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盔頭”是梨園行的行話,它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在京劇鼎盛時期,加上各地方劇種中盔甲的種類約為500種,現在常用的不足200種。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穿衣戴帽,自古以來,帽子,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裝飾。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戲曲表演中亦然。戲曲盔頭,不同的造型和圖案,不僅反映不同的人物身份,還體現了歷史性,傳遞了當時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我國的戲劇早在漢唐時代就有了較大的發展,在1972年四川郫縣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就生動的記錄了七個臉戴面具、頭戴巾帽、身著有別於當時人物的服裝,手執兵器翩翩起舞的造型。可見,不論當時它叫做什麼,盔頭製作技藝在漢朝時就已存在。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其次,盛唐時唐明皇李隆基舉辦大型歌舞,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陶俑、玉器、瓷器、國畫都記錄了頭戴盔帽、身著華服歌舞昇平的景象,這也是盔頭製作技藝源遠流長的一個論證。

盔頭髮展到現在按照舞臺上不同角色的實際應用來劃分,盔頭可分為冠、盔、帽、巾四大類。按製作工藝與使用材料來分,可分為硬胎與軟胎。本來都是頭上戴的帽子,由於製作質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當、年齡不一樣,所以帽子的樣式與名稱也就不一樣了。

冠,是比較鄭重的禮帽,沒有身份的人是不能戴冠的。一般都是硬胎的,比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龍冠。年輕的皇子、太子、王孫及青年將帥之頭冠戴的紫金冠,還有皇后戴的鳳冠等都是。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戲曲人物唐明皇戴的九龍冠和楊玉環戴的鳳冠)


盔,是武將在戰爭時用來防護頭部的帽子。一般來說都是硬胎的,如霸王盔、夫子盔及帥盔等。盔上一般都綴有絨球、珠子作為裝飾品。夫子盔是諸侯、主將等戴的盔頭,每頂盔帽上有大小29粒手工金黃真絲絨球,大小龍10只,前綴火焰,配有珍珠幾十顆。帥盔就是元帥戴的盔頭,形如覆鍾,頂端有戟頭和紅纓,背後有小披風。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戲曲人物項羽戴的是霸王盔)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戲曲人物關羽戴的是夫子盔)

帽,有軟硬之分,也有貧賤之別。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窮苦人所戴的氈帽。有官僚所戴的紗帽(亦有忠紗、奸紗、圓紗、相紗之分),也有韃帽、侯帽、僧帽、皂隸帽、羅帽。羅帽為家院(傭人)和武戲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軟羅帽和帶絨球的硬羅帽之分,太監所戴的稱太監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稱蛐蛐帽。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二進宮》中徐彥召戴的是候帽)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李逵探母》中李逵戴的是蛐蛐帽)

巾,是家常隨便戴的一種便帽,種類比較多,軟、硬胎都有。常見的如員外巾,即員外戴的帽子。另外凡是紳士、富戶,也戴員外巾;達官、顯貴在家裡穿便服戴的帽子叫相巾;還有文生巾和武生巾。文生巾自帽頂至兩側的後半截有扇子形的硬邊,與左右如意頭的硬邊連接。掛流蘇,兩耳下垂絲須,巾背垂有兩條飄帶。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烙碗計》中劉志明一開始戴的是員外巾)

凡是比較瀟灑、清秀的書生和一般扮演儒雅公子的角色都戴文生巾;武生巾式樣與文生巾相同,唯巾的頂部正中插有軟火焰,武生巾背沒有飄帶。為劇中扮演武生或武小生所戴;一般家境不太富裕的書生、秀才戴的黑色方形帽子叫方巾;還有一些老年人戴的叫鴨尾巾、老人巾。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宇宙鋒》中趙高裡戴的是相巾)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

(梁山伯與祝英臺戴的是文生巾)

在戲曲鼎盛時期,盔頭的種類約為500種,現在常用的不足200種,所以我們這期“戲曲中盔頭的各種分類和戴法”也是給大家介紹了一些代表性的盔頭,更多的戲曲盔頭的樣式的還需要大家慢慢去了解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