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師範生,無基礎知識,如何較好備考教師資格證中科一的寫作題和科二的教學設計題目?

Crystal期待變成更好


科一的寫作題備考方法

綜合素質卷面分150分,作文佔50分,拿90多分基本上是能保過了。一篇作文小學,幼兒基本上不少於800字,中學不少於1000字。具體還要看試卷上的要求。  

以教師的眼光來寫作文,一方面在測試同學的寫作表達,思維邏輯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測試同學掌握了多少教師的理念和教育學的知識。  

一、將教育觀與寫作相結合  

(一)運用教育觀準確抓住作文的立意  

在教師資格考試的複習當中,大多考生都對教育相關的理論、觀點、職業道德等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背記了不少內容。其實,這些知識點不止能應對與教育理論有關的選擇題、問答題,還能在寫作中派上用場。綜合歷年綜合素質寫作主題來看,除了考查人生觀,如:  

2013上半年(小學)主題是“人生挫折”,(幼兒)主題是成長;最主要的是考查教育觀,  

如:2013下半年(中小幼)主題是學高與身正;  

2013上半年(中學)主題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哈里總統的母親不僅為總統兒子驕傲,也為挖土豆的兒子自豪);  

2012下半年(中學)主題是發現人才(戴維最大的成就是發現法拉第);  

2012下半年(幼兒)主題是知行合一、貴於行之(兒童博物館牆上的名言);  

2012下半年(小學)身教重於言教/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母親與父親教育兒子的不同方式);……  

其中人生觀的考查主題也可以往教育觀引申,如“人生挫折”主題可以寫渴望成為一名教師路上的挫折,也可以寫針對學生的挫折教育;“成長”主題可以寫新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可見,綜合素質寫作主題與教育觀密不可分,要懂得靈活地把教育理論的內容運用到寫作中,找準寫作材料的意圖,抓住材料表達的核心觀點,明確立意。  

(二)運用教育觀拆分出作文的分論點  

如,2013上半年(幼兒)“成長”話題,若寫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可結合教育理論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來提取分論點。教師專業發展方法有:1.終身學習;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可直接作為三個分論點。  

又如,若考查主題:什麼樣的教師才是理想的教師?  

教育理論中,教師職業角色主要包括:1.傳道者的角色;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3.示範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父母)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分論點就可以從中任選3個進行寫作。  

因此,要懂得將自己背誦過的教育理論靈活運用。但是,切忌大段抄寫,不要把作文寫成主觀問答題。  

二、積累與教育有關的名人、名事、名言  

雖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功夫在平時。平時要多積累素材,作文才有內容可寫,否則,即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既然寫作考查主題多是教育觀,那就應該多積累與教育有關的名人名言、事例典故或社會新聞等。  

再如與教育有關的名言:  

運用教育觀準確抓住作文的立意  

蘇霍姆林斯基: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於看到並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的好的東西。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宋·李覯《廣潛書》: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陶行知: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蔡元培: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化一,毋寧展個性。  

在平時複習中,多積累與教育相關的名人、名事、名言,胸中有墨,考試自然下筆千言。  

三、多練筆、多做試題才是王道  

前面的積累和鋪墊,都是為了動筆做準備的。很多考生都不喜歡動筆寫作文,只停留在“看”或“構思”這一步,總有種惰性,想著考試再來寫,這是絕對不行的。筆頭表達能力並不是“想”出來的,一定要多加練習。再好的作家,再好的文章,也都是反覆練習的結果。正所謂,“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因此,平時一定要動筆去寫,無論寫得好或差,無論一篇作文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寫完,堅持寫出來,這是成功的第一步。寫作作為一種能力型的考試,方法只是基礎,沒有經過練習和消化,再完美的方法也只是擺設,一無所用。

科二的教學設計題目備考技巧

教師資格證考試難度越來越大,通過率由改革前的70%降到現在的30%,掌握相關的答題技巧肯定是考生所迫切需要的。那我今天就來說一下小學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最後一大題的備考策略及相關答題技巧。

小學科目二這門課總共滿分150分,而每次考試的最後一個大題肯定是教學設計題,佔40分。最後這道大題以2選1的形式呈現,一道數學一道語文,那建議考生選擇語文類的進行答題。因為語文類的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因此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語文類的教學設計題。

根據對這幾年真題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語文類的教學設計題總共分三小題,第一小題基本考查的都是本篇課文的寫作特點(2014年下半年考了如何進行識字教學),第二小題基本考查的是教學目標或者教學重難點,最後一小題基本考查的就是除了第二問以外的教學環節,比如導入、新課教學過程、作業佈置或板書設計等甚至出現讓考生直接寫整個教學環節。

第一小題,課文的寫作特點。考生在回答這個小問主要是可以從課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比、排比、對偶)、寫作特點(如託物言志、借景抒情)、寫作順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文章結構(如總分總、總分)等方面考慮,然後再結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等這樣的句型串起來

第二小題,某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其中考的最多的是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 教學目標。這個問題涉及到3個注意點:(1)區分年段。問題中肯定會說明是小學低年段還是中年段、高年段。所以大家在答題的時候就要區分好適合於不同年段的教學目標。例如像理解型的背誦型的肯定就不適合低年段的學生。(2)寫明三維目標。新課改之後都要求寫三維目標,也就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所以我們在書寫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根據這三維來寫清楚。知識與技能:可以寫掌握生字詞,熟讀背誦課文,會運用相關的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過程與方法:可以寫通過怎麼樣的過程,學會了怎麼樣的方法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了怎麼樣的意識、養成了怎麼樣的習慣、形成了怎麼樣的情感。(3)主體必須是學生。也就是說三維目標的書寫必須是學生形成了…學生養成了…學生掌握了…等,或者是可以省略“學生”,但千萬不能寫成“使學生掌握了…使學生學會了…”這樣的表達。

2. 教學重點和難點。這裡很多同學可能會把重點和難點混淆,認為重點就是難點,事實上兩者並不相同。顧名思義,重點是我們這堂課最重要的,而難點是對於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的,當然有時候兩者可能會有交集甚至相同。重點可以根據課題分析法,也就說根據本堂課的課文標題,課文標題所體現的內容一定是重點。難點可以根據學情分析法,就是按照學生的現有水平,比如小學低年段的學生,那比如說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他們也是難點,因為年紀小很難讀出有感情。除了上述的方法所找出的重點和難點,還需要根據具體的課文來補充確定。

3. 第三小題。一般考查教學過程的某個環節或整個教學環節,也可能是板書設計。

以下是整個教案的完整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新課教學:

3.鞏固提高:

4.小結作業: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下面再分別介紹每塊內容:

一、 導入:

導入方式:

直接導入、複習導入、直觀導入、問題導入

實例導入、審題導入、故事導入、遊戲導入

導入意圖:

吸引學生的興趣,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進入學習

二、 新課教學: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識生字

2、讀課文,理解大意

二、再讀感悟,細品研讀

1、理解重點詞語

2、體會重點句子

3、交流重點段落大意

三、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1、分享學了這篇課文的體會

2、聯繫實際……

三、鞏固提高

1、用句型造句;

2、分角色朗讀;

3、閱讀相關材料,和同學一起分享

四、小結作業

小結方式:

1.新舊知識的比較

2.設置懸念和疑問

4.師生共同回顧

作業方式:

1.回家和父母分享

2.課後練習題

3.預習

4.寫篇相關的小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