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區位與背景

項目位於信陽市光山縣殷棚鄉,屬於大別山潛山丘陵地區。區域內山水相依,風景優美,有農田、水庫、山林等自然資源,同時,當地盛產板栗、水稻、油茶、茶葉等農業資源。建築作為神山嶺生態觀光園項目的綜合服務中心,提供遊客在園區內的接待、飲食、休閒及住宿等服務。

項目業主是當地一位開發商,項目所在地——神山嶺是他的故鄉。在經歷多年的事業發展之後,業主希望能夠通過對家鄉的產業投資,帶動鄉村的經濟增收,從而起到“鄉村振興”的作用。神山嶺生態觀光園項目除了綜合服務中心之外,還規劃有酒坊、油坊、茶室等單體建築,及兒童遊樂區、採摘區、生態養殖區等功能片區。

▼白色建築夜景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設計概念

建築設計的概念來自於對場地的閱讀。基地位於園區東西向主路和一條向北次路的交叉口,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北窄南寬,東北和西北方向有丘陵,西南向較開闊,具有較好的對景。業主在設計團隊介入之前已經將場地進行了平整和拓寬,也開挖了基地東北側的丘陵,對原有環境有一定的改變。面對裸露的,高達15米的邊坡,設計團隊提出用建築進行生態環境修補的想法:將建築退讓至場地邊界,與開挖的山體銜接。建築從場地中央位置挪開,既創造了開闊的戶外空間,又使建築成為自然山體的延伸,由此得出建築面向西南,背向東北,依山面水而建的基本格局。

▼基地位置和平整場地留下的邊坡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生成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俯視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鳥瞰圖,建築作為環境的延伸,依山面水而建,總體呈退臺式組織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在此基礎上,設計團隊提出“摺疊的水平線”的設計理念:建築總體呈退臺式組織,暗示了建築作為另類等高線與山體的關係,建築作為自然環境的一種延續,但又不僅限於對自然的模仿和擬態。

▼建築夜景航拍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夜景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主入口夜景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功能與手法

建築共三層,首層為公共服務區域,平面呈L型佈局,包含接待大廳、農產品售賣中心、餐廳、宴會廳、會議廳、辦公等;二層和三層為客房,兩層共計22間。設計團隊選取“層疊退臺”作為建築的基本形式:下一層的頂部成為上一層房間的戶外活動空間,每個客房都有獨立的“空中小院”,豐富了住宿的體驗。客房部分,通過將模數化的功能單元如積木一般進行錯動堆疊,形成節奏性的空間序列,同時最大限度的獲得了向西和向南兩個方向的觀景面。與此同時,交通的組織,管線和結構的對位必須得以保證,從而使建築在鄉村語境中可以被實現。對於各層戶外退臺空間,設計團隊有意在各層平面上進行了錯位,使得上層建築輪廓的陽角與下層建築輪廓的陰角相對,由此形成了同層平面上相對獨立的戶外空間,保障了客房使用過程中的私密性。

▼建築外觀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外觀,水平延展的建築外立面形成秩序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外牆整體為白色,設計團隊有意弱化了外牆在材質及顏色方面的裝飾語言,突出建築的“幾何性”和“構成性”。建築立面處理上強調橫向線條和實體,通過女兒牆和下反簷口形成連續的、“實”的白色條帶。但在秩序感之餘,也注意了在細節處的變化,例如建築入口東側的天井院,為室內空間形成了三面觀看的小景;宴會廳的天光頂棚為空間提供了天光照明的同時也在建築形態上產生了局部變化。

▼建築外觀局部,強調橫向線條和實體,通過女兒牆和下反簷口形成連續的、“實”的白色條帶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南立面,選取“層疊退臺”作為建築的基本形式,下一層的頂部成為上一層房間的戶外活動空間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建築主入口視角,外牆整體為白色,入口東側的天井院為室內空間形成了三面觀看的小景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退臺建築形式形成幾何感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退臺上的折線立面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由客房看向室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結語與思考

三文建築設計團隊在設計實踐中一直試圖討論“前衛與地方”、“消隱與凸顯”這兩對二元詞彙在中國鄉村建築行為中的平衡與取捨。從某些層面上看,本案是“前衛”的,它以“強硬”的建築形態和場地對話,但設計的開始卻是以延續場地為初衷,從這此角度它又是“地方”的,只不過這種地方性不是簡單的鄉土形式的挪用。

▼夜色下的露臺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本案的項目背景在鄉村,但又是脫離於鄉村常規認知之外的建造實驗。現代主義建築時期,柯布西耶提出“多米諾體系”,在工業化建造背景下迅速在全球範圍內推廣。80年代之後的中國鄉村,依序這一模型,建造了數以萬計的“火柴盒”建築,改變了鄉村的面貌。在簡單批判之餘,冷靜思考,模數化的鋼筋混凝土房屋建造技藝才是中國鄉村在有限條件下最易得的“建築手段”,也是最符合工具理性的方式。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對簡單乏味的建築進行“小小的改變”,通過思考秩序、模數和變化之間的平衡,既滿足鄉村多快好省的要求,又在建築效果上有所突破成為了設計團隊思考的方向。當然,此案在實施過程中也有諸多的遺憾,如“空中小院”的景觀處理,屋頂水池,以及立面的細節並沒有完全得以實現等,但這些也正是鄉村建築的真實組成部分,也是需要思考的內容。

▼總平面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首層平面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二層平面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三層平面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四層平面圖

河南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項目名稱:神山嶺綜合服務中心

地點: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殷棚鄉

業主:楊鋒

建築設計:三文建築/何崴工作室

主創建築師:何崴,陳龍

設計團隊:梁築寓,趙馨澤,宋珂,曹詩晴、尹欣怡

設計時間:2018年3月-6月

完成時間:2019年5月

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攝影:方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