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在清華,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在清華,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本期故事關鍵詞:楊絳

青蔥歲月,與世無爭,一心只讀聖賢之書。在清華的日子,阿季如魚得水,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人的一生,也只有在學校的日子裡,才是最快活的。



1. 清華初遇

歷史的巨輪在前進,不會因誰而停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中,無數人立志救亡圖存,為中華之復興而揮灑青春和熱血,象牙塔中也不例外。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開始侵略中國,東北淪陷了。因為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學生紛紛去南京請願,東吳大學也有很多學生在蔣緯國的帶領下前往。阿季不願意摻和政治,就沒有去。恰逢華北地區遭受水災,阿季便號召大家為受災群眾捐款捐物,領頭寫了信,又和同學們一起買了棉花和布匹,為災區人民做衣服。

東吳大學是一所比較淡化政治的民辦大學,但還是很難不捲入政治熱潮的漩渦中。

1931年底,阿季要上大學四年級了,時局卻越來越不穩定,學生的心也跟著躁動起來,有鬧學潮的,有罷考的。政府出面接手學校,強勢地隔離了學校,不準學生上課、上圖書館,也不準離校……學校內還有人專門巡查,電話線都扯斷了,完全杜絕了學生與外界聯繫。

阿季的恩師王季玉先生得知東吳大學的情況後,立刻通知阿季的家人,讓阿季的母親趕快想辦法把阿季接回家。當時雖然已經不準學生離校,但是家長還是可以進去看孩子的,阿季見了母親,萬分高興,但是卻不願意丟下好友周芬,而且出門的時候,她也可能被門衛攔下來。

阿季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兩個人把書冊等東西都收拾好之後,讓母親坐黃包車一起帶走。而她們兩個人什麼都不拿,在下午四點鐘的時候溜出去,那個時間有很多學生遛彎的,應該沒人注意。因為人和東西分批走,所以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兩個小姑娘算是成功地逃離了。她們走後,學校就戒嚴了,再沒人成功跑出來。

自此,阿季就離開了這所大學。

1932年,阿季看東吳大學一直沒有開課,為了不耽誤學業,就想到其他大學借讀。年初的時候,好友孫令銜幫著把借讀的事情聯繫好了,阿季就與父親說要北上。

時局動盪,父親不放心女孩子遠走,就提出讓她約上男女同學各三人同行才可。阿季果然成功約上好友一起走,女生有周芬和張令儀,男生有孫令銜、沈福彭和徐獻瑜。不過,張令儀在最後時刻改變了主意,不去了。

1932年2月,阿季和好友一行五人出發,先由蘇州坐火車到南京,再坐船渡過長江,然後繼續坐火車到北平。2月27日晚,幾個人終於到了,老友費孝通已經在火車站等他們了。

踏過未名湖畔,阿季借住在燕京大學女生宿舍,他們五人還需要通過考試才能正式入學。考試之後,阿季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看好朋友蔣恩鈿,孫令銜也要去清華,因為他有一位表兄在那兒唸書,於是二人結伴同行。到了清華,孫令銜去找他的表兄,阿季就到女生宿舍古月堂去找蔣恩鈿,兩個姑娘見面後高興極了。蔣恩鈿得知阿季要借讀燕京大學後,就問為什麼不來清華借讀,阿季說借讀的事情都是孫令銜幫著幾個同學一起辦的。蔣恩鈿還是不放棄,一直遊說阿季來和她一起念清華。阿季一直是想上清華的,但是無可奈何兩度失之交臂,所以對蔣恩鈿說的她也很動心。

晚上,孫令銜來古月堂找阿季同回燕京大學,阿季見到了孫令銜的表兄錢鍾書。“這是楊季康。這是錢鍾書。”孫令銜簡單地為雙方作了介紹。未曾想,驚鴻一瞥,兩心相吸,竟一世相隨,也許這就是緣分來了。

多年後,錢鍾書曾經寫過一首詩,記下他第一次見到阿季時的感受:“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阿季面色紅潤,笑靨如花,一見面就虜獲了才子的心。阿季也在文章中寫過對錢鍾書的第一印象:“初次見到他,只見他身穿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滿身儒雅氣質。”

古月堂前,不知有多少才子佳人成就了好姻緣,這裡也是楊絳與錢鍾書的故事開始的地方,多年以後他們依然會時常想起此時、此景。

燕京大學的考試成績很快出來了,一起北上的五個人全部都通過了考試。阿季在蔣恩鈿的勸說下轉而借讀清華,其餘四個人都就讀燕大了。阿季邀約周芬一起北上,自己卻唸了清華,將她一個女生留在燕京大學,始終覺得過意不去,但是好在周芬不計較,她學習刻苦,性格也很好,在燕京大學過得很開心。

在蔣恩鈿的全程幫助下,阿季辦理好了借讀清華的手續,阿季順利地開始了在清華的學習生活。

自從那天晚上在古月堂前匆匆相見,錢鍾書和阿季就對彼此念念不忘,不約而同地打聽對方,打聽的對象也只有孫令銜了。孫令銜聽錢鍾書打聽阿季,就明白這是上心了,但是孫令銜的至交好友費孝通也喜歡阿季,所以在錢鍾書問起阿季的時候,就說她有男朋友了,男朋友指的就是費孝通。當阿季跟他問起錢鍾書的時候,他也說錢鍾書已經訂婚了。

其實孫令銜說的,也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因為錢鍾書確實有一葉姓未婚妻,是家中長輩做主的,只是他本人不同意。而費孝通呢,他喜歡阿季是一廂情願的事,阿季一直只當他是朋友。

緣分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阿季不遠萬里來到清華,也許是註定要與錢鍾書相遇、相識,連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看了一眼,就好似姻緣天定。人的一生,要有多麼幸運,才能不早不晚,在時間剛剛好的時候遇見相伴一生的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雖然有孫令銜的阻撓,但是錢鍾書並沒有放棄,他是個性格執拗的人,堅持要和阿季見面說一說,就坦誠地寫信約了阿季。這一次見面,錢鍾書心中既忐忑又著急,看到阿季後立即張口聲明:“我沒有訂婚!”阿季本來緊張得不行,聽到這麼直白的一句話就明白了,笑著回了一句:“我也沒有男朋友。”一見傾心,再見鍾情,剛好男未婚、女未嫁,在一起方不負大好年華。

從煙雨迷濛的南國水鄉,到落雪繽紛的北國之地,阿季走過了千山萬水,曠世情緣從金風玉露的相逢開始。1932年,阿季成為清華大學的借讀生,在她心之所向的理想學府裡讀書,還遇見了她的真命天子,北上之行是如此的美好。

2. 曠世情緣


人總會經歷這樣一個時期,周圍的一切都彷彿失去了聲音,淡化成了背景,只能聽見眼前這個人的聲音,只能看見意中人的風采。

兩個愛讀書的人走到一起,談情說愛也與別人不同。他們沒有什麼花前月下,只有嚴謹的學術探討。初時,兩個人就互相推介好書。阿季給錢鍾書介紹了一本Outwitting Our Nerves,錢鍾書給阿季介紹了一本Time and Free Will,並分享各自的讀書心得。兩個人通信頻繁。

隨著感情的升溫,錢鍾書寫給阿季的信越來越多,他有太多話想和阿季說,後來幾乎是一天一封,無論大事小情都想和阿季說一說。錢鍾書說:“我的志氣不大,只想奉獻一生,做做學問。”阿季聽了深以為然,這個志向不大,卻也不小了。兩個人喜歡去人少的地方散步,他們去過氣象臺爬石階,那裡人不多,可以聊一會兒最近看的書。相處久了,他們才有點情侶的樣子。

“桃夭李粲逞娉婷,擁立蒼官似列屏。花罅蜂喧方引睡,松顛鵲語忽噴醒。童心欲競湖波活,衰鬢難隨野草青。共試中年腰腳在,更窮勝賞上山亭。”這首詩是錢鍾書在兩個人外出同遊時所作,描寫了遊玩所見的美景,並表達要珍惜當下、珍惜這段兩個人同遊的好時光。

阿季在清華借讀的日子過得飛快,雖然功課很多,但是卻很開心。1932年7月,阿季在清華大學完成大四的學業,順利結業。

大學的學業完成後,錢鍾書勸阿季留校補習兩個月,這樣就可以繼續考清華大學的研究院。這時的錢鍾書希望兩個人能先訂婚,但是阿季卻不想這麼早結婚,而且她認為考清華的研究生不是兩個月的事情,畢竟要把清華本科四年的文學課都補上,只能補完再考,所以沒有答應錢鍾書。

阿季要回蘇州了,錢鍾書十分不捨得。頤和園西邊有一座玉泉山,阿季離開北京之前和錢鍾書一起去過。“欲息人天籟,都沉車馬音。風鈴呶忽語,午塔閒無陰。久坐檻生暖,忘言意轉深。明朝即長路,惜取此時心。”從錢鍾書這首詩中,可以看到他們在一起時是閒適愉悅的,讓人體會到他在臨別之際對阿季的不捨和祝福。

阿季回到蘇州之後,一位上海的親戚為她找了一份小學教員的工作,每個月能拿120元的薪水,這在當地被稱為“金飯碗”,人人羨慕。對於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阿季記憶深刻,多年之後她還能記得學校的校歌,因為每天老師都要帶著學生一起唱。阿季認真執教,虛心向同事學習,拿到薪水後,還捐過水災救濟金。

不久,阿季因為注射疫苗而引發蕁麻疹,渾身上下長滿了風疹塊,臉上眼睛和嘴唇都腫了。正好放假回蘇州,父親母親看到了立刻心疼得很,讓她趕快把工作交給別人,然後回家養著。病來得快,養好卻很慢,幸好有錢鍾書的信,才讓病中的日子不那麼難熬。阿季病好了,一家人也終於放下心來。

年少的時候,喜歡上一個人,就要敢於去爭取,才不給自己留下遺憾。錢鍾書與楊絳在最美好的年華相遇,這是一生相伴的完美起點。雖然當時他們並沒有互訴愛慕之心,卻已心有靈犀,自此常有鴻雁傳書、黃昏漫步,止乎於禮。

阿季在錢鍾書的書信攻略下,終於鼓起勇氣把自己和錢鍾書的事情跟父母說了,並叫錢鍾書來見見父母。1933年,錢鍾書在寒假時來蘇州拜訪。第一次見未來岳父,他對岳父的印象是“望之儼然,接之也溫”,意思是說遠望著覺得特別莊重,接近了便感覺待人溫和。

阿季的父親見過錢鍾書後,只說了一句:“人是高明的。”楊家的幾個女婿都是高學歷,還有留過洋的,不是在大學當教授,就是在政府部門當官,而錢鍾書卻是一個前途渺茫的學生,且家世一般。阿季心裡明白父親沒有出口的擔憂,錢鍾書只是有才,女兒一輩子的託付,他不能不慎重,所以沒有說太多。

毛頭小子錢鍾書在得知阿季父親的評語“人是高明的”之後,覺得事不宜遲,立刻回家和自己父親商量向楊家提親的事情,連媒人都找好了。楊父突然接到錢氏父子的正式提親,還以為是阿季自己和錢鍾書商量好的呢,也就尊重女兒的選擇了。兩個自由戀愛的人,最後還是依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規矩訂婚了。

1933年夏天,錢鍾書的父親帶著兒子親自上門求親,隨後就在蘇州辦了訂婚儀式,兩個人的關係終於確定了下來。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之前並沒有見過阿季,但是在兩個人通信期間就已經知道了,而且還看過阿季寫給錢鍾書的信,正巧那封信上寫的是:“現在吾兩人快活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自此,錢父對阿季的印象很好。

不同於毛頭小子錢鍾書外露的喜笑開懷,阿季對於兩個人的訂婚還有點茫然,後來提起的時候笑說:“茫然不記得‘婚’是怎麼‘訂’的,只知道從此我就是默存的‘未婚妻’了。”

好事多磨,訂婚之後兩個人都很高興,但是卻不能朝夕相處。

學業方面,錢鍾書想報考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考試,因要求報考者有兩年工作經驗,於是便去應聘上海光華大學的外文系講師之職。上海光華大學就是後來的華東師範大學,錢鍾書入職當英語講師的時候,其父錢老先生也在同一所學校任教,父子同校一時之間傳為佳話。

阿季想去清華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部讀研究生,因此終日苦讀。錢鍾書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督促阿季學習,作為前輩,他還指導她學習外文系的課程。學習和考試對於阿季來說都不是難事,從小她就很擅長。終於如願考上,總算是皆大歡喜。

只是可惜的是,兩個人剛剛訂婚,就要分離了。一個在南,一個在北,短暫的分離將是一個考驗,也會醞釀出更醇厚的感情,兩個人一起體會那份相思之情,一起期待著那美好的重逢,也會更加珍惜彼此。從大才子的情詩中,可以看到舊時光裡的浪漫,感受到他對阿季的思念之情。

“纏綿悱惻好文章,粉戀香悽足斷腸。答報情痴無別物,辛酸一把淚千行。依穰小妹劇關心,髫瓣多情一往深。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良宵苦被睡相謾,獵獵風聲測測寒。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困人節氣奈何天,泥煞衾函夢不圓。苦兩潑寒宵似水,百蟲聲裡怯孤眠。”

這首《壬申年秋杪雜詩》,後來被刊登到《國風》上,很受推崇。作為文人,錢鍾書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慕之情。那萬縷情思,在筆尖輾轉,化作了美麗的情詩。打動人心的情詩,必然是灌注了真情實感的;流傳久遠的情詩,必然是文學造詣極高的。


3. 歲月如歌

1933年,阿季再次走進清華大學的校門,從借讀生到研究生,阿季內心無比的高興。

女生宿舍樓是新蓋的,研究生住單間,阿季在三樓挑了一間朝向西北的屋子,推開窗子就可以看到西山的青山綠草,景色很美。阿季喜歡大自然的美景,但是很可惜,她太不瞭解北方的冬天了。入冬後,狂風肆虐,黃沙漫天,鑽過窗欞的縫隙,弄得屋子裡處處都是土。美景沒見到,灰土倒是不少。阿季被嚇得跑到隔壁趙蘿蕤的屋子裡,兩人做伴才好一點。

清華大學創始於1911年,研究院更是舉國聞名,這裡名師雲集,教育水平極高。阿季進入研究生院時,王文顯先生是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阿季選修了梁宗岱先生的“法國文學”、翟孟生先生的“歐洲文學史”、吳宓先生的“中西詩比較”、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和吳可讀先生的“英國小說”,學習非常認真。在研究院的同學,大都是外文系本科畢業考進來的,還有一些更優秀的是保送進來的,而阿季在本科的時候卻是學政治的,因此總擔心跟不上大家,便加倍努力學習。

王文顯先生曾在英國學習多年,受到英國教育的影響,不僅對英文的掌握融會貫通,對西洋戲劇更有著深刻的研究,他的教育和指導對楊絳後來的戲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他講的英文太好了,不但純熟流利,而且出言文雅,音色也好!”這是上過王老師課的同學們都公認的評價,大家都愛聽他講英國文學。

梁宗岱先生的大名在文人中廣為流傳,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世界文學史上的很多著作都是在他的帶動下翻譯出來的,莎士比亞、里爾克、歌德、瓦雷裡等世界文學大師能夠得到國人到推崇,也有他的譯介之功。

梁宗岱先生教“法國文學”時,去上課的約有30名學生。第一堂課梁先生就考聽寫,想看一下大家的水平。梁先生看完大家的卷子,喊了一聲“楊季康”,把阿季嚇了一大跳,原來阿季的卷子得了滿分。梁先生問她的法文是在哪裡學的,聽到是自學的之後,梁先生更高興了,因為他也是自學的。梁先生很欣賞阿季,上課的時候,常常叫阿季起來回答問題,即使別人答不上來,阿季也總能答出來。阿季對於語言很有靈性,給梁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後再相見,梁先生還稱讚阿季是“班上最好的學生” 。

吳宓先生學貫中西,他的“中西詩比較”課程非常精彩,懺情詩、落花詩和空軒詩都很有深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吳先生對阿季很滿意,一次看過她的作業後,對她說,不用每次課都來聽,但是要保證每週交上兩篇詩。阿季得到了老師的認可,非常高興,但是仍舊次次不落地去聽課。

吳宓先生性格率真,阿季就說,吳先生“老實得可憐”。曾有一次,在吳先生剛剛出版了《詩集》不久,有一位同學調皮地拿著吳先生的詩來套話,聊詩的創作由來種種,偏偏吳先生傻乎乎地都說出來了,就連自己意中人的小名都被套了出來。吳先生髮現暴露了也不生氣,伸伸舌頭、聳聳肩,絲毫不介意自己的事情被大家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這大概就是學者的“傻”氣吧。

吳宓先生在講“翻譯術”的時候,非常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日常學習中經常考查學生們的實際翻譯能力,這也為將來楊絳能夠從事翻譯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宓先生過去曾教過錢鍾書,錢鍾書畢業之後有什麼問題,還會找這位老師解惑。如果從吳老師這邊論起,阿季算是錢鍾書的師妹,藉著“師兄妹”和“未婚夫妻”的便利,阿季經常幫錢鍾書帶信或者條子給吳老師。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課上,每個學生的作業就是寫散文,如果看到好的作業,他就會讓作者當眾朗讀,共同分享和交流。阿季沒有當眾朗讀過,但是曾有一篇文章被朱先生投給出版社發表了。那篇文章名為《收腳印》,朱先生看過後就對阿季說:“這篇文章可以發表,我給你拿去投稿。”但是阿季盼了幾個月也沒有消息,就忘到腦後了。沒想到,文章刊登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阿季收到了5元錢稿費,她高興得要上天了。有了錢,阿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她花4元錢買了紅毛線,給母親織了一條圍巾,又買了一罐咖啡糖,包在一起郵回家了。

《收腳印》是阿季的處女作,以較為成熟的筆觸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感觸,意蘊深厚。後來收錄在1994年出版的《楊絳散文》中。楊絳還在附記中寫了文章的創作始末。

葉公超先生是錢鍾書的老師,阿季沒有選葉先生的課,但是也得過他的教導。起因是葉先生聽說自己的書呆子學生錢鍾書有未婚妻了,並且還在學院裡讀研究生,於是非常好奇,想見一見,就讓自己的學生趙蘿蕤把她叫來。趙蘿蕤是錢鍾書同學,和阿季也是認識的。阿季聽聞葉先生想要見一見自己,非常忐忑,等見到葉先生才發現是自己多慮了。

葉先生和阿季聊了一會兒,發現阿季英文不錯,就隨手拿出一篇文章讓她回去試著翻譯一下。文章題目是《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屬於政論方面的題材,阿季不擅長,但是通過翻詞典也都完成了。當她把翻譯好的稿子拿給葉先生的時候,得到了先生的讚揚。原以為這件事情就過去了,沒想到還有後話。葉先生是真的覺得這篇稿子翻譯得非常好,於是把稿子拿到《新月》刊物上發表了,在當時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在“文革”時期卻險些給她帶來困擾。

1934年,阿季選了溫德(Robert Winter)先生的“法國文學”課。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阿季對法國文學的興趣與日俱增,她在課餘時間就去清華圖書館找書,找到很多法國文學作品,一本一本地認真品讀。阿季曾說,在很多學校念過書,最愛的是清華大學,而在清華,最愛的是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常客,阿季還專門寫過一篇《我愛清華圖書館》,字裡行間都透著一股對圖書館的喜愛勁兒,像是恨不得住在那裡。她把看書比作“串門兒”,到圖書館看書就好像隨便出入千家萬戶,其中樂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一學期過去了,阿季因成績優異獲得了30元的獎學金,交上10元學費後,還有20元可作生活費,她可以自給自足了。能為家裡減輕負擔,阿季十分高興,自此之後的每個學期,阿季都通過努力得到了獎學金。

青蔥歲月,與世無爭,一心只讀聖賢之書。在清華的日子,阿季如魚得水,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人的一生,也只有在學校的日子裡,才是最快活的。


4. 佳偶天成


民國時期,有太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就像徐志摩與陸小曼、胡適與江冬秀等,多少愛恨糾葛,讓時人津津樂道。而錢鍾書與楊絳,沒有那麼多風花雪月,有的只是相濡以沫、夫唱婦隨,可恰恰是這種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讓世界為之動容。無數人羨慕這對學者伉儷,讚一聲佳偶天成,嘆一聲再難見。

1935年,錢鍾書在光華大學工作滿兩年,可以參加出國留學的考試了。因為是公費留學,機會難得,報考人數達將近300人,最後只有24人錄取。在這24名幸運兒中,就有錢鍾書。他是這一批留學生中唯一專攻英國文學的,考了87.95分,分數高出其他人一大截,還得到了主考官——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長朱家驊的賞識。據說,有考生聽說錢鍾書要報考英國文學專業,就放棄了,可見錢鍾書在文學界已經頗有才名。

錢鍾書要出國留學,捨不得離開阿季,自然就希望和阿季結婚,一起去英國留學。阿季曾經放棄過一次留學的機會,當這個機會擺在眼前的時候,她卻是猶豫的。這一次她可以選擇學習自己喜歡的文學專業,但一想到要離開家,她心有不捨。她的父母親知道後,表示支持女兒去留學。

阿季在清華大學還有一年的學業,為了能夠和錢鍾書在一起,她決定唸完這學期就辦休學,自費留學。放棄學業,遠離親人,義無反顧地陪另一個人走,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只因為愛。

阿季這學期有兩門課需考試,一門是溫德先生的“紀德研究”,另一門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和兩位老師談過後,溫德先生就讓她寫一篇《讀紀德心得》,朱先生讓她寫一篇小說。阿季先寫了一篇《璐璐,不用愁!》,取材於女學生的故事。阿季文筆樸實,但是人物刻畫卻入木三分,故事讀罷讓人唏噓不已。小說中的璐璐是一個正值青春的女大學生,對愛情有著美好的憧憬。璐璐遇到了兩個讓她心動的男孩,一個是小王,家境好、脾氣好,但是卻個子不高、長相一般;另一個是湯宓,家境不好、脾氣不好,卻非常英俊。阿季將璐璐在兩個男孩子之間的猶豫刻畫得非常細膩。

璐璐面對兩個男孩子的追求,內心很愉悅,但是又有點舉棋不定,矜持著左右為難。這幾乎是每個妙齡女子都會遇到的選擇問題,也是人生大事。選擇一個人,幾乎等同於選擇一種生活。選擇小王,那麼生活中就不用發愁錢的問題了,可是她真的喜歡湯帥哥。“璐璐最愛他的眼睛,會說話;也最怕他的眼睛,能發出冷刺來直刺到她到心上。”楊絳把璐璐給寫活了,讀者彷彿能看到一個妙齡少女正為愛發愁。

璐璐的家境還不錯,父親做個小官,母親是典型的官太太。母親希望她嫁給小王,衣食無憂,而父親比較開明,對她說要從心而選。璐璐在母親的勸說下,決定選擇小王。就在璐璐拒絕了湯宓之後,卻發現小王和他的表妹準備訂婚了。原來,在她內心百般糾結的時候,小王決定放棄了,畢竟愛情是不會一直在原地等著的。璐璐如墜冰窟。

璐璐只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遇到的只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選擇沒有什麼對錯。故事的結局是她拿到了免費留學美國的名額。有人說璐璐這個角色有作者的影子,因為阿季也面臨過費孝通和錢鍾書兩個人的追求。其實無論是或者不是,都不重要,文學作品是反映現實的,但畢竟不是現實。

這篇文章得到了朱自清先生很高的評價,還幫她投到《大公報·文藝副刊》並公開發表了。後來,林徽因整編《大公報叢刊小說選》的時候,收錄了這篇文章,將題目精簡為《璐璐》。那時候阿季都到國外了,15元稿費寄到家裡,姐妹們就替阿季幫爸爸買了一套新衣服。

《讀紀德心得》需要用英文寫作,是阿季回家後寫的,需要郵給溫德先生。可惜的是,錢鍾書幫她寄信的時候竟然寫錯了收件人,溫德先生沒有收到,阿季自然就沒得到學分。

阿季回家的時候,走得很急,沒有時間寫信通知家裡,急匆匆地就上車出發了。這一年已經有輪渡過江,不需舟車換轉,阿季上車後可直達蘇州。阿季大約是在正午到達蘇州,等待託運的箱子、鋪蓋後,於下午三點多鐘到家。

這一天,父親正在家中午睡,恍惚間感覺好像是阿季回來了,張開眼,又聽了聽,沒什麼動靜。父親起身問堂屋中的母親:“阿季呢?”母親奇怪地說:“哪來的阿季?”父親接著問:“她不是回來了麼?”母親笑著說:“這會兒怎麼會回來?”父親只好回內室繼續睡午覺,想著阿季卻睡不著了。

阿季取了行李,飛奔回家,還沒進門就開始叫人。父親聽到聲音,起床就說:“可不是回來了嗎!”父女倆真真是心有靈犀呀。父親和阿季說了剛才的事情,還說:“曾母齧指,曾子心痛,我現在相信了。”也許這就是第六感吧。

這次回家,也許因為待嫁,阿季十分黏父親。她感覺到父親在日漸衰老,父親在此前的一次開庭時突然失聲,雖然短暫的幾天就調養好了,但是大家都不放心他的身體。

開始準備婚禮和留學的事情了,為了趕在出國之前結婚,兩家商量把婚期定在夏天。

按照習俗,結婚前兩天,要擺“小姐宴”,也有稱“離娘飯”的,待嫁女的姐妹、女親戚、女朋友等一起來給她送別,這是離別宴席,父母親都參加。到了這一天,姐妹們都忙著幫忙招呼來的親戚、朋友,父母在裡屋沒有出來,大家都說說笑笑的,但是又透著一點傷感,畢竟是出嫁,傷感是難免的。做姑娘的日子就要結束了,阿季的內心滿懷期待又帶著一絲酸楚,想到以後就要嫁去錢家,離開最愛的爸爸媽媽,十分不捨。

楊絳與錢鍾書的婚禮儀式分兩場:楊家新式,錢家舊式。

1935年7月13日(陰曆六月十三日),蘇州廟堂巷楊家張燈結綵,舉行婚禮。

父親主婚,請張一鏖先生證婚,七妹妹和孫令銜分別是伴娘、伴郎,後邊是一對漂亮的花童,提著花籃跟著新人,旁邊還有樂隊在演奏《結婚進行曲》。賓朋滿座,有攝影師在拍照,一片典雅的音樂聲中,新人身著禮服,躬身行禮,交換戒指,在結婚證上蓋章。至此,禮成。

楊家的喜宴結束後,兩個人立刻動身去無錫七尺場錢家,出國的行李也一起帶過去了,錢家那邊還有一場舊式婚禮在等著他們。

錢鍾書帶著楊絳抵達無錫錢家,爆竹聲聲迎新人。進門後,錢鍾書和楊絳向父母高堂行跪叩之禮。對於跪拜的舊禮,楊絳的父親是不喜的。楊絳覺得這和鞠躬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禮節而已,用什麼形式都一樣。

錢鍾書的父親非常看重兒媳婦,特意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古董銅豬符送給她。豬是財富和福氣的象徵,這件禮物的意思是希望他們好好成家立業,過上富足的生活。

拜完長輩,就到祠堂祭祖,再去廚房拜灶神。晚上,家中擺喜酒請客,一直鬧到很晚。

阿季和錢鍾書從相識、相愛到訂婚、成婚,一路走來,他們的生活軌跡終於走到了一處。從這一天開始,阿季成為錢鍾書的妻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從此不論人生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他們將攜手同行、比翼雙飛。

多年之後,楊絳讀到一段文字,念給錢鍾書聽:“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的事,和她在一起這麼多年,從未後悔過娶她做妻子,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這是一位英國傳記作家概括的理想婚姻。錢鍾書聽後,立即說:“我和他一樣。”楊絳也笑著應和,說:“我也一樣。”


-END-


選自 | 《楊絳傳:生活不易,保持優雅》

作者 | 趙彤彤

題圖 |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劇照

在清華,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傾城才女”系列

// 《楊絳傳》《蕭紅傳》《冰心傳》《丁玲傳》 //

9月新書,即將上市~



“我故”2019故事練習生培養計劃:

培養計劃|加入“故事創造營”,你就是未來寫作之星!

在清華,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About us

Contact us

微信後臺留言 or 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