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起義後蘇軍的按兵不動直接導致起義失敗,斯大林為何要這樣做?

於無聲處34


二戰對於波蘭人來說是非常慘痛的回憶,即便是作為二戰的戰勝國,波蘭依舊喪失了東部大片國土,而且這些國土都是蘇聯強行割佔的。

其實在二戰爆發之初,德國和蘇聯是合作伙伴,就在德國入侵波蘭的七天前,德國與蘇聯秘密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兩國在這個條約中已經將波蘭給瓜分了,雙方約定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為分界線瓜分波蘭。同時,德國還默許了蘇聯在比薩拉比亞(摩爾多瓦)的利益。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赤裸裸地分贓條約,在這個條約中蘇聯和德國都算不上正義。條約簽訂七天後,也就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到9月17日蘇軍也出兵波蘭,蘇德兩國對波蘭展開東西夾擊。到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蘇德軍隊在波蘭的佈列斯特會師,斯大林和希特勒還互相致意)

蘇聯為了徹底控制波蘭,在佔領波蘭之後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於1940年4月至5月期間對被俘的波蘭軍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大約有2.2萬人遇害,他們的屍體被掩埋卡廷森林,史稱“卡廷慘案”。假如此後蘇德之間沒有開戰,那麼波蘭就徹底亡國了。

波蘭失陷之後,波蘭政府主要領導人逃到英國倫敦,成立了流亡政府,由伏瓦德斯瓦夫·拉赤基耶維奇擔任波蘭流亡政府總統,西科爾斯基擔任總理以及波軍總司令。

最初的時候,波蘭流亡政府並沒有受到英國的重視,直到德國向西歐發起進攻,英國才開始扶植波蘭流亡政府,此後波蘭流亡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在波蘭組織了波蘭家鄉軍(也叫“救國軍”簡稱ZWZ-AK)。

在巔峰時期,ZWZ-AK的總兵力有40萬,他們受到流亡政府的指示,在波蘭建立自己的行政體系,與德軍展開了游擊戰。

由於蘇聯曾參與瓜分波蘭,因此與莫斯科起初拒絕承認波蘭流亡政府,但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和波蘭流亡政府展開了合作,西科爾斯基擔曾親自前往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會談。

(時任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將軍)

波蘭流亡政府和蘇聯政府的互助關係維持了一段時間,直到1943年4月德軍在卡廷森林發現了大量波蘭軍官和社會精英的屍體,並宣佈這場屠殺是蘇聯人乾的,波蘭流亡政府與蘇聯的關係開始惡化。

其實波蘭流亡政府對蘇聯根本就不信任,畢竟波蘭第二共和國就是蘇德聯手滅亡的,雙方的合作只不過是在面對共同敵人時的妥協,卡廷事件的東窗事發讓波蘭流亡政府對蘇聯的不滿徹底爆發。波蘭流亡政府要求瑞士紅十字會介入調查卡廷慘案,但立即遭到了蘇聯的拒絕。

蘇聯方面先是堅決否認卡廷慘案是自己所為,但是面對德國人列出的種種證據,蘇聯政府壓根無法反駁,最後斯大林索性斷絕了與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關係。

到1944年隨著蘇軍開始反攻,波蘭流亡政府也開始緊張了起來。由於在軍事上的勝利,斯大林對於波蘭流亡政府的態度欲發強硬,斯大林表示蘇波兩國的戰後邊界應以“寇松線”為界,這意味著蘇聯將不會歸還戰爭初期佔領的波蘭東部領土,波蘭即便是戰勝了德國也要失去1/3的領土。為此波蘭流亡政府決定趕在蘇軍抵達波蘭之前,搶先解放波蘭。

從1944年6月開始,波蘭流亡政府指揮ZWZ-AK發動了代號“黎明”和“暴雨”的兩次軍事行動,試圖在蘇軍之前佔領波蘭的幾個大型城市。

說實話雖然德軍當時已經是風頭不在,但是對付ZWZ-AK還是不成問題的,而波蘭流亡政府卻非常樂觀,他們認為以ZWZ-AK的實力,肅清日薄西山的德軍是分分鐘的事。並且更加緊迫的是,蘇聯此時早早的就扶植了波蘭工人黨,一旦蘇軍拿下波蘭,那麼波蘭流亡政府就徹底回不去了。

事實證明,波蘭流亡政府對自己的實力確實是高估了,最先展開的“黎明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實力不濟,參與戰鬥的部分ZWZ-AK被迫選擇與蘇軍合作,但是這批ZWZ-AK因為不願意加入蘇軍,隨後很快就被蘇軍給解散了。

之後蘇軍攻入波蘭本土,波蘭流亡政府緊急啟動了“暴雨行動”,而華沙起義就屬於暴雨行動的一部分,波蘭流亡政府迫切希望能夠趕在蘇軍入城之前光復華沙,哪怕只提前12個小時也可以。

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打響,包括部分民兵在內,ZWZ-AK組織了5萬起義軍參與了這場戰鬥。(華沙起義軍)

在起義爆發之初,起義軍迅速控制了華沙的部分地區,但隨著德軍的反撲,起義軍就逐漸頂不住了,雙方武器裝備的懸殊和士兵戰鬥素質的差距讓起義軍損失慘重。

雖然起義軍對華沙的地形和街道非常熟悉,可德軍並沒有跟起義軍在巷戰中糾纏,德軍調來大批重型火炮對華沙城進行猛烈轟擊,大量建築被夷為平地,根本不給起義軍巷戰的機會。(德軍炮轟華沙)

但就在此時蘇軍已經達到了華沙東部地區,到9月16日,部分蘇軍已經越過了維斯瓦河,進入了華沙城。

不過由於先頭部隊兵力有限,蘇軍無法突破德軍的阻擊,蘇軍的進攻便停了下來。後來蘇軍主力雖然慢慢抵達了維斯瓦河東岸,但是蘇軍卻沒有再對德軍發起進攻,也沒有支援城內的起義軍。(華沙起義形勢圖,途中紅色部分是起義軍控制地區,但是蘇軍已經到達維斯瓦河東岸,與起義軍僅是一水之隔,但蘇軍始終沒有支援城內的起義軍)

眼見戰時不利,波蘭流亡政府開始要求蘇聯支援華沙城內的起義軍,但是蘇聯政府表示蘇軍需要休整,無力支援華沙起義。而之前承諾給予起義軍空中支援的美英兩國也沒能突破德軍的封鎖,華沙起義軍徹底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

1944年10月2日,華沙起義軍司令科莫羅夫斯基向德軍華沙部隊司令馮·巴赫簽下了投降書,華沙起義徹底失敗。正常戰役有25萬波蘭人死亡,城內85%的地方都被毀壞,華沙古城幾乎蕩然無存。

在華沙起義失敗三個月後,1945年1月14日蘇軍發動了“華沙波茲南戰役”,這場戰役打了僅僅20天蘇軍便成功佔領華沙,而此時的華沙早已是滿目瘡痍了。

對於蘇軍見死不救的舉動,後世的爭議非常大,雙方就此各執一詞。波蘭流亡政府表示自己早就將起義的事情提前告知蘇聯了,而蘇軍卻背信棄義,隔岸觀火,坐視德軍剿滅華沙起義。

但蘇聯方面則堅稱自己事先啥也不知道,波蘭流亡政府是瞞著蘇聯發動的起義,直到蘇軍抵達華沙城外之後才得知起義的事情,而此時蘇軍已是非常疲憊並且毫無準備,無力大規模支援城內的起義軍。

從目前的一些證據來開,波蘭流亡政府事先確實沒有通知蘇聯,而蘇軍在得知華沙起義之後也根本不想救援,即便是蘇軍有能力支援。因為此時波蘭流亡政府與蘇聯已經是實際上的敵人了,雙方都試圖爭奪波蘭戰後的領導權。

對斯大林而言如果華沙起義成功,那麼波蘭流亡政府很可能返回國內重掌政權。波蘭流亡政府不僅拒絕向蘇聯割讓土地,而且還是個鐵桿的親西方政府,這對於蘇聯是不可接受的。

在斯大林的規劃中,戰後的波蘭必須留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為此蘇聯已經扶植波蘭工人黨建立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只等蘇軍拿下華沙就建立親蘇政府,因此蘇軍自然不會支援由波蘭流亡政府發動的起義。

二戰結束後,蘇聯在波蘭成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對此英法美也是無能為力,而為了換取蘇軍不進入希臘,英國政府也拋棄了波蘭流亡政府,與波蘭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不過波蘭流亡政府並沒有因此解散,在海外波蘭人的幫助下,波蘭流亡政府繼續維持著運作,直到1989年波蘭擺脫了蘇聯控制,建立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流亡政府才得以返回波蘭。

在得知波蘭第三共和國成立之後,波蘭流亡政府最後一任總統雷沙爾德·卡丘羅夫斯基親自返華沙,將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旗、總統印信、總統綬帶、國璽、《1935年憲法》正本全部交給了新政府。而波蘭新政府則宣佈自己為波蘭流亡政府的繼承者,對於當年的華沙起義,波蘭也修建了大量的雕塑予以紀念。

(華沙起義紀念雕塑)


千佛山車神


華沙起義之後,蘇軍雖然離華沙市中心只有6公里,但是蘇聯方面確實沒有派兵援助,當然當時在蘇軍中的一部分波蘭軍團的人曾擅自渡過維斯瓦河去援助波蘭起義軍,但是最後全軍覆沒。

我們可以從朱可夫的回憶錄裡找到相關的記錄。朱可夫寫到:“蘇軍當時並沒有攻打華沙的行動,華沙起義是華沙起義軍的獨自活動”,而且從朱可夫的回憶錄裡我們能夠得知蘇軍按兵不動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波蘭起義軍方面沒有將起義一事通知蘇軍,一個是得知之後,起義軍拒絕了蘇軍的幫助。

朱可夫寫到:“經查明,布爾科馬羅夫斯基(華沙起義軍領導人)在事前未曾將準備起義一事通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領導人和波蘭第1集團軍領導人,而且他也從未試圖使華沙人的起義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行動取得聯繫。蘇軍領導人只是事後才從渡到維斯瓦河東岸來的當地居民處瞭解到關於起義的消息。最高統帥部事前同樣未得到過這方面的通知。遵照最高統帥的命令,曾給布爾科馬羅夫斯基派去兩名傘兵軍官,以便取得聯繫和協調行動,然而布爾科馬羅夫斯基卻不願接待他們。”

當然朱可夫還寫道,在整個華沙起義之間,蘇聯曾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軍機不斷的給華沙空投食品補給和彈藥補給,不過至於真實性目前還不太清楚,因為根據盟軍的說法,盟軍當初希望借用蘇軍的機場向華沙空投物資,但是遭到了蘇聯的拒絕,於是在華沙起義一事上,盟軍的幫助只能是杯水車薪。

在古德里安的回憶錄裡也有關於華沙起義的記載:“常常有人要追問,為什麼蘇聯人明知華沙城內已經發生了叛亂,卻不僅不趕緊支援,反而在維斯瓦河上按兵不動,停止了他們的攻勢。毫無疑問的,在華沙起事的波蘭人是自認為與倫敦流亡政府有關係的,他們也只接受這一方面的指示。他們一再表示他們的眼睛是朝西面看的。所以蘇聯當局當然不願意這一派波蘭人得勢,而且還控制住了波蘭的首都。蘇聯想扶持的是在盧布林成立的傀儡政府。這些問題是同盟國彼此間的糾紛,與德國無關。”

由此,我們便能窺見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了,當時德軍在東西兩線均受壓制,失敗只剩時間問題,因此東線的蘇聯和西線的盟軍此時考慮的已經是戰後勢力的劃分問題,盟軍想要借用蘇軍的機場,就是期望起義可以勝利,這樣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就成了正統,而這顯然不符合蘇聯的利益,起義軍與德軍的戰鬥正是蘇聯想樂見的,因為只要蘇聯不插手,那麼起義軍必然會被德軍消滅,而這同時又能消滅德軍的力量,所以蘇聯可以看著他失敗,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華沙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起義軍戰死1.8萬人,傷2.5萬人,但相對於起義軍而言,20萬市民的死亡則是華沙起義軍最大損失,等三個月後蘇聯進入華沙時,這裡幾乎已經成了一座廢城。


軍武視界


波蘭政府是一個非常壞的政府。戰前他就一直和德國勾結,波蘭和德國合夥滅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聯提出和波蘭一起打德國遭到波蘭斷然反對。如果德國提出和波蘭合夥打蘇聯,不然一定會同意的。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和德國合夥滅了波蘭。波蘭政府逃到了英國。在這以後幾年裡,波蘭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部隊。到了1944年蘇聯眼看打入波蘭境內。波蘭政府擔心蘇聯軍隊佔領華沙後赤化波蘭,所以要搶在中原軍隊打到華莎之前發動武裝起義,其實目的不是打德國人,而是把德國人趕走後佔領華沙城不讓蘇軍進城。波蘭一次動員了十幾萬起義軍。也確實取得了勝利。但蘇聯方面不想當這個冤大頭。就按兵不動,讓德國人和波蘭人去打。反正兩邊都不是好東西。波蘭政府才明確蘇軍絕不會援助他們的情況下,向德軍投降。他們根本就沒有抵抗到底的決心,就是想撿漏。在確認波蘭軍被德軍消滅後蘇軍才打進華沙,順便說一句,鎮壓波蘭起義軍的主要部隊是蘇聯的偽軍,就是德國從俘虜中招的偽軍。所以德國人不認屠殺華沙人的罪行,說都是偽軍乾的。


海中巖haha


華沙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波蘭人過於天真而又不切實際的計劃,本身作戰準備就不足,而且甚至從一開始就指望遠在天邊的美英提供幫助,甚至連起義計劃都沒有通知蘇軍方面,最終貿然行動落得了慘敗的結局,這個鍋實在是不能算在蘇軍頭上。

1944年開始,德軍開始不斷潰敗,蘇軍則是不斷追擊,並且已經收復了蘇聯的所有淪陷領土。局勢如此下去波蘭必將會被蘇聯解放,因此波蘭流亡政府意圖搶在蘇聯軍隊之前,通過起義光復華沙,以此避免被蘇聯解放並在政治上獲得主動。而當時德軍看似羸弱的態勢也給了波蘭人強烈的自信,最終8月1日起義展開。 從一開始波蘭人就完全指望英美軍的支援以及德軍的潰敗,但是英美軍畢竟鞭長莫及,難以給予有力支援,而德軍雖然被蘇軍打的潰敗,可是對付波蘭人還是足夠的,因此波蘭人的起義是必定失敗的。

波蘭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向蘇聯方面通報,甚至儼然將蘇聯人當做了敵人。至於為何蘇軍知曉華沙起義後按兵不動沒有提供支援,這也是不對的。首先當時巴格拉季昂行動已經進入尾聲,蘇軍前線部隊普遍實力損失較大,而且作戰時間太長需要修整,同時後勤補給也不能支撐起一次大規模行動,因此蘇軍當時已經不能貿然繼續發動進攻。 同時,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軍依然提供了一些幫助,比如空投物資、派遣聯絡員,甚至還讓波蘭師(由波蘭人組成的蘇軍部隊)等部隊發動進攻,但是由於德軍防禦力量太強,沒能打開局面只能撤退。最終,華沙起義以極為慘淡的結局而告終。


戰爭之王


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還有就是軍事原因。
鎮壓華沙起義的俄國偽軍,這些偽軍對付正規軍不行,就會拿波蘭老百姓開刀。

政治原因就是發動華沙起義的指揮者,是波蘭流亡政府,流亡政府發動起義的原因是為了搶在蘇聯攻佔華沙之前取得一個政治上的存在,這個就象後來俄國在科索沃戰爭中,派兵搶佔普裡什蒂納機場的行動是一樣的。

蘇聯和波蘭流亡政府的關係很糟,這個不是秘密,蘇聯出兵和德國瓜分波蘭,並且在卡庭處決了約2萬波蘭軍官,這一點波蘭流亡政府心知肚明,當時蘇軍開始向德國本土推進,也就是說波蘭的本土以後肯定會被蘇聯佔領,如何保持在本土的政治存在就是流亡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佔領華沙可以保證戰後在波蘭本土佔有很大的影響力,況且波蘭人發動華沙起義的時候,正好是德軍在白俄羅斯兵敗如山倒,而後邊的蘇軍是一路向西,德軍在華沙已經大部分撤走了,這種條件下,舉行起義佔領華沙,保持戰後波蘭國內的影響力,就成為波蘭流亡政府的合理選擇。

起義的波蘭國家軍

但是,對於蘇聯來說,手裡已經有了一個波蘭的親蘇力量,就是被稱為貝林格軍團的波蘭第1集團軍,毫無疑問的是蘇聯在戰後肯定會以貝林格軍團作為班底組建一個親蘇的政權。這樣對於倫敦流亡政府也就是最好不存在,而且戰後對於控制波蘭來說,肯定是不能讓一個反蘇的政權存在,否則這個仗就真的白打了,人也白死了。所以,如果華沙起義的武裝力量是以後要和蘇聯作對的,那麼就先借助德國人的手消滅了最好。

而軍事上的因素也是有一些的。蘇軍打到華沙城下是處於白俄羅斯戰役的後期,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格拉季昂計劃後期,在白俄羅斯蘇軍消滅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一路攻入波蘭。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蘇軍也是有一點強弩之末了,由於戰線的前推,蘇軍的後勤單位和空軍機場都落在了後邊,進攻的力度正在減弱。

按照蘇軍進攻的套路,在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快到結束的時候,通常是到一條河,在河的西岸建立幾個橋頭堡,然後囤積物資,補充兵源,準備下一次進攻。不過這些橋頭堡通常是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放棄。

把華沙分為兩半的維斯瓦河是可以作為這樣一場戰役的終點的,而且當時進攻華沙的蘇軍已經是普遍減員嚴重,各個步兵師普遍只剩下4000多人,坦克集團軍還剩下300輛坦克,這種情況下,沿著維斯瓦河和德軍對峙,在河的西岸建立幾個橋頭堡就行了。要攻佔華沙這種大城市,通常都是要精心準備一番。除非的德國人直接放棄,否則是不可能從行進間就拿下那麼大的一個城市的。除了蘇軍自身力量的減弱,而德軍的反擊力量加強也是一個軍事因素,德軍已經開始不斷向蘇軍開始了反擊,蘇聯正在忙著對付這些反突擊。

如果要是華沙起義可以和蘇軍配合的話,的確是可以一同解放華沙,但是流亡政府要的是單獨解放華沙,而不能是和蘇軍一同解放華沙,蘇聯人也是波蘭動手以後才知道起義起義這回事的,配合就更無從談起了,在羅科索夫斯基的回憶錄裡邊,更是提到起義的波蘭國家軍對於蘇軍派去的聯絡軍官很沒禮貌,根本就是不理不睬。

當然一開始蘇聯人沒有搞清楚是什麼人起義,如果是自己人,肯定就算是自己已經人困馬乏也肯定是要去救出來,就算不能拿下華沙,但是把起義部隊接應出來肯定是能夠做到的。但是弄清楚國家軍是怎麼回事以後,那就是可做可不做了,正好自己也是人困馬乏需要休整,於是蘇軍的攻勢停了下來,但也不是坐山觀虎鬥,不過華沙就是一個次要目標了,於是就給人一種蘇軍按兵不動坐等德軍消滅國家軍以後再動手的印象。

而德國人為了羞辱蘇聯人,把整個華沙都摧毀了,只留下了一座畢蘇斯基的紀念碑。而華沙的解放要等到1945年1月,蘇軍發動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後才宣告解放。


有痰


前面的網友回答的很全面了,談到的我不再贅述。

眼看著華沙起義軍被德軍鎮壓,蘇軍只是起初按兵不動,事實上蘇軍並非一直按兵不動。在華沙附近的不僅僅是蘇軍,還有數萬名蘇聯訓練的且經歷實戰的波蘭軍隊,他們同樣接到命令,起初他們與蘇軍一起隔岸觀火。

據朱可夫戰後回憶,當時的蘇軍很疲憊,亟待休整。

軍事行動可不是幫人打群架,發起進攻牽扯到千軍萬馬一個龐大系統的運作。

個人認為,這只是次要因素,幫不幫華沙起義軍實質上是個政治問題。即使要戰鬥,為誰流血?斯大林首先考慮到華沙起義軍背後的影子,對他而言那是個資產階級的流亡政府,是戰後潛在的對手,務實的斯大林是不可能讓蘇軍為他們流血。何況蘇聯自己已經扶持了波蘭黨一個班子,他們將隨著蘇軍去接管戰後的波蘭,如果幫助華沙起義軍,那幫蘇聯境內的政治家還如何凱旋?

1944年8月1日開始的華沙起義,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來自倫敦的指示,其目的是要搶在蘇軍之前解放華沙以防赤化。

既然倫敦方面把一場戰役政治化,老謀深算的斯大林,自然也以政治博弈待之。這就註定了起義軍的悲情色彩。

到了9月5日,德軍優勢兵力壓向華沙中心城區,波蘭起義軍節節抵抗,但雙方力量懸殊,起義軍危在旦夕。

9月10日,補給已經十分困難的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還是出手了,他們向維斯瓦河東岸的德軍發起進攻,其協同作戰的波蘭人民軍一個師甚至突破到維斯瓦河西岸。可是,德軍增援部隊也在此時趕到,導致波蘭人民軍沒能守住西岸橋頭堡,起義軍的最後希望破滅了。儘管蘇聯飛機冒著德軍的防空炮火,向起義軍空投補給,但由於天氣惡劣,加之起義軍已經丟失陣地,大部分物資悉數落入敵手。

一切無可挽回。

9月24日,德軍向起義軍發起最後總攻。起義軍投降。

在63天的戰鬥中,波蘭起義軍犧牲1.5萬人,2.5萬人受傷,約18萬華沙市民喪生,華沙全城變成廢墟。德軍1.6萬人被擊斃,9000人受傷。

儘管起義軍失敗,華沙人民為民族而戰的英勇壯舉值得後世銘記。

2019.2.25






掌上三言兩語


當然不是如此。

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逐步擊退德軍,逼近波蘭。流亡英國的波蘭政府希望搶在蘇聯軍隊之前光復首都華沙。1944年8月1日17點,5萬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國內軍發動起義。起義持續了63天,於10月2日宣佈向德軍投降。起義軍陣亡1.8萬,受傷2.5萬,平民損傷25萬。德軍陣亡1.7萬,受傷9000。

但就在7月30日至8月3日,波蘭流亡政府總理米科萊奇克訪問蘇聯,對即將發動的起義隻字未提,也未向蘇聯政府請求援助。

對此,從其他渠道獲得消息的蘇聯為防止外交被動,也沒有下達停止進軍的命令,於1945年1月27日解放華沙。

事實上,蘇軍指揮的波蘭人民軍也於9月12日至16日突入華沙6個加強營,但此後被德軍攔截,無法後續增援。

所以,說斯大林見死不救是錯誤的。何況斯大林也沒有任何義務為流亡政府付出本國軍人的生命。


四川達州


波蘭是德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受害最早的國家,波蘭人民與其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1942年波蘭工人黨建立後,立即建立了人民近衛軍。1943年,近衛軍同德軍作戰2OO餘次。同年4~5月,華沙猶太區舉行了反迫害的英勇起義,這次起義慘遭鎮壓,在波蘭反法西斯鬥爭史上留下了悲壯一頁。


1943年底,波蘭工人黨聯合其它政黨成立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同時組成了波蘭人民軍。1944年波蘭人民軍已擁有6萬人,作戰900餘次。7月以後,波蘭人民軍配合蘇軍的攻勢,解放了部分波蘭領土。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宣佈成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全國的行政領導機構,後改為波蘭臨時政府。

流亡在倫敦的波蘭政府領導的國內武裝力量的國家軍,也於1944年8月1日舉行了華沙起義,許多居民、特別是愛國青年積極奮起參加,起義隊伍發展至約5萬人。但是,這次起又由於準備不足,雙方力量過於懸殊,也沒有取得外部的有力支援,經過63天的激烈戰鬥,最終又被鎮壓下去了。波蘭人民犧牲20萬人,華沙成為一片廢墟。
1945年1月,波蘭人民軍和蘇軍並肩作戰,解放華沙,5月全國解放。

那麼問題是流亡在倫敦的波蘭政府,所領導的這次國內華沙的武裝起義,為什麼沒有得到蘇軍的大力援助呢?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波蘭這個流亡政府同前蘇聯的關係,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奴役波蘭的3個國家的政府先後被本國人民推翻。其中,俄國十月革命最迅速、最徹底,它推翻了舊的剝削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制度。從此,波蘭擺脫了外國雙役,宣告獨立,成立了以畢蘇茨基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
作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波蘭國家元首畢蘇茨基,既反對本國的無產階級革命,也敵視俄國的無產階級政府。他就任波蘭國家元首後即於1919年7月下令以武力解散了全國的工農代表蘇維埃,同時他把恢復1772年波蘭被瓜分的歷史邊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內的波蘭聯邦共和國作為復國的基礎。他的聯邦制主張既附和波蘭地主資產階級利益,也反映了國際帝國主義扼殺蘇維埃俄國的願望。就這樣繼而爆發了蘇波戰爭,並以蘇軍失敗而告終。

從以上的敘述當中,我們就大概不難找到所提問題的答案了吧?















飛龍在天231272723


蘇軍本就沒有義務去援助華沙起義軍,更何況領導華沙起義的波蘭國家軍本來就視蘇聯為敵人。雙方既然是敵對關係,怎麼可能救援呢。

不過站在反法西斯同盟的立場上,斯大林也並非不願意救援,他只是希望波蘭流亡政府承認德黑蘭會議的決議,而波蘭流亡政府不願意承認,蘇聯也就不願意出兵相助了。

我們可以從相關各方的態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一、蘇聯的要求

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英蘇三巨頭達成了一個密約,就是關於波蘭的地位問題。三巨頭對波蘭的領土進行了調整,確定以寇松線作為戰後蘇波兩國的邊界。為了補償波蘭,他們將把德國東部的一些領土劃給波蘭。這事兒完全是揹著波蘭乾的,小國弱國的悲哀,後來雅爾塔密約對中國也來了這麼一出。

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當時波蘭流亡政府總理米科拉伊奇克正在莫斯科訪問,他希望蘇聯能夠提供援助。

斯大林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波蘭承認寇松線,同時和波共組織的民族解放委員會和解,結束波蘭兩個政府的局面,並和蘇聯結盟,共同防禦德國。

斯大林一開始是想利用華沙起義軍面臨德軍的鎮壓,來逼迫米科拉伊奇克同意德黑蘭會議的決議。所以,在8月9日之前,斯大林都是不承認華沙發生了起義。他在8月4日給丘吉爾的回電中說“波蘭人給你的消息嚴重誇大了事實,是不可信的”。8月9日,斯大林會見米科拉伊奇克時說“華沙沒有發生起義,盧布林委員會的人告訴我那裡根本就沒有戰鬥”。

米科拉伊奇克後來私下裡會見了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人,但是最終沒有同意和民族解放委員會和解。在和斯大林的會談中,米科拉伊維奇還展示了波蘭人的不屈精神以及波蘭國家軍的強大。

其實從得知華沙起義的那天起,斯大林就覺得國家軍動機不純,和米科拉伊維奇的會談,只是讓他更加確認了這一點。

二、華沙起義的動機因素

(鎮壓華沙起義最瘋狂的俄羅斯解放軍)

華沙起義的主力是波蘭國家軍,國家軍忠於倫敦的流亡政府。他們的宗旨是反蘇抗德,即軍事上反對德國,政治上反對蘇聯。國家軍的目標是在英美支持下,等待德軍從波蘭潰敗時,發動全國性的起義,控制整個波蘭,阻止蘇軍進入。華沙起義就是國家軍的政策產物,並非是突然爆發的,也不是自發的。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波蘭流亡政府和國家軍在對內和對外關係上都處理得非常不好。

對外關係方面,主要是和蘇聯的關係上,蘇德戰爭爆發後,波蘇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蘇聯釋放了一批波蘭戰俘,組成了波蘭第二軍團。但波蘭第二軍團不願意參加東線戰爭,而是去了中東,令斯大林很不高興。

而卡廷事件則讓好不容易有所緩和的關係直接破裂了。當時德國宣佈在卡廷發現了數千名波蘭軍官遺體,系被蘇軍處決。波蘭流亡政府揪著這件事不放,一定要討回公道,英美都勸不住。蘇聯就決定不再承認流亡政府,雙方關係徹底破裂。

對內,國家軍並不能團結波蘭抵抗力量。當時國家軍並非波蘭境內唯一的抵抗組織,還有波共領導的人民軍以及國民民主黨的民族武裝部隊。

三大武裝力量主張完全不同,鬥爭激烈。國家軍是依賴英美力量,對抗德國,反對蘇聯。波共不承認流亡政府,希望立即打擊德軍,開闢支持蘇軍的第二戰線。民族武裝部隊既反對流亡政府,也反對支持蘇軍,他們希望挑起蘇聯和英美的衝突。

隨著蘇軍在東線的不斷勝利,波蘭工人黨的影響力大增。1943年12月31日,波蘭工人黨在華沙組織了一個政權,和流亡政府並立。

國家軍非常擔心,如果他們不發動起義,波共就會在蘇軍的幫助下發動起義,從而取得廣泛支持。

所以,華沙起義的動機就是要強化波蘭流亡政府的權威,阻止蘇軍進入波蘭,阻止波共取得政權。蘇聯當然不願意看到一個敵對的力量取得波蘭政權,也就不會出兵援助。

三、軍事因素

波蘭國家軍在發動起義時,他們所掌握的情報是不準確的。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德軍已經潰敗,正在從波蘭撤退,蘇軍即將進入華沙,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當時蘇軍正在實施白俄羅斯戰役,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進行打擊。7月21日,蘇軍攻入盧布林,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27日,蘇軍前鋒向布拉格區前進。

不過德軍早已掌握國家軍即將起義的情報,加強了在華沙方面的防禦力量。蘇軍第二坦克軍在布拉格區被德軍擊敗,遭到重創。31日晚,布拉格區已經被德軍牢牢掌握。

此時國家軍的將領們仍然在爭論要不要起義,一些人認識到起義的時機根本不成熟,華沙的德軍力量很強,而且在不斷增援,而蘇軍主力並不在華沙附近。此外,他們寄予厚望的英國也沒有提供援助。

但國家軍依然堅持起義了,因為他們擔心蘇軍很快就會進入華沙。

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的目的是打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開闢通往德國本土的通道,同時策應盟軍在西線的攻勢。蘇軍主要進攻方向是東普魯士、利沃夫以及西烏克蘭地區。利沃夫和西烏克蘭靠近羅馬尼亞,那裡有德軍依賴的油田。

在軍事層面而言,華沙遠沒有利沃夫重要,因此,當蘇軍在華沙東部受挫後,就轉入了防禦,蘇軍主力轉向了利沃夫,並在8月底進入了羅馬尼亞首都。南線的蘇軍後來攻入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而北線的蘇軍則沿著波羅的海進攻。

直到1945年1月份,蘇軍才在中線繼續進攻,於1月17日攻佔華沙。而此時距離華沙起義失敗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

總的來說,華沙起義是一場悲劇,波蘭人民的抵抗精神固然可嘉,但國家軍的領導人對於國際局勢缺乏清醒的認識。反法西斯同盟雖然口號喊得很響,但大國主宰世界的事實並沒有變,英美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隨時犧牲小國、弱國。應該說,斯大林是給了波蘭流亡政府機會的,但他們對於蘇聯的仇恨太深了。既然仇恨無法消除,斯大林也就不客氣了。


迷蝶夢文史社


個人認為蘇軍之所以按兵不動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其一:借刀殺人。蘇聯在二戰前期也是四處侵略他國的國家之一,如果沒有四處攻擊的德國惹仇恨,蘇聯才是世界的公敵,畢竟其明目張膽的吞併國家,攻擊國家。包括德國,德國不閃擊蘇聯,蘇聯也會侵略德國的。而當年,在波蘭被蘇德瓜分時,蘇聯估計就已經圖謀好了,謀取佔領整個波蘭。所以說從根源上,蘇聯就已經把波蘭納入自己以後的勢力版圖中了,那麼為了以後納入版圖後,缺少反抗者,最好的辦法就是看著德軍迅速撲滅殺死波蘭反抗人士(畢竟他們很可能就是反抗蘇聯的人士,當年烏克蘭以及波蘭羅地海諸國可是被斯大林血洗夠嗆,據說現在你要是用俄語在那裡說話,都沒人搭理你,大家就是這麼仇恨蘇聯)。

其二:管理者的問題。剛才說了,蘇聯謀取波蘭,那麼如果蘇聯幫助華沙人民起義成功了,那麼華沙以後的管理者是誰?是波蘭人民,但是如果起義失敗了,蘇聯再進行進攻,打敗德軍,在解放波蘭沒有做出任何貢獻的前提下,蘇聯完全可以漫天要價,畢竟華沙是蘇聯打下的,不是華沙人民起義成功的(和當年英國不配合我軍入緬對抗日軍一樣,都是未來歸屬的問題)。一句話,誰打敗敵人很重要!

其三:歷史問題。作為蘇聯來說,憑什麼幫助波蘭復國啊,蘇聯和波蘭可是世仇,原先就打個不可開交,現在更沒理由幫助波蘭人啊(二戰結束後,蘇聯侵佔波蘭的領土,一畝地都沒還)。而波蘭人這麼鬧騰,必然消耗德軍的精力以及人力。有這麼一個前鋒在前面衝著送死,我們的蘇聯同志們沒理由不高興啊。

蘇軍在二戰中確實很爛,上到領導者是個勝利的希特勒(四處吞併小國,攻擊他國),下到蘇軍和日軍比次(簡單一句話,蘇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我們只知道中國有個南京大屠殺,蘇軍攻克柏林時那才是人間地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