑斥,雖於永州遇趙汝安置,也不赴任,把臂入林,抱恨家居而卒。公生有五子,長子進德公,次子元德公,三子明德公,四子景德公,五子懋德公。

幾兆祖生一子,名崇德。

必逹祖生二子,長子創英,創居洋烏海門;次子三雄,創居成田。

四世:

五十祖進德公(1207一1264),幾千祖長子,生於宋寧宗開禧三年丁卯年。公行寬朴茂,事親至宋理宗淳祐元年辛卯科,年三十六歲,攀登舉經明經為新城縣令,有惠政諸司藉記,推薦為朝廷大明明經博士,當議通明,整絲了縷治理國政,恆心熱衷。由於南宋臨安崩潰南下,公嘆國亂家之不安日,旨之奉,尤勝十年仕官之榮,謹書一考辭祿。後為母立廬守墓三年,其孝行著,鄉黨之誾“公之孝”。公生有五子,長子龍光公,次子龍奮公,三子龍躍公,四子龍仕公,五子龍珠公。

元德祖,創居東海窖系陸豐縣;

明德祖號五一祖,居原六聯;

景德祖號五二祖,創居渡頭新洲等地‘;

懋德祖號五三祖,創居潮陽興仁街、米場、湯坑等地。

五世:

六四祖龍仕公(1234一1328),五十祖進德公之四子。生於南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年,元舉茂異為博羅縣掌教諭。公生有二子,長子觀相公,次子觀第公。立有祭田以為子孫歲時忌節。

龍光祖,生一子名天慶,原六聯;

龍躍祖,創居饒平黃崗立藉;

龍珠祖,生一子名廣。

六世:

九一祖觀第公(1277一1354),六四祖次子,生於元世祖於元十四年丁丑年。公興酣典籍,博覽群書,厭胡混濁,無意中原仕進,遂結廬於蔡八嶺山麓隱居,授晦跡桃李,時稱為“草澤學士”。公生有三子,長子循毅公,次子循展公,三子循庸。

天慶祖,生一子名循仁,居原六聯;

七世:

澄江祖循庸公,九一祖觀第公之三子,生於元仁宗延佑五年戊午年(1318)。一家於元末明初戊申也即明洪武元年(1368)遭謝賊均正殺害,維倖存一子諱思禮公,年方十二歲,脫難逃入渡軍輋避難。及年長,能滅賊,以報滅父族之仇。厥後,子孫蕃盛賢科,天不絕人之後,感謂公祖積德之報也!

循仁祖,生二子,長子名思遠,次子名思道。長子名思遠居原六聯,遭謝賊均正殺害;次子名思道,過二房暹公承繼。

八世:

平田祖思禮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