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繪畫都有哪些特點?

美之東方


徐悲鴻繪畫都有哪些特點?我認為在中國繪畫史中,徐悲鴻是繼清代郎世寧之後又一位把中西繪畫藝術結合的藝術大師,他所處的年代不受政治觀念的左右,國內動盪不安,藝術處於百家爭鳴,各界追求西方國家的先進的技術,價值取向,繪畫也引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油畫,所以對國內繪畫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徐悲鴻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巧妙地把東西文化柔合在一起,把中國繪畫向寫實推進了很大的一步,更進一步地讓中國單純的寫意畫、工筆畫相結合,尊定了中西繪畫史又一里程碑,影響了幾代人的繪畫觀念!徐悲鴻極具代表性國畫作品奔馬圖,把馬的各種特性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讓後人歎為觀止!





東山草堂珍玩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人。我國近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先生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全部捐獻給國家。

說到徐老國畫的特點,其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國畫中,創造了獨特風格,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

總體來看,徐悲鴻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的作品特點都不盡相同:

  一是留學期間:應該算是一種歐洲古典寫實主義風格。徐悲鴻自幼受到了樸素繪畫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他的父親。後徐悲鴻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先後到日本、法國求學。在日本期間,他在對比了日本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之後,徐悲鴻逐步形成了對寫實、務實風格畫風的欣賞。徐悲鴻初到法國留學時期國畫作品較少,油畫作品較多,應該說那時他已具備了西方作品的寫實技巧。

  二是留學回國後,算是中西文化相結合的藝術風格。他回國後大力主張素描是一切繪畫造型的基礎,倡導通過西方寫實主義改變中國畫的現狀。可以說,徐悲鴻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藝的傳導者。20世紀30年代初期,是徐悲鴻繪畫作品的成熟階段,他完成了著名的大型國畫《九方皋》,堪稱經典。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且成就高,畫的較多的是馬、牛、獅、雀等,造型精練,生動傳神。

三是抗戰時期,突出中國畫線的表現力。抗戰時期,徐悲鴻的作品充滿了積極、奮爭的情緒。這個時期可以說就是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他運用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融匯了西方畫素描的寫實技巧,以前無古人的手法創作了一批經典之作。這個時期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昇華時期,他的作品突出了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馬,由於意蘊深刻、神形兼備而馳譽世界。

四是後期(1946~1953年),他的藝術與生活相結合。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在藝術教育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新中國培養優秀的藝術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他創作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綜合來看,在我國這個藝術家輩出的國度,徐悲鴻可謂一個時代的符號,尤其是他畫的馬已然成為他的一個獨特符號。

徐悲鴻的馬題材作品在他整個創作作品中雖然不是很大比例,卻影響巨大,成了徐悲鴻的代名詞,說到徐悲鴻一定會談到他的馬,可見先生畫馬的成就達到了一定的頂峰,徐悲鴻先生的畫有很多,題材廣泛,在油畫,素描,國畫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在繪畫這一領域,徐悲鴻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堅持將自己的人格氣質以及創作激情有機地熔鑄到其中,所以在他的國畫作品中不僅有客觀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徐悲鴻所處的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上最危難、也最催人奮進的時代,而他正是我們新文化運動在藝術革命領域裡的領袖。

如果要講到藝術表現力,徐先生應該已經超越了寫實主義本身,突顯出一種獨特的浪漫主義特色。可以說,真正的浪漫主義藝術和畫家都是極其尊重現實主義和道法自然的,徐悲鴻的浪漫主義藝術正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啟示。

我們欣賞徐悲鴻的國畫作品,就能深深感受到其筆墨運用和情感宣洩就是一種本我的自然流露,通過無拘無束的勾寫,得以構成他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的揮灑風格,這使得他筆下的駿馬無不精神、無不突顯個性。

總之,徐悲鴻一生為藝術盡心盡力,“六經責我開生面”,在創新美術道路上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完全稱得上中國書畫界的一個藝術符號。


壹品山水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徐悲鴻,是一位精通國畫,油畫,還為中國美術教育做出卓越貢獻的畫家

個人拙見,徐悲鴻是一位現實主義畫家,為什麼?

徐悲鴻的作品,沒有國畫高大上的四君子,也沒有寧靜淡泊的山水畫

但是徐悲鴻,如同西方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米勒,杜米埃,中國畫家蔣兆和一樣,時刻心繫平民老百姓,勞苦大眾,心繫國家,關心國家安危

徐悲鴻創作的油畫《田橫五百士》,畫於中國時局動盪,國難時期,畫家通過描繪田橫的故事,歌頌中國人民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

油畫《奚我後》,描繪了古代災荒中難民流亡的情景,抒發了老百姓被壓迫,渴望被解救的心情

國畫《九方皋》,呼籲國家重視人才。

徐悲鴻是中國最早到歐洲學習西方油畫的畫家之一

徐悲鴻在法國認真學習西方油畫,學成之後把西方油畫的觀念,精髓,長處,技法和工具帶回中國。

徐悲鴻對中國美術教育的貢獻在於,改良了中國傳統繪畫。

同時,徐悲鴻的油畫,比如《田橫五百士》,個人拙見,繼承了歐洲古典油畫的神采,畫家採用紅色,黃色,藍色突出田橫與壯士之間的交流,田橫身穿紅色調的衣服,顯得很突出,突出了畫面主角的地位。

徐悲鴻的油畫,不僅僅繼承了歐洲古典油畫的神采,表達中國民族的氣節。



但是,去歐洲學習油畫歸國之後,徐悲鴻也沒有丟棄中國傳統國畫的創作,把中西繪畫融會貫通。

徐悲鴻的國畫創作,尤以畫馬名揚天下。

自古以來,駿馬一直被寓意積極向上,朝氣蓬勃,英姿颯爽的生命力。

如曹操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句,抒發壯志雄心的意志。

個人拙見,徐悲鴻畫筆下的駿馬,無論是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精神抖擻,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特別是畫家畫筆下的《奔馬圖》,畫家以濃墨表現鬃毛的濃密,淡墨揮灑飛揚的氣勢,其強健的生命力,正是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民族氣節和精神




徐悲鴻在創作奔馬圖時,吸收了西方繪畫科學繪畫結合的精神,仔細研究過馬的解剖,骨骼,肌肉,甚至對馬的脾氣都瞭如指掌

徐悲鴻創作《奔馬圖》,融入西方科學的理性基礎,水墨表達馬的形體結構,同時又不失去中國畫水墨的韻味

畫家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剛勁有力的筆法,奔騰的氣勢彷彿要破紙而出,駿馬昂首奮蹄,鬃毛飛揚,騰空躍起,彷彿一匹駿馬,在草原上熱血沸騰,縱情馳騁,給中國畫壇帶來了剛勁,積極向上,意氣風發的氣息。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條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嗎?


藝術狂人2


徐悲鴻先生(1895年——1953年)是我國上世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對國畫的改造影響了幾代人,直到現在,學院派的國畫教學方法仍然在沿用他當初創造的技法。這種技法的核心就是,吸收西方繪畫元素,對國畫的造型進行大幅度改造,使之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這些理念的誕生,源於他早年去法國留學8年,對西方古典繪畫那種嚴謹的造型和精確的結構產生了濃厚興趣。

油畫《憑桌》

徐悲鴻曾經說過:藝術家應與科學家同樣有求真的精神。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他對繪畫藝術的根本理解。在他眼裡,繪畫上的求真,一是要體現造型和結構的真實,二是要體現情感的真實,三是要用繪畫反映真實的生活面貌。因此,反對模仿古人,遵循現實主義風格,追求寫實性,用繪畫服務於社會是他最基本的藝術理念。

油畫《琴課》

事實上,徐悲鴻自始至終都在用繪畫創作來踐行著寫實性的理念,不論是國畫,還是油畫和素描,徐悲鴻從沒有脫離求真的精神,他認為,繪畫跟寫文章一樣,要言之有物,不能畫一些空洞的、虛構的,對現實生活沒有指導意義上的畫作。

國畫《雄獅》

尤其在抗日戰爭年代,為了鼓舞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表現華夏民族那種威武不屈、堅韌不拔的品質,徐悲鴻創作了大量的奔馬、雄獅、雄雞,還有《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壯士》、《九方皋》等作品,這些作品既融入了素描技巧,又吸收了國畫特有的筆墨韻味,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國畫《三奔馬》

在具體的創作技法上,徐悲鴻主張創作國畫時,不能沿用古人的技法,要學會創新,要大膽吸收油畫中的光影效果和造型感覺,尤其在創作人物和動物國畫時,要畫出解剖結構的質感,能準確表現出肌肉和骨骼的結構,同時能對作品賦予一定的思想內涵。這些創作理念在當時影響非常大,極大地提升了他在畫壇的地位。


鴻鵠迎罡


徐悲鴻作為一名最為大眾所熟悉的近現代繪畫藝術大師,徐悲鴻曾留學法國巴黎,繪畫藝術融會中西、貫通古今,既擅長動物、花鳥、人物畫,又兼長於油畫、素描、書法和繪畫理論,同時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之一。

▲ 徐悲鴻19歲時在上海留影

早在20世紀30年代,其藝術成就已令人矚目,市場表現已十分強勁。他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其中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一千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香港、臺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還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戰亂。

▲ 1923年,徐悲鴻以油畫《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展

(一)留學期間(1919~1927年):歐洲古典寫實主義風格。徐悲鴻自幼受到了樸素繪畫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他的父親。徐悲鴻的父親是民間肖像畫師,以為人繪畫肖像為生。在傳統觀念裡,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故而徐悲鴻的繪畫從小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這一點可從其早期繪畫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證。後徐悲鴻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先後到日本、法國求學。在日本期間,徐悲鴻認識到了西方思潮影響下的日本繪畫已經“漸能脫去拘守積習,而會心於造物”,在對比了日本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之後,徐悲鴻逐步形成了對寫實、務實風格畫風的欣賞。


▲徐悲鴻《九方皋》,1931年,紙本設色,縱139釐米,橫351釐米,徐悲鴻紀念館藏

(二)回國後(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回國後,徐悲鴻大力主張素描是一切繪畫造型的基礎,倡導通過西方寫實主義改變中國畫的現狀。可以說,徐悲鴻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藝的傳導者。不過徐悲鴻的素描和西方素描還是有些許不同的,雖然徐悲鴻的素描同樣注重透視、結構和明暗處理,但他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以線為規範的虛實、輕重和頓挫的技巧。20世紀30年代初期,是徐悲鴻繪畫作品的成熟階段,他完成了著名的大型國畫《九方皋》,在這幅作品中,徐悲鴻跳出了國畫勾線填色的法則,採用融貫中西的畫法,作品成熟大氣,堪稱經典。徐悲鴻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且成就高,畫的較多的是馬、牛、獅、雀等,造型精練,生動傳神。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在此階段徐悲鴻的中國畫技藝遠遠超過了其油畫。

▲徐悲鴻《愚公移山》1940年布面 油畫 46×107.5 cm

▲ 徐悲鴻《八駿圖》

(三)抗戰時期(1937~1945年):突出中國畫線的表現力。抗戰時期,徐悲鴻的畫作充滿了積極、奮爭的情緒。這個時期是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他運用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融匯了西方畫素描的寫實技巧,以前無古人的手法創作了一批經典之作。比如《群獅》《群馬》《愚公移山》等,徐悲鴻在作品中用奔騰的駿馬,跳躍的雄獅表達了中華民族崛起的渴求。這個時期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昇華時期,他的作品突出了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


威獅國際


徐悲鴻先生以振聾發聵之聲,倡導畫家以人物為主,描繪現實生活、改變泥古不化,千山一面,畫中沒有人物活動的落後狀態。他身體力行,拿起如椽巨筆,繪製了很多銳意革新的傑作。

徐悲鴻馬的造型,融合了西方古典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準與趣味,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馬的頭部、胸部、臀部、馬鬃和馬尾這幾個部分的造型選用西方馬匹的體格特徵,強調馬的雄壯、健美等傾向於崇高美的特質,而馬頸、馬的四肢、馬腹、馬腰這幾個部位,在造型上則有意拉細、拉長,使之變得輕盈、飄逸、挺拔、秀雅,透露出謙謙君子,玉樹臨風式的中國古典知識分子的審美意蘊。再加上徐氏獨有的以西方寫實主義造型規律進行筆墨組織的獨特語言,率筆勾勒加大寫意渲染造型,每一筆每一墨,既符合體積、比例、質感、透視、空間等西方造型規律,有又東方筆墨情趣和獨立的審美意蘊,從而達到雅俗共賞。

在繪畫方面,存在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強烈的西畫影響的矛盾,新思想內容與舊形式的矛盾,革新、保守、折衷、盲目搬用或簡單揉合等各種傾向的矛盾。徐悲鴻先生雖學通中西,但他創作的主導思想始終堅持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時代精神堅持革新創造,反對盲從、保守;堅持發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同時吸取外來有益因素,以發展、豐富傳統藝術的表現能力。在他畫馬的實踐中,創造性地體現了這些精神、原則,既充分地發揮了“以形寫神”和中國水墨寫意畫富有生動節奏變化的筆墨技巧,又做到豪放與精微相結合,表現了作者的個性和時代的脈搏。所以他畫馬的成就也鮮明反映了他的值得重視的創作道路。


藝術品收藏鑑賞


徐悲鴻先生生卒(1895~1953),他的名作,多誕生在抗戰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充溢著家國情懷。以畫為喻,借畫言志,是他繪畫之一大特色。

《八駿圖》作於1948年解放前夕,徐悲鴻先生將此畫贈予陳納德將軍(其中又有一段佳話)。八駿是西周穆王座騎,周穆王統一四夷,在他乘八駿西遊崑崙時,與西王母相見。徐悲鴻先生借這段傳奇,不僅將八駿之神蘊躍然紙上,而且他賦予了八駿嶄新的催人奮進之狀貌,讓人觀畫後為之震撼。天馬行空的自由自在,“八”與八年抗戰的巧合之數,風馳電掣的摧枯拉朽,這些想象,都彷彿是新政權建立的某種預言。

《愚公移山》同樣蘊藉了作者大無畏的氣概。這氣概非個人,非小家,乃民族,乃中國。愚公故事的歡喜結局,亦是徐悲鴻此畫所傳倡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徐公繪畫之特點,前人之述備矣。然其畫稿創作前的心路歷程,其投入大眾點播火種的忘我精神,更可以紀念懷想。予讀至諸師對徐悲鴻先生畫作專業評點,羨慕讚歎,望塵莫及。此零碎幾段,算是旁門左道,供諸師一哂。


華雨堂堂主


人人皆知的徐悲鴻,

在中國現代的美術方面影響巨大且深遠到如今,說及他的文字與言論是非常非常之多,包括吳冠中先生也多次聲色俱厲地批判過他的繪畫不足之處,

本人雖一介草民但也有過對他的些許微詞,自然我是“票友”式的文字水平耶。

我對徐悲鴻的認知感情歷經多變且比較複雜,原先是崇拜的不得了,後來就漸漸地不怎麼熱衷啦,

但順著年齡增加和認知水平提高後,複雜的心理又矛盾了起來;

“非中有是,是中有非”(柯文輝言)雖然非評價徐悲鴻的八個字,

但卻道出了我心中經常思索的評價徐悲鴻之大概;

我想一分為二也客觀地談點自己的認為與觀者聊聊,僅示商榷。

如果從中國文字的寓意來看,

徐悲鴻的名字總給人有種酸甜悽美的隱隱感,

“悲”字在人名裡的使用幾乎非常少見,

因為這個字的用意是慘淡哀痛之表達

聯繫在一起的詞語無非是哀傷悽慘的含義多些。

鴻是鴨科動物,人們習慣地把大雁或黑嘴雁叫鴻雁。

北宋詩人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是千古名句,是對春光流逝的惋惜又懷舊夏日巢燕的歸來。

鴻雁為了覓食避寒,苦度嚴冬,被迫南遷,飛行時排列成‘一’或‘人’字形,邊飛邊叫,徐徐向前(悲鴻不就是姓徐嗎)。

古人云:“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等句,是詩歌中表現既傳書也悲情的鴻雁,悲鴻這字倆都在此都有所出處,說到此我不僅有點疑問:

難道一個人的名字也預告著人的生存裡必有其艱難和不幸?

他說:“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應當給後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東西。”

由此可以窺見徐悲鴻的心靈裡有著崇高的使命感,

我也確實被這句話感動過,至今還是對悲鴻先生抱有崇敬。

1895年7月,徐悲鴻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

9歲的徐悲鴻就從父習畫,13歲父子輾轉於鄉村賣畫為生。

雖然到法國留洋學藝術,但苦寒交迫的經歷使讀過他傳記的人都瞭解多多。

回國後,救亡抗日舉辦義賣畫展、創作、教育諸工作皆繁忙,

感情的波瀾之折磨與生活的清苦都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影響;

後來,儘管有廖靜文在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他;因為,不能吃鹽,

他就用青菜蘸著用水沖淡了的醬油就飯吃。

他節衣縮食、艱苦度日,

但收藏的古代書畫千餘件和其它的包括圖冊、碑帖

共1萬多件,卻全都捐獻給了國家。

這樣的寫實素描確實令初學者與老套寫實繪畫的人讚歎,但就是這樣的素描壓致在中國畫的教學裡確實有害於中國畫美感的民族獨特!

新中國前後的中國美術教育似乎都在徐悲鴻所創立的教學基礎上日復一日,稱他為“現代著名美術教育家、中國畫改革的先驅者。”儘管名副其實,但還是免不了些許的微詞也還有一定的道理;我覺得幾個他的“著名”都不假,可“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若真要上升到中國文化的本真時就需要打個問號了。晚年的葉淺予先生認為:用素描教學生中國畫是誤導;欲恢復東方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創作中結合技巧完善的表現,免得僵化性的模仿自然。他說“這好比是龍袍改成西裝,龍袍沒了,西裝也不像個樣子”。正像人們說的“中國繪畫不同於具象更不是抽象,中國畫的實質是意象”。意象的本真即寫意的美感且發源於自己的感悟;雖然用素描的寫生法好像也出了幾個名家,延續到文革以來的不少人又前赴後繼著,可回過頭來往深層次裡看,這樣的素描式國畫幾乎是糟蹋了中華民族的繪畫美感,其實是中國國畫藝術表現進程的倒退著,其結果就導致了像葉淺予先生說的“不倫不類”樣,中國畫恰恰因這樣的革新樣而丟棄了中國文化的獨有高妙處,搞得中國畫的寫意美感竟蕩然無存,時至今日,還有人把照片式的創作當寶典,可見其“革新國畫”謬誤的影響連綿不斷,豈不是徐悲鴻先生的一大悲?!雖然他欲圖搞創新,但其骨子裡還是有傳統美感的遺傳基因,他的國畫《奔馬圖》系列“與許多書法作品卻具有著當今中國書畫的高度,尤其是《馬》的作品諸多更是名不虛傳;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繪畫地步,當今又有幾人能夠勝過?!

常玉把東西方繪畫藝術之美巧妙地融合一起而有了具體畫面之獨有表現。他的繪畫具有中國盆景式樣雋永美感和古樸簡練;這樣的繪畫藝術也獲得了許多中外專業畫人的肯定,在世界油畫的歷史上表現了中國人的視覺美感而非同一般。

潘玉良也用西方的油畫材料來表現著中國人的美感意識,借西方油畫的表現媒介而說出自己民族的美妙話語。她在學習西方現代油畫語言的轉換到表現中國繪畫美感的過程中,實現了中國文化藝術視覺審美的情感之表達。她與常玉一樣,善於借鑑其它藝術形式的優秀之處,並對各種新穎的繪畫形式都有所涉及,傳統、寫實、近代印象派和現代畫派的繪畫語言乃至於傾向中國民族風的各種樣式都有機地融合著。常玉是注重著自己的內心之表達,但把兩種文化藝術之美結合起來最佳的非潘玉良莫屬。常玉投入繪畫語言裡的東方美之探索,潘玉良則不斷地吸取感覺的變化著而致力於民族文化美的表現(見拙文《“賭一”無二的潘玉良》《常久的顏如玉》)。徐悲鴻卻熱衷於寫實老套技法的專研,沒有努力於學術表現層面的語言性追求,其老師又是法國二流的寫實繪畫名家,這樣的選擇就決定了油畫語言在現代性探索方面與常玉和潘玉良之間有著藝術水平的差異;回國後,徐悲鴻的寫實技法又用於中國時局須抗日救亡的宣傳,“匹夫有責”的熱血沸騰就必然會使他適應著民族存亡的大氣候。從文化的純粹意義上講,一旦繪畫藝術竭力服務於政治的需要,其實就是藝術悲劇的誕生之源,徐悲鴻是個熱血男兒,豈能坐視不管,這也是他不能倖免的具體原因之一。如果從繪畫藝術的純粹角度之分析來看,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畫作不過就是歷史性圖片的述說性展現多於藝術語言的鮮有而已;就好比博物館的講解員在敘述著古代某個事件的解說辭一般,可惜他說出的視覺語言且是不倫不類的外國腔啊;即:繪畫語言不僅沒有常玉的東方式雋永美感和古樸簡練,更缺乏潘玉良的中國民族審美的融合表現;即使畫出了相當大的尺幅,但依然是西方老套寫實造型語言的重複;在國畫里加入了素描的寫實光影,其中國文化的獨有美妙就蕩然無存。人說:“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之語,我實在不敢苟同此言的評定性,倒是後半句的還有點符合他的藝術實踐哩;我們不能以他的名氣來以一概全的無尺度地崇仰他,也不否認他的骨子裡還是流淌著中國文化美感的血液,這樣的民族基因在他的書法和《奔馬圖》作品裡也綻露無遺。我們看一件藝術作品的高度,必定應從文化的本真上去感應,當我十多年前在畫冊上第一次看到徐悲鴻的書法時,當即就被其字的美妙大氣且優雅所攝魂,儘管那時我並不懂書法;後來我讀了畫冊裡的文字介紹才知道他的書法受到過高人的指點,據說這高人正是中國的大名家康有為等。

人物的造型不中不外,動作別扭且不符合生活的自然狀態,完全是拼湊的一堆外國模特人,連村姑也是巴比松的鄉下妞。這也是他暈著探索的一個例子


雲祥囚一齋主


個人認為徐悲鴻先生的繪畫與其豪爽溫雅的性格有關。記得我爺爺常提起在北京國立藝專與徐悲鴻先生一起教書的時候,每逢假日便會攜家人去大酒缸喝酒,豪飲一天。他們兩人也互贈畫卷,徐悲鴻先生所畫的鷹,寥寥幾筆,便將一隻站於枝頭的雄鷹畫活了。


視覺Hermit


這幅畫寫著悲鴻二字,評論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