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港美马氏衷探源

葱葱之木,必有其根。

汤汤之水,必有其源。

追垂先祖,起始传胄。

虽不衔接,尚明原来。

姓有氏,族有谱者,亦复如是。

和平港美马氏,源远流长。

一、华夏马姓源起

和平港美马氏衷探源

黄帝起始,颛顼赢姓。春秋伯益九世孙一一周朝造父,善驾千里马。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之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公元前269年,赵国赵奢击率军于山西阏与,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公元前270年,秦军再次攻赵,又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赵王特赐封奢马服君。奢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将赵国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并封赵奢之孙马服兴为右内史。后来,马服兴去“服”为马姓,举家迁徙往扶风茂陵,自此,扶风成为马姓的郡望。

西汉武帝时,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国时蜀国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据说也是其后人。

和平港美马氏衷探源

马援因驱复陶嚣叛据有功,王授封伏波将军。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把从敌军收缴回来的兵器烧熔铸成铜柱,以表其功,立于边界,作为汉朝最南方的。故华夏马氏总堂以铜柱为堂号者。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广东。

二、蚝坪马姓源起

和平在唐宋时,尚属海滨,广布滩涂,因民众种植生蚝而称蚝坪。后有文天祥勤王至此,感于民风淳朴而改为“和平”。

港美马氏的始祖为马荣公。据《潮阳和平港美马氏族谱》载:本族源出福建莆田县,移居潮阳县和平乡六联世居。

据《潮阳县志》载:马荣,号唐宗(1108至1175年),福建莆田人。宋进士,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按察使。绍兴十七年(1147年)因金兵作乱,宋室动摇,马荣辞官入潮,携眷居蚝墩(今和平)。

原来,和平港美马氏一世祖“廉使祖”马荣公原籍福建莆田县剪刀巷人,于南宋绍兴二年壬子科廿六岁时进士,笠年任团练。时元兵侵袭,世道混乱,公立守之策,莫选择边史团练乡兵,并收墩保,令民守保,由正规选取壮丁军训,廷阅彰扬,取得朝廷功绩。由于金虏阃师懦弱,诒议宜选有才识之臣,参诀戎政。绍兴四年甲寅年,马荣公擢升广东东路转运使,掌管水陆发运和粮响财赋及军事政职。然朝廷爱憎不明,搜刮民膏,激愤民心,荟萃起义。公惧运粮受搔,操心究办,臻达粮响,受朝廷表彰。

公略有谋,群臣佥举,绍兴四年丙辰年,马荣公擢拔广南廉访使。这是南宋大臣巡察各道史台及刑案,视察司监各路肃政廉访使。公负经国,凡诸盘错事务,莫不振刷经营,忧国忧民,振动民心,受朝廷信任,诸司剡章文焉!遂娄擢升广南廉访按擦使,稽查官吏贤否。因报政和议国政,乃廷谗势滔害岳飞无故罪名。飞受秦桧杀害后,秦桧引狼入室,金兵势如破竹,逼渡长江,宋室江山风雨飘摇,民生危殆。宋帝龟缩南下。1148年,金兵势逼,群臣混杂,人心离乱。公自云日非有白云高卧之心,眼见潮阳风俗淳朴适卜居,遂辞官入潮,携眷居潮阳县蚝坪六联(即今中寨六联)。自此,和平始有马字姓。

三、马荣公在六联传八世子孙的世系图

二世:

安兴祖(1136一1202),生于福建莆田,随父归旋,承昭蚝坪六联,家居自适,隐德弗耀;逸兴志趣,精心创业。步江泉河滨,眺望辽阔练江,荒滩蔓延,丘草茂盛。且潮有涨退,景致迷人。是以,公创业有趣,费尽心思,积极开辟稼穑,围池造田。夫虽钦封按擦使,然两袖清风,水清玉洁,门第馨香,始创家范。承先启后,延衍八代,立宅造庙,光前裕后。公生有五子,长子幾千公,次子幾億公,三子幾兆公,四子仕举公,五子必逹公。

三世:

幾千祖(1171一1235),安兴祖长子,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攀登太常生,授永州司户。因韩侂胄斥,虽于永州遇赵汝安置,也不赴任,把臂入林,抱恨家居而卒。公生有五子,长子进德公,次子元德公,三子明德公,四子景德公,五子懋德公。

幾兆祖生一子,名崇德。

必逹祖生二子,长子创英,创居洋乌海门;次子三雄,创居成田。

四世:

五十祖进德公(1207一1264),幾千祖长子,生于宋宁宗开禧三年丁卯年。公行宽朴茂,事亲至宋理宗淳祐元年辛卯科,年三十六岁,攀登举经明经为新城县令,有惠政诸司藉记,推荐为朝廷大明明经博士,当议通明,整丝了缕治理国政,恒心热衷。由于南宋临安崩溃南下,公叹国乱家之不安日,旨之奉,尤胜十年仕官之荣,谨书一考辞禄。后为母立庐守墓三年,其孝行著,乡党之誾“公之孝”。公生有五子,长子龙光公,次子龙奮公,三子龙躍公,四子龙仕公,五子龙珠公。

元德祖,创居东海窖系陆丰县;

明德祖号五一祖,居原六联;

景德祖号五二祖,创居渡头新洲等地‘;

懋德祖号五三祖,创居潮阳兴仁街、米场、汤坑等地。

五世:

六四祖龙仕公(1234一1328),五十祖进德公之四子。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年,元举茂異为博罗县掌教谕。公生有二子,长子觀相公,次子觀第公。立有祭田以为子孙岁时忌节。

龙光祖,生一子名天庆,原六联;

龙躍祖,创居饶平黄岗立藉;

龙珠祖,生一子名廣。

六世:

九一祖觀第公(1277一1354),六四祖次子,生于元世祖于元十四年丁丑年。公兴酣典籍,博览群书,厌胡混浊,无意中原仕进,遂结庐于蔡八岭山麓隐居,授晦迹桃李,时称为“草泽学士”。公生有三子,长子循毅公,次子循展公,三子循庸。

天庆祖,生一子名循仁,居原六联;

七世:

澄江祖循庸公,九一祖觀第公之三子,生于元仁宗延佑五年戊午年(1318)。一家于元末明初戊申也即明洪武元年(1368)遭谢贼均正杀害,维幸存一子讳思礼公,年方十二岁,脱难逃入渡军輋避难。及年长,能灭贼,以报灭父族之仇。厥后,子孙蕃盛贤科,天不绝人之后,感谓公祖积德之报也!

循仁祖,生二子,长子名思远,次子名思道。长子名思远居原六联,遭谢贼均正杀害;次子名思道,过二房暹公承继。

八世:

平田祖思礼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